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汾阳市古称汾州,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置县历史汾阳市祭奠。它西踞吕梁,东萦汾水,是晋中盆地衢通晋西以至宁、陕、绥、蒙等地之咽喉,为明朝万历以后汾州府所在地。从唐朝的郭子仪汾阳王府,到明朝的永和王府、庆成王府,长期以来,受王府影响,它已经形成了既有中华民族传统又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所谓“汾阳州府文化”,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代表了山西本土文化的许多方面。我们不妨从民间春节习俗方面来梳理一下,便可窥见一斑。
我们知道,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传统、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汾阳市祭奠。而在汾阳,还是最显热闹、最富特色、历时最长的节日。一般来说,它从当年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要到次年正月十六过后才结束。期间,尤以大年三十(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为高潮。汾州民间始终秉行这样一种认识:春节,既是岁尾,也是年初。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休息、玩乐、访亲、会友,一方面,要用一年辛勤劳作所得来祭祀众神和先祖,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同时表达对如水消逝岁月的留恋惜别之意;另一方面,要亲人团聚,朋友互会,共叙天伦,共谋新筹,同时迎接春暖花开之日,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对四季寄以希望姣好之愿。所以,近乎四十天的春节,汾州民间过得别有风味、喜气洋洋、乐此不彼、热闹非凡,一片文明、祥和、醇厚之象。
每年一进腊月,汾州民间便有腊月初一“咬炒”之说,就是家家户户炒玉米、炒黄豆、爆米花、炒瓜子吃,一直“咬”到初七,“咬七不咬八”,谓之“咬去百病”汾阳市祭奠。初八熬“腊八粥”,进行“腊祭”,而且家家要吃豆腐,讲究“腊八不吃豆腐,阎王爷过来把你摮住”。解放前,对于官府人家来说,腊八粥、豆腐不过是家常菜肴而已;而对于平民百姓,那便是稀罕物了,只有到了佳节临近,才能找个说法奢侈一次,所以倍感兴奋。吃过“腊八粥”,就意味着春节来临,过年的气氛也就逐渐浓了。此后,城镇乡村轮番举办集市庙会,家家户户开始购置年货,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饵果品、南烧北炒、窗花墙画、香烛蜡纸、烟花爆竹、衣帽鞋袜,等等,视家底穷富,量力而买。可那满街满巷的红红绿绿、不绝于耳的叫卖、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人们满脸无法掩藏的喜气,把整个空中都陶醉了。
到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到了汾阳市祭奠。小年也称“交年”,是大年的前奏曲,谓新旧交替,除旧换新。每年一度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买粞瓜供奉“灶王爷”(意在用糖类供品粘住“司命菩萨”也叫“灶君司命”的嘴,只进吉言,不说坏话),晚上鞭炮齐鸣,俗称“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小年活动中的全民大祭祀日。这一天,无论官民,家家送灶;不管贫富,只要顶门成家过日子,灶台墙上就得贴张灶王神像,像旁贴,左右书“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的对联,把灶王奉为主宰家庭平安兴衰的“一家之主”。现在,这一习俗在农村依然盛行,而在城里却已经分明谈了许多,随着社会生活和时代风习的变化,人们对灶神的理解和寄予的希望也已有所不同,灶王形象和职责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关于灶王神职观念变化的结果。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有一首民谣,便在汾阳的大人小孩口中不断地念叨开了:二十三,打发灶马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洗衣掸尘扫房子;二十五,买下一筐胡萝卜;二十六,割下几斤猪羊肉;二十七,焯好豆芽洗了足;二十八,黄白蒸下一簸箩;二十九,提上瓶瓶打烧酒;三十儿,门神对子贴到街门儿;初一,过年节······这近十天,是大人们最忙、最累而孩子们却最热闹、最有盼头的一段日子汾阳市祭奠。除了准备年节用品,一般来说,人们就很少置身日常繁琐杂务了,即所谓“冬一日年一日,好骡好马歇一日”。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是春节的高潮汾阳市祭奠。这半个月,无论吃喝玩乐,体现的文化气息都十分浓厚,而且尤以饮食文化为最。
