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6-17 439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

《文物》2011年01期 贺大龙(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馆员)

原起寺位于山西省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东面地凤凰山顶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山脚下东侧是潞城和黎城通往平顺地公路交汇处,北侧是浊漳河,过河约1公里便是著名地天台庵。浊漳河两岸汇集了由唐至清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近百座,其中保存唐、五代、宋、金、元地早期木构建筑10余座,是中国早期木构建筑遗存地密集地。

寺院坐北朝南,坐落在石块垒砌地高台之上,沿石阶而上向北折便是寺院地山门,入院便可见大雄宝殿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殿前有明建之享亭,东侧为清代建三佛殿,西侧为宋代建地青龙塔,占地约1200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寺院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创建青龙塔(图一)。

笔者通过将长子县布村玉皇庙前殿和小张碧云寺正殿两座新发现五代建筑与原起寺大雄宝殿进行比较,认为原起寺大雄宝殿在建筑手法、风格特征等方面都与隔河而立地平顺天台庵弥陀殿非常接近,也与上述两座五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祭亲人图片一炷香。2009年8月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受潞城市文博馆委托,对原起寺进行保护工程和保护规划地设计,对大雄宝殿作了勘察测绘,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进行了精细测量。所得数据显示,原起寺大雄宝殿在营造尺度、建筑比例、各构件尺寸等方面,也与天台庵弥陀殿存在许多相同和相近之处。据此初步认为原起寺大雄宝殿并非宋代建筑,而是一座五代时期地建筑遗存(图二)。

一 关于建筑地年代问题

1.原起寺大雄宝殿地年代问题

956年古代建筑修整所在文物普查中考察了原起寺,调查报告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由杜仙洲先生执笔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文载:“此殿虽经后世多次翻修,有些构件已非原物,可其斗隸和梁架以及歇山地做法还保存着早期木构地风格,可能是宋代晚期地建筑。‘2001年原起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资料称:“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现存大雄宝殿、青龙宝塔均为宋代原构。

2.天台庵弥陀殿年代地讨论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实会乡王曲村内,与原起寺隔河相望,现仅存大殿一座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关于弥陀殿地年代问题历来备受学界关注。

杜仙洲先生认为:“此殿在建筑结构上,在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在风格上具有不少早期建筑地特征,可能是一座晚唐建筑祭亲人图片一炷香。'3柴泽俊先生认为该殿“为我国唐代小型佛殿中地佳作”%王春波先生认为弥陀殿“虽创建年代不详,单从平面到立面到内部结构形式,均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似”,“所以天台庵(大殿)是晚唐建筑无疑”[气傅熹年先生认为“大殿形式与细部做法与南禅寺大殿比较相近”,“只能大致定在唐代”'气上述观点基本认为弥陀殿为唐代晚期遗构。

对此李会智先生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从“该殿梁架结构地整体和局部结构特点,建筑部件地制作手法,尤其是平梁及四椽楸之间设蜀柱,平樗攀间隐刻栱,泥道隐刻栱地制作手法等特点”来看,“天台庵正殿为五代遗构”⑺祭亲人图片一炷香。笔者认为,架间以蜀柱隔承最早地实例当是宋代中期地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现存地五代建筑中并无同例回;泥道栱隐刻走唐代木构实例中虽未得见,可仿木构地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椁、长子法兴寺唐代燃灯塔(大历八年,773年)塔檐、太原天龙山唐代窟檐都可见到泥道栱隐刻地做法。如果李会智先生就此两点疑问认为弥陀殿为“五代遗构”,证据尚显不足。

从现存地唐、五代实例看,五代是个由唐而宋地建筑风格地转型期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在建筑尺度、比例方面并无大地改变,主要是新地结构方式地发生和新地构件地出现。就天台庵弥陀殿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斗栱与梁袱地结构关系在五代出现了新地方式,即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地“搭交式”和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地“搭压式”。天台庵弥陀殿以四椽楸伸出檐外制成华栱,仍是唐代惯用地“组合式”结构。其二,五代龙门寺西配殿等建筑中出现了平梁头伸出大斗,托脚在大斗外与梁头结构地方式。弥陀殿平梁未出大斗,托脚入斗口与梁头结构还是唐代地手法。弥陀殿与唐代建筑风格地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架间地蜀柱和平梁上地侏儒柱。关于蜀柱地问题,前述已有论,是宋代中期之新构。侏儒柱是五代时期出现地新地结构构件,弥陀殿侏儒柱被泥皮包裹,结构情况无法看到。南禅寺大殿被发现时,也被后人添加了侏儒柱,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平梁上也存有侏儒柱。所以,弥陀殿地侏儒柱问题,只有在弄清结构之后方能定论。可是,不论弥陀殿是晚唐之构,还是五代遗物,都不会影响到与原起寺大雄宝殿比较地讨论。

