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七千年的大中华
燕山之北的云龙,
渭水河畔的蛙!
石木水火的运化,
阴阳合成的家!
“龙马负图”浪打浪呀,
“神龟载书”四方结盟一统天下!
啊——啊——
马背上的伏羲,
山水间的女娲!
七千年的黄河水呀,
荡涤我大中华!
啊——啊——
马背上的伏羲,
山水间的女娲!
七千年的黄河水呀,
荡涤我大中华!
一首《大中华》歌词。
这是我老曹,怀着对伟大祖国的无限深情,倾心而作的。
感觉怎么样呀?
也许你会说,感觉挺“嗨”的,只是,其中的“梗”太多了,让人有些不明觉厉。
是啊,也难怪你不明觉厉。因为,这些“梗”,是根据当今的考古成果,结合史籍的记载与传说,最新发掘出来的我们大中华民族的悠远成长史。
她们,都是我们在学校的教科书上没有学习过的。所以,你初次结识,当然就感觉挺“嗨”、而又不明觉厉了。
可是,这是我们祖国的真实成长史,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切切实实的来源与根脉,所以,我们不能不铭记在心啊。
为了让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对我们自己的遥远身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我们自身的先天禀赋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老曹,现在就带领大家,来扒一扒这些不明觉厉的“梗”吧。
第一“梗” 燕山之北的云龙
燕山,是横亘在河北省北部的一座山脉。
燕山之北,就是如今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交界区。
那里是龙的故乡。那里有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有七千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还有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一脉相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龙文化的发展史。
而在中原的河北河南,龙文化,又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地由北向南的发展过程。
中原地区最早的龙文化,是在距今六千四百年的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的。
而这个文化遗址,主体上,又属于仰韶文化。
由此可见,龙文化,最早发源于燕山之北,是在赵宝沟文化时期,逐步向中原扩展,同时与中原上的其她文化融合,而后,才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的。
第二“梗” 渭水河畔的蛙!
渭水,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最大支流。她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的天水、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眉县’,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大地湾文化与老官台文化,距今八千年,是仰韶文化的前身。
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是与赵宝沟文化南北并存,而又相互融合,一起走向神龙时代的当时南方地区的主要文化。
仰韶文化,明显是继承华胥氏文化而来的。
华胥氏,是农业生产的探索者,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具有深刻的研究,从而崇拜花卉的美丽及其繁殖能力。
所以,仰韶文化中的花卉文化,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而仰韶文化的主要特色,还是蛙文化。蛙文化,就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之后,伴随着人们的安居乐业而产生的生殖文化。
随着生产的继续发展,鱼文化,又与蛙文化并存,成为仰韶文化的主要文化。
鱼,余也。人们对鱼文化的发展,就是希望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蛙文化,表达的是生殖欲望;鱼文化,表达的是富裕欲望。
第三“梗” 石木水火的运化
“石木水火”,就是“金木水火”,它们分别是《五行图》中的四个元素。
为什么“金木水火”,要说成是“石木水火”呢?
因为,《五行图》中,最初的五个元素,原本就是“石木水火土”。
《五行图》中的生与克,两种运化模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原本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的。
是后来金属出现之后,由于金属的性能,比石器的性能显著地优越,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石器,大多被金属器具所取代了,所以,《五行图》中的石元素,就也被金元素所取代。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红山文化中的牛河梁遗址吧。
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五行图》的踪迹,从而了解到《五行图》的意义。
在牛河梁遗址之“女神庙”南边,一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
这座小土山,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起来的。
从土山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土山,在一条南北方向的直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又与土山,等距离地排列成一条直线。
这种布局,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小土山在整个遗址中的核心地位。
那么,这座人工夯筑的小土山,具有什么样的玄机呢?她被人工夯筑的意义,又何在呢?
最初发现这座小土山时,上面,四处散落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彩陶片,以及冶炼金属的坩埚片。
而土山顶部,有1500多个坩埚。坩埚都有我们现在个人使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口径30厘米左右,1尺多高。
这里,看起来像是一个炼铜的遗址。
那么,这里真的就是一个炼铜的遗址吗?
