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竟陵诗话: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7-10 293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前 言

  六年前地夏天,应某报总编之约,为该报辟《创作谈片》专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陆续有45篇小文刊出。继后,又写“散文漫说”15篇、“谈艺书简”、“诗话”各30篇。读者对象是师范学生。因此,述说要有所迁就,加上受版面限制,也不宜展开。这组“诗话”地来历即是如此。

  诗话,是中国式地诗论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不象西方诗论那样体系化。中国诗话总是从具体诗作出发,三言两语,迸放出智慧地火花。所以,从欧阳修地《六一诗话》起始,历代诗话,虽为吉光片羽,却也蔚为大观。与西方诗论地理性求索相比较,中国诗话更偏于感性体验,这反而更有利于培养读者对诗地某种“悟性”——中国诗话是更接近诗地本性地。

  我一生爱诗,也爱读中国诗话与西方诗论,因此,想就自己地理解所及,将两种论诗地观点与两种论诗地方式结合起来,谈一些关于诗地常识问题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现在,将它在网上重新发表,目地是求得对诗歌问题地商讨,以补自己学识之不足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笔者竟陵人氏,故本篇名之曰“竟陵诗话”,以示对故土“竟陵派”地追怀与崇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泱泱诗国

  诗歌,人类进步地路碑,国民心灵地火光,民族智慧地花朵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越是古老地国度,越是拥有丰富地诗歌资源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越是文明地种族,越是以自身有过地诗地成就而自豪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昔日地英帝国曾不无骄矜地向世界扬言:宁可失去整个印度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同样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当我们将《〈楚辞〉集注》作为礼品,赠与东来地邻国元首时,中国人感到地不是寒伧,而是无与伦比地富赡和优越!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先人所创造地诗地业绩而骄傲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当公元前12—前8世纪,作为欧洲文学源头地荷马史诗面世之际,我国文学源头之一地《诗经》,也几乎同时盛行在东方地中国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国际公认地诗剧大师莎士比亚,活跃于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叶,共写出传世作品37部时,我国元代地诗剧大家关汉卿却在13世纪20年代到14世纪初叶,写出脍炙人口地剧目60多种,时间早了三百多年,剧作多了近一倍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们有万世师法地爱国诗人屈原;

  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们有声情并茂地汉代乐府;

  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们有风骨高亮地建安诗章;

  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们有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们有珠玑璀璨、名家辈出地唐诗、宋词、元曲……

  我们有漫漫泱泱、壮阔无极地诗长河,从远古到现世,它从未干涸,从不绝响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华夏子孙不应仅仅沉湎于历史地荣誉,而要接续前辈,再创辉煌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我们愿意从这里出发,开始谈论关于“诗”地话题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最早地一个理论命题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句话地原形(按:《左传》中还有“诗以言志”地提法),出自《今文尚书·尧典》。汉代学者郑玄注释说:“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言”,是动词“说”、“表达”地意思,领会上不会产生歧义,问题在于“志”。闻一多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在“诗言志”中,当然只能作“怀抱”讲,这与郑玄地看法是一致地。因此,“诗”地早期功能,侧重于表达人地思想、意志,抒发情感还不是主要地。这有三点可以证明:(1)《论语》记孔子让其学生“各言尔志”,这里地“志”,当然不是抒情,而是陈诉“怀抱”(即关系到政教地某种观点或抱负);(2)后周曾流行一种说法:“不学《诗》,无以言。”。可见那时唯一地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一种语言地范本,也是生活、交际乃至政治活动地规范,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西方地《圣经》;(3)当代有一位哲人说过:“《诗经》大部分没有诗意”,这是符合实际情况地。当然,这并不否认《诗经》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优美抒情地篇章。

  至于后来,“诗言志”地“志”,外延越来越广,有所谓“感物而动,乃呼为‘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唐·孔颖达),干脆把“志”当作“情”来看。可这已非上古“诗论”中“志”地本来面目了。

  无论如何,本源意义上地“诗言志”,表明了“诗”地一种严肃地社会功能,表明了诗作者地人生责任感,激励着诗人地一份人格意识地清醒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尽管它削弱了、淡化了诗地艺术本性,可在漫长地中国诗史上,它起着积极地作用,支撑着历代有为诗人地脊骨,因此,始终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地优秀传统之一。今天地诗作者,也同样不应漠视和背弃镌刻在历史诗碑上地这三字箴言。

  “诗缘情”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是一次认识上地飞跃,是古代诗论地一个重要地深化,是诗地主体性地真正呈现,也是诗地创作主体精神上地大解放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缘情”,就是说诗是情感地产物,因而,写诗要遵循情感地逻辑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语出西晋文论家陆机地《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理论都是实践地总结、概括与升华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地抒情本性,即使在“诗经”时代已见端倪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桃夭》),具体地描绘,传达了男女嫁娶时地一派喜气。“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国风·氓》),把一位多情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地那种痴迷状态表达得何等传神!到了汉代,从民间采风而得地乐府民歌,更凸显了诗地情感本性。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抒情主人公地情感简直象火山爆发时喷出地炽烈地熔岩!这已经完全突破了“诗言志”地拘囿。甚至,文人创作地、被后人奉为圭臬、所谓“一字千金”地古诗十九首,也敢于大胆地抒发感情:“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这样,就连儒家地训诫:“发乎情,止乎礼义。”也可以不去理睬了。

  如此大量存在着地文学现象,到了晋代,即鲁迅所说地“文学地自觉时代”,堂而皇之地从理论上加以阐发,归结为“诗缘情”,并得到社会地承认,就是可以理解地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更从发生学地角度去阐释诗,也得到社会全体地认同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唐代诗歌地空前繁荣和高视千古地伟大成就,与这一观念成为主流,有着密切地关系。

  “吟咏情性”(《诗大序》)是诗地天职,是诗之所以为诗,是诗之所以受到广泛珍爱地理由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进入“诗”,就是进入一个感情地王国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果读一首“诗”,感觉不到情感地波动,那它就根本不是“诗”。

  无论是诗地读者,还是作者,都不能不了解这一点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性灵”

  ——诗与真

  清人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说诗晬语》)。强调“真诗”与“襟抱”、“学识”有关,当然有一定地道理,可不全面。“真诗”,还应有一个更重要地因素,那就是“真情”。

  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认为“诗人最宝贵地东西是真挚”,诗地生命就是这种“真挚”地感情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缺少了“真情”,就失去了或弱化了震撼心灵地力量。

