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咱厝人的年兜: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10-26 716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咱厝人的年兜

   文/麦吉波可

   农历腊月十六日是“尾牙”,闽南人大部分从这一天开始入年假,置办年货(有的地方则在廿二日、廿四日送神后才开始忙碌)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昔日,请裁缝裁做新衣、请木匠修新家具的手工方式已经过时,今非昔比,现在办年货为家中每一个人置买一身新衣,有条件的还会置买一套家具。习俗也抵挡不住现代化,不过闽南习俗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在置办食品时闽南人依然磨米或用米碓舂米粉制作各式各样的年糕粿类、油炸食品等,如发粿、甜粿、咸粿、糍粑、炸枣、炸壳(所谓“炸壳”是油炸的饺子型的食品,俗称“柴梳包”,我们通常称为“炸粿”,在本地十分盛行,小时候不论贫富不论其它食品每家都要“炸炸粿”,如今移风易俗,现代化同样改变了人们的口味,手续麻烦的“炸粿”过时了,仅存的一些粿类品样也越来越形式,一般这些有所充饥功用的手工食品多是用去祭供神灵了,只有神灵才能不被现代化。)等。这些食品在制作方式、场合、时间和送往迎来也有很多不同的忌讳讲究,比较普遍的当属甜粿,如当年家中有人过世的,不得蒸甜粿,只做其它粿类,并把其它粿类送给亲友,亲友则以甜粿回赠;其中更普遍的是,闽台两地的闽南人都认为年底所炊的甜粿成功与否将预示新一年运气的好坏,所以主妇在炊粿时也有许多禁忌,如忌讳有人在灶边乱插嘴,也忌生人、孕妇、产妇、服丧者等不洁之人靠近,同时不许小孩在灶间玩耍、嬉闹,怕他们讲不吉利的话影响所谓的“家运”。

   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闽南人要举行传统的“送神”仪式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所谓送神就是送各路神灵和灶君公回天庭述职。在闽南地区流行着一些俗语:“送神早,接神早”、“早送神占好位”等,可想人们积极“送神”的盛况。比较有意思的是,人们会在供桌摆上甜食此等粘嘴的东西供灶君公,主要是想贿赂灶君公,使他“上天言好事”,不向玉皇大帝说人间的坏话。送神后,闽南人需要“设案于神前”祭拜,天公(玉皇大帝)会派天神于此时下凡来“鉴察(人间的)善恶”,因此,每家每户都要设香案,迎接天神;这时,闽南人也开始打扫家中的内外卫生(清囤或称“清尘”、扫尘、掸尘),因为平时翻箱倒柜会“冲犯”神灵,所以要在送神上天后开始忙碌(有的地方则在腊月十六日“尾牙”后)。清扫厝内厝外后,就要开始贴春联了。

   贴春联是中国人的风俗,各地风俗无出其二也跟了“风”,连春联上的字样风格都高度统一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以前有的人家会自己写,有的人因家里人书法不好或不识字,在大厅里摆好文房四宝,请村中书法最好的人执笔,小孩帮忙磨墨,别有一番趣味。不过这种趣味也被现代风给吹没了,留下只有有中国风不现代化的对联供我们品味。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种骈体文字经历史的浸泡发酵,终于酱出了这种一成不变顽固不化的对联,这种一音一义的文字集合在春天的第一天来个联合总动员,也就是所谓“春联”了。当然中国人图个形式,照样得贴春联,我们向来买来春联鼓捣时,只谨慎红纸粘衣,一点不担心顺序搞混,有诗为证:不对对子对大小,大小一对错不了;横批批哪不合适?联左联右都协调。--证诗纯属杜撰,可情景确实。

   腊月廿九日,闽南人称之为“小年兜”或“年兜仔”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一般过年所需要的物品在这天需要准备妥当。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闽南人称为“大年夜”、“廿九暝”,一般都我们叫它“年兜”。这天有很多事需要忙,闽南各地区各有所忙,从闽南风俗我们可见了中华大地风情的千般,而于此我们又可见到了风俗的万种,如“馈岁”,如“辞年”,如“围炉”,如做“长年菜”,如祭拜神明和祖先,等等等等。总之,这一天非常忙碌,人们经过喜庆盎然的春忙中迎来了“年兜”,咱厝人的年兜。

