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省万荣县光华钟楼现状堪忧急需修缮:万荣县烧纸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3-01-05 288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万荣县光华乡西光华村有一金代文物急需保护,它就是钟楼上的古钟,古钟铸造于金代天眷三年庚申岁十月十二日,即公元1140年,距今已有878多年的历史了。钟身高两米三八,壁厚十四厘米,最大直径约一米七,有近万斤重。古钟周身刻满铭文,虽年代久远,可字迹清晰可见,详细记载了当时化缘的僧侣、捐资的商贾、布施的村民、集资的个人及铸造的金火大师等内容,它承载着丰富厚重的历史,记录着当地曾经勃兴的佛教文化,这对研究河东的文化、地理、人物、风情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

  古钟是原光华大觉寺的山门钟,并有钟楼一座。钟楼南面是山门,进山门,两侧便是钟鼓楼。钟楼北面是二殿,再往北是大殿,钟楼东西两侧是禅房与厢房。现在乡政府所在地的临街门面房就是以前的禅房。寺里有砖厂,僧侣做的砖块棱角分明,又宽又大,每个砖块上都有一个五指手印,非常结实耐用。相传大觉寺特别灵验,每年正月二十五还有庙会,其间上庙台,闹社火,放烟火,赛马竞技,善男信女,十里八村都来光华赶庙会,非常热闹,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击钟传音,四方皆闻。东惊孤山,西荡韩城,南达蒲坂,北及河津。有闻其声者,均有肃穆悦耳之感。

  民国年间,大觉寺屡遭兵祸,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建炮楼,寺庙殿宇被毁殆尽,钟楼沦为一片废墟,只有大觉寺门前的大柏树和古钟幸存了下来,因保护不周,大柏树不在了,就只剩下古钟了。

  记得小时候,古钟一直躺在光华舞台西边,孩子们经常在古钟上玩耍躲猫猫。直到1989年,在原光华乡文化站站长王维公的不懈加油和文物部门与乡村两级的重视下,上级下拨专款五万元,自筹近三万元,才在原大觉寺旧址上修建了现在的钟楼,钟楼上下为两层,下层是砖混结构,上方为八角木亭。一层有两门:北门与南门,额首上分别篆刻着“蓬瀛”与“鐻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张一所题。

  如今,时隔二十余年,当年建造的钟楼由于风吹日晒,年久失修,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特别是二层的八角木亭,损毁更严重,已经到了危楼的程度,古钟置于其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古钟传到我们这代人,已经走过了878年岁月风雨,它是光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万荣璀璨的文化浓缩,更是光华人的骄傲,对它的保护还是要靠大家。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在外创业的万荣人,共同把珍贵的古钟保护好,传承下去。

  众所周知,如今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就雕刻于金代河东解州天宁寺(静林寺)。当时,河东晋南及秦西各州县百姓纷纷捐款资助,才留下了这部佛教全书——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

  由此,足见金代河东佛教文化之勃兴。据记载,大觉寺建于北宋年间,古钟铸于金代,印证了那一段人文历史。

  关于大觉寺,现有网络资料极其稀少,可从大觉寺一直留存至新中国成立前可知,志书史记中应有相关记录待我们继续梳理、挖掘。钟鸣是非常吉祥之事,能提振人的精神与斗志,钟鸣鼎食也是古人向往的富足生活。

  如今,西光华村在外创业有成者为数不少,其中与当地绵延近千年的大觉寺文化或许有千丝万缕之联系,希望大家踊跃报名,积极捐款,专款专用,张榜公布捐款者名单及金额,把我们的地标性建筑修缮、维护,恢复它昔日的神采和辉煌。

  捐款者可加QQ:624734299,留下姓名及地址,以便回复。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