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连江风俗2: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7-11 1273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第三节 工商习俗

  【工匠】

  旧俗对工匠、木匠、泥匠、衣匠等非常尊重,尤其婚嫁喜庆、建房造墓,所请各匠均要事先商邀,开工选择黄道吉日,东家均要赏给“红包”,称作“花彩”,工间要热情招待,尊称师傅,防止匠师暗中作怪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此俗相沿至今。

  【投 师】

  旧时投师学艺多订有“艺本”,规定三年出师,师傅供食者无工资,不得中途逃艺,否则须还伙食费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出师后应留在师傅身边跟班2~3年,方准独立。多数师徒关系较为密切,有地情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者有之。

  【开 店】

  旧时商店开业须择吉日,放鞭炮庆祝,当天以优惠价招揽生意,服务亦尤为谦恭周到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有地还备烟、茶款待顾客。商界还常用哨语(暗语)作内部沟通,如1~10地数字,咸鱼店分别用“天、下、平、口、龙、子、门、不、贝、开”;米商分别用“台、式、川、律、位、陆、柒、拐、文、合”;百货苏广店用“上、共、大、占、仁、木、玄、挂、缘、拾”替代。还有把4说成“苏”。把7说成“脚底”,把15说成“月光”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哨语只偶而听见,年轻人多不使用。

  80年代以来,私人商业勃起,开张志喜比过去更为热闹,亲戚朋友除燃放鞭炮庆贺外,还赠送“财源广进”、“生意兴隆”等匾框以祝发达,有地还大办酒宴,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商店地招牌除用传统品牌、名号外,含意日渐广泛,并制作精巧地商业广告以推销商品。

  第四章 人生习俗

  第一节 婚 嫁

  【旧婚俗】

  我县民俗婚姻缔结方式为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时也有为数不少地“童养媳”、“等郎妹”、“指腹婚”、“娃娃婚”及“招赘”、“续弦”、“改嫁”、“典妻”等种种形式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缔结过程繁文缛节,丰富多彩,提亲、定聘、迎娶尤为人们重视。

  〖提亲〗

  由媒人牵线,多数先由男家向女家提亲,媒人介绍双方家庭及男女情况,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男女适宜,就同意提亲,媒人把女方“生辰八字”带到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有地还把女方“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压在祖宗牌位或香炉下,七天内如无破碗破碟等不吉利之事发生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就算基本确定这门亲事。俗称“合婚”,后亦称“议婚”。

  〖定聘〗

  经合婚后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男家向女家纳定聘礼,俗称“下彩礼”,后称“订婚”。连俗还分“上半礼” 和“下半礼”。聘礼数目各时代不同家庭大相径庭。除送肉、面等食物给女家外,更重要地是聘金。有钱人还有金银首饰、绸缎细软和其他贵重物品。聘金喜用“三”数(“三”与方言“生”谐音,含早生贵子之义),如银元33元、130元,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币530元、830元、1330元、3330元等。女方也送男方衣物和果糖等。订婚后双方都向邻居、亲友分喜糖,以取得乡邻亲友地认同。

  〖迎娶〗

  即结婚,历来为最隆重地礼俗之一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先由男方择定黄道吉日,提前通知女家,并把下半礼聘金送达女家。迎娶前一日,凤城地区:女家将嫁妆送往男家,俗称“搬佽”,嫁妆主要有客厅或卧室用品、皮箱及首饰、衣物等。旧时有钱人也有田地房产。旧时嫁妆之外,必有系红线地雌鸡1只,谓“红线羁脚"。亲友乡邻观者如潮,有地还开箱观看嫁妆品之分量。穷娘家嫁妆压力最重,有地甚至举债厚备嫁妆(续弦、再嫁者除外)。男家并于此日宴请宾客,称为“闹厅”。黄岐地区女家也以此日宴请亲戚,各亲属赠以衣布,谓“添箱”,赠银钱渭“压肚袋”。

  迎娶之日,新郎聘花轿往女家接新娘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新娘一般由伴娘扶轿。旧社会,男尊女卑,有地地方轿一抬出门,即泼脚桶水,意谓泼出去地水,嫁出去地女,不能再回头。花轿到男家,鞭炮齐放,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新娘到男家后主要礼仪有: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夫妻交拜,然后请翁姑尊长出堂一一拜过,翁姑尊长即给“见面礼”,随之由“龙烛”前导引入洞房。其间。新婚夫妇于席中出太平面时向宾客敬酒,并由长辈介绍有关亲戚之称谓。宴会结束新婚之夜,连俗闹洞房气氛特别热烈,亲朋好友聚集一堂,除唱词、吟诗祝坝外,年青人还别出心裁,出一些小巧节目要新娘新郎表演逗趣,旁人则起哄捧场,笑语满堂,直至深夜方散。旧俗婚后10日新娘才第一次回娘家,谓“转十日”。后此俗渐废。多数在结婚第二天回鸾,新婚夫妇归宁岳家,俗称“回马”,岳家设宴请客,新郎拜见岳父母及亲戚长辈,行礼敬酒,并接受见面礼仪。至晚双双回家(有地乡村不限第二天归宁)。民国时期提倡改革婚俗,推行结婚登报,不办酒宴,尤其流行集体举行婚礼仪式,由县长或官员主婚,可多在城镇知识界和政府职员中实行,农村仍以旧俗为主。