如果真的是炼铜遗址,那么,这个规模,应该是很大的。可奇怪的是,不可在现场,就是在同时代的其它所有文化遗址中,也都没有发现过,那个时代冶炼出了金属的迹象。
况且,从这座小山和“女神庙”,以及积石冢群址之间的关系来看,她应该是一个宗教设施才对,她怎么会是一个炼铜的遗址呢?
其实,这里的活动,也可能确实就是我们华夏民族金属冶炼的肇始。可是,这个遗址本身,却与金属的冶炼无关。
这是一个宗教活动的遗址。这些看似炼铜的行为,实际上,是当时的人们,在举行“炼石补天”的宗教仪式。
《三皇本纪》记载:“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那么,这个“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的宗教活动,是因为什么而起的呢?
就是因为《五行图》中的“石生水”、和“火克石”而起的。
因为,石能够生水,石是水的生化之源,所以,只要克制住了石,就能够阻止住洪水的泛滥。而克制石的方法,当然就是要利用《五行图》中“火克石”的宗教原理了。
这就是“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的原因。
不过,牛河梁遗址的“炼石补天”,并不是女娲氏的“炼石补天”。
女娲氏部族,是仰韶文化的主人。他们生活在南方,最多只是到达了河北的地界——“以济冀州”。而牛河梁遗址,却在燕山之北的大东北。两个地方,相去甚远着呢。
何况,女娲氏,是仰韶文化的主人,与赵宝沟文化的伏羲氏,是同时代人。而红山文化的主人,是赵宝沟文化的后裔,比女娲氏时代,要晚了一个文化年代矣。
所以,女娲氏,与红山文化无关;与牛河梁遗址的“炼石补天”无关。
女娲“补天”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当时的洪水泛滥;而牛河梁遗址的“补天”,其实与洪水无关,是与伏羲氏部族的“气运”有关。
《三皇本纪》说:“(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又说他“木德王;注春令”。
“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说明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就是伏羲氏。
而“木德王;注春令”,是说伏羲氏部族,称过王,做过天下的霸主,行的是“木运”。
而“木运”与“石运”相克,所以,伏羲氏的后裔,想要保住他们部族的“木运”,就要利用《五行图》中“火克石”的宗教原理,来压制“石运”,以确保他们伏羲氏部族的“木运”。
总而言之,《五行图》文化,是在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与仰韶文化时代,就已经成熟了。
《五行图》的内涵,就是描述事物内部的“气运”转化。
第四“梗” 阴阳合成的家!
阴阳,最明显的表达,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中,阴阳两条鱼合抱在一起,不就是一个阴阳合成的家吗?
那么,《太极图》,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在仰韶文化中,就发现有很多的鱼文化。
而很多的鱼文化中,鱼,都是成双成对的。
更为夸张的是,有一种“人面鱼纹彩陶”,彩陶上描绘的,是一个人脸的两只耳朵上,各挑一条鱼;嘴巴两边,也各挑一条鱼。
这是个什么“梗”呢?
在《山海经》中,我们反复地看到关于“珥两青蛇,践两黄蛇”一类的记载。
所谓“珥蛇”,就是祭师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将自己的两个耳朵下面,各挂一条蛇。
而这里,是一个人头的两只耳朵上,各挑一条鱼。
这不就是“珥鱼”吗?
“珥蛇”与“珥鱼”,两种情形,十分地相似;只是,一个为鱼,一个为蛇。
而蛇,是我们华夏民族最早的动物性图腾。
《三皇本纪》说:“(伏羲氏,风姓)蛇身人首,有圣德。”又说:“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
伏羲和女娲,原本都是华胥氏的后裔,在经历了宓犧氏的渔猎时代,和庖犠氏的畜牧时代之后,随着农业时代的到来,才一分为二。
伏羲氏跑到东北,信仰了龙神;女娲氏留在原地,继承了宓犧氏的正统,可是,他们也信仰了蛙神。
不过,蛇神作为他们在宓犧氏时代和庖犠氏时代的神祖,是一直没有被他们忘怀的。
蛇神,是祖先神;龙神,是生产神;蛙神,是生殖神。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人面鱼纹彩陶”上的“珥鱼”形式,与《山海经》中的“珥蛇”形式相似,是否意味着,鱼,也是一种神呢?
