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浙江省淳安县札溪吴氏九相公庙会
九相公汪献,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出身名门。汪献为唐初徽州人氏,其父乃是被著名徽学专家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汪献为汪华的第九个儿子。
汪华(公元587年—649年)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在古徽州建立“吴国”,是江南六州(隋朝时江南六州为歙州、宣州、杭州、睦州、骛州、饶州)的最高统治者;武德四年归顺唐朝,被唐高祖李渊封为越国公。汪华建立吴国后为政严肃,赏罚分明,境内赖以平安不见兵戈十多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待李唐天下初定,汪华又主动归唐,再免江南六州百姓陷战乱之苦。武德五年,汪华奉诏入朝。徽州百姓感越国公之恩德,在其入朝之后,便在徽州为其建立了大量的生祠。
汪华入朝后,得九子汪献。汪献长得仪表堂堂,而且聪慧过人;不仅深得越国公宠爱,而且皇宫内的人也非常喜欢他,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欢让越国公把汪献带进宫中去玩。有一次,李世民特让汪献与他对弈,哪知汪献棋艺高超,且年轻气盛,连赢唐太宗三局。看到汪献才智如此了得,皇帝不由发出感叹,今后天下可能就是他的了。此话传到越国公耳中,其深感不安。因为皇帝本身就对他心存疑虑,汪献不知轻重的锋芒毕露不是会更加重皇帝的疑虑吗?弄不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为让太宗皇帝不至于多心,汪华便忍痛将汪献杀了以表忠心。李世民知道后,深感痛心,想不到自己一时的感叹竟让才华横溢的汪献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从而对汪华疑虑全消。为了表示自己的痛心,皇帝让宫里特用名贵的沉香木雕了汪献的神像,供大家祭祀。(汪华杀子示忠的传说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有待考证,可在扎溪确有一尊自南宋末年流传至今的沉香木镶金九相公神像。)
越国公汪华死后,徽州百姓念其恩德,在多处兴建汪王庙。到了北宋年间,徽州知州顺应民意申奏朝庭要求赐庙额再加封,开加封越国公汪华之先河。从宋真宗开始到明太祖前后有八个皇帝共十五次下昭追封,直到明洪武四年明太祖诏封汪华为“徽州土主”,自此汪华正式成为徽州地方神,人称汪公大帝或汪公老帝。
在汪华被追封的过程中连带被各朝皇帝追封的还有汪华的祖父母、父母,五个夫人,九个儿子等四十多人。追封持续时间之长、连带被封人数之多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实属罕见。而九相公汪献就是在这个追封的过程中被逐渐推上神座:嘉泰元年(1201年),汪献被追封忠护侯;宝佑二年(1254年)追封忠护嘉应候;宝佑三年(1255年)追封崇显公;景定五年(1264年)追封崇显衍正公;德佑元年(1275年)追封崇福衍正公。
南宋咸淳八年,一直供奉在宋室宫廷之中的九相公神像被度宗皇帝赐给了扎溪,作为札溪的保护神,并一直流传至今。逐渐形成了扎溪地区独有的九相公信仰文化和盛大的九相公庙会,留下了无数的传说故事。
后至今,每年农历十月十三到十五,来自江、浙、皖、上海等地游客近4万人云集札溪村虔诚朝拜、赶集购物、旅游休闲。2008年经过数月整理修缮的民俗建筑“九相公祠”在中洲镇札溪村落成。落成典礼上,有着千年传承的“九相公”民俗仪式的再现,也掀开了中洲札溪民俗风情旅游的新篇章。“九相公祠”原为札溪村村祠“承恩堂”,在各地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集资修缮为“九相公祠”,并得到邵华泽亲题“九相公祠”匾名,使之更具当地人文内涵,中洲这一民俗文化热点,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一起,成为中洲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
1、驱车前往淳安途中,阴云不散。
2、抵达札溪村时云开日出。这就是新建的九相公祠。
3、县、乡、镇、村各级领导纷纷到会。
4、有关领导致辞。
5、开光仪式开始。
6、传统祭奠活动(1)。
7、(2)。
8、(3)。
9、(4)。
10、(5)。
11、后殿。
12、文天祥题吴氏家谱。
13、渊源流长。
14、瞻仰。
15、万人空巷。
16、九相公祠内景。
17、被村民们保存了七百三十八年的九相公圣像。
18、九相公像特写。据村委会介绍,该圣像每年届时只展示三天。三天后再由专人密藏保管。
19、风土人情之一。
20、之二。
九相公的祭祀
九相公,唐朝越国汪华第九子汪宪,史传“九相公”。汪宪死后,自唐至宋有五位皇帝敇封。每年来自江、浙、皖前往九相公祠祈福的不下三万余人,形成独特的“九相公”民俗节。每年的正月初一,淳安县中洲镇札溪村会举办大型祭祀九相公活动。
附解:(九相公)
扎源,是淳安县中洲镇的一个行政村,离安徽省休宁县璜尖乡仅七公里,一九四九年前属安徽省休宁县璜尖乡,一九五六年七划属当时的浙江省遂安县,属樟村乡。后来撤乡并镇,归中洲镇管辖。
