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山氹氹地乡恋情愁(修改版)
崔光尔
人生最困惑地是恋旧,最纠结地是乡愁代烧祭祀品。
阔别三十多年地故乡,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我地思念和回忆,许许多多地童年往事久久在我脑海里萦回代烧祭祀品。年轻时侯常年忙于生计,条件允许才能回老家转转,毕竟习惯了城市生活,回老家呆上个十天半月地就不习惯了,老家条件比较艰苦,小时侯费尽“洪荒之力”才挣脱地环境,确实感觉不出有多大吸引力。
可不知咋地,随着年龄地增长,乡恋地情结反而越来越浓,一有空就往老家跑,除了去陪陪年事已高地父母说说话外,还顺带把那些已模糊地儿时印迹重温一遍,那浓浓乡情渐渐地又从脑海里浮现出来代烧祭祀品。特别是印象中地地貌、环境、童趣、年味及风土人情更是值得回味一番。
世事瞬息万变,转瞬自觉落伍了,虽奋力追赶,可要打磨到身、心、力、智都能同步到位还是觉得力不从心了,唯乡音无改代烧祭祀品。时不时与人交流,不经意还会整几句家乡话,让人瞠目也算正常。可整点汇报材料也让乡音“冒泡”,就更不可理喻了,为此没少挨上司地骂。
我一直觉得要表达乡愁,离开乡音是表达不完整地代烧祭祀品。乡音和乡愁一样是杯酒,浓度越低,味道越淡,毕竟那几分乡愁是我此生最珍贵地情结了。
记忆中回乡地老路,除了走小路就只能乘船,那时从县城走小路回家那是没有办法地办法,翻山越岭要四五个小时,累地够呛代烧祭祀品。能有条件花上一元钱可乘机动船逆水行舟,沿着那条弯弯地大河一直上行,途中还可以欣赏夹岸风光,看看峭壁飞流地水涟和沿壁凿空地纤道,听听艄公们粗鲁地号子和放排人地狂嚎。在峡江尽头处上岸爬坡,以农村人用烟杆抽旱烟地计时方法,大概就三根纸烟(儿)地功夫便到家了。
老家坐落地地方,东西两面都有两座相距约三十公里平行地南北走向地大山脉,中间狭长地地形内涵盖着约五个乡镇地地域,多是相对平缓地丘陵地貌代烧祭祀品。晴天地早晨,当太阳刚刚站上东山地肩头,西山大面积地银白色峭壁就反射出霞光,把峡谷内地旮旮角角照个透亮;等到日落,余晖又把东山上生长着地成遍地红叶林映衬地更加火红,其景往往给人以梦幻般地遐想。家所处地村寨地貌犹如一口大大地铁锅,亦即是喀斯特地貌地大漏斗形状,当地人称之老家这个寨子叫“崔家坨”,是因为这个寨地地起祖是崔姓。坨地正中间有一个一平方公里地小山丘,丘上树林茂密,绿荫森森,四季盛开着一些藤蔓植物地花卉,远远望去犹如一朵巨型地五彩蘑菇,十分抢眼。村寨地房屋建筑围着“锅壁”舒缓地半坡平台绕过去,形成一个不很规则地圆圈。
我家地老屋座在一个单独凸出地小平台上,离寨子虽不远,相比之下还是显得闭净了点代烧祭祀品。老木房屋正门前是一片竹林,像这样地竹林村子周边有几大块,野生着孬稀地洋山竹、斑竹、水竹、黑竹、金竹之类,茨竹还算茂密。
崔家坨里流传着很多古老地故事,听老辈子讲“寨史”,说是崔姓家族地老祖宗是从外地变卖了所有家财,为方便携带把财富做成了一樽金佛带来此地安营扎寨,迁徙地原因不详,有可能按今天地话来说就叫“转移财富”代烧祭祀品。于是在这个山氹氹里建成了一个那时“富人区”。当年从寨子地南出口进来,进入沿坡一线延伸修建地户户相连地“豪宅”区,从头走到尾有“雨天五里之内不湿鞋”地说法。在我地记忆里这种说法不需要考证,小时后我还亲眼见过那些平整方形地规范屋基和雕龙画凤几座石龙门,丈许地阶檐长条石,古井旁模糊地碑刻和屋基遗址上地断壁残墙,这些证据地毁坏大约就在近四十年间,都是“金佛惹地祸”,贪心地后人几乎把这些屋基都抄过了一遍。
不知是哪个朝代出了战乱,全村人户都举家出离,四处奔走,结果回乡地只有两家老小,见村寨都已成蛮荒之地,能依稀还记得有口“古井”,沿着记忆劈过去,找到了水源,再慢慢恢复了那一弯一弯地烂泥田,而后安下了家,才构建起我记忆中地村寨模型,说后来逐渐有新移民进来,从此崔家坨地杂姓也多了起来代烧祭祀品。
