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间“喜丧”难说喜,说说我九十多岁去世的奶奶一生(转载):喜丧纪念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8-02 551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民间“喜丧”难说喜喜丧纪念,说说我九十多岁去世的奶奶一生

  在我的记忆中,一开始就有一个佝偻的身影,时常呵护在我身旁,朴实的言语,慈祥的神情,几乎总是忙碌于各种家务营生喜丧纪念。除去父母之外,给予我关怀最多的就是我的奶奶。从我记事开始,奶奶的腰已经弯了。瘦小的身材,加上弯背,所以显得就更加瘦小。然而,正是这个弯曲的身影,一生勤苦,上孝下慈,一直给了家人踏实、心安。而现在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

  奶奶姓张,生于民国十八年,山东省利津县人氏喜丧纪念。行二,上有一兄,下有两妹。奶奶幼年丧父,慈母携幼妹改嫁河东,兄妹三人随伯父母长大成人。伯母虽慈爱宽容,然而毕竟非生身父母,待之虽厚,可幼年寄人篱下,实数不易。晚年,奶奶尝跟大姑说:“跟人不易”。于是,奶奶从小就勤苦节俭,特别能容让他人,待人接物,察言观色,宁肯自己吃亏,从来不跟别人争执。

  婚年,爷爷十六岁,奶奶十五岁喜丧纪念。二老一生养育七子女(一子饥荒年代夭折),上孝下慈,克尽伦常。奶奶一生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农忙时下地干活儿,农闲时织布做衣,伺候一家老小,照顾满院生计。儿孙印象中,只有她操劳的身影,直到晚年行动不便,方才有休息的观念。即便如此,为儿孙守望家园,望出盼归,时刻以儿孙为念。一生朴实敦厚,温良宽容,从未听奶奶说人是非,从未见奶奶与人争吵,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对长辈,活着尽孝道,祭祀尽诚心。对晚辈,慈爱耐心,从不打骂,一视同仁,时刻挂念。我家曾数代单传,从父辈开始人丁才兴旺起来,一者先祖阴德,二者概奶奶贤良持家,厚德载物也。俗话说“一个好媳妇,旺三代”,奶奶足以当之。

  孝慈

  奶奶一生,上孝下慈,克尽人伦,吃苦在前,从不考虑个人享受喜丧纪念。有衣服饮食,先想着老人孩子,有操劳之事,可凡自己能动手者,虽年近九十,绝不愿假手儿孙。据说先曾祖母性情刻薄,而奶奶终身随顺,克尽孝道。一次曾祖母要参加婚宴,苦于没有新鞋,埋怨女儿媳妇无能。奶奶默默不语,通宵达旦,一夜之间竟为婆婆做好一双新鞋。曾祖母临终前瘫痪在床两年多,爷爷为家计在外奔波,照顾老人吃喝拉撒,基本全靠奶奶一人照顾。据说曾祖母脾气非常不好,经常呵斥数落,奶奶从来坦然受之,即便受屈默默流泪,却依然孝顺依然。

  儿孙对奶奶最深感念,莫过于其慈爱温厚喜丧纪念。奶奶一生养育五子二女,饥荒年代,一子饿死。男孙六人,女孙三人。对于众儿孙,奶奶从来一视同仁,慈爱牵挂,从无偏爱偏袒。听父亲常说,三年饥荒时期,幼弟饿死之后,奶奶恐父亲(时年七岁,家中最小的孩子)亦难逃噩运,遂携父亲过黄河到东岸讨饭、捡麦粒为生。因彼时农民不许私自离乡,母子二人,只能昼伏夜出,奶奶捡麦粒,父亲挖野菜。每天下来,可以捡一小捧麦粒,半袋子野菜。吃糠咽菜,竟然逃过一劫。父亲后来每说及此,辙难免垂泪。