腊月三十是最忙的日子,俗称“忙年”汾阳市祭奠。白天一整天,大人小孩儿齐动手,先是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插柏叶、挂门笺。门神,最初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神像主要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和《隋唐演义》中的尉迟恭,传说他们二人专门辟邪驱鬼,主持正义,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汾阳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即使是壁橱衣柜、粮瓮面缸,甚至是鸡窝狗窝、猪圈羊圈、牛棚马厩都要贴。门笺,就是用黄纸或者黄绸剪成小方块,用毛笔蘸朱砂在上面写字或画符。福字、窗花、年画、挂千、柏叶、门笺,这些都具有祈福延寿、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在农村十分讲究。然后是置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城里人一般设在客厅,农村人大多设在院中。中午,家家户户要吃羊肉“翻身火烧”,意为一年熬到头,祈盼翻身好日子。到了晚上七点左右,大人小孩儿开始守岁。这是我国民间在除夕都有的习惯,可在汾阳却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各人终夜不眠,以待天亮,俗称“熬年”。熬年有两种寄义:年长者熬年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熬年为“迎新年”,是为延长父母生存的年限。“熬年”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最祥和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饺子”(交好运),一是“月饼”(大团圆)。这时候,人们什么也不想,只图除旧岁迎新年,吃团聚饭享天伦乐。这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充分表现出一家子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瓜葛更为精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合座,一家巨细共叙天伦,已往的关怀与扶养子女所支付的心思以及精力总算没有白费,这是多么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抒发感激之情。现在,随着通讯手段的先进发达,人们还往往拿起手机给亲朋好友发条春节短信,也是不可少的内容了,亲朋善友彼此送出新年春节祝福来互相祝贺新年的到来!因而,一条条依靠着对新年夸姣祝福的短信便将平时繁忙的人们接洽起来。做“年夜饭”时,有的人家还要另烧一盆饭,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午夜十二点,大人小孩儿开始放爆竹、接诸神。放爆竹,汾阳民间有“开门爆,鸿运到”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纳洪福。接神是同时进行的,为新旧年分野,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鞭炮齐鸣,烟花乱放,接灶王爷、财神、菩萨等诸神下界,供起天地桌。这是民间“狂欢夜”的开始,这时候,人人换穿新衣服,大人们互道新禧拜年,孩子们向大人讨要压岁钱。拜年时,晚辈要先给尊长拜,祝尊长大人长寿安康,尊长可将事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或心形或锁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赐给,亦可在年夜孩子入睡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一习俗至今仍然盛行。拜完年,全家要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吃完饺子,有的去睡觉,有的继续看“春晚”,有的则打打扑克、搓搓麻将。不过,睡觉的时候,如果是小孩儿,脱下的新衣服大人一定要给遮盖起来,谓“避晦气”!
