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
道中华开通留言功能啦!欢迎大家常留言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多投稿,“分享”“赞”和“在看”三连击哦~
本文约 5200 字
阅读需要 13 min
《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清宫戏都是饭余茶歇、聚会之后的谈资,为大家塑造了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如蔡少芬饰演的乌拉那拉皇后、刘雪华饰演的乌雅·成璧皇太后、许凯饰演的富察傅恒等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清宫戏中“满汉不通婚”、以姓氏为表征的氏族在历史中到底如何。中国民族报“道中华”邀请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何晓芳教授,通过满族家谱给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记者:根据您多年对满族家谱的研究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满族家谱是如何演变的呢?
何晓芳:满族家谱是中国家谱的一部分,与中国家谱密不可分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西周初期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分封制度,“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世本》周代史官修撰,记载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帝王统系,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氏族谱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推动谱牒学发展。唐代以后,尽管官修家谱仍然占统治地位,可世族垄断开始松动。《贞观氏族志》与《姓氏录》《元和姓纂》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详细记载了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以皇族为首。宋代,私修家谱达到成熟,撰写体例、格式、内容等很完备,以记载世系血缘关系为主要功能。明代,《休宁叶氏族谱》等私修家谱留存至今的可达千部以上,其中包括从元代开始编修传续下来的家谱。编修家谱成为中国王朝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绵延不绝的传统。
▲西周宗法制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满族也继承了这样一个传统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满族统治者取得政权后,也学习明朝的谱系档案制度,编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有多少州、多少县。与之相配合就是将修家谱传统推行到周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这样实际上加强对疆域和疆域内人口纳入国家版图。比如,实行“改土归流”的土司官员的任命,对回疆伯克制度、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也称之为藩部的首领任命及管理,都需以家谱为凭,与称之为“表”的官修家谱相互对照,作为凭证。这就与汉唐历朝仅在藩部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授予封号的羁縻制度有了本质进步,使少数民族首领成为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监督任命的“流”官,有效的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这是清王朝民族治理的重要特色。
满族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作为清朝国姓的爱新觉罗,觉罗为姓,满语意思是首领;爱新是族名,满语意思是黄金,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爱新觉罗家族发源地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的宁古塔。叶赫是肃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布于叶赫河(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得名,分同姓叶赫和异姓叶赫。叶赫部落号称叶赫那拉部,意思就是叶赫那个地方的那拉氏。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瓜尔佳氏有苏完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等分支一样。清朝于1911年灭亡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并未遭到冲击,子孙继续繁衍,现如今,有爱新觉罗血统的人达30—40万。
▲苗族土司家谱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青海李土司家谱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蒙古回部王公表傅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满族家谱发展经历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清初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官府给编入八旗组织的旗人发粮饷、抚恤、官位承袭、挑丁等都需要以家谱为凭。可这个时候,满族家谱的修撰并不特别普遍,只在世家大族中比较流行。官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只记载了630多个有功名的姓氏,人物约26000。普通大众编撰的家谱康熙朝已经开始,可大量出现是在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他们要把自己跟随努尔哈赤起兵到从龙入关的家族历史、对国家统一的贡献纳入到国家叙事中,所以满族民间就开始大量修家谱。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末光绪、同治年间,又出现了修家谱的高潮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除了八国联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日本。日本跟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跟朝鲜半岛直接毗邻,所以日本可以从朝鲜半岛直接登陆辽宁。日俄战争波及了辽宁岫岩、凤城、海城,战火焚毁了八旗衙门里记载旗人世系谱的档册。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族人就感觉到自己的根系就要没有了。所以,想趁着老年人还在,赶紧把家谱修撰起来。