  孙辈九人,八人都曾在奶奶背上长大,只有小妹出生时奶奶已八十六岁,虽然背负不动,然依然疼爱有加,时常惦念喜丧纪念。孙辈之中,以我承恩最深,直到十五六岁,还常在爷爷奶奶膝下。记得那年暑假,天气特别炎热,土炕上又没有风扇。奶奶怕我热得无法安睡,每夜都且着身子用扇子给我扇着让我入睡。半夜迷迷糊糊醒来,总是看到奶奶歪着身子给我扇凉,虽然已经困倦而眯着双眼,可手里是扇子依然断断续续扇着。每想及此,实在感念不尽,依依难舍。

  奶奶一生敬畏天地鬼神,实在有她非常朴素而真诚的信仰喜丧纪念。上一辈老人的忌日,奶奶总是记得特别清楚,提前几天就约好家人,同去扫墓上坟。每逢初一十五,奶奶偶尔烧纸磕头,每逢此时,必挚诚给全家老小祈福,甚至祈祷邻居街坊皆健康平安。每逢吃较好的饭食,诸如吃饺子、年糕之类等,奶奶总是盛出第一碗,捧到门口,双手供养给天地祖先。年迈时已经行动不便,每次给她端好饭菜,若身边无人其他人时(身边有人时怕别人取笑),便捧起来四周供养,以敬畏神佛。

  老太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喜丧纪念。奶奶虽年过九十,对儿女牵挂有为深重。以前,爷爷奶奶和三叔住宅为前后邻居。三叔出车贩卖粮食,经常晚归。奶奶若听不见三叔开车回家,绝不关门休息。听到车响起归家,方才关门入睡。两年前大伯病故,家人隐瞒不下,只得告诉奶奶。奶奶悲痛欲绝,多次祈求以身代死,凄怆之貌,街坊邻居无不落泪。

  勤俭

  奶奶一生勤苦持家,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喜丧纪念。因经历过饥荒年代的生活,奶奶一生节约俭朴,吃穿用度,从不讲究,尤其不浪费一粒粮食。有一次,有酒店的朋友送给爸爸一包过期的馒头,本是带回老家喂鸡犬的。没想到奶奶竟然不舍得,蒸馏之后,竟然偷偷吃了几个。从那以后,爸爸再也不敢要这些过期的馒头。我们这些晚辈也许非常难理解,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老人何必如此,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理解那份对粮食的感受。粮食就是生命!因为没有粮食,曾经眼睁睁看着至亲骨肉幼年夭折,因为没有粮食,过了多年饥肠辘辘的生活,他们怎舍得浪费粮食呢。

  晚年,爷爷奶奶独居小院,生活还能自理时,他们过着相对清闲自在的日子喜丧纪念。奶奶缝缝补补,种菜养鸡,依然做着各种营生。在他们,劳动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真得成了一种修行。一次晚上,我们三人一起看电视,奶奶又说起过去艰难的岁月,她对今天生活的知足,溢于言表。奶奶说:“现在人真是太能了,不出门就能看戏(电视)。这不就是人家说的幸福吗。”“幸福”一词并非我乡土语,在朴实寡言的奶奶口中说出,实在少见。然而,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知足。虽然今天看来,他们过有些贫寒的生活,可他们体会到的幸福,或许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勤苦、知足,也许是我们很早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财富。

  亏欠

  跟多数同龄人一样,奶奶不识字,甚至看不懂钟表,甚至竟然也不认识纸币的金额喜丧纪念。一辈子除去姑姑坐月子、年轻时偶尔回趟娘家,几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村子。虽然缠着小脚,农忙时依然下地干活儿,直到儿子们长大了,奶奶才完全料理家务。眼里只有活计,纺线织布,洗衣做饭,直到夜里睡觉,从不见她休息。爷爷过世以后,家人不放心老人在小院独居,希望把老人接到身边,苦劝半年,奶奶才勉强答应。然而,城里的生活她并不喜欢,没有小院,没有鸡犬,甚至看不到土壤。