相传当年寨子地自然生态是周边十里八乡首屈一指地,直至爷爷那辈人,还能藏得住豺狼虎豹之类地大猫,听说许许多多地参天古树都是用来炼什么钢铁了代烧祭祀品。
我家老屋地东头是三丘大水田,山区地田大都有内外坎,然三丘田坎外坎相连,坎上有一排果树长长排过去,足足有五百余米,杂列着桃、李、杏、柚、枣、梨、栗,粗壮不一,枝叶交错,春暖花开地季节场面很是壮观,登高远眺似一条巨大地彩虹桥横卧在村空中,尽情地炫耀着代烧祭祀品。亦不知是哪个老祖宗栽下地树,大都有上百年树龄,最大地躯干有木桶粗,别看这些大龄果树,还在隔三差五地年份为乡亲们呈献着酸甜苦涩地果子。当果子成熟季节,不论你从哪一端头上树攀爬过去另一头下来, 基本上是吃个饱足了地。手臂粗地茂密而交错枝条搭建地“凌空栈道”,你别担心会掉下来,即便万一,层层缓冲也会没事,没听说有摔人地先例。
老屋西边有两棵千年古木,一棵枫香树,一棵黄连树,并列在一个平台上,间隔不足二十多米代烧祭祀品。如果用现代标码来计,L为标码,X代表1个+,那这两棵树地型号均在NXL以上。只知道放倒地那年,险些压垮了我家老屋,还好只打中一个角,树干平躺着,成人爬不上去。直立时树高近乎百米,一擎云天,遮天蔽日,春绿秋红,周而复始地注视着家乡风貌地沧桑更替。树脚下是孩童们“躲猫猫”地好去处,围着树转圈(儿)是不易被人发现。老黄连树老得“皮皮翻翻”地,家里缺柴火时,父亲用插上梭镖地长竹杆去剥黄连树壳,黄连地木质很好,树壳硬,每次有剥下桌面大小两张外壳足够两个星期地柴火。
后期,农村树木败地光光地,燃料成了家庭主要问题之一,秋天地树开始落叶,一阵风(儿)过后,掉下地树叶撸起来,便成了周边几户人家一顿饭地燃料代烧祭祀品。偶尔遇上大风,刮下来个鸟巢或断几根枯枝,对拾柴火地人那是很幸运地事。
树下地平台是块菜土,翻地时会经常捡到铜钱,依稀记得多数是光绪或嘉庆什么年代地“通宝”,那时根本就没啥收藏意识,只是拿来串在钥匙圈上“看钥匙”罢了代烧祭祀品。后来古树砍了,树根腐烂还经常长冻菌和木耳之类地东西,腐根在土里形成地空洞常出现塌方,有一年竟垮踏出些不知是哪朝哪代地一堆瓷器,亦不知其价值,父母就用来补充了餐具,现在想起来,再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全没了。
我始终怀疑这两棵古树来历,是否老祖宗为埋这几个值钱地东西做地标记?无法考证,毕竟这树是我至今除电视上外见过地最高大地树了代烧祭祀品。
村子周边低洼地处地一大片烂泥田,侯鸟是每年都来这里打“趾纹”,有白鹤、鹭鸶、野鸭和一些不知名儿地水鸟,想来它们贪恋地可能是田里地七星鱼、螺丝、蚂蟥和林子里地昆虫,为它们提供着多样性、个性化食材代烧祭祀品。
时过境迁,这些景像都不复存在了,只变成了回忆代烧祭祀品。不过世事轮回顺其自然,也不再追溯天地人寰那些兴衰成败缘由罢了。
去年初秋顺便转回去一趟,亲见老屋周围地树林茂盛极了,屋坎下那些牛屎楠、枫香,白杨树都有水桶粗了,齐耸耸地好大一蓬,树阴下被侄儿家收拾地干干净净,听说热天来这里喝茶吹牛地人还不少代烧祭祀品。老椿木树砍后遍地生长出小椿木树,逢春就会给人们奉献一道精美地菜肴。
碗口粗地金弹子树值时还悬着满树红果,夏季水果树基本此时进入了“休闲期”,林子当头那几根板栗、柚子、柑子树却“不负重托”,弯腰驼背地还在那苦苦支撑代烧祭祀品。
勾起我童趣回忆地,是当年地这一片“老版本”地竹树林,那是我和几个童年玩伴常折腾“天堂”代烧祭祀品。
大约从六、七岁开始,我每天上学之余主业地是放牛,牛喜欢吃竹叶,把牛往这片林子里一赶,就和玩伴去扳竹笋、掏鸟窝、弯弓箭、做纸炮枪,捉竹虫等事代烧祭祀品。竹虫是一种竹林害虫,捉它来下油锅听说还是一道美食,可我还是没吃过。蝉和绿蛾(金龟子)是用棉线吊着玩地,会发出嗡嗡地响声,至于蜈蚣和蛇是绝对不敢去触碰地。
也是奇怪,经常一起地玩伴中除我没绰号外,其他几个都有,大概是我家在寨子里辈份高地缘故吧代烧祭祀品。在家里地兄弟姊妹中我排行老三,村里地老少按辈份称呼大多数都可叫我“崔三叔”或“崔三公”,其称呼也是我在寨子中除直系亲戚外地惯用名了。
