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委会王弘诲(我的祖先)(转载):安县祭祀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12-12 475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王弘诲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现海南省)定安县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安县祭祀。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安县祭祀。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王弘诲(1542—1617),字绍传,号忠铭,晚号天池安县祭祀。今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委会龙梅村人。进士,曾被封为太子宾客,为太子授课。被皇帝赞曰:“学识渊宏,器资醇笃,蜚英翰苑”。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荣立“奏考回琼”的功勋,为海南文化教育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

  一、名臣降生龙梅村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位于雷鸣墟北面约5公里处安县祭祀。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月初八日,王弘诲生于书香望族岁贡官同安县丞的家庭,据年谱记载:先祖公辅公宋南渡时自浙江来琼为王氏始祖,九传至摘云公迁居定安县龙梅村,为龙梅始祖。曾祖公讳瑞。祖公讳禧,字天锡,号梅崖,乐善好施,每遇荒灾年都开仓济困,时称善人。父允升,字巽甫,号龙泉,岁贡生,同安县丞,母亲莫氏,兄弟共4人,兄弘漠、弘诏、弘浩,其为老四。

  传说王弘诲出生时文笔峰天空晴霁,万里彩霞,娩房里也闪现异光,是奇才出世之兆安县祭祀。幼年在父亲的栽培下,4岁能读《四书》,过眼不忘。8岁日记千言初学作文。9岁父亲带到县城应试,文章惊人,县令非常赏识,勉励其加油学习,可不要过早应试。13岁进入县童子班学 少群知县读其文章大加赞赏,以国士礼相待。遵县令不要过早应试之教,至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才参加省试,当时恰逢父亲被选送上京,弘诲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于十一月赴京会试,路经南京时,正遇父亲参加廷试后病危,弘诲送汤端药,小心服侍父亲,终因医治无效,在南京病逝,弘诲含悲护棺送柩回乡,在家服孝3年。1564年,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1565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任翰林院检讨。万历五年(1577)三月任会试同考官总裁,后升任翰林院编修。1589年二月任会试副总裁,七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

  二、“奏考回琼”始末

  琼州是王弘诲的故乡,它四周环海,离京城较远,足有万里安县祭祀。各级官员常年都不来此地,文化教育不发达,那时海南没有设立提学道,海南儒生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今海康县城)才能参加院试。交通极不方便,途中又多盗贼,走这么远的路去参加院试,既要花费很多钱,又极为艰险。官吏情况和老百姓疾苦常被掩盖。此种痛苦没人过问,王弘诲当官后,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深知琼州儒生渡海应试的艰辛。隆庆四年(1570)王弘诲在翰林院任实录馆纂修时,便开始向皇帝递交关于解决琼州儒生渡海应试艰辛的奏疏。万历四年,朝廷招考贡士,王弘诲主持会试,于是借机再次递交《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他在奏疏中如实历述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依甘肃的作法,在海南设立院试考场,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考试。奏疏得到皇帝恩准,下旨施行。从此以后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不需再踏海历险。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

  琼州儒生对王弘诲为儒生所做出的贡献非常感激安县祭祀。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王弘诲62岁的有生之年,全琼14县员生、童生集资在定城中街为其兴建一座纪念祠,故称生祠。民国17年因扩建街道便将生祠迁到今定城镇东门街,生祠占地300多平方米,祠中有王弘诲木雕像,明状元焦弘(王弘诲门生)书赠之对联等文物。今祠地改建为定安县中医院,仅存后殿,为砖木结构,进深2间,面宽3间,悬山式顶。

