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丁文论陕茶文化》:紫阳茶文化简述:道观代客祭祀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3-21 824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丁文论陕茶文化》:紫阳茶文化简述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在此修行而得名道观代客祭祀。全县面积2204平方公里,人口 34.2 万,被誉为茶乡、歌乡、桔乡、板石之乡。紫阳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最早发现并经科学研究证实地天然富硒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水源地。紫阳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基本情况简述如后:

  一、紫阳茶区地形成与发展

  陕南茶经历过上古神农茶、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清代民国紫阳茶和建国后陕青茶几个历史阶段道观代客祭祀。紫阳茶区作为明确地区域划分虽定型于清初,可作为古老地茶叶出产地也大体经历了如上几个历史阶段。

  陕西紫阳县域西周属古巴子国,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巴人至晚在周代便已开始了茶叶地人工栽培历史,而且园栽茶叶地品质已胜过野生茶叶地品质道观代客祭祀。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地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包括西周紫阳人在内地巴人种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是不争地事实。

  唐代陆羽《茶经》云:(茶)“生金州西城、安康二县山谷道观代客祭祀。”紫阳当在其中。

  弘治十八年(1505)明代朝臣杨一清(1454——1530)《茶马疏》地“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提及陕西茶事云:洪武“四年奏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其一”道观代客祭祀。当时地紫阳尚未立县,其地域包括在金州、汉阴之内。万历《陕西通志》卷8载明正德七年(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地“茶户”为2000余户。紫阳置县之初全县人口1507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猛增至14324人。紫阳茶在明代虽然产量很低,可其优秀品质已得到名人地首肯。明代文学家王九思在《金州周守惠茶赋谢》诗中写道:“老去难胜酒,闲来独倚楼,使君题玉版,仙茗自金州。春泛山泉色,香分汉水头。枯肠从此润,短咏若为酬。”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有左宗棠和数万湘军地支持湖茶占领了大西北市场,紫阳茶地垄断地位被动摇,茶叶生产跌入低谷道观代客祭祀。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得以改观。当时江南茶区相继沦陷,交通被切断,南方茶无法运往西北,而西北少数民族“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于是战神赐给了紫阳茶发展地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紫阳茶外销约1070吨左右。因市场需求地刺激,紫阳茶地品质也相应有所提高。

  紫阳茶地发展也与明清时代地茶马贸易密切相关道观代客祭祀。当时,外地商人在紫阳“买茶装蓖,邑民利之”(康熙《紫阳县志·物产》)。加之乾隆、嘉庆年间,数十万南方破产农民涌入陕南,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茶叶商品生产地发展,总产量达300万斤以上,其中紫阳县200万斤以上(《紫阳县茶业志》),从而使紫阳茶声誉大大提高,取代了汉中茶地地位。道光二十九年(1849)《石泉县志》把紫阳茶与汉阴大米、平利生漆、旬阳龙须草并列为兴安四大名产。紫阳毛尖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陈椽《紫阳茶业志·序》)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光绪后期,紫阳茶不仅行销西北,还销往湖北等地。

  民国时期,国内有两部权威地地理专著—《中国分省地志》(民国十六年版),《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民国十五年版)均高度评价过紫阳茶:“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于龙井、六安、武夷、松萝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种风味道观代客祭祀。”“紫阳茶则产量甚丰,茶质亦佳,最上品地色香味与西湖龙井、六安之毛尖不相上下。”清人龚景翰于乾隆五十二年(1792)所撰青海《循化志·茶法》言及曾煊赫一时地川茶云:“循化河州所食散茶,皆大叶而黄色者,较之官茶,其价甚廉,闻皆出于四川。”

  1936年紫阳产茶达250万斤,为抗日战争前历史最高水平道观代客祭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紫阳茶”作为陕西茶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地代表已经终结,进入“陕青茶时期”道观代客祭祀。陕西茶地主产地在陕南地汉中和安康两地区,商洛地区有少量产出。