第三次高潮是民国时期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公然入侵辽宁。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满族人就认为保护满族的根,只有修家谱。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只是东北的满族人修家谱,就连广州、四川、荆州驻防的八旗满族全都开始修家谱,就要把这个满族的根脉留住。尽管经历战乱迁徙,满族家谱损失很多,可仍然保留至今的也有一定数量,成为珍贵的古籍资料,得到国家保护与整理。
▲《清代满族家谱选辑》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满族家谱原来是实物的,叫锁绳,也叫锁条子或子孙绳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实际上很简单,相当于结绳记事一个麻绳,生男孩做成一只小弓箭,生女孩就做成一个彩布条,每两代人中间夹一个嘎拉哈。后来,满族又有了文本家谱:一种是树枝型的谱单,一种是谱书。谱单、谱书是仿照中国家谱文化形成的。谱单是和子孙绳一起放在祖宗匣里边,供在祖宗板上,平时不能随便拿出来。尽管满族有了文本家谱,可是子孙绳一直保存到现在,用来祭祀。
▲装谱单及子孙绳的谱匣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满族家谱既吸收了汉族的家谱文化,在撰写上向汉族家族文化学习,充分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是也保留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子孙绳、谱单和谱书分开书写等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满族子孙绳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记者:您认为满族家谱的类型和功能有哪些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何晓芳:除了刚才我们前面讲的子孙绳、谱单和谱书外,还有写在墓碑上的家谱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我调查过,在墓碑上的家谱实际上就是简短的碑文,也就是家谱的序言。其功能就是把墓碑的主人是第几代第几系给说明白。在战乱等客观原因导致纸质家谱丢失以后,满族人往往就会把墓碑上的家谱重新抄写,然后再进行逐一调查,形成一个新的家谱。所以墓碑家谱对满族家谱的保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满族孙佳氏祖先世系碑,碑阳刻有孙氏一世祖至八世各世世系人名讳,碑阴刻有孙佳氏祖源,此碑刻立于嘉庆二年(1797)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家谱的功能有很多:
首先,科举、爵位世袭、挑兵都需要以家谱为凭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从乾隆嘉庆年间以后,参加科举者需要要在试卷顶部写明本家族内五代人的情况,即高祖(母)、曾祖(母)、祖父(母)、父(母)、胞叔(母)、胞兄弟等都要写清楚。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家谱,就是要看你的家世。如果家族里边出了叛徒、汉奸,都不会让你参加科举考试。
▲此为岫岩抗日英烈白承润先祖巴牙拉(白)氏瑜璞光绪乙酉科(1885年)举人硃卷履历(节选),标注本人姓名、字号、出身的旗份,在何佐领下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上行载明始祖崇厄力护军校开始至父亲的直系谱系,下半行载明不出五服的伯叔祖谱系,与该家族编修的《白氏源流族谱》世系相合。
其次,家谱是分田地、发钱粮的凭证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编在八旗内的满族人,报领旗地需要家谱为凭证。在关内驻防的旗人靠钱粮吃饭,也都有钱粮册,实际上就相当于家谱。爷爷、奶奶叫什么名,身份是兵或是马甲、步甲还是什么,家庭成员都有谁,几个兄弟和尚未出嫁的姐妹等,钱粮册上都写的很清楚。
▲清代驻防八旗钱粮册图片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家谱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祖宗的丰功伟绩、高尚品德等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比如,汪氏族谱中有一名叫汪贞女的贞洁烈女。清朝时期,官府要给她立牌坊。可修建牌坊不能空口无凭,就以家谱为依据,叙述了她的谱系、事迹和高尚品德。
▲岫岩《汪氏宗族谱书》中记载汪贞女事迹,清政府为其建立的贞节碑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记者:我们经常说满汉不通婚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何晓芳:原来都说满汉不通婚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根据学者研究,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顺治帝曾明确宣布满汉通婚。后来在民间,有一些人使用不正当手段混入旗籍,冒领钱粮。因而,八旗中严查,整顿的是冒入旗籍,民间却有了禁止满汉通婚的说法。如果是从满族的民间家谱看,满汉通婚的数量特别多,这里的汉人包括汉军八旗和民籍汉人,充分展现了满汉的交往交流交融。清史专家杜家冀先生的《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专门研究了吉林他塔拉氏家族的婚姻情况。据他统计,吉林他塔拉氏能够统计出来的婚姻有719例,其中与汉姓通婚的有210列,占通婚总数的29%。我对辽宁岫岩满族《白氏源流族谱》家族考察发现,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民国十年(1921)的10代人婚姻中,与汉人通婚的19人,15个姓,占总数的44.11%;与蒙古族通婚的2人2个姓,占比5.9%。《汪氏宗族谱书》中,满汉通婚比例几乎达到60%多。沈林老师考察广州满族家谱时发现,广州满族旗人原配都是旗人,到广州以后都娶的当地人为妾。成都、荆州也都是这种情况。即便在清朝鼎盛时期,满汉通婚也没断过。清朝晚期甚至民国以后,满汉通婚更加普遍了。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家谱记叙先祖建功立业的事迹中,有一种是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事迹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您可以用家谱中的典型案例来阐述满族的家国观念吗?