  王弘诲 定安县龙梅村人礼部尚书

  奏为边海儒生极苦,比例恳乞天威议处,以弘治化事安县祭祀。臣窃惟今天下称边而苦多事者,则广东是已。广东所属最远而苦者,莫如琼州。琼去京师,水陆将万里,上官大吏终岁不至,吏情民隐蔽而不获上闻者常十而九。臣姑不暇具述,独儒生之苦,乃臣生长于斯、少所稔闻而身历者,感激一念,积有岁年。幸今叨蒙国恩,备员史馆,复际圣化雍熙,四海章缝辈举,蒸蒸然仰见德化之成。而臣海邦儒生苦切至情,远望天门,无由自达,故不敢避鈇钺,披沥为皇上陈之:琼州所属地方,州三县十;环海而周者,为里凡二千有奇。青衿士子集督学就试者,不下数千计。然涉鲸波之险,督学宪臣常不一至,每大比年,惟驻节雷州,行文吊考。自琼抵雷,航海而北,近者如琼山、定安、文昌、澄迈、临高、会同、乐会七县,或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远者如儋、万、崖三州,陵水、感恩、昌化三县,或七八百里,或千余里。贫寒士子,担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疍航贾舶,帆樯不饰,楼橹不坚,卒遇风波,全舟而没,往往有之。异时地方宁静,所虑者风波耳,近来加以海寇出没,岁无宁时。每大比年,扬帆海上,儒生半渡,尽被其掳。贫者陨首而无还,富者倾家以取赎。其幸而无事者,皆出一生于万死耳!言之可为痛心。至于督学宪臣,不知其苦,只执常格,严程限试。儒生逼于期会,不惮危险,所伤甚多。如嘉靖二十六年,覆没者数百人,临高知县陈址与焉,并失县印,可为往鉴。间有一二提学能体悉者,不过行文该府截考。夤缘作弊,黜陟不举,考察不行,教化废驰,士习厌怠。如隆庆三年恩选贡例,惟琼山、定安、澄迈、会同等县考选,余各州县以一时远不及试,竟置不录,致使朝廷浩荡之恩,远方臣子勿获沾被。臣窃观天下儒生之远而苦,未有若此之甚者也。查得陕西、甘肃地方,先因隔远,提学巡历不周,改属该御史,至今称便。琼州之远无异甘肃,艰危险阻抑又倍之,揆之事体诚为相同。今巡按、提学俱不至,而海南额设有兵备副使驻扎本府,臣以此事诚宜属之,伏乞皇上敕下该部。如果臣言不谬,则照甘肃事例,改海南兵备道带管提学道,换给敕命。每遇员缺,必选科甲有学行者充之。其琼州一府师儒考试巡察,任其便宜行事。如此庶见闻习,而人之贤否不淆,法度新而德化之流行不壅矣。

  注:该作俗称“奏考回琼”安县祭祀

  三、力助海瑞

  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弘诲23岁,守孝3年期满,母亲为他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安县祭祀。1565年,考中二甲进士后,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续深造。是年正遇海瑞直谏逆旨,犯科入狱。入狱前海瑞来访,自以为必死无疑,以后事相托并交银20两,嘱其代为运柩归里。为此,弘诲不顾个人得失,不怕连累,四处奔走,多方周旋,极力调护,常带食物和药到狱中探看,为其治病。海瑞终获释官复原位。

  四、敢于嘲讽权贵张居正

  万历五年(1577)王弘诲改任会试同考官总栽,修纂成《实录》进呈御览,获赠锡金印之倚,而升任翰林院编修,期间,其上司张居正当权弄弊,不管王弘诲政绩如何卓越,都被百般挑剔安县祭祀。秉性刚正的王弘诲,于万历八年(1580)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对张居正予以嘲讽揭露。张居正对此非常恼火,暗地报复,于万历九年降调王弘诲为北雍园国子监司业,严格学规,辛勤督课。直至万历八年张居正跨台后,王弘诲才得以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刊印《文字谈苑》以教士子,次年升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后改任礼部右侍郎。

  五、建龙门塔和尚友书院

  王弘诲退休回家后,行善积德,建祠创谱,修路补桥,做了许多公益事安县祭祀。这其中更忘不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弘诲倾出平生的储存,在龙梅村西南约1公里的永济桥旁,建造定安第一座古塔——龙门塔,并在其中设藏经库,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经书典史、百科知识及其所有遗作,还登塔题词四首。可惜古塔在日军侵琼时,被叛逆破坏,遗迹无存。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弘诲又在定城文庙东侧主持创建定安尚友书院。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结交天下书友到书院谈古论今,商讨理论,修心养性,故取名尚友书院。书院建有讲堂、翼房、廊房、厨房等,还购置一些田地收取租金作为维持书院正常运作的经费。王弘诲多年在尚友书院为士子讲学,经常邀集文化名流到尚友书院讲学,振兴定安学风,为定安在清代出炉探花和2对父子进士立下不朽功勋。