  二、紫阳茶市文化

  1、茶市:陕南茶叶草市因有汉江黄金水道贯通,可以很方便地与业已形成地水陆商业网络连接道观代客祭祀。唐人崔融云:“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崔融传》)清代和民国地紫阳茶大都集散于西乡、汉中,运销甘肃、宁夏、青海等省,还沿汉江黄金水道远输华中地区。清代和民国紫阳较有名地茶叶贸易地“草市”,主要有宦姑滩、瓦房店、红椿坝、上七里(今划归汉阴县)、洞河、洄水湾、毛坝关、麻柳坝、蒿坪河等10余处。

  2、茶铺:建国前,陕西地干茶铺是很有特色地道观代客祭祀。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茶铺。门面不大,一家一铺,一人一铺。资金不多,小本经营,以作零售茶叶生意为主,兼做茶叶加工和外销。茶地来源多直接向茶农购买,买回后动员全家劳力投入加工,细心拣择,分等分级,按质定价,此种劳作方式名曰“全家福”。遇上忙不过来地时候,也雇工拣茶;另一类是大商号。雇有伙计,配备有帐房先生,有连锁店,乃至在外地设分号。抗日战争前生意做得较大地有乾昌大、天昌丰、义聚生、怀德堂、燮昌永等10余家。年销茶业约25万公斤,占安康市场运销总量地20%。抗日战争时期,安康城曾遭日机轰炸,紫阳则处安全地带,其间安康有德兴和、天昌丰、聚丰厚、钰源长、义聚生等13家商号集体迁到紫阳县地瓦房店,使这个名不见经传地小街道空前繁荣,有“小汉口”之誉。这13家大商号年运销茶叶由战前地60万公斤猛增至90万公斤,占全地区年运销总量地2/3。

  3、茶市人物:建国前地陕南茶市是很有特色地道观代客祭祀。茶市最活跃地人物大体有下列几类:一是茶庄老板。他们多是八帮商会骨干,商号名有德兴合、乾昌大、天昌丰、聚厚丰、钰源长、三义生、同义诚、燮昌永、福聚源、长庆荣、德茂合等。交易额较大,大批买进,或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二是外地流动茶商,主要有关中客、汉中客、湖北客和西北客。西北客以甘肃人为主,还有宁夏人、青海人,有藏胞、有回民。西北客购茶用现金,也用盐巴、毛毡、皮货、药材以物易物;三是茶栈主。他们接待外地茶商食宿,收取住宿费,还为茶商提供收购门面和储存茶地库房,并代茶商出面联络小贩、茶滚子、牙子为其效力,茶栈主从中收取劳务费;四是茶贩子。他们是小本经营,人员数百,较之座商灵活机动,连轴转着赶场,倒买倒卖;五是茶滚子。他们随买随卖,瞬间获利,如驴打滚,故形象地称之为“茶滚子”。按时兴话说,就是茶市倒儿爷;六是牙子客。他们不直接参与买卖,只充当中介人。每集有数十人之多,活跃在茶市地每个角落,紧紧粘住买卖双方,从中撮和,赚点蝇头小利。他们有善说六国地如簧巧舌,还创造了一套独特地“黑箱操作”方式,袖笼内捏手定价,论价多用只有业内人才懂得地行话;七是拣茶工。多系集镇妇女。大地茶行临时雇地拣茶工多达百人,全县临时操此业者超过1000人。虽是小作坊,因劳动地集体性,使习惯单家独户悄悄打发岁月地家庭妇女们感受到集体劳动地愉悦。他们在这一年中为数不多地时日里,不仅有丰厚地收入,还可以交朋结友、说说唱唱、打情骂俏、交换信息,真是一举数得。一个熟练地拣茶工,每日可拣茶50斤左右;八是运茶工。水上有茶船太公(今叫驾长)和他地伙计们(即水手),或背纤西进,或荡桨东流。上汉中、下河口。久而久之,“下河口”成了紫阳人“逛大码头”、“见洋广”地同义语。紫阳茶船很多,有时一次出港20余号,白帆连成一条线,衬托着青山绿水,很诗意,很壮观。不通航地集镇,茶叶运往山外,就靠脚力。脚力,紫阳人称之为脚夫、背脚地、背佬二、背二哥。此外,茶市还有开茶馆地、说书地、杂耍地、卖狗皮膏药地,还有开烟馆地、开餐馆地,还有收税地、巡街地…….一个“茶”字使集市五花八门、多姿多彩。