扎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扎溪吴氏宗谱》记载,北宋时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吴氏先祖永室公见引此山水秀丽,百焉爱之,举家迁来居住,取名扎溪。公元1891年因扎溪山洪暴发,人畜伤亡惨重,遂改名扎源。21世纪,又改名扎溪
扎源吴氏祖先中出了两个进士,一个驸马。
第一位进士名叫吴少微,当年吴氏尚未迁居扎源。吴少微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卒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即公元762年,曾任唐代左台监察御史。神龙二年的三月初十,吴少微告老返乡,唐中宗李显曾颁发圣旨,制定返乡的生活标准,每年赐丝绸若干,黄金20斛。
第二位进士吴潜,生于扎源,南宋时人。曾任进过于潜县令后迁任江西高安县令,生性纯孝忠信,恪守职责,任上公正廉明,深得老百姓爱戴。淳佑三年,即公元1243年3月11日,宋理宗赵昀颁发圣旨,称颂他的懿行美德。
驸马名叫吴思义,文才武艺都较好,而且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宋度宗赵禥把他妹妹,理宗的女儿嫁给他,咸淳八年即1279年三月初九度宗颁发圣旨诏告天下,并勉励他毋宠毋慢,永肃其家。受他为驸马都尉。
扎源村查有实据的是两位进士一驸马,另外更有九相公的传说和雕像流传至今,浙西、皖南各县百姓每天都有人朝拜九相公的沉香木雕像,特别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前后更是人流如朝,朝拜抽签的不计其数,从南宋到今天,年年如此,历时八百年,非佛非道,得百姓如此虔诚朝拜,这也是人们心中一个不解之迷。
沉香木雕“九相公”金像由组长、牵头人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据记载,“九相公”是唐越国公汪华的第九个儿子汪宪。汪宪在唐期间助国有功,汪宪死后,太宗皇帝特许用沉香木雕成像供奉在皇宫内府。到南宋咸淳八年,度宗皇帝的第二个妹妹淑贞公主招扎溪村十七世祖吴思义为驸马都尉。度宗皇帝就把皇宫内府的九相公像赐给吴思义,并奉旨到老家札溪村探亲,为保护一方百姓风调雨顺,益嗣其唱。到现在已有739年的历史。
九相公祠喝新年酒。
为祭拜祖宗,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札溪村每一年都要举行庙会仪式。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庙会活动停止。为延续古老的风俗,展示札溪秀美的山村风情,“九相公”庙会于2008年恢复,今年为恢复后的第五届庙会。庙会每年共有四天,大年初一举办一天,农历的10月13、14、15日举办三天。
根据风俗,村里吴姓村民分成10个组,每个组都选有一个组长,每年的庙会就轮流由一个吴姓组长作为牵头人,组织开展庙会仪式。除牵头人外,仪式还从10个组中,每组选出2个吴姓,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年青男壮丁共20个人,进行祭祖迎像活动,这20个人如同组长一样,每年进行轮流选择。今年牵头人轮到第8组吴中祥,同时,“九相公”金像将由他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庙会9时正式开始。首先由吴中祥带领20个壮丁,拿上各自准备好的,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前,列队前往老祖宗吴永宝(据记载,“九相公”吴思义为其第七代孙)墓地,祭拜老祖宗。在吴中祥的带领下,20个壮丁手捧猪头,其他村民也都捧上各自的猪头,跟在壮丁后面,人潮涌动,拥着百余个猪头,浩浩荡荡地前往老祖宗处。
祭拜老祖宗后,吴中祥带领20个壮丁回到九相公祠,请他们喝新年酒。可是,这新年酒也不是白喝的。按照习俗,在这新的一年里,假如村里有公益活动,20个壮丁就会义务参加公益活动,不收取分文。壮丁们在祠堂内举杯共饮,许下对新的一年里承担义务的诺言。
饮酒完毕后,20个壮丁走出祠堂,一路鞭炮,在村民们的簇拥前,浩浩荡荡地前往吴中祥家中请“九相公”金像。据了解,“九相公”金像平时不开放,由每年庙会组长保管,隐蔽起来,直到每次庙会时,再请出至九相公祠中,接受大家的祭拜祈福。而“九相公”金像也在每年的大年三十,由上一年的组长交由下一年的组长保管。
壮丁们将“九相公”金像迎回祠中,村民们烧上香,怀着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跪拜祈福,祈求“九相公”庇护,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丰收致富,家倡兴旺。
除夕晚上看吴氏家谱
初一早晨5点半放开门炮 初一一大早族长在古画前祭拜祖宗
沉香木雕唐越国公汪华的第九个儿子汪宪像
祭拜老祖宗 九相公祠喝新年酒。 九相公祠喝新年酒。
“九相公”金像将由组长牵头人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九相公”金像将由组长牵头人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九相公”金像将由组长牵头人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九相公”金像将由组长牵头人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九相公”金像将由组长牵头人家迎出,进入“九相公”祠。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九相公祠喝新年酒。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代表着丰收的猪头集中在九相公祠祭拜祖宗