  六、学术成果累累

  王弘诲平生著作很丰,著有《尚友堂稿》、《南溟奇甸录》、《吴越游记》、《来鹤轩集》、《天池草》、《南礼奏牍》、《文字谈苑》、《国朝名臣录》、《实录》、《会典》、《海公传》、《乞归候旨集》等书,其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定安县博物馆收存其作品多幅安县祭祀

  七、荣受皇帝赞誉

  万历十三年(1585),王弘诲任礼部右侍郎时,充《会典》副总栽兼经筵讲官安县祭祀。纂编《会典》。次年编成,进呈御览。对此皇帝大加赞赏,加封王弘诲为太子宾客,为太子授课,诰诏封赠赞:“学识渊宏,器资醇笃,蜚英翰苑,咸推华国之文,司业辟雍克称育才之职”。

  万历四十五年(1617)冬十月,王弘诲在家病故,终年75周岁安县祭祀。噩耗传来,定安全城罢市吊唁,朝廷讣闻,派广东布政司堂官藏尔勤、褚维垣,分巡海南提学副使戴火喜 渝葬。祭文赞“唯卿性资愿恪,操履端平,文风著于朝堂,经笥夙称于岭表”。次年,神宗皇帝派海南分巡提学副使戴火喜 渝葬,送匾额,赠“太子少保”,皇帝赞:“帷卿三朝硕士,一代伟人,早登玉笥三班,遂探石渠之奥。擅三长之誉,墟六馆之芳规”。并赐茔于定安古夹三原(今定安县九所乡九所村边),受千古祭祀。

  八、王弘诲及孙儿孙媳的故事三则

  (一)董其昌寻师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大名丞相、书法家董其昌,他本是一个才华出众,文章超群的人,可在比试中却名落孙山,他和他爹娘总是不明白其原因,求过神、卜过卦,也找不出究竟来安县祭祀

  一夜,他娘亲在梦中听到一位老道对她说“你孩子的老师,还在琼州府定安县龙梅村叫王弘诲,你要想孩子考中,就得到那里去找他安县祭祀。”起初,董其昌跟他爹娘都不相信。后来,再次落了选的董其昌心情焦急了,打算还是找老师王弘诲去。董其昌跋山涉水,越海过洋,吃了不少的苦,才到定安的定城。经查,果然有个龙梅村,他午饭也顾不上吃,只饮了几杯清水,又赶到龙梅村来。从定城至龙梅村足足二十五华里。当他到龙梅村时,已是黄昏时刻,正巧碰到弘诲父龙泉公,全家正在吃晚饭。知道有客人来,龙泉公马上停下席来应酬一番。再请其昌吃晚饭。席间,其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当他说到他的老师是弘诲时,全家人一时都哄笑了起来,龙泉公马上给大家使个眼色,才让董其昌把话说完。龙泉公当时觉得事情有点希奇,就直指着坐在董其昌身边的小弘诲说:“这是你的老师”。这时年仅4岁的弘诲错听了,马上站了起来,对董其昌说:“老师请受学生一拜。”董其昌顿时头晕目眩,在朦胧中抚着小弘诲的头说:“满以为我的恩师是位老伯,哪知是你呀!待到你长大读书成才时,我都老朽了。”饭席上的人全都笑个满怀。

  当天的夜晚,董其昌睡不着觉,次日一早,他便找龙泉公商量该怎么办安县祭祀。龙泉公见董其昌是个书生意气、举止端庄的秀才,便说“你如不嫌,就在我家当弘诲他们哥弟的老师吧!”这正合董其昌的意思。因为昨晚在饭席上受了弘诲对他的一拜,喊他为老师,觉得温暖,这孩子有礼义,加上全家人都好,便答应了龙泉公。

