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窈口脉络(10)祠堂,学堂,礼堂:祠堂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1-21 1040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富阳区文保单位“潘氏宗祠”解说词

  天地间有一缕情怀,叫记住乡愁;岁月里有一种感动,叫不忘初心祠堂。各位贵宾,大家好!欢迎大家来窈口村寻找乡愁。

  潘姓在窈口村是大姓,清朝时期,潘氏先祖经营有方,财力雄厚,先后建造起了三幢有名的建筑祠堂。建筑靠山面水,坐西北朝东南,选址考究,布局合理,设计独特。依据在村中的位置,三幢建筑由东往西分别是友于堂(新厅)、树滋堂(老厅,1995年毁于火灾)和聿追堂(潘氏宗祠,也称祠堂)。

  今天,我要带各位参观的是潘氏宗祠,即聿追堂祠堂。

  【大门正对祠堂,公路上】

  “水抱山围别有天,村美人和吉祥地”,这是写在潘氏宗祠照壁上的文字,是对窈口村地理位置和村容村貌的高度概括祠堂。

  现在各位所在的位置,以前是祠堂照壁和大门之间进村道路的一部分祠堂。当时,照壁和宗祠连为一体,东面和西面有围墙,围墙上开了两座青石拱形的大门。30多年前,公路通到村里,围墙和石拱门在道路拓宽时拆除了。

  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祠堂。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当时,宗庙为天子专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兴建家族祠堂。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难怪有人说:“祠堂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

  潘氏宗祠自1796年建成之后,功能在不断演变和拓展祠堂。建筑先是祭拜先祖的“祠堂”,后来是学子读书的“学堂”,如今是村民共享的“礼堂”。祠堂,学堂,礼堂,不变的空间,记录和见证了乡土中国从传统“家族殿堂”向现代“公共空间”转变的过程。

  往常,潘氏有严苛的《祠规》,一般人不能随便出入祠堂祠堂。现在,祠堂已经成为村“文化礼堂”的一部分,观众可以自由参观了。

  2004年,潘氏宗祠被确定为富阳区文保单位,2011年政府拨款重修,使古建筑原汁原味再现以往的风貌,焕发新生机祠堂。

  今天的潘氏宗祠之旅,我们可以用两个“五四三二一”来概括祠堂。到底是哪两个“五四三二一”?希望大家跟随我的讲解,认真听、仔细看哦!

  大家看,这是潘氏宗祠的大门部分祠堂。在古代建筑中,大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代表了这家人的威望地位。大门上方“潘氏宗祠”匾额是由富阳书法家羊晓君老师书写。大门两边有楹联一副,内容为:“祖祁门而登风俗源远流长,宗归化以衍云礽支分派合”,是浦江潘瑛老师撰写。楹联中“祁门”、“归化”是地名,告诉我们:窈口潘氏祖籍地在徽州祁门归化乡(今属安徽祁门县金字牌镇)。

  请大家注意看,我一开始所说的“两个‘五四三二一’”中的一个“二”要出现了祠堂。

  各位抬头看祠堂,大门和匾额之间有四个突出的圆柱,古建筑上对这样的构件有专门的说法,哪位知道?

  对,这就是“户对”祠堂。“户对”是位于门楣上方与地面平行的圆柱形木雕,由于位于门户之上,且成双成对出现,故名。户对一般用短圆柱形(纯圆柱形为文官,六边形方柱为武官),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旺盛、香火永续。“户对”数量的多少与官品大小成正比,一到五品可置六个,六到七品可为四个,七品以下与普通大户人家只能有两个。潘氏宗祠有两双共四个户对,可以看出潘家当时的实力和地位。这就是宗祠的第一个“二”,即“二双户对”。

  建筑有“户对”必有“门当”祠堂。门当,又叫“抱鼓石”,为鼓圆形石头。潘氏宗祠原先也有一对高大的门当,现在已经不存。古时,门当和户对是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过去儿女定亲之前,因有财不外露的传统观念,一般很难打听到对方情况,此时只要通过对方家门前“门当”上雕刻的纹饰以及“户对”的数量,就能了解对方家境。此后,“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

