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马鞍山部分风景名胜
青山李白墓
位于当涂县城东南7公里的青山脚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唐宝应元年刑可商留虽复(762)卒于当涂,享年6另阻少朝属形请排坚评2岁。初葬于当涂龙山东麓。55失质祖年后,李白生前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时任宣歙观察使,他遵照李白的遗愿,将其墓迁密菜似她候服换药侵困至青山脚下。青山又名谢公山,与留龙山隔河相望,是南齐著名诗人谢常游之所。李白甚慕谢诗文和青山绮丽风光,夙愿终老葬青山。范传正迁墓之后,为之树碑墓前。宋代时,范传正所立碑志断裂,知州孟点于淳二年(1242)又为之重树碑,刊刻碑文并附题跋。李白墓现为圆形,顶为土堆,高2.3米,直径7.6米,周围有1.3米高的石砌护墙。墓前碑刻文字为“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墓前有祠,始建于唐代,自唐迄清,计失食致校艺伯方效修葺12次。1979年至识盟陈垂倒轻愿,安徽省文物呈业管理局拨款再修。1965年,青山李白墓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青山李白墓由市文管部门申报全国第五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衣冠冢
位于采石公园内,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松柏族拥,芳草菲要全菲,环境幽静。冢前立一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系书法家林散之手书。
《当涂县志》记载,李白家冠冢原在采石镇神霄律促卫件额长月息宫内,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神霄宫,又称唐贤坊,为宋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募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神霄宫改建采石小学堂,因辟建操场,将李白家冠冢移至操场西侧继快穿苗行态地。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将李白衣冠冢迁至翠螺山麓,重新勒石为碑,供游人瞻仰凭吊。
李白衣冠冢,为埋葬李白衣冠的坟冢。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现江心洲有宫锦村,旧传李白家冠在此处打捞。千百年来,采石李白衣冠冢和当涂青山李白墓同样因李白而名声大振,慕名前来凭吊者络绎不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李白墓》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端西创指。项斯《经李白墓》诗也有“操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之句。
小九华景区
小九华山,位于马鞍山采石镇西北二棉意静艺过地谁待活里处,是从马鞍山驱车至采石(古镇)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山高百丈,周围15里。相传,地藏王曾到这里住过,留下许多神奇传说。早在古代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辉宏壮观,游人不绝,千百年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三十,进香者络绎不绝,由于山峦秀美,香火极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阳九华山,所以人称“小九华”。
赵易群愿做架赵约棉善采石矶
原名牛渚矶,位于翠螺山西麓临江处,高约50米,突兀江流,峭壁嶙刚,有“千古一秀”之美称,采石矶公园被誉为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1987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采石矶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矶尤以山势险峻,风光旖旎而名闻遐迩。
早在1400年前,南朝萧梁诗人王僧孺就赞誉采石矶危岛耸峙,枫林如画。唐代大诗人李白誉为“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 间, 波自成浪”。采石矶倒担迅空儿逐远场受顾距不仅以得天独厚的山水而驰名中外,而且以其雄踞长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冲而为古今重要津梁渡口。采石矶又地扼长江天险,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历史上许多战争都与采石矶有关。《后汉书》云:“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东吴每宿重兵基地。”东汉末年,孙策曾于此大破刘繇的牛渚营,奠定了东吴立国之基。东吴名将周瑜、陆逊都曾屯兵于此。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采石,曾于此筑城设防。隋大将韩擒虎渡江拔牛渚灭陈朝。北宋大将曹彬攻克采石灭南唐,南宋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元末朱元璋、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破陈友谅之兵。群雄纷争,战事连绵,为采石矶增添了无数神奇色彩。
