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何给女儿起名“招弟”?研究:宗族文化影响人们给女儿命名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4-03-16 120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当一个女孩被起名叫“招弟”(招娣)时,她背后寄托着家族怎样的期待,又反映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去年11月,澎湃新闻《当招弟决定改名》等报道探讨了叫类似名字女孩的故事和改名背后的法律问题,引发关注宗族

“中国人的名字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宗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孝鹏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提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当这个女孩被命名的时候,其实反映的是他父母的价值观。

今年,任孝鹏及团队成员从宗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利用“招娣/弟”和家谱等档案资料,考察研究了“招娣/弟”比例的省际差异及宗族文化的影响,发现“招娣/弟”比例存在省际差异,宗族文化越强的省份“招娣/弟”比例就越高宗族。其中,四川和重庆是“招娣/弟”比例低的省份,东南沿海某两个省份和某中部省份是“招娣/弟”比例高的省份。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年第3期,作者为任孝鹏、余俊霏、万路明、李江玥、张子言、李婵娟宗族

全国超三万余名“招弟(娣)”宗族,省际差异较大

2022年,河南女孩芃芃改掉伴随自己20年的名字“招弟”的经历引发共鸣,过于直白的名字给芃芃带来的困扰,也曾出现在其他叫类似名字的女孩身上宗族

“招弟”的数目并不小宗族。以国内某省份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查询到的重名数据为例,截至2022年10月24日,省内叫“招娣”和“招弟”的女性至少有11104人。

“别人听到我的名字会怎么想我?”“我是不是不受待见、不被祝福?”“为何我偏偏是个女孩?”这是部分被取类似名字的女孩们从青春期开始思考的问题,她们或多或少都想过改名,可彼时经济尚未独立,改名的限制也很严格,迟迟没有实现宗族。202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民法典,对于姓名更改的规定有所变动,成为包括芃芃在内不少人改名的契机。

任孝鹏团队文章称,“招娣/弟”是个有明确含义的名字,它在群体层面上能够反映命名者男孩偏好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族

该研究通过国家政务平台中的重名查询,在全国范围内以最常见的十个姓(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加上(“招娣/弟”),得到32659个女性的名字叫“招娣”和“招弟”宗族。然后通过国家统计局2020年人口数据中的女性人数,计算百万人中“招娣/弟”的比例。因为不是所有的省份都有重名查询功能,研究者最终得到了18个省的“招娣/弟”比例。其中“招娣/弟”比例最低的省份是重庆,为2PPM(PPM=百万分之一),最高的省份为江西,为537PPM。最高的省份的比例是最低的省份的比例的268.5倍,所以不同省份之间“招娣/弟”比例差异是比较大的。

宗族文化程度高的省份宗族,“招娣/弟”比例也高

任孝鹏团队的研究探索了“招娣/弟”比例的省际差异以及宗族文化能否解释这种省际差异的问题宗族。研究采用两个指标来计算宗族文化,一是家谱比例,二是祠堂比例。

结果支持了研究者们的假设,“招娣/弟”比例存在着省际差异,江西、福建和广东是比例高的省份,四川和重庆是比例低的省份宗族。同时,宗族文化的强度能够解释“招娣/弟”比例的省际差异,宗族文化强度大的省份有更高比例的女性叫“招娣/弟”。

“宗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分,它强调父系家族特征,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安排来保证宗族文化的约束力,比如孩子姓父亲的姓,女子结婚后从夫居,家谱编纂,有家族的祠堂等,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参与祭祀的相关活动宗族。”论文提到,虽然1949年后很多社会规范被取消,可还是有很多社会规范得以保留,影响着人们的某些心理和行为,比如对男孩的偏好。因为只有男性才被认为能够延续家族,只有男性才能参加某些活动,并被记录在家谱里面,使得与宗族文化比较弱的省份相比,宗族文化强的省男孩偏好比较强烈。

来源:澎湃新闻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