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清 明 节
张震亚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唐代韦庄有“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描绘出了农历三月草长鸢飞的景象。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又怎样成为祭祀节日的呢?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时节,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民间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为的是纪念晋文公重耳的忠臣介子推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当重耳饥寒交加,奄奄一息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给重耳吃。重耳返国即位后,欲封高官于子推,介子推不求任何报答,只身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派大批军队上山搜寻,可是介子推如鸟雀入林,不见踪影。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受封,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柳树,宁死不出,只留下血书一封:
割肉奉君尽丹心,可愿主公常清明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反省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禁烟火,吃冷食,以示哀悼。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十分敬重地走到老柳树跟前,珍爱地摘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因此有了清明戴柳的习俗。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关于这种习俗的来源,除了对介子推的悼念之说外,还有几种不同的传说:一是清明戴柳是因为唐高宗三月初三曾于渭水赐群臣柳圈,戴上用以驱毒;第二种说法是人们认为柳枝可以避邪,所以男女老幼喜欢插在头上作装饰;另一种说法是房檐上插柳,使宅第醒目,这样祖先的魂灵便容易找到曾经的宅院。清明节不只是插柳,也有插松枝的。如山东清明以柳枝、松枝打墙,以避免蝎子蜇人。现在人们对寒食禁火的习俗已不再传承,可门上插柳的习俗仍很普遍。
扫墓是清明节的祭祀习俗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唐代杜牧的这首诗千古流传,妇孺皆知,诗中描绘的正是清明扫墓祭祀祖先的情景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扫墓这一风俗从秦代开始,汉代延循不辍。到了唐代,清明扫墓才成为定例。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嗓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诗中用哀婉低沉之语描绘了清明墓祭的凄凉场面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据《梦梁录》载:“(宋代清明时)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现在,人们每逢清明都到祖坟祭扫,怀念先人。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绿草如茵,人们扫墓之余,也不忘欣赏春天的美景,结伴春游,称为“踏青”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踏青”习俗流行时间很早,唐代长安已十分盛行。男女踏青之时,经常会发生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唐代诗人崔护有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踏青暗恋女子的情节,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
由此诗中引出“人面桃花”典故的由来介休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宋代清明前后十日,京城中仕女浓妆素抹,接踵连肩,终日游赏不绝,一时间,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汴河沿岸清明时节热闹非凡的情景。踏青之时,人们还进行射柳、蹴鞠、拔河、扑蝶、斗鸡、采百草、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唐代每逢清明节来临,均在宫中竖起秋千架,宫女嫔妃争相登上秋千,娇语莺声不断,裙裾凌空飞扬,宛若仙女下凡,因而唐玄宗将荡秋千称之为“半仙之戏”。明代已日见衰落的秋千之戏到清代在北方重新兴盛起来。上至宫廷下到民间,到处可见各式的秋千架。清明节风和日丽之时,人们踏青郊游,在绿油油的田野上,喜笑颜开地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尽情放逐童心,享受欢乐。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