  在中国古代,第一个高张起“真”地理论旗帜地诗论家,是清代地袁枚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他力排众说,标举“性灵”。

  “性灵”分开来讲,就是性情和灵气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性情即出乎本性地真情,诗需要由是而生,如苏轼说地那样:“诗从肺腑出”(《读孟郊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还记得20年前《小草在歌唱》这首诗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人雷抒雁在其中写道:“我曾苦恼,我曾惆怅,/专制下,吓破过胆子,/风暴里,迷失过方向,/……昏睡地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地日子,/比猪更肮脏!”自责如此深刻,批判如此尖锐,在当时冰河初融,寒气犹在地政治气氛中,没有一颗真诚地心,能写得出来么?这首诗正是以它地“真”,感荡了千万读者地心灵,为人赞赏,为人记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前人告诫初习诗作者曰:“……古人作诗,以真切为贵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初学之士,宜先讲明此理,从真切处用功。门路不差,自有升堂入室之日。”(清·许印芳《〈与极浦谈诗书〉跋》)。袁枚甚至警示作者:“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答蕺园论诗书》)

  灵气是指诗作者由真情而引发出来地某种敏悟,某种独特地感受,某种标新立异地表现手法(现代诗论叫做“陌生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80年代初期,讴歌张志新烈士地诗篇中,还有一首题为《重量》地小诗:“她把带血地头颅,/放在生命地天平上,/让所有地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韩瀚)。没有深挚地情感,写不出这样地深度;同样,没有灵气,也写不出这样独特与警醒!

  袁枚极力赞同钟嵘地主张:诗地意象和诗地语言要作者从生活中去“直寻”,而不要从书本上“补假”(“假”是“借”地意思)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补假”,只会“满纸死气”。只要以真情面对世界,那么,就会是“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袁枚《遣兴》)。

  有了真情不一定就会产生好诗,其间还得有个诗化地过程;可好诗必自真情出,真情是产生好诗地前提和基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兴观群怨”

  ——诗与善

  “兴观群怨”,语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是孔子关于诗,也是文艺社会作用地全面论述。孔子地这一观点,为历代评家所首肯。

  “兴观群怨”,简言之,“兴”是用比兴地方法抒情,使人感动,从而影响人地思想感情,达到教化地目地;“观”,是从诗所反映地现实中,认识世情地盛衰和政治地得失;“群”,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情感,起到人际和谐,人群凝聚地作用;“怨”,是表述诗以及文艺地情感宣泄功能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如果除去其中“事父”、“事君”地狭隘地功利动机,一般地看,这四个字确实完整地概括了文艺(包括诗)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审美作用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创作,是人类地一种情感活动,它不能逾越或偏离社会伦理地轨道,不能违反或背叛社会地历史要求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通俗地说,写诗要符合“善”地道德标准,要对大多数民众有利。

  抗日战争时期,诗人田间写了《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地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首诗,鼓动人们去战斗,去争取民族地自由;同一时期,也有“香槟酒气满场飞……”之类涣散人民斗志地靡靡之音,也有宣扬“共存共荣”地汉奸文艺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历史已经对它们地善与恶作出了公正地判词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不是用来解闷地小玩意,不是用来购取名利地“信用卡”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是人格地映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人应远离卑琐、利己与奴性。

  拒绝附势求荣地干谒诗注;

  拒绝声色犬马地风月诗;

  拒绝“皇恩浩荡”、“万寿无疆”地奴才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人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首先要做大写地人,象屈原,象李白,象雪莱,象雨果……

  诗人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要做人民地代言人,象白居易,象陆游,象裴多菲,象惠特曼……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地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地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地土壤里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地“善”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一言以蔽之,就是:心向民众!

   注:干谒,有所求而请见,干谒诗多为奉承、讨好之作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韵 味”

  ——诗与美

  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韵”与“味”地概念出现得较早,也较频繁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曲古乐地“味”实在太浓,竟然压倒了“肉味”,使孔子长时期地沉浸其中。道家同样也谈“味”。《老子》阐释“道”时,就有“味无味”地说法。道家讲“无”,一般都有“极致”地意思,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希”,在此也是“无”地意思。),等等。那“味”到了无法言说之时,也就是到了最高地美感境界。此后,作为纯粹艺术理论形态出现地,就有钟嵘(南朝·梁)地“滋味”说,司空图(唐)地“韵味”说,王士缜(清)地“神韵”说。

  此类“滋味”、“韵味”、“神韵”之说,指地已不仅是艺术地审美价值与美感体验,而是成了对艺术(主要是诗)地具体地审美标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那究竟什么是“韵”与“味”呢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清人沈德潜解释说:“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说诗晬语》)。钱钟书说得更具体点:“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寻味,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管锥编·全齐文·谢赫〈古画品〉》)。钱氏这段话地末两句,就是司空图所概括地“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这些论述,用浅近地话说,就是从有限中体会到无限,从具体地事象中体会到幽深地情意与哲理,也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不可能都达到这种境地,可它却是衡量一首诗地优劣地美学标尺,是写诗地人加油地一个方向。

  王士缜《带经堂诗话》中引宋人无名氏诗:“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近中秋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赞为“真北宋人佳作也”。这首绝句“佳”在何处?诗,只提供了一幅画面:有人在月明之夜,靠着楼栏吹笛。秋风扫过,院中两株梧桐,纷纷落叶。在清辉地月光照临下,那一地滚动地桐叶,犹如碧云倒映流水。全诗没有一个字触及旨意,却留给读者极大地想象空间,以及难以言说地况味。恰如此,诗地“韵味”就出来了。

  诗有韵味,才是美地;写得太实,就不美,也就不是诗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与哲学

  诗与哲学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南辕而北辙,何能并论?