   年兜当天或子夜,家家围炉吃年夜饭(也称“团圆饭”、“过老年”)团圆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以前,围炉时要在桌下放一炭火盘,盆的四面各摆四枚红柑以象征吉祥,全家人围炉而宴,吃饭时,向炭盘中撒盐使之作响,象征幸福兴旺。不过春节时期人们能够象征的太多,围炉的形式和意义不免也被移易了,至于出现有的人认为围炉是指围着炭炉吃火锅。到现在所谓的“围炉”一般成为了只是围桌子,不在关注底下有无炭盆而从桌子形而上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饭菜上面,也就是“年夜饭”。闽南人传统的年夜饭也不得不被中国人象征的惯性给“幸福吉祥”了,只是中国人太缺乏想象力和新意了,照样还是“年年有余”的鱼,“好彩头”的菜头,“年寿长久”的韭菜和“年寿长久”的炒米粉,还有“年寿长久”的炒冬粉,等等;可以让我感到新意的也不是没有,比如像象征发财的发菜,因为我确实到现在也不知道发菜是什么菜;有想象力的也确实有,比如在澎湖,供于厅堂的春饭还有预示新的一年物候的作用,如果过年后,饭上长霉,这表示新的一年雨水充足,如果过年后,春饭呈现干硬的状态,则预示新的一年可能缺水干旱,确实很富想象力,只是缺乏了远见性,因为我估计在现在中国这一风俗不被移风易俗也会被节能减排了。在我们农村吃年夜饭后有一个重要的小环节,就是跳火墩(亦称“跳火盘”、“跳火囤”、“过火烟”和“过炎”)。这一小环节贯穿着我从小到大对春节的回忆,因为也是其有练胆量的象征功用,随着身高的上升和对火墩畏惧的下降我自得其趣,我妹妹就没这福分了,因为只有男丁才可以跳火墩。据说此俗乃源自上古时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每年的除夕夜里都要出来骚扰百姓,食畜噬人。有一次,“年”到一户人家,恰巧这户人家的大小都穿着红衣,正点着竹子取暖,那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啪”的爆响,“年”听了吓得抱头鼠窜。因此,人们知道“年”怕红颜色与响声,为了防其害人,就在它出来害人的除夕,家家门窗贴上红联,弄得到处都是红彤彤的一片,夜里又点燃篝火,并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噼啪爆裂声,将“年”吓跑以保平安,因此就形成这种跳火墩的习俗并流传至今。闽南流行一首童谣,其谣歌曰:“年兜夜,跳火盆,公挑金,婆挑银,阿爸惊火熏,阿妈笑抿抿。阿兄相火痕,阿嫂烧着裙。阿叔放炮乒乓响,畅煞一群囝子孙。”一派跳火墩的热闹情景与人间百态歌之欲出,跃然谣中。跳火墩已被闽南人赋予了洁净与驱邪的意义,也有招财进宝之意,可我最喜见的还是它练胆量的用意,在我看来,一个男人过一岁没状一胆,他就只长身高而没有长大。跳过了2011年这个火墩,我感到我又长大一岁了,也同样感到又失去了一年时间的青春。

   压岁钱(闽南人俗称发压岁钱为“发年”)一节不多说了,因为口袋不能跟着经济一起膨胀,倒紧缩得我心情有点膨胀,我想这也是“压岁”的现代解释了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兜里藏着压岁钱压胜驱邪平安过年夜后,昔日的正月初一清晨,闽南人多根据洪朝和通书上的吉时“开正”或“迎正”,,然后打开大门,朝通书说的吉利方向,点香拜拜,再放鞭炮迎财神。20世纪80年代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宵放映,人们被央视现代化了,慢慢改为一过零点就放鞭炮开正了。提到2011年春晚,我并无惊喜可言,就像我也不太失望一样。可最后我还是坚持把它看到了倒计时一刻,那一刻我打开屋门看到了新年夜晚的天空,烟花很漂亮空气很清新,而怅然一阵遗憾:今年我又被“春晚”了,明年春晚我一定不能错过屋外的春节联欢。

   “春晚”已过,年兜也跟着过去了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闽南人一般称正月初一为“新正”、“春节”,欢度春节也叫“过正”、“过新年”,这一天的主题就是:出门拜年。另外在这天又很多禁忌要遵守,如不得操刀切物,不得用扫帚扫地(恐扫走财气),也不得打骂孩子,等等;正月初二,闽南人称“女婿日”或“女儿日”,因为大多数地方,这天女婿需与妻子一同回岳家拜年,俗称“做客”,可这一习俗也渐渐有“下世”的光景来,路途较远的基本不会选择随俗奔波,估计可能是被春运给吓着了;初三在闽南似乎不是个特别的日子,不特别也就没什么别称了,只有一些地方习俗;初四是接神日,大早人们要忙着在家中庭院或客厅里摆上供桌,迎接回天庭的神祗下凡,此俗称“接神”、“接尪”或“神落天”;初五俗称“开小正”或“开假”、“破五”,因为可以破忌了,主妇们不仅可以打扫卫生,也可以打骂孩子了;初七为“人日”、“人生日”或“众生日”,也俗称“七元日”,和初八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一些地方习俗罢了,初九俗称“地公生”或“地妈生”(而我们这俗称是“天公生”,由此可见中国泛神思想的流弊),也就是地公地妈的生日,无非祭祀一类事,正月十三的协天大帝君(“关公”)的生日和初六的闽南形成的两位神灵清水祖师公和三平祖师公的诞辰日,我甚至不能从长辈的口头中听得,更不便多言,而且这些都是后话了。

   以后就直奔元宵了,那时候我也早奔去上学了祭祀祖先用什么颜色的香。年兜过得可真快啊!

  (更多麦吉波可文章:麦吉波可博客)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