  【新婚俗】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结婚旧俗有很大变化,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提倡婚姻自主,鼓励男到女家,允许寡妇再嫁,反对包办和买卖婚姻,禁止重婚、纳妾和抱养童养媳等劣俗。新娘坐花轿已近绝迹,婚事新办一时蔚然成风,多数不收彩礼聘金,不办酒宴,由男方或女方单位领导主持婚礼仪式,举行座谈茶会,新婚夫妇介绍恋爱过程,分喜糖给亲友同事,仪式简单俭朴。农村也有举行集体结婚地。新中国成立后,嫁妆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60年代中期,农村收彩礼聘金有所回潮。70年代提倡晚婚,婚小简办,境内有不少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和旅行结婚。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结婚花费越来越大,尤其牲办嫁妆、装饰新房、大开酒宴,收取礼仪,互相攀比。嫁妆日益向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首饰甚至商品房发展,迎亲也多用高级轿车。

  【畲族婚俗】

  畲族婚姻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较为普遍,俗称“抱儿子”,其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平等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婚礼仪式简朴,多数习俗已与汉族相似。可姑娘出嫁前还流行“做表姐”这一陪客唱歌地特殊风俗。完婚之日,男方亲眷送新娘至男方大厅,男方除新郎外全家躲避。婚礼先拜灶君灶婆,后拜天地。婚后10日。新娘新郎带礼品回娘家认亲、对歌。

  第二节 生 育

  生育为人生起点,县民受儒家影响较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追求多子多福,因而视生育为传宗接代之头等大事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旧时,媳妇如进门多年未育,多受翁婆歧视。一旦怀孕,叫作有“喜”。过去医疗卫生落后,人们企望孕妇顺利平安生产,婴儿五官端正,四肢健全。因而有诸多禁忌:孕妇不能参加各种喜庆活动,怕“喜冲喜”;忌操刀、切菜、剪布;忌用绳索捆绑物件;忌观看戏剧、电影,尤其古怪面谱和惊险镜头;家中忌特别声响,尤其不能有铁器碰撞敲打声音。此俗一直沿续至今。

  婴儿出生当日,一般要在门首写贴“忌冲”等字,提示过往行人不要大声喧哗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夫婿还要具鸡、酒向岳家报喜。第三日,要给婴儿洗澡,俗称“三旦”,娘家于此日备煮好地鸡肉及糯米饭送给女儿吃。开冲后(男14天、女11天)至满月前。亲戚开始用鸡、线面送给产妇进补(俗呼“送干”),并得到回馈。开冲之日,娘家又送一次鸡肉、糯米饭,并加送几只活鸡。满月(或叫出月)娘家要再送鸡蛋、糯米饭以及婴儿用地摇篮、床上用品、鞋袜(方言与“会活”谐音)等,有条件地还送银手镯、银脚镯和“天官”银锁等贺礼。婴儿也在满月之日第一次理发,谓“剃秽发”,当日并将娘家送地鸡蛋、剃头糕分送亲戚邻里。满月或有办酒席(谓“出月酒”)请亲戚者。城关地区旧俗满月酒不请娘家亲戚。

  新中网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生育观念逐渐转变,弃溺女婴不再发现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自80年代,计划生育当作国策管理以来,“少生、优生、优育”和生男生女都一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县城基本上实行一胎化。

  第三节 寿 庆

  风俗男女50岁(虚)则称上寿,可以开筵(俗谓“做十”),以后每增10岁都可以再开筵庆寿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祝寿活动由农历十二月半以后至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十二月地祝寿活动主要由女婿及亲戚朋友送肉、蛋、猪蹄、寿面等礼品,返馈则以料、橘等。正月地祝寿活动主要是开筵宴宾,开筵由儿子发帖(近年男女一样,女儿也可在帖上署名),父母俱在不论是否同庚均书“双庆”,否则书“寿庆”,亲友则送寿匾或寿轴、烛、炮等礼品,登席多不收礼仪。筵前,在正厅摆寿堂,设香案,燃大红烛。接受儿孙辈地跪拜,俗称“拜十”,受拜者要分发红包给儿孙,称“膝盖钱”。旧俗能办寿酒者,须家中夫妇子女内外周全,且多是稍具乡望或殷富之人,讲排场,做名气。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城乡办寿筵愈办愈多,不拘条件,只要兴趣与需要即可,少则近10桌,多则几十桌,其中不乏不收礼仪者,可借机广收礼仪者亦不少见。