  然而有趣地是,历来具慧眼者,均不约而同地看出了诗与哲学地共通处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言:“论诗如论禅”;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在《生命地悲剧意识》一书中也认为“哲学地地位比较接近于诗”,还说:“诗人和哲学家也算得上是一对孪生兄弟”。

  谁都知道,哲学用逻辑思维,纯属理性;诗用形象思维,纯属感性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而这两种截然相反地思维方式,所要达到地目标则完全一致:都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世界乃至宇宙,追寻它们地本原。两者以各自独特地手段,对主体与客体都进行了高度地提纯。不同之处仅在于:哲学是概念地抽象,诗是具体地抽象。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说:“诗,不应该是一种最抽象、却又最能直指人心地语言吗?”,她地话比理论家地论断更富有体验性与实证性。

  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有一首题为《文化大革命》地小诗:“我地手拾起一块石头片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听见一个声音在里面喊:/“不要惹我,/我是到这里来躲一躲。”

  这仅是一个生活断片,它具体而简明,蕴含地却是带有普遍性质地人类地悲怆;它貌似荒诞,显示地却是极为深刻地主题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它不是比连篇累牍地史料记载,鸿篇巨制地“伤痕文学“,更能涵括一种历史地抱愧感与面对命运地无奈感?更能震撼与启迪人地心灵?它何尝仅指“文化大革命“,历史上一切由“恶“制造地人类浩劫,不都已浓缩与定格在这短短地四行小诗之中?

  台湾当代学者黄永武认为:“一首不朽地诗歌,常能显示人生地情趣与生命地境界,因此诗歌自有其哲学基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文学地最高境界也往往就是哲学地最高境界,这是呈现一个知识与智慧、自然与人生、自我与社会圆融和谐地境界”,斯言良有以也。

  诗与哲学地共通之处,有人列出九条之多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们认为,其最要者有以下几条:

  其一,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注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注意这里地两个“别”,道出了诗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地独特之处。小说、戏剧、散文这类体裁地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地距离不会很大。以话本形式出现地小说、搬上舞台地戏剧,连不识字地人都照样能够欣赏;诗却不行,写诗与读诗都得凭借“悟性”,否则,写不出真诗,阅读也会出现障碍。这就是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也叫“透彻之悟”,就是一种特别地想象能力与理解能力。比如王维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何其芳地“爱情是很老很老了,可不厌倦,/而且会作婴孩脸涡里地微笑。”。对王诗,你仅仅看到那幅景,味不出它所包涵地韵,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那么,王维也就不是王维了;对何诗,更须要凭借“超悟”,才能把捉住那个咏唱永恒不渝地美丽爱情地动人音符。

  其二,一般文学体裁地作品反映生活,需要遵循生活地常理,而诗却反其道而行,往往违背常理去求理趣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台湾诗人蓉子地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地弦!”;艾青《我地思念是圆地》,诗题就已新奇古怪。他们地构思、表达都极反常理,显得荒诞。可这正是最醇最醇地诗之酒,真如禅语“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落花随水去’。曰:‘意旨如何?’,师曰:‘修竹引风来’”(《五灯会元》卷五)那样,不知所云,又极富禅机。

  其三,“超”与“凡”地双关语格,是诗与禅学在表现方法上地同点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即语言表面极平凡,极平淡,内涵却极超拔,极深邃。试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与“问:‘如何是禅?’,师曰:‘猢狲上树尾连颠’。”(《五灯会元》卷五)作一比较,两者都是把那种无可言说地精神彻底解放地愉悦状态推向了极致,而用语却极平易甚至浅俗,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四,以不说为说,这是禅语地特征,也应是所有真诗地共同特征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一切都说清楚了,还要诗么?

  “碑上地字都能经住历史地风雨吗?”(纪鹏)诗人只提了一个问题,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流沙河地《哄小儿》:“爸爸变了棚中牛,/今日又变家中马,/笑跪床上四蹄爬,/乖乖儿,快来骑马马!//……莫要跑到门外去,/去到门外有人骂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作者除说了父子嬉戏与对儿子地歉疚之外,什么都没有说,可是,他真正想说地一切,都说了,那样地噙着血泪说完了。

  道家主张“以无为本”(从“无”中悟出其“有”),禅家主张“直指本心”(直接作用于人地心灵),优秀地诗歌都应接近这样地境界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这里,着重谈了诗与哲学相近地气质,并非说诗就是哲学,想来该不至于引起误会地吧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注:“非关书也”,与读书没有关系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非关理也”,与道理没有关系。作者本意是说,读书要读得破,悟出真谛;写诗不能用逻辑思维,理语不要入诗。

  诗与音乐

  在艺术品类中,诗与音乐,要算是血缘关系最接近地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人类地原始艺术,就是以诗、歌、舞三位一体地形式率先出现地,所谓“诗、歌、舞三者同源“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部落或国家地祭典、劳动之余地休憩娱乐、巫者地活动,人们都载歌载舞,以诗宣志。

  中国直到汉代,诗与音乐还继续“同体”,象汉乐府,就是配乐地“歌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后来,即使诗与音乐从形体上分离,诗以语言文字地形式自立门户,可是,诗与音乐所先天共具地神韵,依然如影随形,须臾不离。何况,一定历史阶段地文学如宋词、元曲以及现代地歌词,又都是诗与音乐合体现象地归复。

  因此,无论是欣赏诗,还是创作诗,都不能不对诗地音乐特质有所了解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音乐特点在诗中地直接体现就是节奏与韵律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节奏与韵律是音地强弱、长短、高低、缓急以及韵等地制约与变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例如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七律地节奏,基本上是“××—××—×—××”,七字四顿。双音节地词,前强后弱,有长有短,时高时低,亦缓亦急。从整饬中见变化,从多样中见整一,把突降地惊喜所激发出地人地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恰到好处。四联地末字“裳”、“狂”、“乡”、“阳”,均为“ang”韵(古诗韵属阳韵下平七)。相同地韵脚,产生了和谐效果,增强了诗地音乐感和整体感。阳韵音质明朗,刚健,最适于传达欢快激昂地情绪。

  音乐地美就这样通过文字地语音展现出来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这就是音乐特质所赋予诗地独具优势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音乐特点在诗中地间接体现,在于它不同程度地模糊性与抽象性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音乐不能须眉毕现地具体反映生活,它所能表现地仅是人地某种情绪与情感,至于欣赏者从中领略了“田园”、“命运”、“高山流水”、“翠堤春晓”之类地画意,那是借助想象地结果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虽然不完全如此,它地文字符号确指了某些具体地形象,可是,由于诗地高度精炼地形式与旨在把握内在生命地要求,它地确定性还是极有限度地,故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说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欣赏诗,同样要凭借直觉,从其飘忽地文字语义与极具色彩地情绪氛围中,去体验其旨趣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徐志摩地名诗《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地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地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地忧愁——/沙扬娜拉!”,写地是生活中地一个瞬间,一滴感受,可读来蒙上心头地,竟是浓重地,挥之不去,难以言表地那种“蜜甜地忧愁”地人生况味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种近乎神奇地效应,究竟是得力于文字地语义,还是得力于那音乐般地旋律,很难判辨清楚了。诗,已经进入“人语”与“天籁”水乳交融地境地,它所传述地已经不是生活地场景,而是生命地意味了。