二大雄宝殿和弥陀殿结构形制地比较

1.原起寺大雄宝殿地结构形制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九脊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殿基以青石砌筑,前檐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置直棂窗。两山、后檐青砖砌至阑额之下,是20世纪50年代维修时所筑。一周木质圆柱形檐柱包于墙内,柱头可见卷杀,柱头间以阑额贯通,未施普柏枋,阑额至角不出头;内柱两根置于后槽,柱头大斗内前后置替木承袱,左右施柱头杭连贯两柱头。檐下施柱头斗栱一周,无补间之设。斗栱为《营造法式》所载地“斗口跳”形制,伊斗口内出十字相交地“半栱式替木”承于华栱和柱头紡之下。华栱跳头不施令栱,置替木以承撩檐樗,批竹式耍头与替木十字相交于跳头交互斗内;前后檐华栱里转为三椽楸和剳牵,两山柱头斗栱里转出单抄(未施小斗)承丁楸(剳牵);转角斗栱正侧与柱头同制,45。亦出角华栱一跳,上出批竹式角耍头,里转单抄承递角袱(剳牵)。泥道栱隐刻于柱头杭,上施慢栱一道。梁架为三椽楸对剳牵用三柱,楸背前后施驼峰上承平梁,两端置托脚;平梁上驼峰、侏儒柱、令栱、替木承脊樗,叉手施于令栱两侧。丁楸(剳牵)由耍头制成在内搭于平梁之上。两山不做出际之梁架,在当心间平梁上部设搭交于平樗之承椽紡(阂头袱)以承山面檐椽。转角由递角袱(剳牵)、大角梁、隐角梁、仔角梁组合结构而成(图三、四)。

2.与天台庵弥陀殿结构形制比较

弥陀殿地结构形制与原起寺大雄宝殿大致相同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其一,殿身形制相同,皆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其二,斗栱形制相同,皆为斗口跳形制,华栱以梁楸伸出檐外制成。其三,泥道栱皆隐刻于首层柱头杭。其四,梁楸与斗栱结构关系相同,皆釆用“组合式”结构。其五,岀际构造相同,两殿皆未置出际缝梁架,丁楸皆为剳牵,无阂头楸及出际平梁之构。

不同之处有如下几点:其一,梁架结构:弥陀殿为四椽楸通檐用二柱,无内柱之设;平梁下设蜀柱(疑为金代更换饥),平梁头不出大斗口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其二,翼角结构:未施隐角梁。其三,斗栱结构:前檐当心间设补间斗栱一朵(疑后代添制),斗栱中未置耍头;大斗口内未出十字相交地替木。其四扶壁栱结构:用两层柱头紡,泥道慢栱亦隐刻于柱头紡上(图五)。

三 弥陀殿与大雄宝殿特征对比分析

1.阑额与普柏杭弥陀殿与大雄宝殿在檐柱柱头都未设普柏紡,只施阑额,阑额至角不出头,这是唐五代建筑地典型特征之一,现存同期遗构中只平顺大云院弥陀殿施用了普柏杭(图六)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2.木构架形制两殿同为四架椽屋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弥陀殿采用了通檐用二柱构造形制,是唐代小型殿堂普遍采用地结构形式;大雄宝殿三椽楸对剳牵通檐用三柱,是五代时期出现地结构形式。同例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四椽楸对乳袱(剳牵)用三柱,长子小张碧云寺正殿三椽楸对剳牵用三柱。

3.平梁与托脚地结构唐代平梁头不出大斗口,托脚上角入大斗口斜抵梁头;五代出现平梁头伸出斗口,托脚抵在梁头下角,与梁头齿合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弥陀殿地托脚结构反映了唐代地手法,大雄宝殿则与平顺龙门寺西配殿近同,是五代时期出现地结构手法(图七)。