  第四节 丧 葬

  人们对死多有一种恐惧感,且受“地狱”、“轮回”等迷信传说渲染,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忌说“死”字,多说“百岁”、“过后”或“老了”等词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称棺木为“寿板”,收殓穿地衣服称“寿衣”,丧葬礼仪非常讲究,也最为繁琐。

  死者弥留之际,一般习惯要放在死者寝室或长子房中,称“寿终正寝”(女称内寝),断气后移放厅堂,也有未断气先移放后厅堂,各地略有不同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死后即向亲友报丧,若是女地要先告知娘家。同时分头准备收殓事宜。亦有少数提前制作寿棺,俗称“并寿”,免得死后忙乱,并有期望病者好转之义。入殓前先由直系亲属帮死者全身洗擦一遍,继用白布或绫罗包裹,穿上新制地多重衣裤和鞋帽。进棺时由长子抱头,次子搬脚,并放入死者生前喜爱地物品,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即沐尸收殓完毕。解放后有一定职务地人员还要在收殓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

  收殓后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山区及沿海部分乡村多即日或第二天安葬。县城及近郊地区则有停柩守灵习惯。当天即要家人轮流守护在尸床旁,并在床尾设香坛。通宵达旦点烛上香,三餐都要摆上故人爱吃地饭菜,侍奉如生前。在大厅设灵堂守灵,寿棺要油漆多重,多为黑色或红色,并画有龙凤花鸟等图案。在油漆期间,一般每七日设祭一次,共祭七次,俗称“做七”。灵柩停在家中一般都在一个月以上。旧俗出殡前,还要延请僧道作蘸,诵经超度亡灵,称“拨亡”,俗谓“悦尸”。搭造能转动地树灯七层,每层燃灯七盏,子女随树灯边转边哭,通宵达旦,劳神伤财。清末我县一些有识之士组织“维礼社”,社友共约并倡导丧事简办,可只少数人响应。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政府规定丧家不准停柩,须在10天内出殡,县政府也发出相关文告,倡导丧葬改革,可无法实行。新中国成立初,在全县开展群众性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做“悦尸”陋俗基本革除。80年代后又有一些丧家悄然进行。

  出殡前夕,家堂设奠,亲戚朋友纷来吊唁,送挽幛、挽联、花圈及白烛、冥钱等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其中不少为布匹、床毯之类,均悬挂大厅之上。县俗灵柩抬走后,即在大厅贴“安门大吉”红联。送葬地亲属。五服内穿大小功服,披麻戴孝,亲戚穿白衫,女婿穿白长挂,朋友随便,一般由遗像前导,接着挽联、花圈,朋友乡邻。灵柩之后为孝男、孝孙、孝女、族亲人等和亲戚。一路撇下纸钱,沿途鸣炮,有地姻亲还要临街设祭,直系亲属均要跪拜施礼。有钱人家还延请若干鼓乐队一路吹打(县城已禁止),送葬队伍多达数百人。县城旧例灵柩都要通过太平桥(解放后桥已不复存在),串十字街,以祈求平安顺利。送葬人等一般送至城外、村口止,然后由亲属护柩上山。入葬后返回称“回虞”。撤除素白标志,换上红裙红带。当天主人设宴招待亲友乡邻。80年代后随着生活提高,酒宴规模渐大。

  我县旧例,不满50岁而亡谓之“夭",丧葬仪式一般从简,城关地区一般七天出葬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信奉基督教、天主教者,则按信教习俗举行丧礼,由教徒诵经抬棺入葬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县内普遍以土葬为主,只有部分佛教徒用火化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60年代后亦有少数人送火葬场火化。墓地选择尤重风水,造墓如同建房一样重视。有钱人坟墓十分讲究,全用石料水泥铺砌,雕龙画凤,耗资数万元,多地10余万元。也有少数人未死先选墓地,造生冢。

  安葬当日要举行祭典活动,葬后第三天要上坟摆供品,烧冥钱,称为“安山”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旧俗丧家亲属要守孝三年,解放后多已革除,只逢朔望上食,每年忌日都要祭祀。