确实,在仰韶文化的另一件彩陶上,就真的有一个“人面鱼身”的图案,证明鱼神,是模仿蛇神而来。
这就是说,《太极图》中的两条鱼,就是两个鱼神;《太极图》,是对“珥鱼”仪式之宗教意义的另类表达,也许是一种更原始的表达。
那么,《太极图》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意义呢?
这就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另一幅常见的古代图画——“伏羲女娲交媾图”。
“伏羲女娲交媾图”,是两个蛇神,蛇尾相交,而人身相对,同时,两个蛇神各持规矩。
几乎所有人,都把这幅图,看成是对伏羲女娲“兄妹通婚”之神话故事的描述。
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
如果这仅仅是表现伏羲和女娲“兄妹通婚”的神话,那他们,各持规矩干什么呢?
这幅图,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太极图》。
她是男娶女嫁的婚姻关系产生之后,男女结婚时,所使用的神符。
这是以神的名义,告诫结婚的男女,结了婚之后,就要各守规矩。
其实,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五行图》,她其实,也是男女婚姻中所使用的神符。
只不过,《太极图》,是用于结婚仪式;《五行图》,是用于求婚仪式。
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男女之间社会地位天翻地覆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充满着血泪和哀怨的斗争过程。当时的许多女孩子及其母亲们,对于家庭与部落,强加给她们的婚姻,是进行过殊死的反抗的。
结婚仪式中的三天哭嫁,就不说了。当时的许多女孩子,结了婚之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落家。
除了需要敬神敬鬼等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需要回到夫家,完成一些自己该做的仪式之外,一些结了婚的女孩子,平时都是住在自己的娘家,像没有结婚一样,和异性交往,反倒是对自己的合法丈夫,敬而远之。
为了疏解女孩子们对于婚姻家庭的抗拒,男方,在向女方求婚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向女方陈述自己求婚的理由。
而《五行图》,就是一种以神的名义,向女方陈述结婚之理由的神符。
《五行图》中的石,同音于始,是代表主动开始组织婚姻家庭的男方。而男方的性情如石,是表明他确有伤害到女方的一面。可是,男方的能力与价值为水,这又表明,男方对女方,是柔情的,是感物细无声的。水能生木,这是表示男方可以供养女方。《五行图》中的木,同音于母,是表示女方乃家族这棵大树生发的希望,是部落和家族传宗接代的依靠。而木弱石强,是表示女方确实会被男方所伤害。女方的能力与价值为火,这是表示,男方承认,性情暴烈,乃女方的天性。可是,最终的“火生土”与“土生石”,又说明,就能力而言,女方生孩子,男方养孩子,孩子需要父亲,所以,未来的孩子,也是支持其父亲成家立业的家庭地位的。
《五行图》和《太极图》,原本产生于婚姻家庭的形成过程之中。她们是为了化解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应运而生的。
而由于她们是对人们过往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借事说理,其中,包含着哲理与智慧,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于这个世界的深刻认识,所以,她们,也就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也许,你现在对这两个东西,还不以为然。
可是,你要知道,她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卵细胞;正是她们,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灵魂;我们的大中华,就正是靠着她们的凝聚与生发,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呀。
《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易”,就是日月交替,就是世事变化。世事变化中,包含着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而对立统一,就是“太极”。“太极”,是对立统一,是一个变化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进化,就形成了事物。事与物,就是一个变化系统的两种现象,就是“两仪”。
事,是变化系统的变化现象和形式;物,是变化系统的关系现象和形式。一个人慢慢地长大、慢慢地变老,这就是事。一个人,最初是由一对精卵细胞组成的一个关系;后来,又是由一个个的分化细胞组成的一个关系;再后来,又是由一个个细胞组织组成的一个关系;再再后来,又是由灵魂与肉体组成的一个关系。这一个个的关系,就是物。
事与物,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它们作为两种现象,组成一个变化系统的两面。
而《五行图》,就是象征事,就是象征事的现象和形式;《太极图》,就是象征物,就是象征物的现象和形式。
放眼世界,我们祖先看待问题的方法,是不是独一无二呀?