  潘氏宗祠正面有三扇大门,中门一般不开,平常走两侧的边门祠堂。

  古建筑是岁月的痕迹,人类的智慧无不隐藏其中祠堂。请大家随我从边门进入宗祠,继续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中厅前面祠堂,天井处】

  现在我们到了祠堂的大天井内祠堂。大天井的四周和地面都是用上等的“严州青”大青石严丝合缝铺成的。

  潘氏宗祠占地面积为735平方米,建筑左右对称,主要分成三进,前为前厅、次为中厅,三为后厅祠堂。高大厚实的外墙,包裹起一个重门叠院,阻隔了嘈杂喧闹的外部世界,营造出以家族为核心的人文意象,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

  大家看,前厅部分有一个舞台,舞台两侧的楹联“龙飞凤舞颂盛世,燕语莺歌庆升平”,为窈口书法家潘文吉老先生所书祠堂。

  这个舞台,古时是戏班演出所用祠堂。每年祭祀时或是逢年过节,戏台旁锣鼓喧天,演员从“出将”、“入相”的小门进出,演绎一出出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当时,观众大多坐在天井和中厅观看。天井东西两侧厢房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如同大剧院里的包厢,是供太太小姐等女眷看戏的专用看台。

  文革时期,宗祠内绘上了标语,现在两侧厢房还留有痕迹,大家可以读读祠堂。

  如今,作为村里“文化礼堂”的一部分,舞台是文艺演出的场所祠堂。

  宗谱是见证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要载体,窈口潘氏在1936年续修过宗谱祠堂。2014年,潘氏族人历经努力、团结一心,续编了中断长达78年之久的《富桐潘氏宗谱》。当时,就在这个戏台上举行过隆重的富桐潘氏宗谱第12修圆谱典礼。

  天井的东西两侧还有两扇大门祠堂,与刚才我们正面看到的三扇大门合在一起,宗祠就有“五扇大门”,这是“两个‘五四三二一’”的一个“五”,还有一个“五”在哪里?还有一个五就是“五个教室”!

  读书,往小了说是改变个人命运,从大了说是普及全民教育,富国兴邦祠堂。因此,读书,无论是古是今、于国于民都是件大事。

  窈口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先是兴办私塾,到了1944年就在我们现在所在的潘氏宗祠里创办小学,当时的名字叫栖鹤二乡中心学校祠堂。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小学的学制是五年。办学堂时期,整个祠堂被分割成出五个教室。当时,前厅舞台拆了,隔出一个教室,五年级;中厅左右两边隔出两个教室,分别是四年级和三年级;后厅隔出两个教室,安顿二年级和一年级。

  直到1986年,窈口小学新校舍建成后,学校才迁出,结束了祠堂的“学堂”阶段祠堂。近40年的学堂历史,伴随着朗朗书声,祠堂里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文脉得到了延续。

  “五扇大门”、“五个教室”祠堂,记住了吗?

  作为徽派建筑,高耸的“马头墙”是宗祠的一个重要特征祠堂。大家看天井上方,两侧就能看到马头墙。马头墙,也称封火墙、高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多的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高低起伏的马头墙,让人视觉上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马头”,多为“金笏式”,金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祠堂。“马头”做成金笏式,显示人们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潘氏宗祠的马头墙最多有四层,“四层马头墙”,这是“两个‘五四三二一’”的一个“四”祠堂。还有一个“四”在哪里?请大家随我走上台阶,到中厅寻找。

  【中厅正中祠堂,匾额前】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潘氏宗祠的核心部分——中厅祠堂。

  数十根挺拔的木柱和粗大的抬梁支撑起中厅,厅内的雕刻形态立体,寓意吉祥祠堂。中厅面宽18米,三间两弄。厅堂宽敞、高大,是祭祀拜谒祖宗的地方,也是祭祀结束后看戏的地方。