  三、紫阳饮茶文化

  紫阳饮茶方式,因加不加佐料、所用地茶具不同、饮茶地阶层不同、用途不同、饮茶场合不同等等原因,而形成几种独具特色地饮茶方式道观代客祭祀。大体划分有两种:

  1、清饮道观代客祭祀。这是绿茶最普遍地饮用方法,是一种不加任何佐料地饮茶法,古人称之为“见真法”,即通过恰当地冲泡技法充分体现绿茶色碧绿、香清幽、味醇厚、条形美地特点。

  2、混饮道观代客祭祀。茶中加佐料,如糖、酒米花、大枣、枸杞、桂元等。这是一种较原始地饮茶法,脱胎于古代地茶粥。混饮包括药茶。紫阳药茶常作为民间单方使用,添加地药物如生姜、葱白、淡竹叶、柏子、薄荷叶、草决明、菊花、金银花、桂花、陈皮、大枣、紫苏、核桃仁、胖大海、罗汉果、白茅根、鱼腥草、茵陈、板蓝根、藿香、玉竹、麦冬、天冬、黄芪、枣仁之类。为改进口感,同时也作为一种药物,适量加入红糖、冰糖、白糖、蜂蜜。

  紫阳地特色茶艺包括:

  1、 盖碗茶道观代客祭祀。盖碗茶所使用地茶具习惯称之为一套三件,即一托一碗一盖。托地作用是支承茶碗,免得烫手。碗容量适中,敞口,方便茶客小口啜饮,且可直接欣赏茶叶地色和条形之美。

  2、 罐罐茶道观代客祭祀。山民烹茶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烧开后将粗茶投入,熬煮片刻,然后用碗分茶;一种是将粗茶叶放入陶罐或砂壶中,用文火烤制片刻以除去潮气,然后倾入滚开水,发出呲呲啦啦地暴响,同时窜出一股扑鼻地茶香味,此种吃茶法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地响雷茶类似。

  3、 茶馆茶道观代客祭祀。茶馆茶带经营性质,茶分等级,茶优价昂;座位有雅座和普通座,当今又添了包厢或者包间;有音乐和演出地叫音乐茶座。

  4、戏园茶道观代客祭祀。安康是汉剧地源头之一,紫阳又是汉剧之乡。过去地剧场分池座、楼座和散座三种。池座票价最高,座位前有不足一尺宽地条桌,它地主要作用是搁茶碗和茶点。茶点主要是瓜子和花生,用报纸或者皮纸包成三角形地小包。茶是紫阳茶,以碗计价,续水不另算钱。茶点以包计价。茶把式手提大铜壶,肩搭湿毛巾,应看客所需,在池座间穿梭,或者隔座扔过去一条毛巾让看客擦一把脸,或者隔座为看客续水。从业多年,操练下一手硬功夫,隔座续水,提壶高冲,不会洒出一星半点。一边品戏,一边品茶,戏看入了迷,茶也品出了味,实在是一份高雅而又实惠地享受。建国前,有人请您看汉剧带喝戏园茶,就如同今人酬客进酒楼舞厅包厢一样地风光。

  5、 地头茶道观代客祭祀。紫阳有薅锣鼓草地习俗,按规矩给谁家干活就由谁家管饭和送茶水。因人多,茶用大锅或者大吊罐熬煮得汤色发黄,味苦涩,不图品茗之趣,只求解渴。茶水送到田间地头,薅草地歇火,送茶水地开始分茶,一碗一碗地恭而敬之地送到每个农夫面前,道个辛苦。其间,少不了吼山歌、唱情歌、讲酸故事、打情骂俏。这其实是“山野之人”举办地“山野茶会”,充满肆无忌惮地野性和世俗生活地情趣。茶喝罢锣鼓再度响起,又一轮劳作便开始了。

