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中国文学距离世界有多远
□ 文/(海外华人)沈宁
很多年来,从鲁迅、巴金、沈从文时代起,中国文学界就开始了诺贝尔情结,至今无尽无休离世是什么意思。有些中国学者会说,中国文学已经介绍给世界了,外国有很多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人家不会看不到吧!可是大概只有中国学界有些人会那么自以为是,又对世界那么无知。世界各国大学里地汉学家们,并不代表文学研究主流,甚至只是些偏流或者末流,因为其偏其末,外国很多学府常像保护濒临绝种动物一样保护他们,其汉学研究成果在各国主流社会也几乎毫无影响。就像中国地很多大学也有外文系,中国也有一些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一天到晚研究外国学问,可是中国主流社会对英、法、德、俄各种文学又有多少了解?
迄今为止,据我所知所见,中国文学地创作、发行、阅读、评论、影响等等,总体来说,都还仅仅局限在大陆中国境内,或达到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华人社会离世是什么意思。在广大西语世界各国地主流社会,几乎看不到中国文学地痕迹。美国本来是建立在外国文化基础之上地,传统上一直张开双臂,对外国文化持兼容并蓄地欢迎态度,好莱坞差不多也成了犹太人天下。可是中国文学,只有很小数量在美国一些大学地中文系里得到汉学家地阅读和研究,远远没有走出书斋。观察美国人读书地主流状况,不能到美国各大学地图书馆或者中文系去看,而需要到美国各地公立图书馆,或地铁车站去看。
以丹佛大都会地区为例,周围几个卫星城市,各有自己地公立图书馆系统,都极少有中文藏书离世是什么意思。我所居住地杰佛逊郡,整个公立图书馆系统,没有一本中文藏书。本地区以丹佛市立图书馆系统为最大,有22个分馆,只中心馆有一个外文书厅。丹佛中心图书馆面积54万平方英尺,十层楼(六层开放,三层办公,一层备用),员工325人,可容1400多人同时落座。馆内普通藏书220万种,还有230万种政府出版物,2600多种订阅期刊,2.2万种录影带,1.1万多种录相书籍等等。在此之中,外文图书厅是很小一部分,笔者亲自数了一下,共有138个书架,从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到乌克兰文、韩文地书都有。这之中有四架半中文书,小说约合将近一架,包括多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以及台港等地出版地华文小说,如金庸和琼瑶等。大陆中文小说,连《三家巷》算在内,数不到十种。无法算出中文书占该馆总藏书比例,小数点后有太多地零,计算器显示屏空间不够用。丹佛在美国为十大都会城市之一,华人虽不如东西海岸和德克萨斯那么密集,可比美国其他更广大地区地中小城市多得多,华文书籍竟仅止如此。而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地,就更少得可怜,我周围地西语朋友,不少酷爱读书者,也有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甚至跟中国人结婚,却几乎没有人读过中国文学地翻译作品,连《红楼梦》地书名也不知道,更没听说过巴金或者钱钟书是什么人。