  匾额,是家族的勋章祠堂。中厅悬挂有多块匾额:正中是潘氏宗祠的堂名“聿追堂”,聿追,典出《礼记.礼器》,谓不忘先祖,追述先人德业。“翰林”、“进士”、“拔贡”是潘氏获得的功名,“克敦六行”、“柏节松龄”是对潘氏的褒奖。这些匾额,文革时期大多被毁,现在的是复制品,大多由浦江潘瑛老师所写。大家仔细看,匾额下方的支撑匾额的如意勾倒是原来就有的。

  各位,中厅堂前柱子上还有一副楹联“咏游以外初无事,山水之间大有人”祠堂。这幅楹联,有多种解读,大家读了之后,你能说出他的意思吗?

  “山水之间大有人”,好大的口气!这幅楹联原来悬挂在树滋堂(老厅)祠堂。树滋堂在1995年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对联是复制的。

  楹联的撰写者是很有名的书法家,他叫陆成栋祠堂。陆成栋,字迈伦,别号芝云,清朝萧山诸生。“喜画丛兰,绝无俗韵。山水亦俊逸。工书,纵横变化,不拘一格”,入选《皇清书史》。窈口村潘氏“树滋堂”(老厅)、桐庐深澳“怀素堂”、萧山河上大坞朱“玉泉堂”三地的匾额都为其所书。

  潘氏宗祠内的堂名、匾额和楹联为宗祠增辉添色,书写者富阳羊晓君老师、浦江潘瑛老师、窈口潘文吉先生和萧山陆成栋先生,成为了宗祠文字书写的“四位书法家”,这就是“两个‘五四三二一’”的一个“四”祠堂。加上前面看到的“四层马头墙”,“四层马头墙”和“四位书法家”就齐了。

  窈口宗祠自建成以后,除去“办学堂”和“做礼堂”之外,还有几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清朝时,太平军曾经扎过营;解放前,金萧支队伤员在此疗过伤祠堂。现在,我说说宗祠与太平军的故事。

  据《富桐潘氏宗谱》记载,清咸丰年间的1861年和1862年,太平天国李世贤部下的太平军曾两次到过窈口村祠堂。窈口和附近区域都有房子被烧,窈口村最醒目的三幢建筑(友于堂、树滋堂和聿追堂)却完好无损。

  原因只有一个:窈口潘家太公的一个不经意善举保全了三幢房子祠堂。

  据先辈讲:“在‘长毛’(太平军)未到窈口之前,当时有一批天台佬在窈口一个山坞里烧白炭为业祠堂。天台佬当时生烂脚,潘氏祖上开药店,太公就开药给他们治疗。不仅不要他们的钞票,还把忌嘴的腊肉、白腌菜等给他们吃。‘长毛’到窈口的时候,这批天台佬跟了‘长毛’。在窈口时,有的“长毛”要烧厅和祠堂,天台佬不许他们烧。就这样,因为潘家太公做了好事,厅堂就保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做好事是有好报的祠堂。在带客人参观厅堂的时候,我都喜欢将这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各位贵宾,中厅和后厅有穿廊连接,穿廊和中厅有屏门隔开祠堂。

  接下来,我们要到穿廊处找一找“两个‘五四三二一’”中的“三”祠堂。

  【后厅阶下祠堂,穿廊处】

  现在,我们站立的位置就是连接中厅和后厅的穿廊下祠堂。穿廊两边设有美人靠,美人靠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符合人体轮廓,靠着休憩很舒适。脚酸的贵宾,可以坐在美人靠上继续听我讲解。

  各位往两边看,穿廊左右各有两个小天井祠堂。天井也是徽派建筑的一个特征,下雨天,四周屋顶上的水源源不断导入天井,寓意“四水归堂”。

  天井里各有一个鱼池,鱼池也是蓄水池,兼养鱼和防火之用祠堂。原先鱼池里还培土种过牡丹,毎年春天,花儿盛开,远近闻名。现在,鱼池经过修葺,已经恢复了原状。

  两个小天井加上中厅前的大天井,成为宗祠的“三个天井”,与宗祠的前、中、后共“三进厅堂”,成为了“五四三二一”种的两个“三”祠堂。

  “三进厅堂”、“三个天井”祠堂,明白了吗?

