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读稼轩词,有感于“英雄”
自古英雄多生于乱世,可并非每个乱世都能成就英雄。有诗云: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叹亦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这本是元代叶靖逸为岳武穆所作,可又何尝不可看作那些被时代埋没了的英雄的哀歌。比较起来,自古英雄更多的是文武并举、德才兼备的人物,出身草莽而又称得上英雄的并不多。想那岳飞虽以领兵而闻名,却也作得出《满江红》,可见其文采并不输于武功,所以他最终为馋臣所害而埋骨西湖,就也可作为入仕文人的一个“归宿”。从孔丘的颠沛流漓,到屈、贾的被放逐,再到岳飞、李纲的抗金不成,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可谓少之又少。可,这却并未削弱过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激情,前仆而后继之,就在岳飞被害后的第二年,辛弃疾出生,自此,又一位文人英雄的人生开始了。
稼轩雄才将略,于万军之中活捉叛敌首领,又率众起义,“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洪迈《稼轩记》),开始了抗金的征程;稼轩忠肝义胆,作《美芹十论》、《九议》,积极建议北伐抗金。然而朝廷并未重视,只是让他到滁州做了一个治理荒政的地方官。却也并未削减他一丝一毫的英雄气概。在建康知府史致道席上赋得《满江红》: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
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
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天西北。
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上阕)
既是对史致道的歌颂,也是自己的理想寄托,用女娲补天的神话道出志在恢复中原的报复。即便二十年后,他仍在《贺新郎#8226;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当中慷慨高歌:“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是补天之音,可此时再无“笑人世”之洒脱,而是“我病”、“硬语盘空谁来听?”“事无两样人心别”,孤独之感、激愤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个转折,从仕途到词风,这个转折充满了郁闷与凄苦。
公元一一七二年春,辛弃疾出知滁州。出色的政治才干让他在此树立卓越政绩,原来“荡然成墟”的滁州发生了很大变化,果真成了“华胥之国”,其雄才大略也可窥之一斑。自此,他年年调任,从江陵知府到江西安抚使,又改官湖北转运副使、潭州安抚使,正所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鹧鸪天》),这种忽升忽降、飘泊不定的官场生活给他造成极大痛苦:“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菩萨蛮》)“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年华飞逝,白发不饶人,该怎么办?此时的辛弃疾应该是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黑暗势力的阻挡,感觉到了抗金无望。在《水龙吟》)中悯然长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正是岳飞那种“欲将心事赴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感、悲慨意。此时,伴随着其人生的成熟稼轩词亦成熟起来。
公元一一八一年,辛弃疾回到了江西铅山,开始了他二十几年的山水田园生活。之前,也曾多次流露出厌倦仕途之意:“宦游吾倦矣”“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归正人”的境遇使他疲于奔命而壮志难筹,所以他移情山水诗酒,却也并未全然忘怀国事,那首著名的《贺新郎》就是此间所作。从少年时期沙场点兵、执戈横槊的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试弹幽愤泪空垂”的失路英雄,以至抱瓮灌园的村叟,廉颇老矣!
归隐之初,辛弃疾大部分的时间都活在回忆之中,这似乎也是英雄迟暮时的通病。他与陈亮的交往成为闲居时的一个重点,《破阵子#8226;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梁启超先生评价说:“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枕上的梦回,让他重温旧日生活及当初的报国宏愿,唯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将残酷现实拉到眼前,功名无成,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悲哀使全词更具慷慨之情。
归隐的时期,是他政治上受压抑的时期,可同时也是他创作上的大丰收时期。除了依旧感怀身世,抒发孤愤之外,他也写了大量的田园风情作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让稼轩词在豪放的主导之外又有了许多清新秀丽之韵,拓展了词境。长时间的卜居生活让辛弃疾变得达观了,时间消磨了他内心的悲愤,渐渐地他真心喜欢上了隐居生活,只是他依然倔强地固守着那份“雄心”。他欣赏陶渊明高洁正直的品格,可又固执地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应别有,归来意”,认为他是与自己一样“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并相信他会为“苍生起”,足见其正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悲愤渐平,是世事已然成了定局,朝廷偏安之心已决,英雄报国无门只有退隐。此时,是稼轩个人与词风的又一个转折。
“仕”与“隐”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上的主要矛盾之一,“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入仕不成,退而隐居成为众多文人的选择,可像辛稼轩这样的沙场英雄归隐田园的自是不太一般,所以直到逝世前两年,他还作《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寄情,只可惜现实中果真是“英雄无觅”了,因为大的环境已经不需要了。朝廷要的是偏安一隅,要的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粉饰太平,所以辛弃疾只有在“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的叹息中溘然长逝。
历史的错位使得辛弃疾未能因收得失地,报国有功而名垂皇家青史,可却使他成为了宋代词坛的泰斗,真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啊,可怜稼轩穷极一生壮志未酬,却又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一位文坛英雄。从沙场点兵的将帅到书桌旁浅吟低哦的文人隐士,也难为他处处被视为英雄。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