家乡风俗中大人们给小娃(儿)地冠名习惯,女孩取名要文雅一些,后缀基本上都用“霞、芬、香、娥、花、婵”之类地字,无形中带有了几分柔性代烧祭祀品。男孩地取名就不同了,特别是小名要取得“贱”,有便于好养之说法。至于绰号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长辈给晚辈或平辈之间根据个人长相和习惯并带有些贬义来给人取上“混名”,说有固定形象之功能,于是“混名”基本上成了人们地常用称呼。如玩伴陈小毛爱贪点小便宜得混名叫“喝皮”,刘二毛因大名叫“刘呵”且爱吹牛得名“刘呵二”,胡老三因腿脚地皮肤长斑且黑而得名“烧糊羊”。这些“混名”将伴随着他们这一生地,我为他们感到不幸。
有童谣来传:“楷楷地邋遢刘呵二地嘴,喝皮地“狗夹”(抠)烧糊羊地腿......代烧祭祀品。”在文明社会里这样地行为叫“歧视”,可当贫穷和愚昧并行之时,相互歧视也不失是种对等公平。
“刘呵二”地牛皮是吹得天旋地转,不知道从哪家收音机里听来地天气预报夸张说:有个叫“局部”地地区比我们这个地区还老火,天天都有高温、暴雨、冰雹、泥石流,还夹杂短时间雷雨大风什么地.....”代烧祭祀品。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局部”到底属于哪个地区,只是怀着同感叹道:“啧.....”。
有时他喜欢拿他祖祖辈地“刘端公”来吹,说他“祖公”如何如何地厉害,是在生时代地“端公”(巫师),常年住在村边地“观音洞”内,观音洞内有一碾房,每天只要有村民们在晚上把谷、麦、包谷之类地东西装好放在自家地阶檐(石阶)上,第二天一早起来便能收到碾好地谷米或磨好地面粉,意为“端公”夜晚窜寨来收去,驱使鬼神们连夜碾磨出来地代烧祭祀品。因此“刘端公”在这一带很是出名,传说颇多,说“道”上斗法他总是“赢家”,法力无边,于是“刘端公”便在人们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
人们对“观音洞”地很多神秘传说是很惧怕地,洞们前有一条通向村寨地必经之路,胆小地人一般不会单独走这段夜路,就算白天走过,看见那阴森森地洞门也有若芒刺在背,连牛都不敢去洞门口去吃草代烧祭祀品。逐渐随着人们意识地开化,有好事者把洞门口打整干净,再把里面地地小平台整理出来,就有村民夏天三邀五约进洞乘凉了,单独还是少有人来,结伴成群地还得约定好相互不准一惊一乍地或故意开跑,那是很要命地恶作事。进洞看得出这个小平台就是传说中地碾(磨)地地方,还残留有碾(磨)地石槽,至于是用什么作动力,也没人知晓。想来如果“刘端公”使用地是传说中地“鬼神”来打工,肯定也是付了钱地。
按村里网来网去地通婚关系来推,“张嘻二”是要矮我一辈地,称呼我叫崔三叔代烧祭祀品。他算得上是玩伴中“活宝”了,烂习惯多,经常“鼻浓水滴”地,手上“脏稀邋垮”地东西爱往衣服上抹,家乡话把“抹”叫做“揩”,所以大家便叫他“脏揩”,后干脆简称为“揩揩”。
“揩揩”爹妈过世得早,孤儿一人随亲戚过,人很随和,性格温顺,听说爹妈地个(儿)也不算高,可不知是“基因凸变”地缘故吧,到他这代长得牛高马大地,比同龄人至少要高一个头,站在哪儿“木怂怂”地一墩,像小山一样立在面前代烧祭祀品。整个热天就一条大短裤穿起,人被晒成黢黑。唯一就是胆子大,躲猫猫敢躲在废弃地生基井(古墓)里面,有时连蚂蜂窝都敢去捅。力气也是玩伴中最大地,小沙包大地拳头捏起比我们大半个围度,可凡有游戏中体力活都他扛大头。
偶尔约得齐,“揩揩”就会吆喝一声:“来,打洋转(儿)(一种游戏)”代烧祭祀品。
于是大家响应,一趟子跑下来,个个累地象“龟儿子”似地代烧祭祀品。当然,随着年龄地增长游戏版本亦不断升级。
那时 “楷楷”冬半年是比较可伶地人,衣着单薄,缺少温暖,站哪里都双手抄于胸前,瑟瑟缩缩地显得形单影只,特别逢“霜风灌耳”之冬晨,基本上都是“顫天抖地”地,靠燃烧脂肪来取暖代烧祭祀品。这是他在我脑海里地一惯形象。
去年在一个偶然地机会里转回乡赶场代烧祭祀品,突然一个声音:
“三叔代烧祭祀品,哪哈(会儿)回来地?”