  我自幼常在爷爷奶奶身边喜丧纪念。直到初中,虽然已经在城里上学,可一到寒暑假,必然回乡跟爷爷奶奶同住。白天跟小伙伴贪玩,晚上听爷爷讲各种神神鬼鬼的故事,听奶奶讲老辈的事。我喜爱历史,大概最早恐怕是奶奶启蒙。奶奶虽然不识字,可是记得事情特别多。一年冬天,奶奶跟我说了很多民谣民谚,我记载日记本上,还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然而,高中毕业后,读大学远在千里之外,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看看爷爷奶奶。每次带一点异乡的特产,看着他们品尝,看着他们无比满足的样子,打心里高兴。博士毕业找工作时,本来打算一定离家近些,然而,无奈山东的大学人事复杂,几经打击,被迫来到西南,离家千里,年过而立,孑然一身,想到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内心总是充满愧疚。尤其是对于爷爷奶奶,他们陪我三十多年,已然不易,然而,我一年之中,又能陪他们几天呢。一年到头,一般只有寒暑假看望两次,多时,能陪伴几天。来去匆匆,近几年尤其感觉到不舍!每次暂聚离家,奶奶总是攥着我的手,问我,“多咱回来?”我总是回答“下个月还回来”,然而,下个月依然在千里之外。去年寒假,早回家几天,有幸多陪伴几日。因奶奶晚年有以毛病——害怕,白天尚可,晚间需要有人陪伴方睡得踏实。平时都是爸爸陪她睡。我回家了,乐得跟奶奶作伴。奶奶生活规律,晚上八点半准时睡觉,一开始让我这样平时都熬到半夜的人,颇不适应。躺着无事,就跟奶奶闲聊,奶奶听力不好,虽然聊得断断续续,可依然特别珍惜这交流的机会,仿佛回到了十二三岁时,陪在她身边的日子。有此机会十来天早睡早起,竟然意外地身体好了很多,手指月牙白都升起了,这也是奶奶晚年再次给我的恩惠吧。

  侍疾

  奶奶虽然年过九旬,可头脑清晰,眼睛不花,生活还能自理喜丧纪念。去年秋天,奶奶突发心梗,住院数日后康复,虽然表面如常,可毕竟不如往昔。今年春天时,我出差北京,顺道回家看望她。她脸色红润,说话清楚,没有生病的迹象。夏天时事情忙乱,时光蹉跎,居然没有时间陪她几日。十月份,奶奶病重后,不进饮食,医院已无力医治,遂回老家。出院后,奶奶卧病近五十天。子女侍奉,昼夜不离。期间,我曾回家看望两次,最后时光,病痛折磨,唯心痛而已。亲属街坊皆来看望,念及奶奶恩泽,常有人唏嘘落泪。表叔本是奶奶的外甥,因幼年时由奶奶哺乳带大,一直给奶奶叫娘,几乎每日都来看望,念及幼年恩惠,如同生母,每每落泪。除子女外,大嫂细心照顾,不辞污秽,孙辈之中,实少其人。第一次回家时,正遇堂哥回来看望,看着奶奶卧病在床,容颜憔悴,忆及幼时奶奶对我们的疼爱,兄弟们不免痛哭失声。奶奶在最后的日子里,饱受病痛折磨,有时候竟终也呻吟。家中子女心痛落泪,父亲更祈祷以身代之。然而,人生有命,奈何奈何!夜间,奶奶因内烧,经常说口渴,需要喝水。子女伺候,经常一连数日和衣而卧。晚上睡觉,奶奶总说害怕,即便挨着她睡,依然不能缓解,于是爸爸握着她的手,方才让她安心。一幕幕,实在感人心怀。生命之有孝,正如树之有根。报恩尽孝,父辈实在为我等作出表率。此孝道,朴实平凡,而真切有力。