  祠堂办“学堂”前,听老辈讲,鱼池靠墙边有两座对称的石板沏的焚纸炉,是祭祀时烧纸钱用的祠堂。

  靠后廊檐下,原先还有两个油漆过的精美朩架,一个木架上是一面大鼓,还有一个木架上挂一口铁铸的大钟祠堂。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只有在寺庙能看到钟和鼓,晨钟暮鼓祠堂。其实,旧时的潘氏宗祠内也有大鼓和铁钟,祭祀的时候用的。后来,大鼓移到了别处,铁钟也破碎了。铁钟留下一块,可以敲响当信号。在相当长时间的一段时间,破碎铁钟的一部分挂在廊下,作为“学堂”报时用的信号钟。

  连廊处到后厅,有三级台阶,这种格局,有视觉上的凝重感,可以表达对祖先慎终追远的虔诚祠堂。

  请大家走上台阶,我们去参观潘氏宗祠的第三进——后厅祠堂。

  【后厅正中祠堂,祖像前】

  上三级台阶,迈过门槛,我们就到了后厅祠堂。

  后厅也叫寝堂,左昭右穆,以前是安放潘氏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的场所祠堂。《富桐潘氏宗谱》上记载,潘氏宗祠祭祀分春祭和秋祭两场,春祭是农历二月初二,秋祭为农历十月初二。当时祠堂祭祀极为繁琐费时,是当今的人无法想象的。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对祖先的虔诚。如今,每当祭祀的时候,不管是祭品还是程序都大大简化了。

  遥想当年,祭祀和一件十分严肃庄重的大事,每逢春露秋霜开祠致祭,家族成员不得高声谈笑、胡言乱语,恐亵慢列祖列宗祠堂。参与者沿着台阶,跨过门槛鱼贯而入。在钟鼓敲击的音乐中,在氤氲香火笼罩下,后人与先祖进行跨时空的心灵交流,肯定能悟出不少想法。

  寝堂原有神龛,现在挂有祖先的画像祠堂。

  1896年宗谱上载有《窈溪潘氏新建祠堂记》的文章,作者是潘氏宗祠建祠发起者潘元公的女婿钟绳武祠堂。文章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为了不忘先祖,七十多岁高龄的潘元公首发建祠倡议,随之画字者有五十三人之多,说明族人都很赞同并签了字。大众同心同德,出钱出力,可谓万众一心。其后,潘元公更是带着儿子起俊、起儒和起仕亲临监工。经费不足时,自己又拿了九百八十贯……宗祠终于在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落成。最终,五年后的嘉庆六年(1801)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奉主入祠。我们可以想像,供奉先祖牌位入潘氏宗祠的“双十一”期间,祭祀典礼隆重举行,壶源溪旁的窈口村该是多么热闹呀!

  现在,作为窈口村“文化礼堂”的组成部分,大家可以看到后厅已经布置成一个有蓑衣、背篓、淘米箩等器物的农耕文化馆,成为传承传统美德、民俗民风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到窈口旅游度假客人的必游之地祠堂。

  后厅农耕文化馆的老物件,都是村民自发无偿捐献的祠堂。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我们在前厅看到的的戏台,也是潘氏后人潘水松在2012年出资两万元复建的。

  隔出教室办学堂、村民捐出老物件、水松捐造新戏台、族人合力续宗谱等等发生在这座老建筑里的故事,其实都是潘元公建造潘氏宗祠精神以及堂名“聿追”的延续和传承:不忘根本、团结一心祠堂。

  接下来,请大家自行参观后厅农耕文化馆里的老物件祠堂。10分钟后我们在中厅汇合,继续寻找“五四三二一”。

  【中厅右侧祠堂,壁画边】

  参观完老物件,我们把潘氏宗祠的“两个‘五四三二一’”来梳理一下祠堂。(请贵宾说一说)

  对,到目前为止,“两个‘五四三二一’”快找齐了:五扇大门,五间教室;四层马头墙,四位书法家;三进厅堂,三个天井;再加上宗祠大门上方的“二双户对”祠堂。这样看来,只剩下一个“二”和两个“一”了。

  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厅位置祠堂,就有一个“一”:“一副壁画”,大家找找?

