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屋塆》编写委员会向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捐赠两册珍贵塆志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4-04-26 171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近日家谱,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收到了来自《八屋塆》编写委员会的馈赠!感谢在收到塆志的第一时间就给《八屋塆》编写委员会老师回寄了收藏证书以示感谢!

《八屋塆》展示

详情展示

《八屋塆》被誉为鄂州第一塆志家谱。其实《八屋塆》是一部家谱,尽管《八屋塆》不是传统格式的家谱,可却超越了传统家谱,载入了更多传统家谱所不能记录的家族内容,可谓开新时代家谱编修之先河。

大事记

字辈

世系

老物件

彩页

熊寿昌

盛实先生将一本厚厚的史志类著作——《八屋塆》交给我,让我"审读",并请我"作序",其情恳恳,其意切切家谱。盛实先生的盛情令我十分感动。作为文史工作者,"读书写字"与我相伴半个世纪,对此类著作,说"审读"尚可,可"作序"却实不敢当。在此,只能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将自己读书的体会说出来罢了。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千百年来,纂修史、志、谱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屋塆》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谱,可却超越家谱,成为鄂州市葛店镇大塆村八屋塆的一部塆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除了机关、企事业单位重视修志外,一些村塆也开始了史志类书籍资料的编纂工作,可像《八屋塆》这样仅以一个姓氏、一个不大的自然塆为单位的史志类书籍的编纂,鄂州堪称第一家。

说《八屋塆》是"鄂州第一家",初听起来可能不以为然,可如果细读后,应该是认可的家谱。书中所载的八屋塆,位于国家级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为葛店镇大塆村所辖的两个以严姓为主的村民小组,100余户,400余人,涉及土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这样的规模在鄂州市的塆子中最多只能算是中等规模。虽然塆子不大,可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则令人刮目相看,这恐怕也是该书的编者能编成此书的最大底气吧!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有编纂村塆史志想法的人士,可往往是因为村塆里没有多少"说法"而搁浅家谱。可八屋塆却与众不同,这个塆子一直以来有"书香塆"的称号,无论是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可圈可点的人与事颇多,这些都是该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共九章,基本上是按时代顺序成章的,每章之间又通过人与事相关联家谱。这一点与大多数的史志类书籍相似,可这本书又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亮点。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家谱。很多塆子对自己的来历都说不清楚,而八屋塆的来历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每一个故事都透射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明朝严氏祖先"一支撑篙定乾坤"——插在湖畔竹竿上长出的那一篷翠绿的竹叶。决定着严氏的未来。如果这个故事是严氏先人编造的话,那么,也编造得耐人寻味,使读者印象深刻。这便是"文化",也只有"秀才"才能编得出这样的故事来。如果说这个故事只是个引子的话,那么,严氏始建的"八间草庐"及营造的自然环境才是严氏在此生存的真正依托。居住点的确立,在古代是大同小异的,坐北朝南、背山望水是其普遍规律,八屋塆也不例外。可是,书中展现的古树林、井水凼、碓白塘、碾槽屋、板子桥则是在其他塆落难以看到的景致。可以说,一切的故事都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一切的记忆都是围绕着它们留存的。好环境的形成,终究在于人,在于人的用心维护。八屋塆能有今天的影响力,离不开严氏祖先的智慧与牺牲,对此,书中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描绘。在读此书的时候,两个人、一件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人中,一是前文所述神山严氏始祖信甫公选址于今天的灵湖东岸之"风水宝地",为家族建八间茅屋而居,体现出先人的聪明智慧;二是思海公面对贪官污吏,为保护灵湖屈辱地头戴烧红的铜磬、脚穿烧红的铁犁、腰缠烧红的铁链而壮烈牺牲,可谓是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所说的一件事则是对于塆后古树林的保护。保护古树林,那是家族中的共识,是每一个八屋人发自内心的行动,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朴素意识的体现。古树林,堪称八屋塆的地标,地标不存,人心不稳。