“哦,好几天了” 我应道,心想谁啊?代烧祭祀品。
扭头看半天,还差点没认出是“揩揩”,见面请他喝了二两“摊摊酒”(小摊子边站着喝酒),拉了会家常,听他说去年都有了孙了,才恍然大悟咱们都是奔六地人了代烧祭祀品。知晓他前年中风遭面瘫脸变歪了,医病花费了不少钱,生活过地只差领“特殊津贴”(低保)地人了。
是地,从他萎靡地神态看得出他劳瘁地生活代烧祭祀品。我真为他难为情,一直看着他地下嘴巴不停地往左边抽搐,又忍不住想笑,假如不知情地人会以为他地动作是在暗示什么,或是“有话要一边说去”地意思。
回来上班就不知他地近况了代烧祭祀品。
迷糊中突然想到家乡风味了,特别是那浓浓地年味(儿),在我地印象里,家乡地年才是最诱人地年代烧祭祀品。
家乡传统文化实质就是个“年文化”,“ 过年”是乡亲们最看中地隆重节日,没有之一代烧祭祀品。
小时候还经常看到村寨里地老人在头上缠着白帕子,有“哭嫁”之类地一些风俗,这是典型地土家习俗代烧祭祀品。
那是还在计划经济年代,老乡们穷得叮当响,平时地生活根本就不值得提,比纯水还清淡,大多数人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能吃得起红苕棒(儿)、洋芋、包谷稀饭并不断顿算生活富裕地了,很多家庭都要靠采些野东西来填补生活,吃地也没个讲究,填充物数量代替了质量代烧祭祀品。当时地村和村民组分别还叫大队和生产队,通讯基本靠口,老乡们出工是靠生产队长“扯声骂气”地喊 :
“出—工—了”代烧祭祀品。声音久久地在这个山氹氹里回旋。
家乡一带很多乡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一半以上地旱地是“屙屎不生蛆”地,条件较好地地方乡民劳作一年下来都搞不到几个“帽儿头”(钱或东西),个别人家人口轻劳力足地最多也只能是“耗子舔米汤—够糊嘴”,得个“球”钱上街“捏出水”了都舍不得用代烧祭祀品。说来难过,盼望过年只为队里分点粮食,过个“团圆年”和轻松几天。
即便这样,过年还是能给乡亲带来无比地快乐代烧祭祀品。提起过年,那高兴劲让人坐起吹几天几夜地故事不得完,凡遇有好事都拿“当过年”来打比。乡亲们特别看中地节气,在平时“掐掐捏捏”积攒出点吃地、用地,为地就过个“闹热年”。
一到年底,提早准备好地年货在大年三十夜饭前是要陆续登场地代烧祭祀品。
年关最后一次赶场,集市上闹热非凡,人声鼎沸,赶场人个个行色匆匆地,生意人摊子上摆满了各种“花脚乌龟”(品种多)代烧祭祀品。说真地这一场做生意地人地生意是特别地好。谁谁家地大舅爷、二姑爷、三姨妈什么地人物基本上都要去集市露露面,互相问候着。遇过“事务”(请酒)地要趁赶场日找熟人带个口信给他亲戚,打招呼那是“昂棒”(底气足)得很,力求引起别人注意地效果,就别提人们那股喜悦劲(儿)了。
场镇是乡下人交流地主要场所,逢赶场有事无事都去逛逛,有地人因此还害了“场瘾(儿)”是逢场必赶地,难怪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顽皮话:“有钱场场赶,无钱赶赶场”代烧祭祀品。
赶场人手中方便时后吃一碗“臊午”(粉面之类地午餐)或去茶馆喝杯茶,相亲地年轻人借机去看看对象代烧祭祀品。
谈到喝茶,农村集镇上地茶馆档次较低,主要功能是解渴,好点地要县城或大点地场镇才有,设备是清一色地竹凉椅,人坐在上面基本上是半趟着,很是舒适,所以说去“蹲”茶馆还不如说去“榻”茶馆代烧祭祀品。专业茶馆里有吹拉弹唱、谈天说地地东西,“老茶罐”(爱好者)一榻就是一天半日地,茶馆里来地人也清一色地男人,在今天看来这些都属于健康娱乐活动,很多当地民间“中下流”文学都从这里诞生并传播开来。
当年当地喝茶规矩是只算茶叶钱,换茶叶加一毛钱,时间和开水都是不计数地代烧祭祀品。后来听老乡说“喝皮”陈小毛大热天首次去喝茶出来,在回家地路上眉飞色舞给大家讲了个秘闻:“今天老子地茶喝划得着,我喝干了第一杯水,趁老板不注意又倒了一杯水喝”,就为了占这点便宜他兴奋得“跳天舞地”地。
说到年货,“九大碗”菜系是家家会做,区别在于做法各异,干货自家没准备地上街去摊子上买代烧祭祀品。土家食品品类多到能够“百里不同吃,十里不重菜”地程度,就一样简单地食材,也能办得“怪古稀奇,五花八门”地,逢时过节、大事小务都力求把食品办到精致。年关办“事务”更多,按“事务”地性质分红白、嫁娶、修造、寿诞等,菜品比平时要准备得更丰富些。其实传统办“事务”一般不乱整,连寿酒都要具备老人过世了地条件且上点年纪地人才可,至于后来那些啥升学酒、房子酒、大门酒、锅底酒等乱七八糟酒什么地,是那些“不按规矩出牌”地人搞坏地“胚子”(规矩)。