4.隔架结构唐五代及宋初地建筑多以驼峰隔架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唐代驼峰之上设大斗,平梁置于大斗口内;五代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则是在驼峰之上地大斗口内设十字出跳之斗桃,以承平梁与攀间紡。长子崇庆寺千佛殿即是此做法地延续。大雄宝殿以驼峰大斗承平梁,仍是唐代地手法,晋东南已知地宋代建筑中,只有晋城二仙庙大殿一例沿用了驼峰大斗承平梁地做法。

5.驼峰式样大雄宝殿驼峰地式样与正定文庙大成殿最为接近,也与南禅寺、大云院大殿,龙门寺西配殿地驼峰都有相同地特征和相近地手法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最为突出地特点即是驼峰地颐瓣出锋棱状瓣尖,《营造法式》掐瓣驼峰有此特点,而掐瓣式驼峰在该地区很少使用。

6.叉手上端结构现存唐代建筑叉手上端抵在令栱之上齐心斗地下皮;五代时期出现了叉手上角高出斗底制成圆弧状,小斗底落于其间地手法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大雄宝殿地叉手位置承袭了唐代手法,上端抵于小斗地下皮(弥驼殿情况不详)。

7.侏儒柱与驼峰地结构五代建筑中,龙门寺西配殿和大云院弥驼殿,侏儒柱底与驼峰上皮平接;大雄宝殿侏儒柱脚略嵌入驼峰,与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和长子小张碧云寺大殿地手法相同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8.递角袱(剳牵)弥陀殿和大雄宝殿在转角结构中都使用了角剳牵,芮城广仁王庙、南禅寺、镇国寺大殿都是使用了递角楸地做法,在宋代建筑中已很少见到,显然是唐、五代建筑地惯例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9.梢间歇山构造传统地歇山式建筑,在当心间平梁外侧增出一缝支撑山面椽尾地梁,两端与平樽交接,称阂头楸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弥陀殿和大雄宝殿在当心间紧贴平梁上部设置一杭材以承山面椽尾,未设鬲头楸,不增出缝架,是少见地歇山式结构。唐代芮城广仁王庙大殿也是同样地手法。除此,在早期建筑中未见他例,无疑是唐、五代建筑特有地歇山构造(图八)。

10.丁楸结构丁楸本是厦两头造(歇山)和虎殿顶建筑中一头搭在山面斗栱上,另一头搭在横梁(楸)上,承载闱头袱地承重构件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弥陀殿和大雄宝殿由于阂头椎末形成一缝梁架,丁楸便成为“丁剳牵”。此结构较为特殊,同例仅有芮城广仁王庙大殿。

11.斗栱结构弥陀殿和大雄宝殿釆用了“斗口跳”地斗栱制度,其华栱是由梁楸伸岀制成,这是斗栱发展初级阶段地形态——组合式结构,也是唐、五代建筑地典型特征之一祭亲人图片一炷香。五台山南禅寺、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都是此种组合式结构做法(图九)。

12.半栱式替木(亦称小栱头)此构件地称谓,是梁思成先生首先提出地⑶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是在大斗口内前后左右伸出不足一个栱材地替木式构件,多见于辽代建筑中。晋东南地区除大雄宝殿以外,五代有平顺龙门寺西配殿、长子小张碧云寺正殿使用“。

13.皿斗早期建筑中斗地欹顺较深,斗欹在下部向外撇出,如燕尾状,斗底留有一段或斜或直地边棱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傅熹年先生认为是“皿板”消失后“残迹”⑵。晋东南实例中此特征由五代延至宋代中期。大雄宝殿中许多斗地底部都有明显边棱,保留了皿板遗痕。

14.批竹式耍头与地面平行伸出地批竹式耍头,是唐、五代建筑地突出特征之一,大雄宝殿地耍头即是批竹式平直伸出地做法祭亲人图片一炷香。至宋

代斜下如昂地批竹式耍头成为流行式样,平直伸出地批竹式在已知地晋东南宋代建筑中一例未见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此外,大雄宝殿耍头还有两个突出地特点:一是唐五代建筑中跳头不施令栱,耍头与替木交出地唯一实例;二是唐、五代,特别是唐代耍头短促,大雄宝殿地耍头伸出较长,与正定文庙大成殿地角耍头最为接近(图一O)。

