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上海最早的昆虫记录,可以追溯到1851年命名的箭环蝶,有170种以上海为模式产地的昆虫物种,名字里有‘上海’二字的有21种,如上海青蜂家谱。”说起昆虫,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滔滔不绝。
昨天,“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暨2023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总结分享会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家谱。活动为优秀昆虫调查团成员代表颁发公民科学家奖状及上海地区昆虫新纪录发现证书,并邀请他们讲述自然发现故事。
据介绍,去年4月至11月,“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通过科普讲座、工作坊、实地采样调查等形式持续开展昆虫调查研究,发动公民科学家共同组织并参与63场线下活动,参与人数超22.7万人次,包括自然达人、业余爱好者、亲子家庭、校内学生等群体家谱。
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上海市昆虫学会联合打造“听见万物”数据平台,发动上海市民记录6000余条昆虫数据,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收录3090个物种,被纳入《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家谱。
在分享环节,调查团达人们分别从昆虫饲养记录、寻找新纪录的经验、野外调查记录、校园昆虫发现实践等方面,与大家分享自然发现故事家谱。分享会还邀请专家为调查团成员讲述昆虫采集标签的构成内容以及昆虫标本制作技巧和经验,以便于日后的观察研究。
汤亮表示,上海昆虫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有一个紧密、疏远再紧密的过程,其中“上海昆虫家谱”项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昆虫爱好者们找到了彼此,携手记录城市昆虫家谱。去年11月至12月,“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原创展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对外开放,参观量超29万人次。“和看纪录片不太一样,公众参与昆虫调查,才能真正与之建立情感联系。”他说。
“上海昆虫家谱”调查活动数据整合组组长周秋海是一位审计员,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逛当地的植物园家谱。在“上海昆虫家谱”活动科学大咖的“带教”下,近年来周秋海识虫、认虫的能力突飞猛进,连带他的女儿也入了“虫坑”。“找虫、养虫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他说。
“虎甲妈妈”汤春瑜是“上海昆虫家谱”项目上传昆虫记录最多的“观察员”之一,她有着五年的观虫经验,同时也是一位画师家谱。在她眼中,昆虫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昆虫的小揪揪如同姑娘的小辫子,扇虫脚上自带小扇子,雅灰蝶像一位优雅的公主……一支毛笔写山水虫鸟是最惬意的事情。她还创建了微信公众号“自然小侦探”,主要分享原创草木虫鸟科普文章与生态视频等。
“我的自然百宝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的科普品牌项目,以传递“自然·人·和谐”理念为目标,以搭建线上平台、联动线下活动、全民参与科学为主要活动形式家谱。2023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着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开展“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连接公众与科研工作者,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未来,“我的自然百宝箱”将继续倡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搭建公民科学项目线上平台,逐步从上海走进长三角地区,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家谱。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家谱。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