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喜丧:喜丧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8-02 454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前言

   不久前,我去农村参加了一位亲人的葬礼喜丧。葬礼举办的很隆重。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头一回见到这种形式的葬礼,感慨良多。古人云:厚养薄葬。在我以为,厚葬也罢,薄葬也罢,重要的是在生前能好好的孝敬老人。我用我的笔记录下来我所见到的一切,用我的方式表达对已逝去亲人的一种哀思……

   (一)奔丧

   老公的外爷去世了,听说他老人家在参加完重孙的满月酒席后,在夜晚的时候,静静的离开了人世,无疾而终,享年94岁喜丧

   为了参加葬礼,周一的下午,我随同老公坐上了去商洛的长途汽车,在汽车上,老公神色凝重的向我讲了一些老人的故事喜丧

   外爷出身贫农,老家在商洛偏远山区的洋芋沟,因为那里土质不好,农民过着很贫穷的日子喜丧。年轻的外爷不堪忍受务农的清贫,走出了大山,寻找生活的契机。听说他卖过馒头,卖过醪糟,干一些很小的生意。后来听说河南南阳的纸烟很便宜,年轻力壮的外爷就骑着一辆28的自行车,不顾路途的遥远,往返于商洛——南阳之间,干起了贩卖纸烟的生意。后来渐渐有了点积蓄,结婚生子。再后来,外爷凭着自学的手艺,在商洛开了第一家自行车修理铺,生活得以安定下来。

   老人一生共养育了6个儿女,虽然学历都不算高,可都为人本分善良,待人厚道喜丧。兄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孝敬父母。就拿外爷用一生积蓄买的那两分地来说,因为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这块地只留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一分为二,女儿们根本没有份。尽管如此,他们兄妹之间并没有产生太多的矛盾。相反,在两兄弟在那块地上盖楼房时,姐妹们还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助兄弟们顺利的盖好了楼。作为儿子的兄弟,继承了房产,就要负责赡养老人的责任,他们兄弟俩,都能心甘情愿的轮流赡养老人,从来不推委。女儿们,也并不是撒手不管,有时也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赡养。逢年过节,是这个大家族最热闹的时刻,“四世同堂”的景象,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人生最美丽的时刻。

   (二)守灵

   夜幕降临,我们终于到了商洛县城喜丧。快到家时,远远的就望见前面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样子,并且闻到了烧香的味道。走近了那座小楼房,发现一层楼已经布置成了肃静庄严的灵堂的模样,灵堂外摆放着花圈,灵堂内,无数的挽帐从高处垂挂下来。看到我们回来了,亲戚们从灵堂内走出来,向我们打招呼。看到他们竟然都是白袍白帽的着装,那样子吓了我一跳,没有想到他们会这样正规的打扮。这时小姑子递给我和老公一人一顶白帽子,看着我们戴上后,领着我们走进了灵堂,点上四根香后,我俩在灵位前跪下三磕头。磕完头,我起身见过婆婆,我看到她眼睛红肿,面容憔悴,正和她的姐妹们坐在停放着老人的灵床旁边守灵。她们招呼我坐在她们旁边,我听见她们正在谈论他们的老父亲的事情。从它们的话中,我听出来了,老人的丧事是“喜丧”,在当地,70岁以上的人去世,都算是喜丧。因为这样的年龄就算寿终正寝了。死亡是悲伤的事情,可是能活到70岁以上,也是悲中有喜的事情。

   按照当地的风俗,老人去世后的几天,儿女们不能离开,也不能睡觉,要待到灵堂里守灵喜丧。听说我的婆婆已经3天没有睡个整觉了,实在太累了,就到楼上打个盹,过一会,就赶紧下楼继续守灵。

   夜深了,老公陪伴他的母亲继续守灵,我被特许随同小姑子和公公回家睡觉去了喜丧

   (三)入殓

   第二天中午一点,一位70来岁的阴阳先生被请到了灵堂,这一天由他亲自布置棺木喜丧。20年前已经买好的棺木被人抬了进来,阴阳先生走近棺木,先在棺木底层铺上一层专门从砖窑里取出的灰(据说这样的灰干净无污染),然后把一把红谷子握在手里,用这些谷子在灰上写着:“寿,五世其昌,福”等字样,然后再放入蚕纱,柏树叶以及五谷等东西……看着简单的事情,老先生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做着,足足用了一个小时。布置完棺木,老人(脸上一直盖着麻纸,看不见面容)被小心的抬入棺木。阴阳先生用一条红线测量着方向,然后把老人的身体摆正,接着又让人取来许多个小纸包(里面是砖窑灰),用这些东西把棺木内的一些缝隙固定好。一切事宜准备就绪,老人脸上一直盖的麻纸被取了下来。这时一个司仪在旁边高喊:“孝子孝孙最后看一眼老人了,就要盖棺木了。”