何晓芳:满族祭祀的中心为祭祖,自古即有出征和回师等家族大事要祭祖的传统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青州《瓜尔佳氏家谱》与满族家谱通常体例不同,将“祭祀”写在“序”之后而不是写在世系之后,并说明本次祭祀与立谱的缘由,因参加镇江保卫战回归。这次祭祖经过两年精心准备,首次“立谱”,编成《瓜尔佳氏家谱》谱书。以此将本族族人的为国功绩、祭祀仪注全面记载,而且重点说明本次祭祖、立谱为了纪念瓜尔佳氏族人在惨烈的镇江保卫战中“无人私回青州”的“忠义之气”。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青州的《瓜尔佳氏家谱》谱书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叙述着家国一体的情怀。恩格斯在其著作《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对青州八旗英勇抗英给予高度赞扬。
▲ 瓜尔佳(关)氏家族参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镇江抗英归来祭祖修谱,其中记载“现有头等伤一名,阵亡者一名,并无人私回青州,以此可见族中忠义之气也……”图为《瓜尔佳氏家谱》谱书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岫岩满族白承润铁血抗日,为不牵累家人,提出分家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从此白氏来岫岩驻防,220余年积累的祖业就此分解,可日本军并没有因为白承润分家而放过他的族亲属及家人。夫人白晨媛积极支持白承润抗日,同意分家,不要任何财产,最终与女儿白淑娟在日本人追捕下失踪。白承润全族被定为“匪属”,父亲白廉爔与夫人张氏带着年幼的五弟、六弟与大哥一家被迫逃难,父亲白廉爔死在途中。为了搜索白承润线索,白承润的堂兄弟与姑表兄弟4人先后都被日本军抓去使用酷刑。日本军为恐吓白氏族人支持抗日,抓去多人“陪决”抗日志士,其中有一族弟因此而丧生。白氏族人不可没被吓倒,更激励白氏族人抗日决心。白承润三弟白升润参加中国少年铁血军,六弟白荣润长大后弃笔从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立有战功。白承润及其夫人白晨媛为代表的岫岩家谱,以历史叙事方式赓续了辽宁抗日战争第一枪、坚持抗战时间最持久之一的义勇军群体的血缘根脉,岫岩家谱是一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缩影。
▲《白氏源流族谱》记载该白氏祖先发源于长白山女真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先祖崇厄力护军校派来岫岩八旗驻防,落户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白承润烈士在家谱中按排辈字记为承运,字君实,国家民政部2015年以白君实为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名义列入抗日英烈与抗日英雄群体名录。
▲抗日英烈白承润烈士碑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中国许多民族都有修家谱的习惯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家谱是否可以理解为各民族共同性的体现?
何晓芳:是的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中国少数民族家谱充分体现认同中华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满族修家谱寻根问祖,将创世神话、家族的口头传承容纳进来,记载世系源流。传说满族祖先是长白山三仙女吞珠果诞生。这与姜嫄踩脚印孕育周人祖先后稷很像是一个版本出来的。现在满族家谱有一种说法,满族是黄帝、颛顼、帝喾的后代。从这一点来看,家谱叙事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性。
▲满族族源可追溯至古肃慎,该满族家谱认为肃慎是黄帝、颛顼、帝喾一系的后代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中国各少数民族同样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国家图书馆对原北京图书馆收藏的150余部少数民族家谱整理影印出版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上海图书馆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家谱收藏整理,其中编辑出版修了《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总目》,对4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本家谱作出提要,可还差了10多个少数民族。我相信如果再进一步收集,中国55个少数民族全都有家谱。目前国内外机构收藏的家谱大约有几万部,充分体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反过来讲,家谱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给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历史叙事。
▲全100册,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共收入蒙古、满、回、达斡尔、朝鲜、锡伯、彝、纳西等民族家谱一百五十余部,涉及姓氏近百个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珍贵资料。
▲上海图书馆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总目》,收录40余个少数民族的家谱提要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未署名图片均由何晓芳提供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
受访者简介:
何晓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二级研究员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东北大学聘任教授,秦皇岛分校中国满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学、满族家谱与民间历史档案,代表作品: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清代满族家谱选辑》。撰写、编著著作10余种,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近百篇。现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满族民间历史档案整理研究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国内外满族家谱总目与数据库建设”主持人。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采写 | 薄辉龙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RECOMMEND
觉得不错牡丹江祭祀祭扫英烈,就点在看哦~! ↓ ↓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