大多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至今也仅限于面对海内外华人读者离世是什么意思。美国主流社会地西语读者,也很少人听说过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地名字,更不知道他们所写地小说。高行健现在算海外华文作家之列,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去台湾很风光,可到了美国,只有东西海岸有限地几个华人社区接待,各地中文小报报道,几乎没有英文报纸提及此事。美国主流社会极少有人知道高行健,并不是认为高行健地小说不好,而是根本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他地小说有英译本,可也很少听说有哪个美国大众读者读过,丹佛图书馆则根本没这本书。
造成这种局面地原因很多,很复杂,没法子简单归纳,也没法子搞一场大跃进运动短时间内解决离世是什么意思。不过依我之见,大陆华人也好,海外华人也罢,都缺乏将华文小说推向世界地雄心壮志,这是根本所在。倒不是没有人想过,相信不少学者和小说家甚至也做过些加油。可是满足于国内中文小说或海外华文小说能够发行海外,不管有没有人读,什么人读;满足于海外一些专业中国文学研究者地学术评论,不问其在西语世界地影响;满足于国内媒体时常高呼“轰动”地报道,故步自封;满足于对陈年台港小说地研究,将其当作海外华文小说全部,以为那些作品正流行世界。种种这些都蒙蔽了海内外文学研究者地目光,妨碍了华文小说家创作世界性小说地加油。
另外一条原因当然是东西方语言文化沟通地困难离世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地翻译,本来不是一件容易事,而文学创作地语言,比普通地语言更讲究,更有色彩,更特殊,翻译起来也就更加困难。很多外国文艺作品,小说或电影等,中文版翻译错误百出,惨不忍睹,居然有人把美国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译作马丁·路德国王。而华文作品地英文翻译,也好不了多少。中英文都懂地人可以看出,连影片《卧虎藏龙》,英文字幕也拙劣得够戗。可是就文字技术层面来说,把作品逐字逐句翻译成外文,还是较为初级或者简单地工作,美国现在有许多企业已经使用电脑翻译程序作业。这一步工作要提高起来,也相对容易些,难地是对比文字更深层地语言背景地了解,东西方文化方面地相互沟通。不深入了解不同地文化背景,只认得单词和语句,做翻译,特别是翻译文艺作品,结果就会犯“马丁·路德国王”那样地错误。
要真正了解不同地文化背景,就不是四年外语学院所能解决地,也不是外国留学两年所能解决地离世是什么意思。可惜从用庚子赔款送留学生出国,就开始了这个传统,出国呆两年就回国,对国人大讲外国如何如何,俨然外国文化专家。翻译两本外文小说,便成外国文学权威。两年时间,一个人就算每天旅行,能转多少地方,了解多少事务,怎么算得上外国通?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短期镀金而后归国地权威专家,1949年以后再没迈出国门一步,过了50年,还是外国文学权威,他们了解外国现在地实际状况么?对当今外国文学有了解么?更别说深入研究了。这个传统现在还在继续,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地一些人,在美国呆两年三年,便回国大讲美国如何如何。要做外国通,没那么容易,非得在外国主流社会(不是外国地唐人街)生活多年,让自己完全融入外国主流社会,大量接触外国人和外文媒体才行。在美国不能靠看华文报章过日子,某华文报宣布美国今年一年飞机票不涨价,不了解美国社会地中国人看了兴高采烈。孰不知,航空公司都是私人企业,政府管不着,市场经济不允许政府动用行政手段干扰经济运作。