   此时灵堂里哭声一片,亲戚们都嚎啕大哭起来喜丧。我真想逃离这种悲伤的场面,可是却不能,只能和大家一起任凭泪水横流,泪湿衣衫。司仪又在旁边大喊:“离远些,离远些,千万不要把泪水掉到棺木里了”。

   就要盖棺木了,人群里忽然有了不小的骚动,原来老人的小儿子(小舅)忽然失去了理智,他忽然扑在棺木上,不让人盖上棺木,他还边哭边把身上一沓子人民币要放入棺木中,旁边的司仪阻拦他也没有用,他哭喊着:“我这是给我爸最后一次花钱了喜丧。”司仪喊到:“这钱阴间不认。”,可是他还是硬把钱塞了进去,然后扒着棺木的边缘哭喊着不撒手。这时场面有些混乱了,人们挤来挤去,哭天喊地……

   最后有几个年轻人硬把小舅架走了喜丧,棺木被盖上了,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哭声也渐渐小了……

   (四)扫墓

   入殓结束,棺木依旧停放在灵堂里喜丧。老人的儿孙们再次磕头,然后起身,整理好衣服,在腰间绑上一根麻绳,手拿哭丧棒,然后排着队向山上的墓地走去。跟着人群,我随同大家先来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外婆的坟墓前,磕头下跪。祭奠完了后,男子留下,女子们继续向山上外爷的墓地走去(听说土地有限,没有买上土地,所以没有合葬)。到了外爷的墓地,发现墓穴已经挖好了,有两米深的样子。老人的儿媳和女儿依次下到墓穴里清扫墓穴,然后在墓穴的四个角摆上一个馒头,然后再撒上酒祭奠一下。最后在出来前,再把馒头扔出来,扫墓的扫帚也要从里面扔出来。一切办完了,她们走出墓穴对大家说,谁晚上有磨牙的毛病,就拾起馒头吃一口,吃了,就不磨牙了。听见她们这样说,大家都笑笑说,没有那样的毛病。

   扫完幕,妇女们走下山,和在山下等候多时的男子们汇合,一起返回了灵堂喜丧

   (五)“奠”

   这几日,所有的亲戚,包括前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均在灵堂旁边搭起的简易棚子里吃饭喜丧。饭是由厨师在灵堂旁边不远出搭起的三个灶台上做的。三个大铁锅支在灶台上,两口大锅,一口稍微小一点,那大锅直径有一米四。做饭的师傅就在这样的超级大锅里煮面,炒菜,蒸米饭。看见我探着脑袋新奇的看着这一切,厨师们冲着我憨憨的笑起来:“你一定从城里来,没有见过这样做饭吧……”

   夜幕降临了,灵堂旁边搭起了戏台,一个从当地请来的戏班子在台上拉着抑郁的曲子喜丧。那曲调不好听,带着许多嘈杂的声音,可是那缓缓的曲调慢慢的越传越远,吸引着人群慢慢的向戏台走来。

   这时,家里的亲戚在戏台下面排起了队喜丧。“奠”要开始了,“奠”就是向老人的灵位进贡糕点,有100种糕点等着大家进贡,可是不能随便进贡,要随着乐曲,手里托着盘子,边走边跳,象是跳四步,然后跳一会,再走到灵位前,磕头下跪。我真没有想到平时看上去腼腆的婆婆和姨姨们都大方的在那里“奠”了起来,尽管旁边人山人海。他们虔诚的跳着,眼神也是那样的虔诚。

   糕点进贡完了,唱大戏开始了喜丧。带有陕西风味的秦腔吼了起来,这一天晚上唱的是《三娘教子》,戏台下面人山人海,大戏一直唱到晚上12点……

   (六)起灵喜丧,送灵

   “要起灵了,孝子孝孙下跪了喜丧。”听见司仪的吆喝,所有的亲戚跪倒在灵堂前,磕完头,大家起身后再次跪在家门口,等待起灵。棺木被抬出了灵堂,大家再次磕头,然后站起来,等候送灵的开始。