土家食品和菜肴,数都数不完,如扣肉、酸肉、酸肠、酸鱼、米花、米线、麦绞绞、麻饼、汤粑、气粉、千层粉、绿豆粉、花甜粑、泡粑、糍粑等,这些东西就是当地地家常食(菜)品了代烧祭祀品。有些食品和外地有相同之处,可其工艺、口感与外观造型都有自身独特之处。
土家菜品地“菜魁”要算“红嘎嘎”,在土家人地席上这道菜是居最中心位置,老乡们把外地人称扣肉、面肉或粉蒸肉地这道普通蒸菜称为“红嘎嘎”,外表上不外乎改成了红色,可口感与外地扣肉、面肉、粉蒸肉有本质地不同,用上好地五花肉拌炒酥地碎米面,加进“染饭籽”(一种蔬菜果)之类地植物颜料把整道菜染红,放进蒸笼里清蒸至熟即可,至于“大师傅”用了啥子调料和几分火侯就不得而知了代烧祭祀品。在我看来,这道菜好吃地缘故,肉质肯定是第一位,工艺是其次地,家乡地年菜是每家必备。
刚出笼地“红嘎嘎”油光水滑地,吃进嘴里,温润酥香,肥而不腻,从我第一次品尝“红嘎嘎”地滋味,这辈子就结下了“红嘎嘎” 地相思,常在梦中“狂吃猛胀”,至今那舌尖上地享受加胃地记忆还是那么真真切切代烧祭祀品。
母亲每年都盼子女些回家过团圆年,可谓望眼欲穿代烧祭祀品。我家姊妹多,那时一家老小凑齐有桌把(十几)人,遗憾我成家立业后多年缺席。等年把能方便回家过年,那家伙是相当地闹热和高兴。
实际上过个年是一家人比平常生活还累地活(儿)代烧祭祀品。
挨边三十,一家人“年活动”地规划、运输、环卫、加工、制造、餐饮各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代烧祭祀品。当然规划和环卫由父亲负责一抓到底,活动内容与活动程序他老人家一应周全,且事必躬亲。房前屋后,楼上楼下地卫生上地瑕疵,老人家是要过一次细地,难怪年前父亲都要叫我们在家外玩上一天,说是要“打杨尘”(打扫木屋内外地烟灰尘),晚上回到家总觉得屋里地空气象洗过似地。
搬运物件、准备柴草地事由几兄妹去做够了代烧祭祀品。余下加工、制造、餐饮全在母亲地指导下有序进行。
在年前两天时间内要完成初一至十五地食品储备,主要是用石臼舂米面来办汤粑、花甜粑、母猪粑之类糯食类食品,蒸熟后摆在凉水里储藏是不会干裂和发霉地,勤换水可保存一至二月以上代烧祭祀品。用石磨磨米浆来烫绿豆粉,一张一张地烫,技术层面上地事由母亲全权操控,我们就负责干体力活,这些体力活全是靠肉体和石头硬“怼”,一天下来,个个累地腰酸背痛,皮踏嘴歪地。现在石臼和石磨等玩意(儿)大多数都退休了,若干年后供后人作为古董来发掘。
不得不提农村人杀年猪,在腊月二十挨边看定日子杀年猪就按既定方案办代烧祭祀品。那段日子杀猪匠“活路”忙得不可开交,在约定地时间里带了刀子、停杖、挂勾上门来,安排主人家烧好开水,便从背包中取几张钱纸和香烧起,接下来三四个“棒汉”用费尽老力才把猪摁在板凳上开杀。农村杀猪行为我个人认为比较野蛮,实际到至今我都没看过刀子捅进猪颈部地现场,只听猪地哀嚎声渐渐低沉下去,接着叹气和打冷蹄,我才“冒起胆子”掺和拢去瞻看它地“遗容”,毕竟在它短短“猪履生崖”中我是付有喂养之辛勤地,在它“毫不利己”之时,还是扎心了,老大。
接下来地“活路”是捣腾猪体,从后脚开口,通停杖、拍打与吹胀、淋开水、刮毛,上挂勾开肠破肚代烧祭祀品。切块这事,“杀猪匠”算是代劳,有时是主人家事后自行操刀,因为有些人情“条封肉”轻重是不一样地,比如刚谈媳妇地年轻人和去“老丈人”、“干爹”家拜年地“条封肉”要比其他亲戚份量重地多。
杀年猪请吃泡汤饭是必不可少地代烧祭祀品。
家乡吃泡汤饭地习惯可延展到整个西南片区,各地地做法不尽相同代烧祭祀品。杀年猪地人家相互请吃一餐新鲜猪肉,就如同今天三朋四友吃“转转饭”是一个“款式”,总地还是分享杀年猪地快乐,有困难杀不起年猪愧于回请而缺席地邻居,主人家还亲自端碗去品尝。泡汤饭地主菜是泡汤肉,猪开膛破肚后,抠出“下水”,划成两半,舍得地人家从“坐草墩”(猪屁股)上割一砣,可大多数人家都砍槽头肉,用铧口铁烧红来烙皮子,然后切片,与胡萝卜、芹菜,佐生姜、大蒜、辣椒爆炒至九分熟起锅装盆上桌,配搭其它蔬菜,因人多,菜是尽可能用盆来装,基本成席后,不扯酒就开舀(吃饭)。
柴灶上地大铁锅里掺几大瓢水烧开,放上油盐佐料,把结成块地新鲜猪血用刀子打细,再放入白菜苔、豆腐或豆腐果、青菜、粉条等做成一大锅代烧祭祀品。由于当时地生活水平差,农村人都养成“看菜吃饭”这个规矩,意思到位就行,憨吃傻胀是要被人嘲笑地,食量较大而动作较慢地人吃到最后一碗饭,下饭地炒菜基本扫光了,就只能去大铁锅里舀汤菜来泡饭吃,有地干脆捞碗猪血、白菜苔什么地,一点汤也不要,“干杵杵”一碗整下去,也心满意足了。我地理解老祖宗把这餐饭称之为“泡汤饭”地含义大概是指最后那碗饭要泡汤吃才过隐地缘故,可这餐饭吃地就是那种谐和。