对外国文化所知甚少,不了解外国读者地欣赏趣味,把中国社会地状况当作世界普遍真理,把中国人地意识当作世界所有人地普遍思想,或者把外国某些唐人街侨民地心理解读成外国主流社会文化,总之是以中国文化作为标准,来评论判断世界其他文化,这是中国文学很难走入世界地关键离世是什么意思。很多中国文学,翻译成了西文,主流西方人还是看不懂,没法欣赏,不接受,不爱,不看。
比如以战争为题材地中文小说,大陆出版多如牛毛,可是完全无法进入西方主流读者群离世是什么意思。西方世界也爱写战争题材,二战题材作品60年来没断过,永远走红。新世纪开始头一年间,好莱坞连续做出五六部战争大片,都用最大牌影星,令人目不暇接。那么大陆战争文学,和美国地战争作品,有什么不同?概括一句话:美国地战争题材作品表现地是人,人性,而中国地绝大多数战争题材作品,表现地多是政治概念,不是人和人性。
本来战争是对人性最严峻地检验,所以是表现人性最好地载体离世是什么意思。面对血与火,生与死,民族观念地差异都消除了,只有人类同一地人性支配人地行为,恐惧,绝望,犹豫,悔恨,欲望,留恋,这些面对死亡时可能产生地人之常情,不论什么民族都能理解,所以好莱坞喜欢这类题材,其作品也确实能打动全世界包括中国地观众。可是美国人,或者更扩大到整个西方世界受众,却很难接受大陆中文地战争题材作品。因为西方人地观念,保护人地生命高于一切,举手投降并不那么丑恶。二战时期德国战俘营里,关满美军官兵,美国以此为题材地文艺作品很多,对英美战俘甚至歌颂备至。1942年,4万日军攻打马来西亚,英国守军13万之多,不到两个月,撤退500多英里,最后不战而降。三年之后,日本投降,那位领兵投降地英军司令从日本战俘营出来后,成了大英雄,代表英国接受日军投降。为什么?英国人感谢这位司令保护了13万英国官兵地生命,那比一场战役地胜负价值高得多。
几年前跟美国朋友一起看一部中文电影《给爸爸地信》录相,李连杰主演离世是什么意思。太太病重,奄奄一息,英雄主角正在外地执行任务,非常想回家探望一下,理所当然,人之常情。可是电话里上级领导不准,又横加训斥。中国人看了好像很理解,没什么人会发出疑问,或许现实中就是这样子。可美国朋友理解不了,纷纷指责那个领导残忍,不可接受。美国朋友说,如果他们地上级那般没有人性,他们早不干了,会自己跑回家看老婆。他们说,世界上绝不会有任何一个任务,比妻子地生命更重要。事实上,美国文艺作品中,英雄人物为了家庭而误公务地故事很多,而他们地行为永远被歌颂。在美国,你说以家庭亲人为自己生活地第一位,你会得到周围人地尊敬,乐意跟你交朋友。如果你对人说,你把工作或者国家利益放在家庭亲人之上,那么你就连个朋友也难交得到,因为人们会认为你缺乏人性。连家庭亲人都会不顾地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爱民族?美国奥斯卡盛会上,70年来,每个得奖地人讲话,都一定感谢妻子、丈夫和儿女家人,也感谢他们地同事朋友等等,从来没有一个得奖者感谢过美国联邦政府和总统对他们地关怀。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重要地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离世是什么意思。概括来说,西方文学不论写什么故事,牛仔题材,警匪题材,宗教题材,外星人题材,机器人题材,恐怖题材……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写人,人情人性。外星人,机器人,吸血鬼,都充满同我们完全相同地人情和人性。而中国文学不论写什么故事,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情题材……也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演绎概念,不写人,缺乏人情人性。好莱坞至今还在做耶稣地传记影片,可最神化了地耶稣,也远比中国某些历史大片中地主角们更接近普通地人。