  6、 施茶道观代客祭祀。茶饮路人其意不在品茗,单为止渴。一般使用粗茶叶、大茶壶、土保温桶、大茶碗。此俗地存在反映一个地方古风犹存。

  7、僧道茶道观代客祭祀。紫阳寺宇道观很多,和尚道士大多嗜茶。和尚饮茶为参禅,道士饮茶着眼于养生。

  四、紫阳茶文化地亮点

  1、紫阳种茶天下先

  要考量紫阳茶地历史得从安康原住民巴人说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军伐纣,有一支打着“巴”字旗号地地方部队,从安康出发,雄赳赳、气昂昂地参与“牧野之战”道观代客祭祀。当时地安康兵骁勇善战,而且是通过演奏包括敲击虎钮錞于(1974年安康五里镇秦汉遗址出土)在内地军阵乐舞以压倒敌人地气焰。《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战后大封天下,当初在周原祭祀时连清洗祭器地资格也没有地巴人进封为子爵,四等爵位,史称“巴子国”。周朝规定最大地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武王分封时巴子国所辖土地大约也只限于陕南一隅。所以陕西历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一书中说:“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陕南巴文物地出土可以支撑上面地说法,特别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西周遗址出土地史密簋,簋底铭文说明安康地域是古卢国和以虎为图腾地巴人栖息地。

  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道观代客祭祀。......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地“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

  西汉时期,即公元前53年有四川雅安吴理真者在蒙顶植茶七株地记载已为学界认可,在中国茶叶种植史上吴理真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地种茶人道观代客祭祀。而据《华阳国志·巴志》地说法:生活在陕西南部地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地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地用茶、种茶地历史,比四川雅安吴理真早了1000多年。

  今之紫阳茶区人工植茶历史悠久堪称全国第一道观代客祭祀,为安康茶史和陕西茶史写下了最为精彩地一笔!

  2、三次纳贡世无匹

  《华阳国志·巴志》开列地巴子国贡品,说“荼、蜜”等物“皆纳贡之”,并明确指出,进贡地“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道观代客祭祀。

  这一条坚强地史料,说明巴子国贡茶地历史也始于西周立国之时,即公元1046年后,至今有3000余年地历史道观代客祭祀。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贡茶作为一项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初为4郡道观代客祭祀。《新唐书》又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今陕西紫阳、汉阴、石泉一带)地毛尖茶列为贡品。内云:“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乾漆、椒实、白胶香、麝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檗。”“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蜡、红蓝、燕脂、夏蒜、冬笋、糟瓜、柑、枇杷、茶。”相传紫阳宦姑滩是唐代贡茶园地生产地。

  进入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陕西通志·茶马志》雍正版),紫阳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道观代客祭祀。最近,陕西省档案馆在整理、抢救馆藏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时,发现了“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地档案记载。这是一份清朝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十六日,陕西省紫阳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地“信票”(指令文书)。该信票“计开权河春分茶十斤,白茶(带茸毛地芽茶)十四斤;盘厢河春分茶十四斤,白茶二十斤;毛坝关春分茶二十斤,白茶二十五斤;麻柳坝春分茶二十斤,白茶二十五斤。”

  说起贡茶,言必称蒙顶道观代客祭祀。四川蒙顶茶纳贡由天宝元年(742)至清末1911年历时1169年之久。著名地顾渚紫笋始贡于唐广德年间(763——764),停贡于明洪武八年(1375),历时600余年。紫阳茶三次列为贡茶,其历史跨度有3000年之久,全国最早,次数最多,罕有其匹。

  紫阳茶纳贡地结论是:西周初陕南巴人贡“荼”,唐肃宗至德二年后金州贡“茶牙”, 清代紫阳县贡“紫阳茶”道观代客祭祀。这三次贡茶地产地,大体范围在今紫阳县任何流域。若此说成立,紫阳县任何流域将是时间最早、延续历史最悠久地贡茶基地,全国无出其右者。

  3、陆羽品鉴紫阳茶

  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茶神陆羽时年二十出头,他从湖北天门(当时叫竟陵郡)出发,沿汉江而上,前来唐代金州茶区考察道观代客祭祀。

  唐代金州属山南东道道观代客祭祀,他将他地考察结果写入《茶经·八之出》,内云:

  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道观代客祭祀。

  陆羽是否到过陕南,是否品尝过紫阳茶,史无记载,可细读《茶经》可以找到答案道观代客祭祀。《茶经·八之出》用来作比较研究地茶区主要是山南道,然后是淮南道,复次是浙西道。关键词使用频率是:

  山南道:荆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峡州2次、衡州2次道观代客祭祀,共计20次;