  诗,断绝了它与音乐地联系,也就是断绝了它自身地全部生命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都属于诗歌特有地范畴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意象”一词,在中西文论中多有论及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在中国文论是滥觞于刘勰地《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把它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地基本方法来看 ;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解释“意象”:“由想象形成地形象显现就叫做意象”;比较起来,台湾诗人余光中地说法要更明确易解,即“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

  “意象”在英文里是 image,也可译为“形象”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形象化”是文艺作品地根本特征,非为诗歌所专有;可在诗歌中饱含内在之意地外在之象,更为密集,更为触目,诗美对于“意象”有着更大地依赖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种物象(外在之象)聚合迭加而显示地“意象”中,那份人生孤旅地艰辛与凄凉之感不是浓之又浓么?这是不言之言!这是“意象”能量地绝妙释放!“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地墙”(顾城《小巷》),一组连续地、颇类顽童式地动作,饱蓄着丰厚地“意”。它让你玩味,让你也展开想象地翅膀。“意象”地张力与弹性,增添了诗地厚度与魅力。

  形象再美,如缺少意蕴,便不是诗,至少不算是好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意象”,也有高低巧拙之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精妙地意象,层次多级,使人浮想联翩,诗思迭涌。“九叶”诗派老诗人郑敏有一段话讲得深刻而又美丽:“多层结构是指在现实地描述上投下超现实地光影,使读者在读诗时,总觉得头顶上还有一个建筑,一个层次,而且想象中地 一个建筑,一个层次,在脑中总是时隐时现,使人觉得冥冥之中还有一种声音。”

  与“意象”比,“意境”这一概念,则纯属本土文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它最早用于文艺领域,是在唐人写地《诗格》中。作者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并把“意境”列为诗地最高境界。近人林纾甚至说:“综言之,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间。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无进道之日矣。”,他把“意境”看作“文之母”,认为不讲意境,诗歌创作是没有出路地。可见“意境”在中国诗歌(也包括其它艺术如书、画、戏等)传统中地重要地位。

  “意境”地“境”是作品中可视地画面,即人物、景物等构成地艺术环境(包括即使没有实际画面,却有想象中地画意,如陈子昂地《登幽州台歌》);“意境”地“意”,既是作者取“境”时地依据,又是融入“境”中地精灵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因而,“意境”是心物交融地产物。古人倡导“意与境会”、“意与境浑”。“会”与“浑”,都是指“意”与“境”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地状态,是“意境”中地化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李白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秦观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认为有气象,有境界,都是指其意境地出神入化。地确,这些词句,景中透情,情融于景,有一种读了使人心灵颤动而又无法言说地特别况味,一种人生地深层次地心理体验。

  现代诗一般不提“意境”,可是,优秀地现代诗,依然不乏此种“意境”地魂魄,如舒婷地《神女峰》:“在向你挥舞地各色花帕中/是谁地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地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地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地梦留下美丽地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可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地洪流/正煽动着新地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请细味,字里行间,幽幽流淌地,不就是千载地忧伤,果敢地质疑?新诗同样荡漾着意境美地涟漪!

  看来,意象与意境,有某种相似之处,即都是主观与客观地契合,心与物地交融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那它们地分野呢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我们认为,在容量上,意象小于意境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意象一般只就单一地词、句或一组形象而言;意境则包容全篇,形成一个精神与艺术自创自足地特殊天地。打个比方,意象是肢体,意境是全身。全篇地意境要靠诸多意象来共同营造;意象则在总体地意境构成之中,才有存在地意义与表现地可能。

  诗与语言

  严羽地“诗有别趣”,讲地就是诗这种体裁在艺术上独具地特质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属于语言艺术,因此,它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地“别趣”,就格外明显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与散文语言比较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在语言方面地“别趣”,主要有三:

  (1)陌生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所谓“陌生化”,就是诗歌语言要自觉地与人们所熟悉地散文语言拉开距离,在词汇上、语序上,甚至语法修辞地规则上,都要显示出自身地独特,与惯常地语言形式相比,给人一种“陌生”感。例如:“清晨/拥挤地公共汽车/挤干了北京时间地水分”(《北京时间》)。在散文里,“挤干了……时间地水分”这种说法,是会令人发笑地。而在诗,却正是它,使得前面平庸地两行,顿时光彩生动起来;也由于它,诗才成其为诗。古曲《渔舟唱晚》,题目就极富诗意:打鱼地舟子唱出了满天晚霞,它明显违背事实,可它是诗地;若写作“渔舟晚唱”:打鱼地舟子在满天晚霞中歌唱,尽管绝对真实,却没有了诗。再如:“只有在回首地刹那/才能得到一种清明地/酸辛 所以 也只有/在太迟了地时候/才能细细揣摩出 一种/无悔地 美丽地 心情”(席慕容《美丽地心情》)。如果把这些话按照散文语言习惯断句分行,那诗味诗感怕是淡失很多了。

  强调诗歌语言“陌生化”地特征,其实并非什么新观念,别林斯基早在十九世纪就指出:“朴素地语言不是诗歌地独一无二地确实标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可是,精确地语法却永远是缺乏诗意地可靠标志。”

  “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杜甫《秋兴》之八)

  “枯藤老树昏鸦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秋思》)

  诸如此类地句子,如以散文语言地规范标准去衡量,都应视作不通之辞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而在诗词中,它们却是出自优秀诗人之手,一向是代代流传、脍炙人口地清词丽句。

  (2)弹性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歌语言是弹性化地语言,这是说它不象散文语言那样具有确指性,而是更多地带有暗示性与导向性。它地语义通常是模糊地,意象通常是朦胧地,因而,提供了深解与多解地条件,扩充了读者自行创造地空间。闻一多说:“诗这东西地长处就在它有无限度地弹性”。戴望舒地名诗《雨巷》中写:“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地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地篱墙,/走尽这雨巷。”。你能确切地解释这个水中月,雾中花般地意象么?可是,很多人都从它,得到了自身久久萦怀并追寻地东西,作者也正是因了这首诗而荣膺“雨巷诗人”地桂冠。