正月初一始,新春佳节到汾阳市祭奠。汾阳人讲究大年饭要吃“粘糕”(意为“年高”)、“熬菜”(意为“一年熬到头、重新熬一年”)和“三八八席”。“三八八席”即:“四碟四烩,八盘八碗”,是汾阳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作,它因所用餐具精美俏小,故近似奢华可不浪费,做为一种文化现象,独特、精细、讲究、排场,历来被世人津津乐道和称颂,如今的“三八八席”已被纳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大年这一天,汾阳人家家户户讲究不能清扫卫生,因为民间俗传正月初一为“鸡日”,又为“扫帚生日”,不吉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反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也需要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直至正月初五。正月初二是“狗日”,是感恩的日子,要出外拜年或祭祖;也是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点心、月饼,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正月初三是“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也是“鬼年”,家家不出门,不走亲戚,要包“饺子”供奉祖先给他们过年,实际上是表达对已逝尊长的缅怀和感恩。还要烧门神纸,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就是到夜晚把年节时的柏叶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四季营生。正月初四是“猪日”,要祭财神,无论是商场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可心中却对新的一年能够财运亨通充满信心,当然祭祀的供品是以鱼和羊肉为主。这一天,也有的人家会派子女去拜姑姑。正月初五是“牛日”、“破五”,是“送穷日”,这是汾阳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初五一大早起来,家家户户要大清扫,把几天以来积攒的垃圾收拾在一个大铁簸箕里,端出屋外去,上面燃放爆竹,然后倒掉,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也叫送“穷姑姑”。正月初六是“马日”,是“开市日”,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直至正月初五,初六 “六六大顺”,是送神的日子,民间要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类的生日,家家户户聚餐之后就开始过平常日子,吃家常便饭了。正月初八是“谷日”,诸星下界,农村里寺庙往往要设坛“祭星”,人们家里也要点灯 “祭星”,以此供奉“七星爷”(即“北斗星”)。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祭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红托盘里用蜡烛或油灯摆一个字(比如“顺”“吉”或者生肖汉字)并点燃,并焚香烧纸上供品,供品需要有饺子,谓之“七星爷爷吃饺子,吃了饺子保小子(庇佑孩子)”。中午,还要吃“祭星火烧”,有避除不祥之意。这一天,有的人家还会“放生祈福”,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大自然。正月初九是“天爷生日”,即玉皇大帝诞辰日,有些庙宇或村里会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正月初十是“石头生日”,凡是磨、碾、硾、碓、碨、石臼、碌碡之类的石制用具都禁忌动用,民间谓之“石不动”,甚至有的要烧香祭拜石具。不过,随着生活用具的现代化,这一习俗已经基本不讲究了。正月十一、十二,忌食小米粥,小米是汾阳的特产,小米粥是汾阳人离不开的早晚“软饭”(俗称“稀饭”),可这两天家家户户都不动不食“小米粥”,谓之害怕生病,诱发“噎疾”(现在医学上称为“食道癌”)。正月十三是“小人日”,大人小孩都不能使用针线,怕得罪小人或者被小人盯上,民间谚云:“初三十三二十三,害怕小人嗙(胡说坏话)”。正月十四至十六,除了十五元宵节吃元宵、饺子、熬菜之外,主要活动就是放灯、赏灯、舞龙、舞狮、摆社火、放焰火、踩高跷、捣秧歌、荡秋千、击太平鼓、摆九曲黄河阵,等等。这些日子,既是人们忙碌一年放松自己、游玩散心的好时间,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约会的好机会。而这些活动,既安全又具有观赏表演性,还能体现一方水土滋养的许多深层文化内涵。这些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成为汾州大地上生活的人们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五、十六,家家户户还要三五相携走亲拜友、郊游踏春,谓之“游百病”,意为外出走动,避祛百病,保一年身体健康。
正月十七,城里人开始上班,农村人忙于农事,孩子们上学,妇女们务家汾阳市祭奠。等到正月二十“小添仓”、二十五“老添仓”两个节日,家家户户(尤其是农村)用糕面捏出布袋、包袱、油篓等,点油灯再次祭祀诸神后,嫁出去的女儿再次回娘家“添口”(汾阳民间讲究“添老不添小”,只能二十五回娘家)过节,在孩子们“添、添、添仓来,银子、钱添到我家来”的一片吆喝声中,春节接近尾声,落下热闹了一个多月的帷幕。至此,各行各业按部就班,一切生活恢复平常。人们所期盼的,只有二月初一的“对月饺子”和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煎饼”了。
汾阳人过春节的习俗,纷繁复杂、热闹排场,讲究颇多、耐人寻味汾阳市祭奠。它们虽然体现的是汾州置县260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积淀,可它们也共同赋予汾阳州府悠久民俗以更加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跟我国许多地方一样,汾阳经济条件好转,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思想观念大有改变,因而,有许多习俗有所革除。可是,农家企盼美好年景、百姓追求和谐生活的愿望却更加浓烈。如今的汾阳人,一年一度,辞旧迎新,追怀过去,展望未来,永远信心百倍的朝着春天走去,该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