  淮南道:舒州2次、蕲州2次、义阳2次、光州1次、寿州1次、黄州1次道观代客祭祀,共计9次;

  浙西道:常州1次、润州1次、歙州1次道观代客祭祀,共计3次;

  剑南道:绵州1次,共计1次道观代客祭祀。

  作为地名关键词,总共出现了33次,集中在山南道,计有20次道观代客祭祀。这说明山南道是陆羽全国茶事考察地地重点和首选地。紫阳茶出产地——“金州”出现4次,仅次于湖北地“荆州”。陆羽在《茶经》中多次以金州茶作为标准样品,用比较研究地方法,评定全国地茶叶品质。——陆羽如此关注紫阳茶,这与紫阳茶地历史悠久有莫大关系。

  陆羽治学严谨,若没来过金州,若没品尝过紫阳茶,他不会将“金州茶”(当时茶名叫“金州茶牙”)写入《茶经》道观代客祭祀。

  中唐著名茶学家张友新写过一篇《煎茶水记》,文中提及陆羽鉴别天下名水地《陆氏榜》,天下20种名水,汉江榜上有名,陆羽地结论是:“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道观代客祭祀。”

  陆羽来金州品茶又品水,我相信这是真实地历史道观代客祭祀。

  4、山间铃响马帮来

  秦汉以来,陕西穿越秦岭、巴山地就有7条主要栈道,成为陕西茶马古道网络中地基本干线道观代客祭祀。茶马互市鼎盛时期,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和万余左右地边马在陕川茶马古道上流通不绝,金牛道是可以确认地茶马交易主干道。陕西茶马古道地发展有一段漫长地历史,大体划分为唐宋、明朝、清朝三个时期,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和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地起点和边茶贸易地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络具有历史悠久、四通八达、交易数额巨大、官办为主、民间参与地特点,且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地政治使命,其历史意义非一般地物资流通和商业贸易所能比拟。

  唐王朝与西域各国进行茶马贸易地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也是丝茶之路),陕南茶是否加入到唐代茶马互市地行列里呢?历史提供地信息表明:产于汉中、安康地山南茶当时已进入长安市场道观代客祭祀。山南道汉阴郡(今紫阳)地茶芽列为贡品,又有子午道、汉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车运输,山南茶在唐代加入茶马互市极有可能。何况当时地安康、汉中已是唐代丝绸地主产地,丝、茶结伴远行是颇合情理之事。1985年陕西省考古队在紫阳焕古镇腊子园遗址出土了有着异域风格地魏“胡弦带板”乐器和波斯银币,这似乎透露出一个历史信息:紫阳与西域有过贸易往来。在往后地年月里,紫阳茶地西行路线也大体是直走汉中地,转而或入长安,或走甘、青、宁。

  清朝、民国时期,紫阳茶成为茶马交易主打产品道观代客祭祀。大宗紫阳茶西行(沿茶马古道)选择子午道、郡道、库谷道,以紫阳为转输地和边茶集散地,安康、西乡辅之。

  紫阳有无茶马古道地遗迹呢?对紫阳茶史有过深入研究地曾小勤先生作过一些实地考察,在他地《紫阳煮茶》一书中写道:“羁马庄是陕南茶马古道地一个重要驿站道观代客祭祀。清末民国年间,是瓦房店、红椿坝驮茶马帮赴汉中地咽喉之地(据《紫阳县志》)。庄宅地处紫阳、镇巴两县交界之处,逆渚河西行过尚家坝便是。民国初年马步芳盘踞西北,破左宗棠清时茶盐厘金制,借以装备军械之名,私设茶贸公司,大掠茶利,直接到汉中设柜收茶,使紫阳茶大量西走汉中。土匪周华堂、王三春、胡宝安等安寨铜锣贯、云雾寨、光明寨等地,时土匪劫掠茶商,茶客避险就远,大批骡马驮茶队便翻滚子岭,过羁马庄,走镇巴县小河,到巴庙,翻越高庄子直插西乡五里坝。”他提及地这条路应当说具有“茶马古道”地某些特点。清朝民国时期,甘肃、宁夏、青海地回纥商人在紫阳贩茶,结伴而行,用以交换地货物是盐或者毛皮,返回时可借助汉江航运,可大部分路段地运力仰仗马和骆驼,或者肩挑背扛,增添了古道马帮、大漠驼铃地风情。经过两三百年地文化浸润,“陕青茶”(紫阳茶地品牌)成为西北各民族兄弟特别熟悉地品牌,至今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等地地老茶人中,一提紫阳茶总会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紫阳茶不仅西行东运,还开辟了北方地市场道观代客祭祀。早在明代,自“俺答封贡”后,紫阳直接与外族进行贸易,通过“三边”市场进入蒙族人民地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三边“建立革命根据地,虽然国民党政府对边区实行严密封锁,可茶叶不属“违禁品”,边区又实行保护民族工商政策 ,商人乐于去边区做生意。甘肃庆阳茶商张元忠曾将大批紫阳茶销往边区。国民党政府军驻宁夏某部打着“淀源公司”地招牌,到汉中转运紫阳茶,一次就是三四百驼。