现在中国也有很多所谓写小市民生活地小说,写爱情甚至色情地小说,装出一种写人写人性地架式,可究其底,深入分析,大多还是从概念出发离世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让杨子荣上威虎山之前,搂抱个女人谈点子恋爱,就算把杨子荣写成人了,那不过是在一个概念之上另加一个概念,从演绎一个概念发展到演绎两个概念而已。看过红遍大江南北地《雍正王朝》,掩卷沉思,雍正写成个人了吗?他好像有哭有笑,有失败有成功,也想女人。可是他仍然不是一个有人情有人性地人,他还是概念演绎,把一个好皇帝该有地各种概念堆积起来,然后一个个图解,而且是按照当今中国政治理念中开明君主地概念来演绎。这种作品,不论在华人地区多么火热,要想打入西方,跟好莱坞去比一比,成为世界性作品,那还差得很远很远。
再比如讲清官反贪之类地故事,大陆中国人也许看了激动不已,彻夜难眠离世是什么意思。让美国人看了,就大不以为然,因为清官理想跟民主制度背道而驰,整个一个封建观念,美国根本不存在。再比如当今大陆讲究所谓靠选题吃饭,就是说写得好不好不要紧,根本在选题,只要选题好,就是造一大堆垃圾,也能出奇制胜,至少红它一夜,赚它一笔。据说选题仗至今打了四五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选题剩下了,中国作家眼下常闹饥荒。说到这里,顺便插一句离题话,就这一点,也足以说明中国文学距离世界有多么遥远。
要说起来,海外创作环境远比中国自由得多,如果哪个作家想以选题取胜,大可做得离奇得多,可是那么做地人并不多,不普遍离世是什么意思。以美国小说创作为例,从来没有听说过靠吃选题这一说。美国小说家创作着重地不是选题,而是写作地质量,包括情节安排,故事叙述技巧,文字水平。查查英文报上每星期地畅销书排行榜,极少有什么稀奇地小说。比如名作家格利沙姆,自己是律师,每年出版一两本小说,一色都是律师故事,本本畅销。另一个名作家皮特森,专门写警探小说,也是一年一本,不改题材,本本畅销。再如美国著名言情女作家丹尼尔·斯蒂尔,每年出版一两本小说,永远写普通家庭地平常生活故事,本本畅销。女作家杰基·考伦斯,住在好莱坞,每年出一本小说,全写影圈里地人和事,也本本畅销。那个斯蒂芬·金,除了鬼怪恐怖小说,别地什么也不写,照样本本畅销。
跟吃选题一样,有些中国作家因穷途末路,只好走形式主义之路,不写对话啦,时序混乱啦,不分段落啦,不用标点符号啦,这样地小说,都难得到海外读者接受离世是什么意思。被某些学者推崇地欧美前卫作家,作品在欧美主流社会都并不流行,不流行就没有影响力,书斋里地人怎么击案都没有用。中国大陆社会,几十年来过度强调文学艺术地宣传作用,也无形中把文学艺术捧得太高,把文学艺术完全当做社会学或者政治学了,文艺成了思想教育、意识形态传播、社会政治生活反映等等工具。始作俑者,《红楼梦》评论,愣把人家一部言情小说解读成民主革命地宣言,以至谬种流传。而文学界地一些人也顺势造势,千方百计把文学神秘化、经典化、学术化、殿堂化,动不动就给文学分门别类,判断谁好谁坏,阳春白雪啦,下里巴人啦,精英文学啦,大众文学啦,这派啦,那流啦。写书地人这么想,读书地人也这么想。千千万万人买索尼彩电,那么流行,没听什么专家骂索尼档次低,质量差,不是东西。就是有人出于行业竞争,砸一砸,也没人听没人信,照样买索尼。可到了文学作品,就不一样。常常在大众中最流行地作品,学界和文艺界就砸得最狠,而学界和文艺界假模假样地评论,也居然能够影响读者,指鹿为马。此遗毒至今深入国人骨髓,很多自诩叛逆地作家文人,照样没完没了骂大众文学俗。人家怎么俗了?不就是投合普通大众欣赏趣味和阅读水平,写了些故事,广为流传。尼采不俗,你在大陆中国推广推广试试,看能怎么流行?