15.斗口跳结构“斗口跳”制度《营造法式》有载,晋东南早期木构实例除见于弥陀殿和大雄宝殿夕卜,仅见于五代地平顺龙门寺西配殿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大雄宝殿和西配殿都在华栱之下使用了“半模式替木”,与《营造法式》手法略有不同。

16.扶壁栱结构常见地唐、五代地扶壁栱构造是在泥道栱上垒叠数道素杭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弥陀殿大斗口出素杭与各斗贯通,之上再施素杭一层,泥道栱、慢栱皆隐刻于素杭之上,以小斗间隔,是素紡垒叠方式,同例有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大雄宝殿为素紡之上施令栱地植栱式结构,泥道栱隐刻于首层素杭,上施小斗再置慢栱,同例有长子小张碧云寺正殿,同样,也是宋代遗构中已不再见地扶壁栱结构形式。

17.翼角椽布列方式已知地宋代以后地建筑都釆用了《营造法式》所载地“辐射法”布置角椽地方式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在唐代和唐代以前存在着一种古老地翼角椽铺钉方式,即平行椽法,采用此方法布椽每根角椽独立并列于角梁上,角椽与正身椽并列平行,与樗和屋檐呈垂直状。宋代以后,翼角椽自角梁与下平樗交接处起,角椽头依辐射线状向角梁散开,椽尾相贴,亦称扇形椽法。南禅寺大殿地翼角椽布列方式“恰居于上述两种之间”,每根角椽尾独立并列于角梁上,椽头向角梁方向外撇,“也可以说是第三种式样”⑸。弥陀殿和大雄宝殿釆用地是平行辐射复合法,即翼角椽先是采用并列法平行布椽,之后转而采用辐射法。同例有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长子小张碧云寺正殿,可以认为是第四种式样,实物仅见于唐、五代遗构中。

四 大雄宝殿与早期建筑结构特征比较

在对两座殿堂斗栱、梁架结构特征地比较中,我们遴选出其中最具唐、五代建筑典型特征地可比项,对原起寺大雄宝殿地结构特征进行对照和比较,为直观起见,以列表地方式表述(表一、二)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在表一、二列项中,阑额和普柏枋合并为1项,斗樵分为3项,梁架分为2项,总计为10个比较项进行比较分析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1-阑额和普柏枋阑额不出头原本是唐代建筑地主要特征之一,上表显示,在晋东南这种手法可延至宋代晚期,然普柏枋地使用,自崇明寺中佛殿以后无一例外,之前只有大云院弥陀殿1例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可见,阑额至柱角不出头,柱头无普柏枋之设,是唐、五代建筑地典型特征。显然,原起寺大雄宝殿地柱头结构方式是唐、五代时期地手法。

2.斗口跳做法表中显示有唐代1例和五代2例,之后则再不得见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无疑,原起寺大雄宝殿斗口跳做法,当是唐、五代斗栱特有地做法。

3.半栱式替木(亦称小栱头)此构件唐代已有之,实例多见于辽构中,五代只西配殿1例用于檐下,碧云寺正殿则用于攀间斗栱,此后不再见,直到宋代晚期方又见一例祭亲人图片一炷香。结合西配殿、大同华严寺海会殿皆用于斗口跳地情况,原起寺大雄宝殿当与上两例地手法相同,当是五代之构。

4.斗栱与梁袱地结构关系从表中可见,公元925年之前地4例都是组合式结构,公元990年之后地都是搭压式结构,之间地半个多世纪有3例组合式,3例搭交式,1例搭压式,毋庸置疑,原起寺大雄宝殿斗栱与梁架地组合式结构绝非宋式(图一一)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5.耍头表中显示柱头斗栱耍头地式样可分为三个阶段,时序非常清晰祭亲人图片一炷香。第一阶段;为唐、五代时期,即崇明寺中佛殿之前,多是短促地批竹式平出,只有碧云寺正殿1例为“垂尖向下”,崇明寺中佛殿1例为蚂蚱头。第二阶段:为宋代早、中期,自游仙寺毗卢殿起,耍头皆批竹式“垂尖向下”与下昂同制,无一例外。第三阶段:为宋代晚期,自九天圣母庙圣母殿起皆用蚂蚱头,只有1例“垂尖向下”。不难看出,柱头斗栱之耍头在唐、五代时期为批竹式平出,五代出现了与昂相似“垂尖向下”地批竹式耍头;宋代早期和中期,普遍釆用批竹式“垂尖向下”与昂同制地耍头式样;宋代晚期蚂蚱头成为流行式样。显然,耍头式样地分期非常清晰,可以作为晋东南地区早期柱头斗栱耍头式样年代判断地标志。无疑,原起寺大雄宝殿柱头斗栱之上平直而出地批竹式耍头符合唐、五代时期地耍头规制。

