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祖。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和每年的清明、中元等祭祖活动相比,春节祭祖最为隆重和恭敬。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关中的春节祭祖有着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陕西关中习俗,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厅堂,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在一年开元之际祭祖的传统,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祭祖。”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小辉告诉记者,“祭祀祖先,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祖先在世时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家庭、家族和国家建设所作出的各种贡献。特别是一些严厉的家规、家训、家教,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是让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
在陕西扶风、岐山、凤翔周原遗址附近,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由健在的长者召集一家大小共赴墓地,感恩追始,祈求保佑祭祖。除夕之夜,家中设好祭桌,上面摆放逝去父母及祖父母等人的牌位、各种节日菜肴并点燃蜡烛。“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初一早上,全族小辈身着新衣服,集中到村中长辈家中,由最年长者带领读诵祭文,再共同向牌位叩拜。此后,各家人再互相拜年问候。”岐山县周原博物馆馆长徐建军说。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祭祖。位于关中西部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的岐山县周原博物馆是周原遗址的核心地带,这里有宏伟的西周宫室建筑群及简陋的平民住宅、星罗棋布的西周手工业作坊遗址,有西周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实物,还有举世注目的甲骨文和精美无比的青铜器。周原先周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先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资料。《周礼》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对宗庙、祖先的重视。“敬天祭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也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关中的春节祭祖充满着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含有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祈求祖先保佑和光宗耀祖等多重含义。
祭祀分为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二类祭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表示,祭祀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商人十分崇敬鬼神。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商人认为祖先虽然逝去,可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商人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段清波说。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整合社会关系的象征性基础
一部《诗经》,祭祀诗占据了重要部分,而其中的祭祀祖先诗歌占到了70%以上祭祖。这些诗集中反映了子孙后代对祖先功绩的真诚崇拜,表达了希望祖先降福的真诚愿望。关中人称祖先为“先人”。先人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他们赋予了后辈的生命,同时也确定了后辈的血统。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仅存的至今仍保留着远古以来的礼仪传承的文化祭祖。一整套严格的礼乐或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之初就确立起来的整合社会关系与权力的象征性基础。《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事鬼敬神而远之。”随着武王翦商立国,西周在殷商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宗法血缘制为纽带、以“礼乐”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体系。王国维曾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认为,这种新文化具体表现在西周将礼乐从原始巫术中分离出来,推广及人事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典章制度。由此“礼乐”由神本走向人本,它不仅构成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而且成为西周宗法制大一统王朝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
宗法观念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的重大表现是,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祭祖。民间时时重复做的一件大事是对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顶礼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人们认为其他神灵都不如祖先神尊贵,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庙,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举行祭祖仪式则是民间最重要的信仰活动。
传统节日源于上古祭祀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可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祭祖。”西北大学教授谢阳举认为,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传统中国社会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支柱祭祖。其中,五伦之首在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的实质在于孝道,祭祖则是由传承孝道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祭祖一般都是在思念与追忆中完成。不仅是家庭成员与祖先进行了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且以此为纽带,凝聚了家庭成员的力量,增进了家庭成员的团结,升华了家庭成员的感情,让祖先生前制定的家规家训和良好家风在铭记中得到传承。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认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俗仪式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训曰:祖宗虽远,祭祖不可不诚也祭祖。这里所说的“诚”,包括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等多重意义。然而,如今个别地区少数人的春节祭祖,场面虽渐趋宏大,祭品虽渐趋丰盛,却越来越流于形式。祖先为谁,有何遗德,都一无所知。这种祭祀,有何意义?
众多学者在采访中表示,传承中华春节祭祖文化的精神,发挥中华祭祖文化的现实效用,有助于擦亮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祭祖。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祭祖,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