而正是这样的独一无二,才让我们的祖先,有了看透世界的犀利眼光;才让我们的中华民族,有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让我们的大中华,能够迂回变通,生生不息;一路走来,所向无敌。
第五“梗” “龙马负图”浪打浪
“龙马负图”,是一个传说。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在伏羲女娲时代,黄河上,出现了一匹凌波踏浪,呈祥献瑞的“龙马”。
关键的,不是这匹“龙马”似龙似马的品种与形状,而是这匹“龙马”的背上,有一幅图。这才是这个传说的意义所在。
因为这幅图,是得之于黄河之上的,所以,人们就将之称为《河图》。
《河图》与《太极图》、《五行图》、《洛书》一起,组成《易经》的核心。而《易经》,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源头。
可是,到目前为止,《易经》这个华夏文化的源头,对于我们这些华夏后人,还是一个谜,特别是《河图》和《洛书》,基本上无人能够透彻地理解。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她们吧。
《河图》,是一幅象数图。她是先由黑白点,组成一些基本的阴阳点数;再由基本的阴阳点数,组成一个象。而所谓的象,就是象征,就是形象和现象。
《河图》这个象的组成形式是:中央一个阳五,其上下,各有一个阴五;在三个阴、阳五之点数的外围,则分别由一、二、三、四和六、七、八、九各个阴阳点数,组成内外的两个圈。内圈是,一下二上、三左四右;外圈是,六下七上、八左九右。
除了三个五的点数之外,《河图》中的其它各个点数,都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那么,《河图》这个象,象征的是什么呢?
《易经·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抟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抟而后挂”。
这里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分明就是说的《河图》嘛。
而《河图》的这些数,又有什么含义呢?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河图》的这些数,就是象征鬼神而显示变化的啊。
后面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抟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抟而后挂”,分明是一种预测变化的推算之法呀。
这就更加表明了,《河图》,与《五行图》一样,也是象征的一种事,是象征一种事的现象和形式;只不过,这种事,比《五行图》所显示的事,要高级一些。
《五行图》,是象征夫妻关系的事,是象征夫妻关系的变化现象和形式;而《河图》,则是象征父、子、孙关系的事,是象征父、子、孙关系的变化现象和形式。其中,主要是象征子,相对于父、孙的变化现象和形式。
《河图》中的三个五,分别象征父、子、孙各自变化系统中的第五个变化阶段。
父、孙的变化形式,分别是过去式和未来式,所以相对为阴,在上和下;子的变化形式,是现在式,所以相对为阳,在中央。
而在上、下之间,上为阳、下为阴;在爷、孙之间,爷爷的表现是过去式,为阴;孙子的表现是未来式,为阳。所以,上面一个阴五,就是孙子变化系统的第五个变化阶段;下面一个阴五,就是爷爷变化系统的第五个变化阶段。
《河图》中内圈一、二、三、四,分别为一个人出生、婴儿、行走、少年的四个阶段。因为,在这四个阶段,他是受自己的父亲控制的,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表现相对为阴,所以,这四个阶段,在《河图》的内圈;外圈六、七、八、九,分别为这个人的儿子成长、儿子工作、儿子合作、儿子接班四个阶段,因为,在这四个阶段,这个人掌控着自己的父亲和儿子,统领着一切,表现相对为阳,所以,这四个阶段,在《河图》的外圈。
当然,除了两个阴五之外,《河图》中的其它各数,都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种阴阳,就是象征相对的量变和质变。阴性的偶数,就是象征量变阶段;阳性的奇数,就是象征质变阶段。
还有,下为阴,上为阳,左为阴,右为阳,上下为阴,左右为阳。这样的阴阳,就是象征各个变化阶段相对的引人注目的程度。阴性阶段为弱,就是其变化表现相对不引人注目;阳性阶段为强,就是其变化表现相对很引人注目。
另外,一、六同位,二、七同位,三、八同位,四、九同位,就是象征,历史是一条螺旋线。历史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总是显示出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只是,品尝的人,就不相同了。
总而言之,《河图》,表现的就是:黄河水,浪打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