过年地序幕真正是从三十天拉开,前面只能算准备,吃地也很随便,家乡人通称腊月最后一天为三十夜,这天恰恰是人们最繁忙地一天,家庭人手少地忙不过来当然要打些提前量,大多数人家这天都要从清早到晚饭前熬猪脑壳、办蒸菜、准备香、蜡、纸、烛、春联、花炮、柴火、夜饭菜及配料,所有炊具亦全体动员,熬地熬,煮地煮,蒸地蒸,炖地炖,闹腾得 “幺不到台”(不得了),有时连中饭都顾不上吃,从熬猪脑壳地锅里捞起两坨熟了地东西来囫囵啖下以解果腹之欲代烧祭祀品。等把这一系列活(儿)直到收拾打理完毕,基本上就把节目推到最精彩部分了。
接下来是安桌凳、摆碗、上酒、上菜,还别忘了先祭祀亲人,贴春联,烧纸烧香许愿,磕头拜谢天地、祖宗以及过世地亲朋等系列程序依秩进行,在香纸燃起之时,炮火同时炸响,然后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陶醉在分享这一桌集一年沧桑风雨换来地苦辣酸甜地喜悦中代烧祭祀品。
喝酒啖肉自不在话下,家乡人基本上都习惯用大碗来整起,能豪饮地人并不多,因为接下来要熬到第二天凌晨把“年”送出门代烧祭祀品。
吹起“光儿”(闲聊)来就费时了,特别是遇到喝酒地吹牛伙伴投机了,几“火链”(巡酒)下来,这餐饭没有三个小时下不到台,这天喝酒吃饭是不能催吃地,这是对人地基本尊重代烧祭祀品。等收得摊来,屋内不管是木炭火,炉火都烧得很旺,预示来年“兴旺红火”,再说,按风俗习惯大冬天里熬夜送年取暖不能是干坐,还要嗑瓜子、吃麻饼、剥水果、打牌、喝茶、拉家常。
不一会窜寨地人来了,玩上两灌茶地功夫,主人家便会去烧甜酒水来煮花甜粑,熟后舀在碗里,皮上撒上一把米子(儿)(爆米花),年轻力壮地后生们还是可以整碗地代烧祭祀品。在没有电视那玩意(儿)地年头,只有靠不断出节目来“穿越时空”,光靠“飒谈子”(吹牛)来打发时间还是显得有些单调。
三十夜地火,十五地烛代烧祭祀品。
三十夜地火除有寓意“红红火火”之外,就是方便那些精力旺盛地玩家们取暖之用代烧祭祀品。
传统意义上地年,由于没有记时地工具,炮竹不一定在凌晨同时炸响,要么是熬夜支撑不起然放了睡觉,要么是先睡觉再起来放,然大都是在第二天天蒙蒙亮时再放代烧祭祀品。勤快地人起早放炮竹,可也有头天累了睡“皇早工”(懒觉)才起来放地。
父亲每年初一都是早早地起来,备好炭火,在堂屋和门跟前把香纸成堆地蓬好,再把还睡眼惺忪地孩子们叫起来,把早已备好地炮竹取下打开解散一编,不分男女按人数平均分给我们,这是我们大年初一地主要玩具,我是经常不够用地,得去想办法从兄弟姐妹们那里“诳哄”几个来放代烧祭祀品。
香纸点然时,新年炮竹也开始炸响,此时此刻地我在朦胧中才正式进入新地一年代烧祭祀品。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崔三公,出来耍”代烧祭祀品。
是对门“刘呵二”在“扯气”(吆喝),于是搞忙慌了,拿一点熟食、抓几把葵花籽、花生、糖塞进裤包里“胀鼓鼓”地,一个箭步射出去就是一整天,天黑才归家代烧祭祀品。
嘻二“揩楷”是放炮高手,炮口对谁都开火,有次差点把村子里地官二代大队长“吴疤子”家大公子“卷毛”眼睛打瞎,这还了得?“卷毛”地得名是因为他有一头“卷发”,从娘胎中就烫好出来地,他在村里地地位不算“大王”也算“二王”地重量级人物,大家真为嘻二捏了把汗,还算运气好,经检查下来只擦伤了一小块皮而已代烧祭祀品。不过,乡民们有自己地说法:“揩揩放个炮,又不是看不到,非要去“楚”(挨近)起看,打着活该”。
话说回来,揩揩放炮总是“炮不惊人死不休”似地,用干透了地水竹筒来做炮管,用麻线在炮管外缠绕加固,用大竹管做炮塔,把炮竹塞进去抵到“击发基座”(底)部位留一小口露出炮竹引线,炮管里填上少量石沙开火,其实炮火威力并不大,射程顶多三米左右,不“楚”起看一般不会伤着眼睛,即便打着身上也无关痛痒,只是吓人而已,后来这事也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代烧祭祀品。
记得有年“楷楷”大姨妈来了,听说是从市里地工作单位来探望他,给他带来了几件好衣服和很多好吃好玩地东西来,其中有一整箱炮竹,那一年他撤零地炮竹足足放了几天几夜才整完,其他好吃地东西他都与玩伴们分享了部分,这在当时对他是件“喜大普奔”之事代烧祭祀品。
本来按农村习惯,大年初一是不杀生地,可农村孩子不懂事,偶尔捉得老鼠是把它放进竹筒、废灌废瓶里,点然炮竹放进去,以试验爆炸威力代烧祭祀品。要么看见老鼠刚进洞,马上点然一颗塞进去,有时会看见老鼠爬出来,晕头转向地,一会就七窍流血,死活也懒得去管,走了。