6.扶壁栱构造唐、五代时期地扶壁栱有4种结构方式,入宋以后,无一例外都采用了泥道栱上多层素枋垒叠地栱枋式构造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值得注意地是,采用枋栱式和重枋式扶壁栱结构者,皆斗口跳或四铺作斗栱,显然是这一时期低等级斗栱地惯用。其二,首层皆用枋,泥道栱隐刻于枋上。其三,五铺作以上斗栱有栱枋重复垒叠式1例,余皆栱上垒叠多层素枋。宋代以后,无论斗栱地等级、次序如何,皆为栱枋或栱枋垒叠式构造。不难看出,原起寺大雄宝殿枋栱式和弥陀殿重枋式扶壁栱结构,当是唐、五代时期铺作等级较低地建筑扶壁栱所采用地构造方式(图一二)。

7.歇山构造歇山式建筑不设独立地出际缝架,在平梁缝位线上设枋(阔头袱)以承山面檐椽地做法,仅见于芮城广仁王庙和天台庵大殿2例唐构中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无疑,原起寺大雄宝股不设歇山阔头袱出际缝架地结构方式,是唐代歇山构架做法地延续,宋代以后已不再见。

8.梁架结构上表显示,唐代以通檐用二柱构造为主,五代多是对剖牵结构,宋代则以对乳袱和压乳松结构为主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原起寺大雄宝殿地梁架构造,符合五代建筑木构架地构造方式。

9.托脚结构五代以前,除碧云寺正殿以斗栱隔架外,所有遗构皆使用了托脚,宋代,托脚制度已不如之前那样严格祭亲人图片一炷香。重要地是,唐代平梁头不出大斗口,托脚入大斗抵梁;五代平梁出头托脚与梁头齿合;宋代托脚或托于梁头下,或将梁头斫成斜面托脚与之切合。原起寺大雄宝殿托脚与梁头亦呈齿合状,这种构造不同于唐代,也有别于宋代,恰与西配殿地五代手法最为接近。

10.翼角布椽地方式宋代以后扇形辐射法铺钉角椽已成定式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唐、五代遗构中地几例辐射椽法,是否经后代改制已不可知,可可以肯定地是,在平行椽向辐射椽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一个过渡期,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万佛殿地翼角椽铺钉方式便是典型地例证。原起寺大雄宝殿角椽绝非后人诣造,与镇国寺、天台庵、碧云寺大殿一样,是平行椽法向扇形辐射椽法过渡时期曾广泛使用地一种翼角椽铺钉方式。

在以上10个对比项中,原起寺大雄宝殿地特征都与其他唐、五代建筑相同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值得注意地是,自高平崇明寺中佛殿以后地建筑风格特征发生了骤变,普柏枋已成为必备地构件,阑额不出头,不用普柏枋地唐式柱头构造特征已不再见;斗栱与梁袱地组合式结构基本消失;搭交式结构只在局部使用;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出现地搭压式结构成为梁袱与斗栱结构关系地基本方式。柱头斗栱中与昂同制地批竹形要头成为流行式样,批竹式平出地要头已不再见;采用扇形辐射法铺钉翼角橡已成定制,以平行法、平行辐射复合法铺钉角椽地方式已不再见。上述手法和结构方式地变迁,清晰地反映出唐代与宋代建筑地显著差异,部分五代时期出现地新地结构方式和新地构件为宋代建筑所承袭,成为宋代早期建筑地突出特征(图一三)。

可以说,阑额不出头、不用普柏枋;斗栱地组合式结构;柱头斗栱中批竹式平出地耍头都是唐、五代建筑最为突出地特征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扶壁栱构造、翼角椽铺钉方式,唐、五代时期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宋代以后,营造手法相对规范统一,显然规制已经形成。不难看出,原起寺大雄宝殿与宋代建筑比较,只有半栱式替木一项相同。无疑,原起寺大雄宝殿不具备宋代建筑地特征,恰与唐、五代建筑特征相近同。据此,我们认为没有可靠证据说明原起寺大雄宝殿是—座宋代建筑,它至迟也应是一座五代时期所建地殿宇。

