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有你在喜丧纪念,灯亮着——纪念巴金
对于许多人来说,巴金是写作言情小说《家》、《春》、《秋》的翩翩文学青年,是写作真话日记《随想录》的垂垂思想老者,是在1989年声援学生运动的良知守护者喜丧纪念。西谚有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巴金同样如此,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巴金都会有所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一个复杂的巴金,而不是坐在高台上那种纸糊的神像。
我读巴金已有经年,从小说《家》、《春》、《秋》到《雾》、《雨》、《雷》、《电》、《寒夜》,以及他早期的“域外小说”喜丧纪念。确实让一个少年沉迷其中,可以与当今少男少女迷恋韩寒、春树相比肩。然而小说里的故事很快露出了虚构的无力。我开始翻阅巴金另一种作品,譬如《雪泥集—巴金书简》 、《十年一梦》 、《海行杂记》、《随想录》 、《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等。
这些非虚构的文字,从早期的旅行游记到晚期的真话记录,一以贯之的是巴金的朴实文字,不事雕琢,有话要说喜丧纪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花城出版社曾经推出了一套“人生文丛” ,收的都是现代作家的散文,其中巴金那套名为《巴金美文—诚挚人生》 。诚挚或许如此,美文当非巴金之风格。巴金自己说过:“我的文字毫无含蓄,很少有一个句子里包含许多意思,让读者饭余茶后仔细思索,慢慢回味。”
巴金不以惊艳美文、幽默随笔见长,他仅仅是“有话要说”喜丧纪念。于是有《随想录》传世,于是有建立文革博物馆的不识时务的异想天开。现在读《“遵命文学”》、《“长官意志”》等文字,虽然辞意浅陋,可真情流露,实现了讲真话的理想。学者傅国涌如是说:“他的《真话集》虽然没有多少深刻之处,却也走出了假、大、空。我们今天依然尊敬这位老人,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而是他的忏悔、他的自省、他说出真话的勇气与真诚。”
确实如此,文学不是抚慰品,不是按摩椅;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喜丧纪念。文学是让阅读者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说话,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巴金,他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巴金倡导的“文革博物馆”没有半点着落,可他以自己的文字、用纸和笔——整整一部《随想录》建立起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这样的“文革博物馆”千年不坏,每睹每新。
多年前,巴金就说过这样一番话:“长寿不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痛苦喜丧纪念。”偏偏造物弄人。有学者称:巴金真正的文学生命1949年就结束了。上海学者郜元宝说,根据他个人的阅读经验,巴金的作品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郜元宝认为巴金是在新文学的严肃文学系统内部具有通俗倾向的作家,他成功地将西方现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融入中国新文学中,没有生吞活剥的痕迹。纵然如此,巴金与中国第一流的作家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
百岁老人过世,可谓喜丧喜丧纪念。无论世上的人如何盖棺论定,巴金的意义依然存在。虽然他没有鲁迅的忧愤深广,也没有茅盾的鞭辟入里,可巴金以自己的激情、自白式写作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家》《春》《秋》风行数十年。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面对一位世纪老人的离去,我们惟有真挚的祝愿——有你在,灯亮着。
朴素写于10月17日深夜喜丧纪念。
附: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喜丧纪念。享年101岁。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 、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 ,中国作家协会副 、代 、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 ,上海市政协副 ,《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 。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