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本溪连山关将军庙
在本溪县连山关镇摩天岭村花家堡子,有座庙后沟南山,半山腰处,有一座将军庙,庙的南面山脚下起筑石阶,曲折而上,回环于林间,通向山门。进得山门,见正殿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殿内供奉着释迦摩尼佛和地藏王菩萨等多尊佛像,东西两壁上则彩绘十八罗汉像。正殿东南约5米处是间偏殿,据看庙居士哈恩久先生介绍,此为东偏殿,供奉的佛像本是山顶一块自然生成、凸起如人形的石柱,远望如佛菩萨,站在山上俯瞰世间,于是人们就将其雕刻成佛像,并为之建起佛殿以遮风挡雨。清代时,这里曾被叫做“石佛寺”,石佛,指的应当就是东偏殿里的这尊佛像。
东偏殿西南约3米处的自然岩石上,立有佛塔,塔身为7个圆石柱由下向上、由大到小地依次叠垒起来,每两个石柱之间以1块四角向上翘起的方形石板相隔,石板共计6块,板、柱共同构成了一座别具特色的七层佛塔。据悉,原来的石佛、石塔在文革期间均被砸毁,公元2000年重修庙宇时,居士请工匠将佛像粘合修补、涂彩重塑,石塔则按原貌打造石柱石板、重新立起,石塔最底层的石柱和石板乃是老塔遗存。梁志龙先生认为,石塔形制具有明代佛塔砌筑特征,新塔是按旧制修复的,日本学者在上世纪初考察过将军庙,也曾对此塔有过记述。
山门西侧,残存半块石碑,为上半段,碑上文字已磨灭不可读,依稀见人名,或为功德主。将残碑翻转,则镌字清晰,题为《重修观音寺记》,立碑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其碑文如下:“尝闻古云,日中则昃,月盈(碑残,本行余字阙失,下文遇此情况即注“下阙”)焉。予于雍正壬子年间蒙(下阙)明之盛时,以是胜概可观(下阙)儒就释,游于是山,相以为(下阙)不期年,而菩萨从新其像(下阙)志气日微,无能为矣(下阙)财,复将焚毁旧址重建,(下阙)葺桥路之崩颓,以解(下阙)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下阙)”。残碑西侧,是近年立起的功德碑,上面镌有碑文和功德主,碑文末写着,“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李逢泰拜撰”。哈恩久先生说,这是公元2000年时,寺庙重建,举办庙会,李逢泰的第五代孙闻知,特地从市区赶至,送来其祖为庙撰写的、完整的碑文,将残碑碑文与之进行比较,也是非常符合的,且可知每行下阙29字左右,残碑当为原碑的四分之一。
按照完整碑文所记,李逢泰在雍正壬子(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年间曾到此山游览,只见到“大士石像”和明代隆庆年间的石碑而已。所谓“大士石像”,就是今日东侧殿中的石佛。“大士”应指“观音大士”,碑文的题目也写得明白,此处是“重修”后的“观音寺”。又有“隆庆石碑”,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时间从公元1567年至1572年,可见,此处当有古庙修筑于明代。就在雍正十年李逢泰游览此山之后不久,有僧人法号通岩,“好学佛道,弃儒就释”,在这里结庐而居。通岩和尚将“大士石像”整饰一新,又修筑佛堂六间。后来不幸发生火灾,烧去了三间佛堂。通岩的徒弟法号心则,又与众善信募资重修殿宇,并在其中供奉碧霞元君。同时,修缮附近损坏的桥、路,又盖起三间茶棚于路边,为过往行人提供歇脚喝水的服务。