  此后,董其昌和王弘诲便是师生关系了安县祭祀。弘诲4岁时,授以《四书》,逐能成诵,过眼不忘;5岁时,读诗书易礼,专心致志,严如成人,背书烂熟;6、7岁时,寻释经义,又兼读《春秋》、《左传》,逐明作文笔法;8岁时,初学作文,落笔数百;9岁时,应县试,出语惊人,县令奇赏之!往后8年,能讲习群经、诸史、历代诗文,博览群书。20岁时,赴省试,中解元。董其昌回家后,王弘诲24岁中了殿试二甲进士,48岁时当会试副总裁。这时候老年的董其昌才中了二甲进士,后来居官尚书、丞相。王弘诲结发之妻周氏,外家琼山县文山村,董其昌曾为文山村祠堂题写一副对联:“濂溪世泽,太史家风”。

  (二)建造圣宅

  王弘诲做官时,海瑞犯颜下狱,弘诲极力保护,朝夕探监,问病送药安县祭祀。后来海公得释放。弘诲却得罪了奸官,经常遭到奸官喽罗的监视和妒忌,弘诲无所畏惧,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讥刺奸官。

  弘诲58岁时,才得告老还乡安县祭祀。回乡不久,就倡建宗祠——八角殿。奸官喽罗得知弘诲私造圣宅,从外观看,似是皇宫,马上送讯至京都,上告至皇上。皇上立即派专员查察,弘诲全家人惊慌失措,亲邻逃离。因为这官司如果真的告成,那弘诲就是“造反”罪,就被诛连九族,满门抄斩。这时,弘诲望天长叹:“我错生在这个乱世,我建八角殿的原因是:‘日念君,夜慕君,时刻怀君也。’”他最小的女儿听见后,说:“爹,您为何不把您日夜怀君的思想表现出来呢?”此话顿时提醒了弘诲,他想了又想,突然举起双手说:“对了,就这样干。”

  不多日,县官来访时问:“有人说您私造圣宅,意在造反,是吗?”弘诲说:“造建圣宅是实,造反是假安县祭祀。”县官问:“此言如何理解?”弘诲说:“因我日夜怀君,所以建起圣宅好让我朝夕敬拜。”县官问:“您怎么敬拜?”王弘诲回答:“可一起观察便晓得。”这时,朝廷的专案差吏也到了,弘诲就领着他们去查察祖祠——八角殿。此八角殿是座圣宅模样,外表堂皇、壮观,殿里陈设美观,正厅有诏诰辉煌匾额,两侧陈列着同僚和好友的对联,各大门上方均有锦书,其中有:东阁风清、龙章宠锡、一代伟人等,特别是在距亭大门前面二丈五尺处有一正壁,中间雕着尚书相象的人物画,双手棒着朝笏,敬拜圣上。这时,县官和专案查察的差吏,不约而同的赞叹道:“王大人的确怀君至极。”后来,上告的奸官知道诬告无望,便转变态度,赠与一幅对联:凤阁龙楼华第,玉堂金马宗风。