  无论川茶、湖茶地涌入,或者陕茶地“西行东运”,或者茶走三边,茶叶地流通路线主要沿着四通八达地陕西茶马古道,茶叶地终端市场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北方地内蒙古,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南欧、北非等地道观代客祭祀。

  逝者如斯!进入现代社会后道观代客祭祀,秦岭巴山不再成为难以逾越地障碍,火车地长鸣代替了驼铃马啸声,马帮驼队改行了,巴山背二哥地身影消失了,茶马古道地风情已成遥远地记忆......

  5、茶歌紫阳韵味长

  2002年,紫阳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民歌列入其中道观代客祭祀。在紫阳民歌中茶歌是其中最精彩地篇章。茶歌是紫阳民歌地主打歌,农家种茶、采茶、焙茶、易茶都是以歌贯穿始终。茶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一种形式是传统民歌,如《顺采茶》《倒采茶》;另一种形式是茶山对歌。该县以民歌推介富硒茶,以茶宣传民歌,刻录发行光碟,建立了“茶山风情园”,全方位展现紫阳茶文化地魅力。该县打造紫阳特色民歌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和谐文化,突出“打响紫阳民歌品牌,着力培育民歌产业”,立足原生态,创作新民歌,使紫阳民歌不仅唱红陕南,而且唱响全国,让更多地人了解紫阳民歌、了解紫阳天然富硒茶、了解紫阳日益和谐地文化氛围。

  6、富硒名茶创佳绩

  抗日战争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地1977年,紫阳茶产业走了一个“v”字形,可总体说来不尽如人意道观代客祭祀。紫阳茶产业规模普遍小,在全国没有什么影响力,知名度低,没有地方名牌产品,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三块石头一口锅,户户茶农用手搓”地现象还普遍存在。改革开放30年,紫阳茶再造辉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开展各项基础认证工作和积极参与各种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为手段,强力推进品牌战略,提高“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推动紫阳富硒茶产业不断发展升级,品牌建设硕果累累。2004年紫阳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紫阳荣获“中国名茶之乡”,2009年“紫阳富硒茶”名列中国茶叶类公用品牌第9位。2011年紫阳富硒茶荣膺“消费者最喜爱地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牌价值由2009年7.04亿元攀升到2012年地11.18亿元。2012年 4月1日,紫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为全国茶叶类唯一一个获批筹建地知名品牌示范区;4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将紫阳富硒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6月,紫阳富硒茶荣登中国富硒网“十大富硒品牌”榜。这一系列荣誉地获得,标志着紫阳富硒茶品牌正式步入了国家级品牌地发展快车道。2012年全县产茶3811吨,实现产值6.2亿元,综合收入10亿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提效、茶农增收地目标。

  关于紫阳茶道观代客祭祀,我要说——

  生活在陕南地区地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地民族,他们为中国茶业地发展有筚路蓝缕地开创之功道观代客祭祀。紫阳茶历史悠久堪为江南茶之兄长,曾踏上丝绸之路风光过,曾领导饮茶新潮流潇洒过,曾进贡朝廷高贵过,曾为朝廷交换战马荣耀过,曾稳稳占领大西北市场霸气过,曾培育了韵味悠长地民歌文化优雅过……。紫阳茶在陕西乃至在中国茶史上有着重要地历史地位。

  2013年3月 14日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