在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族人重视读书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书中大书特书的内容家谱。读书是严氏安身立命之本,一个"书香塆"的得来不是偶然的,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够帮它叫出来的,更不是自封的,它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八屋塆重视读书的若干事例在该书各位作者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譬如,不识字的老婆婆,却要求子孙好好读书,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让后人读书。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高官厚禄",更是为了做人,正因如此,才有了八屋塆"书香门第好家风"的形成,才有了众多的父子同为儒士、兄弟同获功名的特殊现象。也正因如此,八屋塆人除了渔樵耕读外,其他行业也做得风生水起,染铺、饭馆、嫁货铺、帽子铺;教书、演戏、驾船……都在周边十里八乡产生了影响,就算是"不务正业"的"算命""唱道士"也是首屈一指的。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样。这就是八屋塆人,八屋塆人有这种底气。就说"唱样板戏"吧,八屋塆能以一塆之力,排练演出一场大型的现代京剧《沙家浜》,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说当时的大队能否做到,就是当时的公社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需要的是组织者的眼光和演员的综合素质。如此等等,编者将这一切往事都如实地记录下来,希望留在八屋人的记忆里,成为永久的乡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编者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对于刚刚过去的故事,通过一篇篇不同类别的文章进行了记录,尽管有的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有重复叙述的情况,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理解,相反,这些质朴的记录,却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八屋塆的印象,如八屋塆的教育、文化、农业、水利、乡村建设、经济发展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八屋塆走出去的人如繁星点点,他们在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大显身手,传统的美德与家风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从书中看到,人物风采中有故土难离长期站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老队长,有抗美援朝的先锋战士,有参与国家大型项目建设的骨干,有各条战线上的技术能手,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有长期在党政部门工作的领导……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们身上的亮点,与"好家风"的熏染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书香门第好家风"不仅影响着八屋严姓子孙,而且还造就了"外孙中的淑质英才",他们中不乏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将外孙的故事纳入此书,也是这本书的又一大特色。它使我们认识到,当今社会已不是那种"画地为牢"的时代,开放是大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是社会的共识。而严氏的好传统则通过另一种途径,默默地影响着其他的村庄。该书将其纳入其中,这种记录方式是传统的"家谱"所不具备的,这既透射出八屋的自豪、外孙的骄傲,也体现出编者的宽阔胸怀。

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太快,特别是处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央的村庄,感受尤其深刻家谱。那些在外拼搏进取的严氏儿女,故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故乡的各种信息,无不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据说,八屋塆要整体搬迁了。如何记住乡愁,让子孙未来能找到自己回家的路,编者可谓煞费苦心。在拍摄了大量老屋照片的同时,还调查记录了家族中所留存的家具、农具和生活用品,体现出编者的独到眼光。我想,假如能在未来的"八屋塆"里保留一点池塘、树林、老屋,建一座小型的"塆史馆"留住记忆,让这些民俗文化遗物不再随着村庄的迁移而损毁、流失,让开发区南来北往的贵客、商家、游客了解开发区内这个历史上的"书香塆",即使算不上是给开发区锦上添花,可一定是一个亮点吧。故事是形成史志的基础。《八屋塆》记载的严氏的家风、家德及其展现出来的修身、和睦、敬业、治家、教育、诚信等诸方面的故事,亦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笔价值巨大的精神财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八屋塆》的价值一定能够不断展现出来。

2019年12月27日于鄂州市吴都古肆

此前,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还先后收藏了《大宗村志》、《潜山朱氏源流志》、《邓州焦林家乘》、河北张家口《通氏族谱》、《东李寨·李氏族谱》、《濮阳蒙古裔苏氏支谱》、《薛氏族谱》等等家谱。有需要查询这些族谱(家谱)信息或者欲参考咨询的读者,随时欢迎您前来我馆阅读,也可与修谱专家交流家谱编修心得,经验共享,共叙姓氏文化情。减少前人不修谱,今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的现状!同时,中华家谱馆也热忱欢迎其他已修撰好的族谱(家谱)入藏。捐谱方式参考下方文章详情。

来源: 锦秋文谱中华家谱馆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