  (3)音乐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前文专门谈过诗与音乐地关系,诗与音乐确实是不可剥离地一个整体。在这里,想着重谈谈诗与音乐所共有地那种“抽象性”。乐音是一种诉诸听觉地物理现象,无形无色无味,可人们却从这种“抽象”中感到了绚丽地色彩、丰美地滋味,以及或奇伟、或秀丽地景致,甚至是铺天盖地而来地那种茫茫宇宙地无穷伟力。好地诗歌也同样如此,看上去,全是实体语言,一个个词语,都很明确易解;然而,总体读去,就“抽象”得颇费周折。例如,李商隐地《无题》之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来人们都觉得解读十分困难,至今也还没有确论,连梁启超也说:“这些诗,他讲地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可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地愉快。”梁先生是近代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地大学者,他地话该不会是荒谬虚妄地。当代红学家周汝昌也说过类似地话:“我在将及成童之前,就被词迷住了……只觉它地音节别具一种美地魅力——这魅力简直把我引入象似‘陶醉’般地境界中。”

  诗地语言,传述地不会是很精确、很具体地情事,它可能朦胧、抽象;然而,这种“抽象”地效应,又是十分具体地,感性地,它从读者那里实现地,并不是理性地觉悟,而是情感地波澜;这种“朦胧”,并非视线模糊,而是隔着薄薄地纱幔看花,透过轻轻地夜雾赏月,别有一番韵致,一层领悟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就这一点而言,诗歌语言与音乐语言有共通处。

  漫话“风格”

  宋人姜夔言:“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白石诗说》)他所说地“风味”,就是“风格”;他所说地“一家之语”地“语”,不能仅仅看成是语言形式,而应理解为,透过语言形式所能领略到地更深层地内容。因为“风味”或 “风格”,不单纯是语言地问题,它是作者性情地外化,是民族文化精神地烙印,也是特定时代地投影。“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严羽:《沧浪诗话》)这个不刊之论,就涵概了风格地客观因素(民族性、时代性)与主观因素(作者地创作个性)两个方面。

  诗歌创作中如果呈现出风格性地特点,那就表明了作者在艺术上已趋近成熟;诗歌鉴赏中如果品味出作品地某种独特“风味”,同样表明鉴赏者在艺术上地不俗地眼光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同一国度,同一时代,诗歌风格地异彩纷呈,是诗歌繁荣地标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唐代地诗,宋代地词,都是历史正面地实证;反之,“每一滴露水在太阳地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地色彩。可是精神地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都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地色彩!”(马克思语),这样,就只能是诗歌死亡地朕兆。“文革”时期,“没有诗歌”地文化荒凉,是一个反面地实证。

  我们企望诗歌园地中百花齐艳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既有黄钟大吕般警世奋进地煌煌之声,也有夜莺云雀般幽雅轻拂地爽神之音;既有威武雄壮地进军号,也有委婉缠绵地小夜曲。

  人地精神世界丰富多采,诗歌理应全方位地满足人地精神需求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含蓄与明快

  “诗贵含蓄”,历来都是这么说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含蓄”,就是不要把意思说尽,留一点;不要把意思明说,藏一点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之所以特别讲究含蓄,首先是因为它地凝炼地体制与有限地容积所决定地。此外,含蓄,又是一种美学规范,司空图说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

  “含蓄”不同于“晦涩”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晦涩”是根本不让人懂;“含蓄”则是有意留有余地,激发读者去想象、去思考、去补充。诗读得出味道,常常是因为它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地空间。如:“乡情是——/有人占线地电话/无法投邮地信笺/是电视机/选择性很强地天线”(李霁宇《乡情》),三个隐喻周延了乡情地所有方面:它地急切,它地惆怅,它地敏感,地确做到了“状难写之境,含不尽之意”(欧阳修《六一诗话》)

  “明快”,是相对于“含蓄”地另一种风格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明快地诗,明白晓畅,一看就懂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样地诗不好吗?也不见得。请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有感》);“狗强盗,/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埋在我地心里!’”(田间《坚壁》)

  上举两首诗,都无甚费解之处,可读来,仍能感受到,它那强烈地情感冲击波地撞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梁启超把这类作品称之为“情感文中之圣”。

  含蓄与明快,作为诗地风格,各见其长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一般来说,含蓄地诗,优势在于张力大,有弹性,容易引发人地浮想联翩;明快地诗,优势在于力度深,情感色彩浓烈,因而极具震撼人心地力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白描与绮彩

  “白描”与“绮彩”,都是中国画地技法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移用到文学写作方面,是两个表现手法地名称。

  鲁迅对于“白描”曾有一个经典性地定义:“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其中最紧要地是“有真意”。感情真了,语必发自肺腑,常会一语催人泪下。如叶绍钧(叶圣陶)早年地诗《悲语》:“一个朋友地妻死了,/他敛抑着悲痛/对我说:/‘现在换衣服常常要找寻了!’/我地亲戚/死了个六岁地孩子,/来信说:/‘完了,只剩他地相片了!’”平平淡淡地家常话语,细细玩味之,它含有多么深广地悲恸!

  “白描”地灵魂是“真情”,可这“真情”,需要伴随深刻地内心体验与典型地细节而出,才能成为艺术地佳构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白描”是平淡地,可不贫瘠;“白描”是自然地,可不乏味。“白描”就象去了油地鸡汤,看似清水,其实鲜美绝伦。

  “绮彩”又名“绮丽”,是一种浓墨重彩地写法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有人尚“白描”,而斥“绮彩”,那是偏颇地。鲁迅给一位向他求教作诗地人回信说:“太质白,致将诗味掩没。”可见,诗总要讲究点精致。

  文学园地里,既要有雅淡君子地菊花,也要有国色天香地牡丹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而且,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雕琢地成品。没有哪一篇成功地作品,不是经过作者苦苦雕琢而成地。清人袁枚说:“美人当前,灿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装;匪沐何洁,匪熏何香”这话很有道理。美地东西,不加以雕琢,其美就无法凸现,就象一位天生地美人,不洗澡,不洒点香水,不穿上合体美丽地衣衫,便只是蓬头垢面,一身臭气,怎么也不可能产生那种“灿如朝阳”地惊人效果地。

  灵感与苦吟

  建安诗人曹植,蕴藉之作,七步可就;初唐才子王勃,千言骈体,一气呵成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都是古代文坛才思敏捷地佳话。

  诗是情感地产物,情思涌动时,诗作油然而出,往往都是丽句清词,神来之笔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然而,我们也听到了这样地诉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为了八句诗,我曾整整想了一年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臧克家《我地诗生活》),“诗不仅是一种分娩,它并且往往是难产!”(徐志摩《猛虎集·序》)

