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传承与趋同:近代的广州清明节俗
从清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个我国内忧外患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广府清明节风俗在继承了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变得相对类似,就是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加强,在广州各地,清明节的风俗也呈现了一定的相似性,不再有很明显的地域划分了。
《广州市天河区志》记载了建国前的广州清明节风俗。那时,各村宗族首领都会组织大家拜太公,扫祭宗族先人墓。祭扫这天,祠堂大开中门,成年男子在族长带领下进行拜祖典礼,然后聚餐,分派猪肉(男有女无)。同时,人们还带着烧猪、糕点、甘蔗、纸钱、香烛、鞭炮等物,在村中族长和父老的带领下,去拜宗族先人坟墓。主要过程有铲草皮、压纸钱、点香烛、烧鞭炮等。祭拜完宗族山坟后,才拜自己家族的祖先坟墓。
广州人拜山时,要带上松糕、软皮煎堆、甘蔗、包子、烧肉(或熟猪肉,也有用整只烧猪的)、酒、香烛、绵帛等祭品,摆放在坟前,大家一起先铲杂草,连草坯(称“草皮”)一阴一阳地压在墓首、墓两边(“山手”),中间压白纸钱。然后摆开祭品、点烛装香,依长幼对先人行跪拜(或鞠躬)礼,烧纸钱,放炮竹。各家拜完之后,就在山场附近,席地而坐,分食祭品。最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
据叶春生先生在《广府民俗》中的记载,过去还有村民专为人家看守山坟的,清明时专为所看的坟铲草添土,主家过来拜祭时便讨些“龙山利是”。也有山坟附近的村民趁上坟者拜山时讨“龙山利是”的。旧俗,在清明节前四五天,人们会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一枝杨柳枝,也有在门口挂柳枝的,市民多于门旁设一小筒,用纸写上“大吉”二字贴于其上,把杨柳枝插在其中,以避野鬼。广州人将杨柳称为“鬼怖木”。清明一周后拔除。也有把行清时买回的“转运风车”挂在一旁的,可大多数人家则把风车置于阳台。
建国后,拜祭太公山坟,分派猪肉等旧习均已废除。
这个时期,国内革命节节升温,国外先进思想相继传入,开始渐渐兴起了“公墓”这一形式。当时的许多公墓是为革命烈士修建的,这与当时的国情分不开。广州是近代历史上许多革命的前沿阵地和新思想交汇中心,在这里,典型的早期公墓最先兴起,这就是始建于1912年的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先生在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周年祭的那个清明节,悲恸地写下了如下对联:
革命尚未成,国步维艰,谁与孙策;
同胞还剩几,楚天噩耗,又坠张星。
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烈士的沉痛怀念和哀悼之情。
科学和创新:建国及新时期以来的广州清明节俗
建国之后的清明节,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下,其中的一些封建的、迷信的风俗习惯已经被废除,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州的清明节俗也正朝着科学、人性的方向平稳发展,展现了健康、良好的节日风貌。陶铸同志在广东工作期间曾经这样感叹:“清明晴彻,花艳墙南北;遥望岭南春更好,浓荫吹遍阡陌。”向世人展示了新广州春色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经济开发的先锋,经济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在关于清明节俗的一些问题的处理上面,更显管理层的开放与创新之姿态,日益科技化、人性化,促进着全国的丧葬制度改革与发展。
建国后,流行于广州地区的近代清明节俗,如焚烧冥币、挂纸等曾一度简化,80年代后再度盛行。这一时期,公墓制度在广州得到迅速发展,以银河革命公墓、中华永久墓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白云山等处,扫墓人数最多。同时由于建设征地、迁坟增多,以及提倡火葬,取先人骨灰存放于室祭扫的人也增多。
不少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也回乡扫墓,回乡人数仅次于春节。到1986年清明前后,仅广州火葬场和银河公墓,就存放骨灰盒8.7万个,每年前往拜祭者70万人以上,还不包括散布在附近各山头基督教墓地致祭的群众。叶春生先生的《岭南风俗录》中详细记录了清明当天,人们争相祭拜先人的壮观景象:人挤人拥,炮竹连天,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平时从市内经过这里的只有两路公共汽车,节日期间,增开了九路专线,持续半个月之久。市政方面成立了专门的清明扫墓指挥部,出动几百名军警,驾着警车、摩托,带着对讲机等现代化设备,来维持这一古老风俗的场面,别有一番风趣。
清明这天,现代人们往往带着简便的祭品、香烛、炮仗,匆匆赶到火葬场等地,直奔骨灰堂取出先人的骨灰盒,在院里找块空地,铺上两张报纸,摆上供品,点燃香烛,便开始祭拜。祭拜的供品,除传统的烧猪(多用一礼烧猪肉,整猪较少)外,多为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也有备酒的。一般人只烧些香烛,也有特备冥钱、金银纸来焚化的。很多来祭拜的人并不迷信,而且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只是把这些活动当作尊敬老人、纪念先辈的一种仪式罢了。拜祭的整个场面热烈、庄严,很少哭哭啼啼。
在公墓,则大都静穆、沉寂,很多人在凭吊革命烈士。在黄花岗,致祭的多是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到清明节时,摆满了花圈和花篮。清明时节,烈士陵园里也有一些青年人前来扫墓,将祭拜与踏青春游结合在一起。
时间进入21世纪,清明节祭拜形式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祭”这一新的祭拜方式横空出世。现在很多公墓都与一些门户网站合作,推出网上灵堂,人们可以在网上鲜花、留言、拜祭,以尽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到目前,这种网上灵堂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大家对于这种无需外出,只要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的凭吊方式是很欢迎的,这也是新时期清明节祭祀风俗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传统公墓的管理者也在不断更新管理方式,使祭拜方式更加人性化、合理化,更好地为凭吊者提供服务。据报载,广州政府殡葬管理部门正着力改造传统意义上的火葬场,“忆思园”将新创居家式骨灰寄存新模式,发展西式壁橱、中式壁橱、内藏双层寄存等家居式寄存方式,市民可在隔间单独祭拜先人。从墓地外观上看,政府也将有大举措,投资3亿元,兴建700—900亩大型墓地,将西方那种艺术墓园大面积引入广州,墓地景观将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另外,为了方便不能及时回来扫墓的外地亲人,墓园将推出代拜服务,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进行祭拜、上香、供物,也可每天献花、打扫、擎烛。这些举措都表明,广州清明节的祭拜风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变得更加科学化、人文化、专业化,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体现更多时代的特征。
关于传统节日风俗更替与传承的思考
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继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然而,究其根源,只有具有自己独特而优秀的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才算是拥有自己的民族之魂,才是能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而现在,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的断层。由于建国以来的几次大的政治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不断引入,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较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如何使它适应当代人的精神需要,如何找到其在新时期的发展点,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否则,一味地发展经济,到头来,迷失了的还是我们自己。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