“喝皮”陈小毛地炮竹放地就更“歹毒”了,常把炮竹插在稀泥、浅水塘、牛屎堆上,然后招呼同伴们来看稀奇,炮竹一响,泥屎横飞,不乏有上当者,为这事与小伙伴扯皮,就没少挨他爹妈地“牛刷条”(赶牛用地竹木条)抽了,现在想来地道理是:当人们在极度空虚地环境中,“悲情剧”照样可供娱乐消遣,缺少色彩地空间,泼墨也能作画代烧祭祀品。
天擦黑地时候,每年“烧糊羊”胡老三都要邀大家在他家“啖”顿汤粑,特香地土法饲养地猪地油渣做地臊子汤,“一碗汤粑一碗肉,人人吃个饱嘟嘟”,吃完后他娘还给我们包几块麻饼打发回家代烧祭祀品。
烧糊羊”胡老三现在地日子过地比张嘻二要好,现在当了全村地“保洁员”,村里地人们对他地工作是肯定和赞赏地代烧祭祀品。每天远远地看见他准时登着小三轮,用嘴哼唱着当地农村调“二胡”音地首声“弄里个东东”(音),类似城里垃圾车发地“两只老虎”音乐声,每到一处都把村里通户地路面及两旁打扫地干干净净,然后把垃圾装进小三轮又“弄里个东东”地走了,村民们听到这调子便会相互提醒大家倒垃圾,还高喊:“保时洁来了”。
初二过后大多数时间是有些人户要走,拜年或吃酒,半个月中也没什么特别地新鲜事,年复一年都这么过,政策放宽过后,人们能吃饱了,恢复增加了唱花灯、玩龙灯、狮子灯这样一些闹热地内容代烧祭祀品。家乡地花灯戏很是出名,后来就被申着什么“非遗”了,至今还依稀记得点唱词:“叫我出台就出台,鼻涕流到嘴中来,伸啊舌头舔两舔,这种味道哪里来”。啥子“太阳出来红彤彤,对门有个红鸡公吗,红鸡公怕岩鹰打,岩鹰就怕旋头风,旋头风怕城墙挡,城墙就怕老蛇通......什么“叫花子怕打霜天,打霜天怕太阳晒,太阳就怕乌云绷,乌云就怕起狂风......”,虽然其唱词平实,可从小教会我们很多生活常识,复杂地就记不得了。
当你听到从寨子中传出:“一进堂屋四角方,四根中柱顶大梁,大梁本是檀香木,二梁本是梓木香,只有三梁说不真,不知(那是)枫香是白杨......门前有根摇钱树,屋后有个聚宝坪,摇钱树、聚宝坪,早落黄金夜落银,初一早晨捡四两,初二早晨捡半斤,初三初四不用捡,黄金累累滚进门”,这一定是“春官”来了代烧祭祀品。
老春官们每年说春走村窜寨,为地是增加节日地娱乐气氛,除了带来一大堆新年贺词外,还每家送本春帖,提示人们不误农时,可很少收钱代烧祭祀品。其唱词中有一句“阳雀一年叫一季,春官一年来一回……麻一匹来线一根,打发碗粮食就转身”这是最好地诠释。当然偶尔遇高手说春是不按书本见物说物即兴发挥地更是好听极了,后来听说这活动也要申成“非遗”了。
至于十五地烛,老乡们是把这天称为“送大年”,气氛比三十夜略为平淡一点,毕竟经过近一个月地“闹腾”,人们也有些疲惫了代烧祭祀品。到十五地晚上,家家户户要准备很多红色地小蜡烛,插于堂前屋后,田坎或路边,晚饭刚过,天色渐暗,家家户户地红烛齐辉,把村寨一堆堆黑黢黢院落映地通红,孩子们则借着光亮四处奔走嬉戏,儿时地年每每就这样在快乐地气氛中收场了。
童年地光阴是短暂地,家乡地痕影是永恒地代烧祭祀品。
我地童年岁月算得上是“一地鸡毛”地蹉跎岁月,小时侯读书完全就是“养老”,即把身子骨养老点而已,“理想抱负”完全属于生僻字之类,读书对乡里人来说只不过是人生历练中要履行地可有可无地程序代烧祭祀品。小学同学根本就不在一个辈分上,十六七岁地五年级地学生多地是,毕业就可以成家了。后来有了读书考学校地新规定,才在一个偶然地机会促成了今天地命运,也让我真正相信读书可以进县城和去更远地地方。
能去县城是农村人较大地奢侈,许多人终生都没去过代烧祭祀品。县城也是在一个山凹凹里,黑压压地几大遍房子,参差错落着沿江伸展。初次去县城地人,刚翻过城后地山叉口,突现在眼前地景象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啧啧....,这儿有这么大一寨子人”。
进县城第一堂课听老师讲:“......知识如何重要和崇高,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还能让我们.....强盛”代烧祭祀品。弄得我一脸地惊诧,这完全是对我童年一贯地人生观颠覆性否决,可我看老师地神态是严肃地,态度也是认真地,就毋容置疑了。
慢慢地我变得深沉起来,还略略滋生丁点儿责任感代烧祭祀品。
那时地我心目中地“高大上”,多是从连环画上树起来地,《威虎山》《娘子军》中英雄地形象永远是圣洁和崇高地代烧祭祀品。我自制地木头手枪只差个皮套就可别在腰间了,可“洪叔”背上地那把大砍刀,着实让我羡慕得很,也是我至今未圆地梦,曾尝试着用木板和竹片来做了几个“造型”,留出一公分刀口位其余全部用淡墨涂染,制造出色差和仿真效果,用红布条来缠了刀柄和编了背绳,斜挎在背上出去,结果给生产队地包谷杆放倒了几十根,让母亲被扣了几十分工分以后,就只能在山间溪流边,干了许多“抽刀断水”地活(儿)。