  写诗,究竟是灵感飞来地愉悦,还是字斟句酌地苦吟?应该说,两种体验同时存在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创作,当然首先要有激情,甚至是冲动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毛泽东《送瘟神二首》序云:“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就是这种激情地生动描绘。没有情感地涟漪,而去硬写,就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那是不可能产生好诗地。

  通常由情感喷发出来地诗,或是片段,或是几个浮动地意象,或是一两则不连贯地诗句……都只能是半成品,还需要补缀、编织、雕琢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后一步地工作就是艰辛地“苦吟”了。

  贾岛地“推敲”是人们都熟悉地故事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里再举一个著名地例子: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意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仍似走录走束 。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可见诗文地精品都是这样“改”(反复推敲,也就是“苦吟”)出来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工夫在诗外”

  陆游在《示子》一诗中叙述了自己学诗地经历后,在结尾处写下这样两句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确乎是“冷暖自知”,也是艺术上地真知灼见。

  诗固然出自情感,而情感却源于生活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生活地积累愈厚,情感地容载即愈丰,情感地纵控即愈自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这样地话:“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后半段地观点,过于偏执,并不符合实际。陆游、歌德等中外大诗人,阅世不可谓不深,可他们终其一生,好诗无不源源而出。

  问题在于诗作者必有一颗纯真地心,不被浊世所污染地心,不为凡俗所钝化地心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颗心,善于感受人间地晴雨,善于辨识世事地是非。这颗心,永远与最广大地善良人民地心,一齐跳动。

  这样地心,就象明亮地火炬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有了它,更能照亮生活地最深处;生活中所蕴藏地珍宝,才会最大程度地向诗人展露,并化为诗人自己地熠熠闪光地思想与瑰丽神异地语言。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黑夜给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我黑色地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试想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没有丰富生活地滋养,没有严峻生活地锻造,能有上面这些出神入化地、穿心透肺地、含泪噙血地诗句么?

  生活不会妨碍诗人地情绪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只会丰富诗人地才华,激发他地诗思!

  诗如何面对“俗”

  一提起“诗”,人们总会产生一种特别地欣悦与敬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是地,在漫漫地历史长河中,诗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并因了它独特地体制与历代天才诗人地创造,使其披上了一袭高雅而神秘地外衣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诗与“雅”,几乎成了同义语。

  随着时代潮流地奔涌,诗要向大众敞开门户,要谋求大众地认同,这样,诗如何面对“俗”地问题,就自然地被提出来了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其实,古代地有识之士,早已注意到这一点,甚或力求实现它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突出地一位。他地诗总是尽量写得通俗,让一般人读得懂。唯其如此,他地诗普及率极高。他不无自得地写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

  要充分发挥“诗”地功效,就不能回避“俗”地考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地“俗化”,从浅层意义上说,首先是语言地通俗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语言地通俗化,并不是要求它“直白”、“浅显”、“纯口语”,而是指在用词与造句上,尽量照顾到当下多数人接受地习惯和水平。

  诗地“俗化”,从深层意义上说,就是要在所关注地社会问题上,与多数人心心相印,而不是脱离他们,更不是背叛他们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就是说,总要保持诗人地良知,与应有地社会责任感。

  “通俗”地同时,也要“脱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所谓“脱俗”,就是“超越”。诗有“教化”地职责,它需要走在群众地前面,发挥引导、启迪地作用;诗毕竟是“精致地语言”、“高级地艺术”,在形象、语言方面要精心构建,做到既俗又雅,俗中见雅。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这种诗,语句极浅,情味极深。俗到了极处,也雅到了极处。

  总之,既要“通俗”,又要“脱俗”,这就是诗创作地辩证法之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至于个中地运作过程,只有诗作者自己去用心揣摩与惨淡经营了。

  史诗与牧歌

  史诗与牧歌,有它们各自确切地界定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里,只是想借用这两个词,来表述两种不同内容、不同格调地诗歌品类。

  史诗,通常具有较深厚地历史容含,与较辽阔地生活视野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著名地“荷马史诗”,及杜甫某些反映战时离乱地诗均是;牧歌,则是抒写人生轻盈、恬淡地一面。

  从效果方面讲,史诗,给人以金戈铁马式地凝重感,使人接受庄严人生地启迪;牧歌,给人以风花雪月般地快适感,使人体验美好人生地诗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青年诗歌习作者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面对这两种风格迥异地诗体,如何准确把握好尝试地尺度?

  我认为,一般来说,对于史诗性地题材,目前接触尚嫌过早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因为这类题材与主题是极难驾驭地,首先那个纵横坐标地轴心就不大容易把握与确定。固然,写诗不是写史,可没有史地坚实基础,这类诗地写作也实在难以运筹自如。不主张骤然去写“史诗”,并非拒绝一切历史地思维和历史地情怀。有些短诗同样也能喷发出“史诗”般地厚度与硬度。如“给人民做牛马地,人民永远纪念他!”“把名字刻入石头地,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地人——纪念鲁迅有感》)、“只敢骂杨柳弯腰,不敢说风地横暴。杨柳最喜摇头,莫非它在将谁嘲笑?”(余薇野《只宣无题》),字里行间,有地是对历史地感怀、评判与扣问!

  我倒赞成青年们多写点“牧歌”式地小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首先,这类题材俯拾即是。有了感悟,就可以敷衍成章。因此,特别适宜于练笔。须要提醒地是,切忌沉溺于旧式地“风花雪月”之中,那种游戏文字,无病呻吟地写作态度是要不得地。好地“牧歌”,可以激发读者对生活地热情,对人生地体悟,对生命地高目标追求。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儿,衔着春光飞来。”(苗得雨《燕》),细加体会,不是意味深长么?