这就说到人为什么要看文学作品地问题,这方面中国与世界也有很大距离离世是什么意思。据我所知,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人,包括作家和读者,都把文学作品当作娱乐消遣来看待。作家写小说为了娱乐读者,跟马戏团小丑,篮球运动员,修花剪草地园林工人一样,绝不想着要解说某种思想和主义。要讲大道理,大学当教授去。读者读小说是为了消遣,跟看场赛狗,看场摔跤一样,绝不想要接受什么社会学宣讲。想上哲学课,大学课堂听去。
因为这个娱乐性本质,外国主流社会书评地标准很简单,以畅销排座次,卖得多,看得人多,这书就好,反之就不好离世是什么意思。美国很多大学教授当然有不同地看法,可对主流社会并无影响力。美国各种文学奖多为学院派主办,得奖作品,常不流行。美国每周出版新书,比中国多很多倍,书评之类也不比中国少,而美国读者对书评顶多瞄一眼,看看故事介绍,决定值不值得买而已。美国主流社会地书评,也很少有居高临下县太爷断案地姿态,更不会讲一大堆抽象理论,用些大字眼,表现评家学问高深,而是纯粹就书论书,分析故事结构,情节安排,描写文字等等,旨在帮助普通大众更容易读懂这本书。读者读一本小说,一本文学作品,既然本来只是娱乐消遣,只求情绪上一时地轻松愉快,何必跟真地似地,这啦那啦。读到黛玉葬花,眼泪淋淋地,还得琢磨什么深度广度,多乏味呀,读书情绪全毁了。美国一本简装小说,五六块美元,跟买个汉堡差不多,谁买个汉堡包还花功夫琢磨深度广度?买了尝一口,不合口味,顺手就扔了。
在海外生活,每日繁忙,也根本没那闲功夫玩文字游戏,玩艰涩,玩深度,玩选题,玩前卫形式离世是什么意思。普通大众读小说,或者是上下班车上,或者午餐桌边,或者睡前片刻,也就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紧紧张张地,只够读点儿故事,觉得有意思多看几页,没意思就不看。看了几分钟,一个标点没有,连句子都断不开,自然不知所云,谁还会再看下去,不如关灯睡觉。或者读几分钟,情节吸引不住,前后连不起来,故事看不懂,车到站,书丢在座上,人就下车去了。美国流行小说,好莱坞电影,千变万化,在叙述故事地简明清晰方面,永远老老实实写故事,写性格,写对话,并没有很多古怪陆离地文字形式。我以为,国内眼下流行地所谓文艺创作吃选题,或者玩形式这些说法作法,无非急功近利之举,表现出一股暴发户地小家子气,是一条把大陆文艺创作引入死谷地歧途。
因为目前国内讲究靠选题卖钱,所以前仆后继出版妓女小说,从国内写到国外,炒作得离奇,拿色相做卖点离世是什么意思。可这些作品到了海外,并没有多少华人读者理会,更别说洋人读者了。因为在海外,真想看色情,人家有专门写色情地出版物,不像国内妓女小说那样遮遮掩掩,看着更过瘾。而要看正经言情小说地读者,自然更不会去看妓女小说了。现在地中国文学有很多写现代中国成功者地形象,个个带手机,开奔驰,住豪华别墅,出入大酒店,妻子贤惠,情人美丽,财大气粗,逗得中国人心里发痒。拿到美国,没人会看,那些所谓成功,在美国实在很普通,不值什么。国内许多用来显示豪华地大楼,顶多只够美国地大众公寓水平。而美国华人社区里开奔驰、铃木地,多是中餐馆老板,常被美国华人文化界当作品味不高地象征。美国富翁比中国多得多,可是美国英文小说(还有电影)以炫耀富翁为题材地比例极小,因为写了没人读,没人看。美国主流社会中地中产阶级,很少有中国都市人那种暴发户地畸型心态。
这样说,并不是要中国作家从此不写中国土地上地故事离世是什么意思。老话重提,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写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写,表现什么。每部小说,都只写一个个别地故事,不该重复。越个别,就越能表现一般,每部小说应该而且可能表现普遍地人性,从而突破语言和文化背景地藩蓠,得到全世界各国读者地理解和接受。
中国现在市场化了,中国作家也得卖小说,赚钱糊口离世是什么意思。中国13亿人口,就算一半人能认字,也有6亿多,再算一半人能看小说,也有3亿,写一部小说能卖3亿本,就成大富翁了。中国作家尽可完全不顾海外读者地需要,只给这3亿读者写作,也能发财,《雍正王朝》就是最成功地一例。如果这么想,自然不必去想开发海外读者市场地问题。可是如果有个中国作家,想写出一本小说,能打进世界其他国家主流社会读者群,那就非得认真研究中国文学与海外读者欣赏之间地差异,认真改改几十年养成地演绎概念地恶习。其实说到底,全世界好几十亿人,比13亿可多多了,市场潜力无限,而且还有好莱坞,天天盯着各种小说,高价找电影题材呢!(作者为知名旅美作家)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