  那天,我到北京开会,本指会后顺便回家看望喜丧纪念。夜里十一点多,接到父亲电话,奶奶老了。虽然奶奶久病,早有心理准备。可伤痛之中,心里顿时空空落落,无所归依。奔丧到家,已经晚上七点。哭倒灵前,悲痛莫名。爸爸擦着眼泪说,“你奶奶享福了”。奶奶穿得整整齐齐,面容安详,安静地躺着,甚至脸上还有一丝红晕,仿佛平时睡着了一样。是的,我们听不到奶奶病痛的呻吟了,终于可以远离病痛的折磨,了却累世罪业,以今生今世的德行和恩泽定该安享极乐了。

  送别

  奶奶卒年九十有一,孙辈九人,曾孙辈三人,四世同堂喜丧纪念。有人常以此类丧礼为喜丧,实则,若以情体之,丧实在无喜可言!死丧者,若享寿期颐,人伦圆满,安享晚年而殁,只能说儿孙辈内心少亏欠,可永诀之痛,如何会少减!

  奶奶殁后,停灵两日,儿孙守灵,日夜不离喜丧纪念。二日后火化,临行之时,父亲给奶奶最后一次净面。一边擦脸,一边哀道:娘啊,我再也没法伺候你了!娘啊,你一路走好啊!说到后一句,已泣不成声。众儿孙扶棺痛哭,不忍放手,父辈最后一次抚摸奶奶脸颊,哭声哀绝!送遗体上灵车,儿孙跪倒车后,大放悲声!大姑已年过古稀、小姑年过半百,皆委地痛哭,街坊四邻劝慰不住。儿孙皆知,自此而后,永无见日!何痛如之!何痛如之!孟子所谓:亲丧故所自尽也。而今而后知礼仪之大,知恩情之诚,知人伦之重,知生命之真!

  我自始即怀疑流俗所谓“喜丧”之说喜丧纪念。老人即便儿孙满堂,安享晚年而殁,然而孝子之心,相伴越久,越是不忍别离。生死相隔之日,最是摧人心肝,何喜之有呢?!而我乡土,确也竟无“喜丧”之说。我乡乃黄河入海口之一偏远小村,人物地域景色之类,皆无足称道着,其于礼乐教化,先王遗泽,尚有如此厚重传承,实在更是令人感慨者。

  然而,山东某些基层政府,居然无端废止传统丧礼喜丧纪念。数年以来,就禁止穿戴白色丧服,只得头戴白布,略做表示。将以往数千年传统庄重有序的礼仪下令废止了,甚至家族聚齐,血亲分序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此,哀痛之心,报孝之义,如何表达,如何寄托?孝子慎终追远,报本之义如何宣达?农村传统丧葬礼俗,上本之古代圣贤,下植根于民众生活,两千年来,血脉不断,人伦之敦化,人情之纯美,国族之认同,民众之终极关怀,端赖于此喜丧纪念。基层政府,不顾实际,不虑得失,如何可以轻率禁绝?!而今更知,古人设为五服制度,父母之丧三年,“称情立文”,非是限制,乃是赋予孝子权利。亲人故去,我们并不要求路人悲伤,可是我们应该有悲伤的权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尊重别人的真实感情。人情礼仪草草了事,家族亲情断绝,唯独赚钱经济第一,让人心如何敦厚,拿什么真心来生活、来工作呢?

  奶奶离开了,最亲近的人又少了一个喜丧纪念。从此而后,千里之外回去,再也见不到奶奶了,在也无法握手说说话,无法体会那份慈祥和安心了。奶奶离开了,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温良贤淑,上孝下慈的品德,似乎与现代女性永无关系了。甚至也没有人为此赞美,而只作为礼教压抑女权的说辞而批评了。然而,这个人给予一家五代人的踏实、依赖,用心用爱而撑起的天空和家园,亦恐将是后人再难企及的了。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