或许有读者质疑,此碑文不是从原碑上抄录的,而是从今人手中得来,能是真实的吗?笔者认为,真实。清代朝鲜使臣对于将军庙(当时称“娘娘庙”)和这通乾隆年间所立石碑有确切的记载,且与今日所见碑文也相符。如朴齐仁在嘉庆五年(1800)出使北京时,途经连山关,见“山顶有丛祠,即所云娘娘庙也”,于是在峰前停轿,“攀壁而上”。这明显符合将军庙的地形特征,且连山关境内朝鲜使臣贡道所经,“山顶有丛祠”的,也只能是将军庙,故嘉庆年间此处已称“娘娘庙”。最重要的是,朴齐仁记载当时庙中立着两通石碑,一通记录着施主姓名,另一通镌写着“重修记文”,明白写着“乾隆年间”立碑,且“通岩上人曾居此地”,还有“碧霞元君之称”。这与庙中残碑和李逢泰的五代孙送来的碑文都是符合的,也可互为佐证。
朴齐仁又记:这里庙只有几间,且都倾颓,塑像颇多,“或抱孩儿,或弄孩儿,又有一像,抱九个孩于怀里,负三个孩于背上”,这把孩子又抱又背的神像,应该就是碧霞元君。明清时,碧霞元君在东北地区影响甚大,香火旺盛。人们认为这位善良的女神有求必应,如明代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未子者愿嗣……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心中,求子也是诚心必应,很灵验的。资料记载,有的碧霞元君祠,神座前摆放着许多金色的泥娃娃,供那些求子嗣的人抱取。求生男孩者就抱金男娃,求生女孩者则抱金女娃,并要向庙里交钱。若日后得子,就要给泥娃娃披红挂彩,送回庙里,同时要向碧霞元君进香还愿。直至今日也有很多人到泰山求子嗣,因为碧霞元君的道场在泰山。也正因此,碧霞元君俗称为“泰山娘娘”,故而元君所在的庙被称为“娘娘庙”,也在情理之中。此殿窗外有一奇怪塑像,丈夫相,手持短梃,瞎一只眼,瞪着仅存的那只大眼睛,坐在地上。庙东面的房屋中供着一尊金像,或即石佛。庙西有高阁,悬挂着小钟。庙后是僧侣居处,砌有火炕。
有趣的是,朝鲜使臣好奇的双眼和勤奋的记录,让我们得以知悉清代辽东庙宇的一个特点——庙前立杆。就如这座当时的“娘娘庙”,庙前左右立着两个红漆大柱,高10至13米,柱顶悬挂着青布小旗,一面旗上写着“风调雨顺”,另一面则写着“国泰民安”。旗不是天天挂,而是逢“朔望则悬之”,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才会悬挂。据载,当时的关帝庙和其他庙宇祠堂之前,都如此立有大小高下不同的“彩红竿”,功用是为了祈祷。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胜利后,于十月攻入中国东北,并攻陷盛京东南重镇凤凰城。危急时刻,聂士成将军受命坚守摩天岭。在英勇有效地防御日军疯狂进攻后,聂将军趁天降大雪,夜袭日军驻地,迫使日军撤退,随后又与其他将领一道,连续大败日军,取得了令朝野振奋的战果。在传世的《聂士成东征日记》中记载,聂将军时受清军统帅宋庆“饬令移守摩天岭石佛寺”,在摩天岭地区的寺庙中,只有本文所述之庙有“石佛”,所以此时此庙或已由“娘娘庙”改称“石佛寺”了。有人考证,聂将军当年就是以石佛寺为指挥所。这极有可能。然则今人多以为,因聂将军曾驻此庙,故庙得名“将军庙”,这却又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考证,“将军庙”之称在明代就有。万历二年(1574),朝鲜使臣许葑在出使途中记载:“至连山关……又过将军庙,庙在山隅高处。”其接下来的行进路线是夜宿甓洞,第二日翻过大高岭(摩天岭),过韩家坟,穿过甜水站。按这条线路,连山关境内“庙在山隅高处”与前文“山顶有丛祠”一样,说的只能是如今的将军庙,故而此庙在明代就已称“将军庙”了,不过,那时尊奉的“将军”,乃是关羽将军。总之,此庙明代称将军庙,清代称观音寺、娘娘庙、石佛寺,今日又复其本名“将军庙”,但无论庙名怎样变化,将军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本溪连山关将军庙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