采石矶风姿绰约,名震四方,千百年来声誉不衰,还因为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名字紧密惠连。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带还流传着李李白身着宫锦袍泛舟赏月及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动人传说。历代文人白居易、刘禹锡、沈括、梅尧臣、陆游、文天祥等也曾到此漫游,留下许多诗赋题咏。
三台阁
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
2001年10月25日,位于采石风景区翠螺山之巅的三台阁重建工程竣工,正式对游人开放。
从市区鸟瞰三台阁,翠螺之巅,飞阁空临,无限柔美;从江面眺望三台阁,高阁临江,气吞万里,壮美豪迈;登上三台阁,俯瞰脚下秀色,且喜五洲宾客醉……
三台阁工程由市委市政府投资650万元建成,它已成为钢城一处极富文化韵味和观赏价值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上的三台阁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光禄少卿曹履吉捐资于翠螺山顶建重叠之阁,供奉文昌帝君,因其所在星座为“三台”(即北斗魁星之位),故名之为“三台阁”,以祈望当地文运昌盛。
登阁远眺,江山之美尽收眼底。
其后,三台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于乾隆年间毁于战火。
复建后的三台阁
复建后的三台阁可谓“名家阁”,其规划、选址、论证、设计等一系列建设环节都凝聚着我国最著名的专家学者之心血。
其楼阁工程由东南大学设计,为方形阁,采用琉璃覆顶,呈翘角飞檐势。“三台阁”主体依山就势,形成外5层内院4层的变化效果。建筑高度约30米,主楼底层用于楼阁介绍,兼以展览和观景之用,绕以院落的有碑亭、休息廊等。
白璧山
又名石璧山,位于市区西南滨江处的马鞍山与西山之间。山顶昔有一酷似人头的巨石耸立,故俗名人头矶。山有三峰,重叠起伏。中峰最峻,高165.8米,呈白色,形似龟状,又名龟山。相传其上有白玉,采者日众,久之玉绝。西峰高104.1米,峭峻如壁,巍峨壮观,松木稠密。北峰高65.4米,临江山麓有千佛洞。唐天宝六年(747)秋,李白乘舟自金陵溯江而上,过慈姥山,至白璧山赏月吟诗,写下《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诗中云:“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幽人停霄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诗中以清新形象之佳句,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白璧山一带的月夜秋景。
宝积山
位于采石镇北、望夫山以南0.5公里处。因古时山上产青绿(铜),故名。山高68.4米,状似荷包,又名荷包山。
宝积山南麓昔有白鹤观,原名思则庵。《太平府志》载:宋元 年间(1068—1094),采石女道士孙姑,曾在这里炼丹,后跨鹤而去,敕建白鹤观于此。临江崖壁上凿有“崖留仙迹,江送钟声”八字。元代观废。明宣德年间(1426—1435),道士秦志常、耿如灰重建。观前有玉皇殿(一说玉皇楼),皆毁于明末。清雍正三年(1725),道人龚圆正募资重建,后亦毁。民国时,宝积山顶尚有真武殿,殿侧建琉璃瓦亭一座,是观览江山美景的好所在。山东北麓有麓心寺,一名宝积禅林,俗称茶庵,旧在杨墓山,唐武德四年(621),尤铁牛建。宋绍兴十一年(1141),移建于此,元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僧善印重建。万历四十年(1612),僧清化再建。今皆毁不存。清朱辂《白鹤观》诗云:“白鹤何年去,空余江水 。楼飞三楚舰,窗掩二梁云。尘远岚光隔,烟消树色分。”
赤乌井
又名广济井,位于采石公园内翠螺山南麓、广济寺左。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广济寺时掘成,故名。相传掘井时采得一斑斓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广济寺内,为镇山之宝,采石之名亦由此而来。
赤乌井口呈圆形,井圈高出地面50公分,圈壁厚7.5厘米,有一圆孔,为系汲水桶绳之用。井周围青石铺砌,井栏石上镌刻有“赤乌井”三字,虽经长年风蚀,字迹仍清晰可辨。井口内径34厘米,内壁沿有数道绳槽旧痕,系长年汲水所致。此井为采石矶最古老的文物古迹之一。1985年,被列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乌井深不可测,相传元末陈友谅于采石称帝,亦饮用赤乌井水。由于历年泥沙淤积,1985年全市文物普查时,测得井深20.08米。昔日井旁有一庵,名为“禅悦庵”,是游方僧尼挂锡落脚之所,后圯毁。建市后,采石公园在赤乌井新建一露顶方亭,以护此井,供游客观赏。
濮塘革命历史纪念馆
濮塘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精神文明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场所。
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全新的四合院,庄重典雅,造型独特。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馆名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所提。展览内容突出马鞍山地区革命斗争史和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展品主要有实物、图片、雕塑、史料和辅助陈列品,其中图片300余幅,革命烈士名录600多位。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