九尚相公神像
有关九尚相公的来历,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被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第九子汪宪,在唐宋间,助国有功,勅封崇福衍,排行第九,尊为九相公;其二是当年在唐太宗征辽时,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死后,尊为九相公。后宫廷有一好事者,选取一根上好沉香木,雕琢了一对菩萨,取名九相公,供奉在宫廷以纪念汪华。到宋朝度宗皇帝时,将其中的一尊九相公菩萨,赐于札溪驸马爷吴思义。札溪的村民感恩公主下嫁驸马,将赐于的菩萨改为九尚相公,后被视作札溪吴氏万年之香火。到宋朝灭亡,菩萨的另一尊归于天竺,改九相公为大士至今。
札溪这尊足有十一斤十二两重的沉香木雕成的九尚相公,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命运多变,几经变故,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也算是奇迹了。
原来庙里的菩萨有四尊,而平时大家朝拜的只有三尊,九尚相公只在重大节日里才会显露一下真容,一般九尚相公都被藏在村民的家里。为了这尊不到十二斤重的菩萨,札溪的吴氏家族立下严格管理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家里需要有男丁的吴姓家庭,还需要是村里是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轮流供奉。
俗话说得好: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没成想,在菩萨界也是如此,也算是一大奇事吧。
说起这尊九尚相公,也算是曲折,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也曾被做假,被撸去头饰,还为此吃过官司。虽然如此,村民也没有想过要把度宗皇帝赐予的九尚相公给藏在家里,后因解放后三番五次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九尚相公差点成了无情小将们手下的一把灰。那种特殊时期,再灵验的菩萨也无能自保,皇帝的赐予首当其冲成了文革处决的毒瘤。它从昔日被高香供奉,到唯恐避之不及的祸害物,只有等待小将把它焚烧夷尽的命运。然而,在如此险恶的境况下,还有不怕惹火烧身的人,札溪村村民看着他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要被烧,心急如焚,几个胆子大的人私下商量,乘着夜晚看管人不注意,从窗口爬进去,接力赛一样地把九尚相公给传出来,连夜藏到山上一个极为隐秘的小山洞里。第二天小将们发现这个情况,立马赶到村里来,把知情者抓去,严刑拷打,甚至残忍地把他们的两大拇指用绳子系紧后,用竹尖硬生生地从中间敲进去,痛得晕死过去几回了,硬是咬牙没有说出藏九尚相公的地方,才得以把这个被札溪人视为命根子的菩萨,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直到文革结束,村民们为了这尊曾经代表家族荣耀的菩萨不再出现什么闪失,采取了这种家藏的保护办法,才得以延续至今。
这个中的经历足以写成一部菩萨历险记。
主人经不起我们的再三请求,不好意思忤逆我们的热情。只得带着我们到二楼一间向阳的新房里。走到门口,主人停下,掸了掸衣服的灰尘,又理了理衣冠,才小心地掏出一挂钥匙,轻到那许多的钥匙碰到一起都没有出一点声音。他很谨慎地开了门,生怕一个动作不周,冒犯了神灵,突降灾祸。那般的虔诚也不得不让我特加小心,害怕自己的鲁莽惹得主人厌烦从而改变主意。房间里扑面而来香灰味很浓,诺大的一个房间里,空搁的二张席梦思床如同宾馆的标准间,二床中间的控制柜上就是那尊高不到五十公分的塑像,显得有些太过微小,再加上菩萨的身上又穿了太多的袍子,就显得更为小家子气了。我真想不出,为了这个小不丁点的菩萨,从宋朝末期开始,有那么多的人肯舍弃生命来保护?
主人燃起了一炷香,让我们每人都拜了三拜,然后开始搬动它,想看看它的底座下面的是三个什么字。
然终因年代久远,墨写的字迹有些模糊,难以分辨。
走出那间多少有些压抑的房间,来到外面阳光灿烂的空地上,如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实房间采光很好,可能受了主人的感染,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大家都屏心静气,无形中起到某种震慑,就有了压抑感。至于九尚相公的灵验程度不是我所关心的,信仰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力。这雕像本身就是一件文物和历史的见证,此历史意义已超出沉香木本身的价格。
九尚相公的历史过程已经演化为另一种文化。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