  不错,眼尖的贵客已经找到了壁画的位置,壁画就在中厅右边的墙上祠堂。请大家随我走到壁画前。

  原先,中厅左右两边都有类似的壁画,现在只剩下右边这副祠堂。这幅壁画中间画有梅花和竹子,左右两边已经模糊。2006年2月27日的《富阳日报》上,就有题为《湖源两处题壁具有较高水准》的报道。

  在宗祠里画有如此大幅的绘画作品,在富阳极为少见祠堂。经专业人士品鉴,壁画完成于建祠时期,年份久远,水平较高。

  为了保护壁画,如今外层已经罩上了透明保护罩,各位可以凑近了仔细看看祠堂。

  看完壁画,我们要移步到宗祠外面,去看一看剩下的一个“二”和一个“一”祠堂。

  接下来,请跟随我走出右侧边门,沿墙角找到宗祠的“二个葫芦”祠堂。

  【右侧外墙祠堂,窗户下】

  大家看,在宗祠高高的四层马头墙下,上下各有一个圆窗祠堂。圆窗在建筑中并不少见,少见的是圆窗上部窗檐上的造型,有两个“宝葫芦”!这两个宝葫芦,就是“五四三二一”里的“二只葫芦”。葫芦作为窗檐的一部分,居中,曲线流畅、虚实结合,既美观又寓意丰富。

  宝葫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多子多孙的,有福气的意思祠堂。从建筑风水学的角度,立在窗檐上的宝葫芦又起到了聚财、聚福、聚气的作用。有意思吧!

  好了,本次潘氏宗祠之行即将结束,我们去看最后一个“一”祠堂。

  【照壁南面祠堂,古树旁】

  各位好,我们现在就站在了“五四三二一”的最后一个“一”,“一棵古树”旁祠堂。

  这是一棵苦槠树,已经有560多岁了祠堂。古树和潘氏宗祠是窈口水口的显著标志。

  “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处也”,村落的水口,在流经村落的沟渠下游,属于一个村庄的“门户”和“灵魂”祠堂。在窈口村,潺潺曲折的沟水,枝繁叶茂的古树,气派威严的宗祠组成了最讲究的水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建筑、布局与环境的完美统一,和谐共处祠堂。潘氏宗祠,立于水口,背靠来龙山,前临壶源溪,面朝照山,内外布局时还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印合了“前有照后有靠,绿水青山来环绕”的佳境。

  往昔,这棵苦槠树正当盛年,枝繁叶茂祠堂。边上除了祠堂之外没有其他建筑,苦槠树就显得尤为高大和挺拔。如今,大树已经枝不繁叶不茂,只有下部需要几人合抱的躯干和部分枝叶尚存,俨然成了一位耄耋老人。光阴逝水,大树老矣!

  “长江后浪推前浪”,大家看,边上一棵叫不住名字的树木正肆意生长、枝繁叶茂!一老一壮两棵树,正像人类一样血脉绵延,生生不息祠堂。

  好了祠堂,到现在为止,潘氏宗祠的两个“五四三二一”全部找齐了,让我们一起回忆、总结一下:

  “五扇大门,五间教室;四层马头墙,四位书法家;三进厅堂,三个天井;二双户对,两只葫芦;一副壁画,一棵古树祠堂。”

  各位贵宾,时间可以改变容颜,却不能改变人们对家乡的热爱祠堂。我们在“祠堂”里缅怀先贤遗风,在“学堂”里感知文脉延续,在“礼堂”里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窈口确实兼具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

  潘氏宗祠之行到此结束,接下来各位可以在村里自行游览祠堂。

  谢谢大家祠堂!

  2017年10月16日初稿

  2017年12月12日修改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