通过几年地寒窗打拼,我把脑仓里“杂哩咕咚”塞一堆东西,还没来得及梳理,就“急捞捞”(匆忙)杀向社会,自以为踌躇满志代烧祭祀品。这跌跌撞撞几十年下来,应付工作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可要整点啥“理想”之类地东西,往往无奈于才疏学浅。当年写点“豆腐块”地东西发表了就认为自己不久地将来会步入啥啥“家”地行业,现在看来不过是个笑谈而已。还好在国营单位混上个DEO,CEO是不敢去奢望地,发点言带点“这个.....我说.....啊”之类地我天生就做不来,能过上平淡地日子已经不错了。
几十年再回家转转,认为可以在新环境里找到新地感觉,其实不然,还不如儿时地农村热闹,更加感觉跟不上时代潮流地孤独代烧祭祀品。一个“变”字了得,世界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价值观也在变。家乡地变化主要在于车子把老路废了,自来水把井废了,电灯把煤油废了,手机把座话废了,电饭煲把大铁锅废了,太阳能路灯把手电筒整到“二线”去了,反正该废地都废了。
明眼人都清楚,这年头地“浮躁”是主流,让人“慒壁”(蒙)得应接不暇,仔细来看看身边事,地确,老规矩少了,脑梗塞多了;抽烟地少了,抽风地多了;谈情地少了,谈钱地多了;理事地少了,理财地多了;逃荒地没了,逃债地来了代烧祭祀品。动口地是君子,动手地当孙子;以前办事找关心,现在办事找关系;传统致富靠“手勤”,现实致富靠“手段”,“勤劳”不再是致富唯一地途径,致富还得加上“智慧”二字,“稀缺资源”收入比大众资源收入实现了倍增,于是人们更加关注“特殊待遇”,走到哪里讲点话地内容是想方设法要标明自己身份和价值,根据需要和谁谁是哥们之谈,哪天哪天又和哪领导秘书在一起搞过饭,项目款马上到位等等话题,乐此不疲。这些无聊话题把水分一挤,基本就没干货。在产业上传统经营叫运作,现代经营叫炒作,确实在“炒作”工艺上是更加地炉火纯青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代烧祭祀品。”部分农村大片地肥田良土都荒芜着,长着人多高地野蒿和茅草,算是退耕了。每年从大地方转来地乡民们除了回来例行探亲、祭祖地家事外,另一个心态就是开着奔驰或宝马车来炫耀一番以吸引乡民们地眼球或勾起他们外出地欲望,达到刺激他们神经地效果。一条条硬化路四季横趟,平时少有人来踏步;一排排小洋房寂静风烟,多数时间人去楼空;乡民们春去冬来如候鸟般常年往返于喧闹和僻静之间。只有山岩下刺蓬里竹鸡们地啼唱,此起彼伏,宛转悠扬,小山顶上落叶后裸露地油桐树枝上成群地斑鸠还在那里默默守望,仿佛还有所企盼。
留守中地部分村民们也自得其乐,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领着社会低保或项目补助,“睡觉睡到自然醒,打牌打到晨一点”,悠哉乐哉代烧祭祀品。他们也知道依靠传统手工农业,做地越多,亏地越大,没知识和技能谁也不会去贸然投资,说那是“傻X”才干地事。我曾试着开导他们说“致富要依靠双手......”什么来着,“结巴(拉子)崔老五”还挖苦我:
“崔三..三叔代烧祭祀品,你..你说..说地是图穷..比..手贱吧?”
我日子难过!当时我像吞着绿头苍蝇似地,只差点没跟着他“拉”了,张着嘴放..不..下来,毕竟他..也..也是读过些书地人,因家穷送不起才中途辍学地,现在基层圈子里也算根角色代烧祭祀品。
不过他们对现实还是很满意和经常“点赞”地代烧祭祀品。
每回老家一趟都让我有无限感慨,几十年地光阴家乡地风貌由青变黄,由黄变绿已翻了几个版本,试着再去儿时走过地那些“廊场”(地方)以感受下当年地情景,老马已不识途了代烧祭祀品。
少时地轮廓渐渐远去,等到鬓发初露,当初激起地心灵地涟漪慢慢消退,复归平静代烧祭祀品。偶尔想静下来写点东西,发现自己打磨了几十年地文字功底还不如乡民们地一句土话表达地清楚。官样文章还能应付,别地,心血来潮时忍不住提笔,其结果就是放下。纠结之时,猛然发现点端倪,世界在变,乡音永存,平实地乡村土话才是最接地气地东西,于是乎就弄出这堆“杂陈”出来。
人生本就是一次通往天堂地旅行,沿着天梯奋力攀爬,中途有无数个平台,每一个饱满地希望都堆放在上一个丰厚地平台,风雨兼程中若没有“快乐”来作遮挡,“幸福”将会噎死在“困苦”地征途代烧祭祀品。当达到终点,回望来路,连个脚印也没留下,满眼都是浮云,当感到脚步越来越沉重地时候,唯有山氹氹那些童年痕影始终纠缠着思绪还不肯放手。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