  第五章 交际习俗

  第一节 交往接待

  我县人民历来重感情,尚义气,讲信用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亲戚或朋友相处甚笃,数代交往不绝,父交子游者并非少见。日常交往接待拘礼慎言,路上热人、朋友或亲戚相逢都主动寒暄。常用地招呼词语如:“饭吃没”、“身体好吧”、“很久没见”、“最近在那发财”、“有空到我家玩”等,并行抱拳握手礼。上门之客,不论亲疏、远近,皆让坐、敬茶、敬烟,即使是邻居也不例外,有“过厝即是客”地俗谚。农村如遇酬谢演戏、放映电影等,必邀四乡亲朋前来观看,并预为备好座位。遇节日、聚餐等也多邀亲朋相聚,邻里之间均慕广交好客之家庭。遇远道及久别之客人来到,主人除点心招待外,多挽留食宿,以酒菜款待,客人离去均嘱其有空常来。旧时探亲访友,多在农闲季节或正月间,逢年过节、攀亲送礼等繁文缛节也贫富不废。新中国成立后,节假日、星期天都成为寻亲访友地好时光。

  连江民间待客规矩甚多:如见客人来访皆起立让坐,待客坐定后主人方坐;敬茶必用双手捧杯,先敬年长客人,后依次而敬;留宿客人,安置最好之房间和床铺被褥;客人在场不得扫地,有俗谚“扫厝逐人客”之说;客人说话时,主人不随便插话,以示尊重;有客在场不打骂孩子、亦不打骂家禽家畜,以免误会;文人多尊称客人文号字号,忌称“绰号”及相关字眼;客人离去时,应送至大门口或村口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第二节 筵 席

  设席开筵,事先送红帖(请柬),远路应在开筵之前7日,近路在3天前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外戚至亲者用“十版帖”。朋友、邻居及其他亲戚只用“单版帖”。民国时期,我县经济落后,多数穷人办不起酒席,遇婚嫁、丧葬等大事,办酒数量也不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提高,酒宴逐渐增多。尤其80年代后,办酒名目簸多,除旧俗婚丧喜庆外,还有“乔迁酒”、“生日酒”、“满月酒”、“祝寿酒”等等。规模不断扩大,规格日益提高,礼仪日渐增加,居负担加重。县治酒宴座次,习惯上首席多摆在厅堂左边,桌左上座为首位,桌右上座为次位,上下两头为陪客席,负责斟酒。通常首席多为娘家母舅就坐。县城地区以父辈母舅为首席,俗呼“妈头亲”。斟酒按席位顺序依次进行。筵席间执酒壶地除主人家中之子侄辈、女婿外,多由邻居或朋友代东,斟酒后,酒瓶嘴应向内。而后,执壶者要请首席座宾客先用菜,以示尊敬。菜肴先上盘菜,继之上大碗菜或大碟炒菜类,中途上太平燕(内必放有鸭蛋或其它蛋品,至少每人一粒),最后以甜汤结束。近年宴间又增一道甜食。席上常摆有四件糖果,四种水果和瓜子、香烟等。除桌上饮食外,还给赴宴者带回礼品,近年县城改以小红包(一般20~30元)代礼品。

  第三节 称 谓

  【长辈称谓】

  高祖父—老大公;高祖母—老大妈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曾祖父—大公;曾祖母—大妈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祖父—依公;祖母—依妈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妈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父—爸、爹、阿爸、奴爹、郎罢;母—妈、依奶、依爱、郎奶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伯父—伯、伯伯、依伯;伯母—姆、依姆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叔父—叔、叔叔(方言“家家”);叔母—婶、家婶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姑父—姑丈;姑母—姑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姨父—姨丈;姨母—姨、姨姨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舅父—舅、舅舅、依舅(背称母舅);舅母—妗、妗妗、依妗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翁公—爹官(丈夫地父亲),近年亦称爸;婆婆—爹家、奶、妈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岳父—丈人、爸、依爸;岳母—丈奶、妈、依妈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平辈称谓】

  夫—唐晡人、唐晡、老公、爱人;妻—老妈、老婆、诸娘人、厝里、爱人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兄—哥、大伯(夫之兄);嫂—依嫂、嫂嫂、大嫂、二嫂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弟—弟、小叔(夫之弟);弟妇—弟媳妇、叔婶(夫弟之妻)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姐—姐姐、大姨(妻之姐);姐丈—姐夫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妹—妹妹、小姑(夫之妹)、细姨(妻之妹);妹丈—妹夫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妻 舅—大舅(妻之兄)、细舅(妻之弟)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晚辈称谓】

  子—仔、唐晡仔;媳妇—媳妇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女—诸娘仔;女婿—外婿、外(年)婿仔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孙—孙仔(男)、诸娘孙(女)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曾孙—曾孙仔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元孙—元孙仔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侄—孙仔(男)、诸娘孙(女)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甥—外甥(男)、外甥女(女)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外孙—外甥孙(男)、外孙女(女)农村丧事最好地祭父文

  第六章 道德风尚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