   在司仪的布置下,16个壮汉抬来好几根粗木架在棺木上绑好喜丧。一切准备好了,司仪迅速走过去,把一根长长的麻绳栓在棺木上,然后分成两股拉给大家,大家左男右女的站好,一手拉着长绳,另一手拄着哭丧棒站在棺木的前方,这镜头让我想起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的“挽车”仪式,而当地叫“孝子拉纤”。

   长长的送葬队伍开始行走了起来喜丧。“呜呜咽咽”的音乐声也从身后的小乐队里发了出来。这个长长的队伍,最前面是两个少年一人抱一个泥人,那泥人分别叫金童和玉女。后面是抬着花圈的队伍,再后面是描写老人赞文的“明旌楼”和挑着花篮的人群。然后是拉纤的送葬队伍,最后是16个人抬的棺木,再后面是请来的小乐队。

   忽然队伍不走了,前面抬“明旌楼”的小伙回过头来冲向人群,拽着一个亲戚就走,一直拽到明旌楼里,让他做里面,然后摇来摇去 ,直到那人受不了,掏出钱来,这样的摇晃才结束喜丧。我问旁边的人,这是干什么?人们笑着说:“这是耍呢,老人是喜丧,所以要热闹一下,耍一下。”如此的“耍”只针对男子,如此“抓人”活动来了好几轮,最后1000多元被要走了,这样的“耍”才结束了。

   队伍继续前行,抬花篮的老汉开始表演起来,他边走边跳,扁担两头的纸花篮在他的摇晃下飘来飘去喜丧

   到了山脚下,司仪让大家送开了绳子,人们先上山了,棺木要停一会才上山喜丧

   (七)安葬

   “孝子孝孙下跪迎灵了喜丧。”随着司仪的高喊,大家跪在了坟前,棺木从山下抬了上来。

   阴阳先生也来到了现场喜丧。他用罗盘仪定好了方位,司仪就开始指挥民工忙起下葬的事情。他们先把一根圆木架在墓穴口,然后把粗绳缠在圆木上,然后再把绳子连在棺木上。墓穴外面的民工按着圆木和绳子,墓穴内,一个民工肩抗着棺木,慢慢放入洞穴,放进去一些,那个民工再出来。站在棺木上,指挥绳索一点点的放下,他用脚控制着脚下的棺木。终于,棺木被稳稳的斜着放进了不大的洞穴。然后两个民工在下面,脚顶着墙壁,用手和肩一点点把棺木顶进深深的墓穴。

   安葬完毕,鞭炮在耳边轰然想起,乐队也敲起了鼓,吹起了号喜丧。大家再一次下拜叩头。

   这时两个不请自来的农民模样的人站在了坟头前面,他们自称“炮手”(当地给人说好话,混点饭钱的人喜丧。),各举着一把土制左轮手枪,向天放了几枪。他对着大家说到:

   我来得巧喜丧,我来得妙,

   安葬老人我遇到喜丧

   没拿礼档拿的炮喜丧

   请我给你说提要喜丧

   阴阳先生手艺高喜丧

   罗盘下到龙盘腰喜丧

   炮放龙烟飞上天喜丧

   老人死后升了天喜丧

   今儿埋在好墓地喜丧

   后辈儿孙做高官

   听见炮手说的好,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喜丧。这时有人掏出点钱给了“炮手”,他们就赶紧离开了。

   司仪这时站在坟头前对着大家大声的说:“今天老人顺利安葬了,多日来多谢亲朋好友的大力帮助,孝子孝孙们请大家面向东,跪谢亲朋好友,一叩头——,二叩头——,三叩头——;请再给多日来给大家帮忙的乐队叩头,一叩头——,二叩头——,三叩头——”喜丧

   烧纸开始了,熊熊的大火燃起来了,一些祭祀品以及花圈被陆续扔进了大火中喜丧。“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从火焰中不断的传出。

   眼睛红肿的婆婆在坟前烧纸,一阵微风吹过,那燃烧殆尽的烟灰忽然原地打了个旋,然后随着风越飞越高,向天空飞去喜丧。婆婆轻声对大家说:“你们看,他们多快活呀”。大家都仰起头,微笑着看那远去高飞的烟灰。

   是的喜丧,我也看到了,那些快乐的烟灰在大家的目送下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