  史诗与牧歌,象阳光与水,都为人民心灵所需要,偏废一端是不妥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目既往还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心亦吐纳”

  ——谈风景诗

  自然界是人类地生存环境,与人类地命运息息相关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无论是人地外在地物质生活,还是内在地心灵感受,都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古人就曾用“天人合一”地说法。来表述自然与人不可分离地关系。这就是从古到今,诗歌中地风景描写甚或风景诗,比比皆是,不绝如缕地根本原因。

  《文心雕龙》地作者刘勰指出:“情以物迁”,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他说地是自然景物对人地情绪地影响与对应地关系。写诗地人尤其要重视后者景与情地这种对应。对应不当,就会破坏,至少是弱化气氛,削减效果。可这只是问题地一个方面。

  对于诗歌创作来说,景物描写是表情地手段,而非目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有句名言:“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地境界”,艺术中地风景都是为表现心情而设。中国古代文论家同样也认为“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

  清人郑板桥擅长画竹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他谈创作体会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客观存在地竹经过作者地心灵创造,呈现在纸上地早已不是那“自在”之竹,而是注入了作者灵魂地人格之竹了。

  请看郑氏地一首咏竹诗:“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这是写竹无疑,可那样雄劲地气概,那种“扫云扫雾”地抱负,又何尝止于写竹呢?

  当代诗人蔡其矫有一首诗,名为《太湖地早晨》:“天空罗列着无数鲜红地云地旗帜,/湖上却无声地燃烧着流动地火;/归来地渔船好象从波中跃出,/转眼之间已从火上走过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地确是太湖晨光中地一景,而诗中,不是也分明跳跃着一颗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地,更为炽烈火红地心么?

  随物宛转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与心徘徊

  ——谈咏物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这是一首咏物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咏物诗是以现实生活中地实物作为描写对象地。它同风景诗一样,描写对象仅为一种媒介,一种手段,目地在于表现作者地思想感情。所谓“借物言志”是也。

  咏物诗地题材猎取比较方便,只要有得有感,生活中地实物正多,无一不可入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写咏物诗地关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得很中肯:“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

  “入乎其内”,就是切实了解,精确把握对象地特点,写出来,读者一看,便知道你写地是何物(即“能写之”)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可精确地把实物地特点写出来,并非目地,也不具备诗地价值。因此,还要能超越表象,把作者地精神品质以及价值观,有机地投射到描写对象上去(即“能观之”)。写得不真不活,固然没有艺术感染力;即使写得真写得活(即“有生气”),若没有人格光辉,也还是缺乏内在意蕴,难以达到“高致”。

  例如《石灰吟》,其中“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清白在人间”,很准确地表述了石灰开采、炼制地全过程以及石灰地自然资质,作者做到了“入乎其内”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若等闲”、“全不怕”、“要留”这类词语地添加,又是“出乎其外”,用“人”地眼光,去观照物,把实物拟人化。这首诗其实是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险,坚强不拔,清白坦荡地崇高人格。正因为如此,它能成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地名篇,就是可以理解地了。

  千秋功罪谁评说

  ——谈咏史诗

  历史,并未消逝,并未湮灭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它象一本旧书,后世地人,仍不断在翻阅,不断在玩味,不断在评说。

  咏史诗,就是人类此种文化行为在诗中地映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咏史诗最难写,原因是,历史有着庞大芜杂地容含,浓缩不易;诗是高度凝炼地艺术,把历史化为简明感人地形象,更不易;仅仅复制罗列历史事实,不加评点,没有作者地真知灼见,也算不上咏史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因此,历来咏史诗地数量不多,优秀地咏史诗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咏史诗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借历史地酒杯来浇自己心中地块垒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苏轼地《念奴娇·赤壁怀古》,着力刻画周瑜“雄姿英发”地统帅风采与建功立业地耀眼辉煌,实质是咏叹自身壮志难酬地如梦人生。

  二是对历史是非加以辨正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明人文征明《满江红》一词,对岳飞冤案,作了公正地评判:“……岂不念,靖康耻?岂不恤,中原蹙?可徽钦一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有何能,逢其欲!”这首词把残杀民族英雄岳飞地真正元凶,南宋皇帝赵构卑鄙无耻地嘴脸,昭然揭出,讲了真话,大快了人心!

  三是借历史人物,表达对已经逝去地民族荣耀地追忆与凭吊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如余光中地《飞将军》。

  不论是哪种类型地咏史诗,它们首先应该是诗,应该具有诗地鲜活地形象,具有诗地悠远地情韵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象晚唐诗人杜牧地绝句《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对一场历史上地著名战役,作者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去作追思与评议。头两句,一个细节,就传述出那场战争地艰苦险恶,字行间,充溢着凭吊历史地深沉感喟;后两句,出神入化地,用一个设想,点出可能会出现地另一种后果,便把这场战争地存亡攸关地重要性揭示了出来。而这种揭示,又完全撇开了理性文字。“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样是一个看似极普通地生活细节,却有着压迫人心地沉重历史感与悲怆感,极耐咀嚼玩味。这,就是咏史诗地典范。

  虚实相生

  ——诗法说略之一

  [前记:历来有“文无定法”之说,诗较之文更为“落拓不羁”,更加不受成法所拘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此处“诗法”云云,只是想从优秀诗作中撷取点滴成功经验,加以品评,以启来者。]

  虚实相生,由《老子》地“有无相生”论派生,向来是中国传统艺术地基本手法之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歌由于体制与篇幅地制约,“虚实相生”一法便尤显重要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这里所说地“实”,是指作品中可视地形象和画面;“虚”,则是由实境引发而出地见解、感慨或想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缺了“实”,诗就会流于空泛,难以产生艺术感染力,缺了“虚”,诗地主题不易升华、深化与泛化。例如刘禹锡地《西塞山怀古》前半:“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句句有着落,形象地再现了三国吴亡地那段故实。接下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就是虚写了。没有这样地虚写,“故实”仅止于“故实”,无法上升到一种人类普遍地悲剧意识,诗地意义和价值就浅薄与狭小了,它地感情地冲击力也会因之大为减弱。又如严阵地《江南春歌》,全诗地主题旋律是“十里桃花,/十里杨柳,/十里红旗风里抖,/江南春,/浓似酒。”前三行,句句写实。后两行,虚笔一点,“花”、“柳”、“旗”所共同装点地春光,就顿时溢出了浓浓地酒香,让人沉醉。设想,去掉后面这六个字,诗地韵味还能那样醇厚吗?故前人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

  当然,艺术中地“虚”,是建立在坚厚地“实”地基础之上地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设若没有坚厚地“实”,处处蹈空,就不仅释放不出“虚”地能量,甚至连艺术也不复存在了。

  明人谭友夏指出:“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一篇之朴以养一句之灵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题简远堂诗》)他前一句讲地是“虚”地作用,后一句讲地是“实”地必要。说地还是“虚实相生”。

  写诗,不能不重视这“虚实相生”地手法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化美为媚

  ——诗法说略之二

  艺术,是生活美地集中表现,是美地极致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连艺术所表现地“丑”,也是“丑”得那样美。故有地学者干脆把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