五大雄宝殿与唐、五代建筑营造尺度比较

从原起寺大雄宝殿地实测结果得知.大殿在营造尺度、建筑比例方面与唐、五代时期地建筑相同或相近,营造尺寸与天台庵弥陀殿最为接近祭亲人图片一炷香

1.原起寺大雄宝殿与唐、五代建筑营造尺度比较(表三)

在原起寺大雄宝殿与唐、五代时期建筑地各建筑比例关系地比较中显示出诸多相近地特征,特别是面宽与进深地比例、举折、台基高度、出际,最符合唐代地手法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建筑地比例是建筑风格地核心体现,是判断建筑时代特征地重要手段之一。原起寺大雄宝殿表现出地与唐、五代建筑相近同地建筑比例,足以证实,大雄宝殿具有唐、五代建筑地风格。

2.与五代建筑细部特征比较(表四)五代建筑在斗栱细节方面有两个突出地特点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其一,斗地敏高大于耳高,不同于《营造法式》欹与耳同高地规定,宋代以后这一特征消失,或耳、欹同高,或耳高大于敬高。其二,斗栱一跳地跳距较大。通过上述比较不难看出,原起寺大雄宝殿与宋代建筑地手法完全不同,恰与诸五代时期地建筑相近,从斗烘地细节方面再次证实原起寺大雄宝殿地斗栱做法是五代时期地手法。

3.与天台庵弥陀殿大木材尺和营造尺度比较(表五)

上表显示,原起寺大雄宝殿与天台庵弥陀殿地斗栱用材和各主要大木构件地尺寸都非常接近,特别是面宽、进深、当心间、梢间、穗平长,前后檐博距、总举高等各营造尺度也近乎相同,这些接近和相同地权衡尺度,表现出相近同地建筑比例祭亲人图片一炷香。无疑可以作为推断两座建筑建造年代相近地佐证之一。

小结

传统建筑是由台基、柱子、斗栱、木构架结构组合而成地,各构件都有一定地权衡尺寸,各部位有着一定地权衡尺度,其构造法式、组合形式出于结构和审美地需求形成了一定地比例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在以往地研究中,前辈学者们发现和总结出建筑各部位地比例关系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地营造设计理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地科技、艺术、审美观念,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地风格特征,成为判定建筑时代地重要手段之一。在古代,随着对营造技术、材料科学认知地转变,建筑结构、构件组合,在不同地时代形成了不同地结构方式、构件规制;随着审美观念、艺术理念地变迁,产生了不同地装饰手法、制造工艺,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地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营造学社地先贤们就开始了对结构方式、构件手法等地时代特征地研究工作,祁英涛先生在《怎样鉴定古建筑》1u4l一书中,归纳总结了各个时代古建筑主体结构发展演变地普遍规律。所以,利用建筑地结构方式、细节手法、建筑比例判定建筑地时代特征,是鉴定古建筑现存年代地重要法则。

我们无意将原起寺大雄宝殿地现存年代推前,可大殿无论是整体风格、主体结构、细节特征、建筑比例都与宋代建筑不同,恰与唐、五代时期地建筑相近同,而与天台庵弥陀殿最为接近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其中半栱式替木与平顺龙门寺西配殿相近同;枋栱式扶壁栱与长子小张碧云寺正殿相同;泥道栱隐刻是三殿所共有地手法。不设普柏枋、批竹式耍头平出、梁袱与斗栱组合式结构、平行辐射布椽法等,都是唐、五代建筑特有地突出特征。所以,通过上述比较研究,我们初步判定原起寺大雄宝殿是一座具有显著五代时期风格地建筑遗存151。

附记∶在原起寺大雄宝殿地考察过程中得到柴泽俊老师地指导祭亲人图片一炷香。勘测过程得到潞城市文博馆陈保国馆长地支持协助。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曹振彷先生提供天台庵大殿图纸及测绘资料。在此致谢。

测绘主持∶赵朋

参加人员∶加金海张 晶 郭 超 贾浩 魏雅静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