  (三)忠义世家

  龙梅村王氏宗祠是三间大宅,前是大门,中间是殿宅(即八角殿),后是大堂,大堂门前挂着一块金光夺目的匾额,上面写着:“忠义世家”四个大字,是有它的来源故事的安县祭祀

  弘诲的孙名叫昌言,生于乱世,官场险恶,他生授荫工部员外郎德州州牧,却厌官宦,绝不言仕宦事安县祭祀。家居40余年,与人不忤,与物不争,处事委曲求全,置义田,以赡宗族,设义学,以教化乡邦。如逢荒年,煮烂粥以济穷人。路坏桥损,无不修补,附近乡邻都受恩惠。当时,盗窃事件随时可有,因此他就捐财倡义,立乡约,集乡勇,以护乡邦,民得以安。已丑年,4个贼头,领兵纠集一块做乱地方,闹得鸡犬不宁。昌言就和乡村父老共商,捐钱养乡兵60余人,并和县政府兵会师,共抗贼兵。当年六月,贼兵纠集在金鸡岭北,要攻打定城,昌言马上领乡兵前往阻击。战斗中,昌言奋身力战,打退贼兵多次,可在战斗后期,死于贼兵乱箭之中。乡兵无主,人心涣散,贼兵就乘虚而入,龙梅村这时被搜括而空,乡亲四方逃离,贼兵又放火焚烧后才收兵回去。那时,昌言的原配妻子陈氏,见到家中只有老母和怀里的孩子,就马上携儿带母逃离出村,绕道到定城避难。当年的八、九月,贼兵又攻入定城,昌言一家老少都落入贼兵手中。陈夫人知道这次难两全了,就做了最坏的打算。正巧,贼兵中有个次级首目叫李花脸的想娶陈氏为妻,陈夫人就假意答应,并提出要求说:“我全家老少都在这城里,丈夫又刚死不久,尚在带孝,现在就嫁给你不太好,最好是你把我全家老少都统统赶出城去,以后我才跟你过日子,这才免有闲话刺耳。”李花脸觉得此言讲得有理,就偷偷地当夜赶走陈夫人全家老少。次日早上,陈夫人探知她全家老少脱险了,就在贼兵集合时痛哭,骂道:“我祖公做尚书官,父做知府官,丈夫授荫职,世代清白,我夫死在你贼手,我恨不得抽你的筋,剥你的皮,吃你的肉,啃你的骨。”接着便咬舌,血喷众贼而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定安知县丁继离特赠:“忠义世家”此匾,有跋并书安县祭祀

  九、平实的故居

  位于今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西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末遭盗被焚毁安县祭祀。清康熙年间,曾孙王懋曾在原地重建,直沿用至今,期间曾经数次整修。故居坐东北向西南,原为四合院式建筑,今存大屋2幢,均为1厅2房的砖木建筑,悬山式顶,正脊之鸱尾顶饰已坍坏。横庑小屋1幢,明代石槽一个。前院有照墙,东南有院门一个,总占地约500平方米。故居原藏有王弘诲画像一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烧毁。今存有王弘诲重画像一幅。

  十、太史坊

  位于王弘诲故居西南边10米处,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孟冬,是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和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国史官王弘诲立的纪念物安县祭祀。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四年考中乙丑科二甲进士后至万历六年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任庶吉士5年。他为人正直,热爱工作,满腹经论,这期间写了许多奏章和诗词。如《重修海南兵备道署记》、《秋夜独坐》、《故乡知己》、《大行皇帝谥议》、《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特别是担任实录馆纂修,是著名的国史官,众官对其十分崇敬,为其建纪念物的呼声很高。太史坊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全石质古牌坊,石雕瓦楞式顶盖,鲤蛟鸱尾顶饰。坊额正面中间阴刻横写正楷大字“太史坊”,右侧阴刻直写小楷字“总督闽广粮饷巡抚广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左侧阴刻直写小楷字“嘉靖乙丑科会试第二十名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同修国史王弘诲立,万历二年甲戌孟冬吉日”。背面阴刻横写正楷大字“解元坊”,左侧阴刻楷体小字“嘉靖辛酉科广东乡试第一名王弘诲”。明间大柱对向面,阴刻对联:“石柱警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相传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坊通高5.1米,面宽3间7.3米,明间宽2.84米(除柱),次间宽1.3米(除柱),大小柱础均为莲花瓣纹饰。大柱础高1米,周围2.25米。小柱础高0.8米,周围1.12米。太史坊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定城解元坊

  位于定城老市场前东侧安县祭祀。是纪念明代的王弘诲而立的功德坊。坊东西向,原立于定城中街,民国17年(1928)因扩建街道,迁至今址。王弘诲于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乡试考中辛酉科第一名,后考中进士任职翰林院编修,故坊额一面题“解元坊”,一面题“翰林”。坊高5.1米,为全石质杆栏式建筑,3楼4柱,面宽3间,是一座很富海南特色的牌坊,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