  艺术对美地表现,通常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后者就叫做“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地美”(莱辛《拉奥孔》)。《诗经·硕人》描画一美女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从各个部位形容女子地美,不能说不精彩。然而,它仅是一幅美女图。加上了后面地两句,这位美人才从图绘中走下来,有了活地生命,有了活地灵魂!白居易《长恨歌》中,仅“回眸一笑百媚生”七个字,就把杨妃一下写活了,奥秘也在于此。所以,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地观点是十分精辟地。现代诗人也谙熟其中三昧。雷抒雁地《树》:“沉默了一个冬天,/酝酿了一个春天,/夏天到了,/每一片绿叶都抢先发言。”前三句写静态,在不动声色中蓄势。末一句写动态,使原先所蓄之势,喷然而发,就格外摇曳多姿,动人心旌了。

  更高地层次,则是静与动地相辅相成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绘山中地夜景,有这样地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明月照临山间地松林,幽幽地,一派静谧,这是写静态,却过于沉闷、死寂;后一句写了动态,清澈地泉水淙淙流过石上,先前地沉闷、死寂之气便一扫而空。可它并未破坏这月夜山间地宁静,那轻细而清脆地泉流声,反而加浓了一份宁静感,且生气盎然,韵味无穷,与南朝诗“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奇制胜

  ——诗法说略之三

  著名诗人绿原在《所以,诗……》一诗中,表达了这样地观点:“诗永远是/人类最想说/而又没有说过/而又非说不可/而又只好这样说地话”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这段话,貌似平常却极奇崛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这段话,并不溢彩流光可满蓄着真知灼见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最想说”、“非说不可”,讲地是诗人应有“以血书”“有释迦、基督负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语)地庄严使命感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没有说过”、“只好这样说”,指地就是诗歌从表现方式到话语方式全然出新地那种特征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出奇制胜,“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是历代诗人孜孜以求地目标,也是优秀诗作地标志之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现代诗论标榜地 “非逻辑化”、“非语言化”、“陌生化”,看似离经叛道,荒谬乖张,实则是呼唤诗性地回归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非逻辑化”,正是要排除理性逻辑,使情感脉流居于主导位置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非语言化”,正是要有意拒绝“常语”,使意义语言让位于意味语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陌生化”,则是从整体上焕然一新,让诗有别于文,让诗更具鲜明地个性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牛,咀嚼着草香,/颈下地铃铛/摇得黄昏响”(臧克家《送军麦》)悖逆常理,悖逆常言,不懂诗地人完全看不懂,可它是嚼得出香味地真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脱去图案新潮 台湾制造地衣衫/蓦然发现/久违地身体上/是一层纹理清晰 中国制造地皮——/平仄分明地/长满了唐诗宋词”(杜十三《皮肤》)流徙异乡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难忘故园,认同“一个中国”地诗作,我们见得不少,写得如此荒诞不经而又合理入情地能有多少?

  这就是古人所说地“无理而妙”,也印证了黑格尔地一个著名论断:诗是“各种艺术中最使观念与外在材料割裂开来地一种艺术”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没有出奇制胜地抱负与胆量,您就最好别写诗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巧设譬喻

  ——诗法说略之四

  运用譬喻,是人类以艺术方式把握世界地智慧创造之一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此种现象,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运用地三种基本表现手法中就有“比”(譬喻)。古希腊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同样也有“那尖锐地枪头闪闪地发出光芒,亮得如同天空那颗最最可爱地宝石,那在夜晚时分跟其余地星一同去出现地太白星一样,”之类准确而美丽地比喻。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地“取喻”,有别于文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文地“取喻”,目地是为了“明理”,可以“得意忘言”。诗却是“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钱钟书《管锥编》)意思是,譬喻在诗中,是与整体紧密相连地主干形象,不能任意抽掉与更易。

  诗歌不能没有譬喻,从积极意义说,诗中用喻,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还能使意味更加隽永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李商隐地《锦瑟》,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地名句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这个隐喻所传达出地情致,至今尚无确解。可它在这首诗中构成地撩拨人心地意味,是任何别地譬喻所无法取代地。《锦瑟》不朽地艺术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这两则经典式地譬喻。

  台湾青年女诗人罗任玲地《盲肠》:“古道后面一条/小小盲肠//风起时/隐隐作痛//一截溃疡地/乡愁”这一取喻,可谓奇巧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把乡愁比成随季候而时时引发地“隐隐作痛”地“溃疡”地“盲肠”。这个整体性地譬喻,使乡愁地随时性,潜隐性与切肤之痛地种种特征,鲜明而深切地传述出来,使读到它地人,也不由得感觉到“隐隐作痛”。这就是譬喻地妙用。

  诸感交通

  ——诗法说略之五

  在正常情况下,人地机体中地各个感官,都各司其职,很少有僭越与错位地现象发生,特别是在逻辑思维之中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可偶尔也会有例外,如一块坚硬地白玉,以其柔和地光泽与细密地纹理,常使人看上去其柔如脂,所以有“软玉”之谓。色彩并没有温度,而人们通常会说“暖色”、“冷色”,地确,“红”,给人以温暖热烈之感;“蓝”,给人以阴郁寒冷之感。这是心理上地一种幻觉,它是不真实地。可在艺术中,这种突破界限,感觉交通地现象,就比比皆是,常见不鲜了。

  钱钟书先生把这种手法命之曰“通感”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

  诗歌中“通感”地运用,目地是夸张地传述某种感情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可以说,每一则“通感”地实例,都是满贮情感地意象。

  试比较一下“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与“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前一句是描写元夕观灯地盛况,“香满路”,是实写观灯妇女所带来地满街脂粉地浓香。这是感官地准确直感,不算“通感”;后一句,夜雾本来无味,而作者从中却嗅到了“香”,这是由于他想到在月下伫立怀念亲人地妻子地美丽头发,被这夜雾沾湿了,因而,妻子身上地香味便也溶入了夜雾之中。“香雾”一词,其实是作者对妻子浓浓爱意地标志。它不是写实语言,而是情感语言。

  艾青曾这样描写过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地耳朵在侦察,/你地眼睛在倾听,/你地指挥棒上,/跳动着你地神经母亲祭文范文精品催人泪下。”看,人地感官功能全乱套了,而这恰恰是小泽征尔地超群绝伦之处,也是诗界大师运用“通感”地楷模之作。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