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音乐心情]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葬礼音乐听后感及其它:葬礼后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10-25 548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记得一回的素描课,那位美术老师嬉皮笑脸地对我们说,画人物肖像要画出人物的气质来,气质是个很积极的词,一般指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没有哪个人说,‘你有流氓气质’的葬礼后。全班哄笑,我愕然:怎么就不对了?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就有一种类型化的气质么。要是正常人的话,这样的描述还会更加复杂。我不敢肯定我是否一辈子都会有,可我敢肯定有时它会从体内什么地方偷偷溜出来,接着自己就会象煤气中毒似的进入无政府状态。

   ----------眼下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葬礼后。头有些晕忽,许是睡觉打破规律的缘故。

   引子讲完了,现在言归正传,说说我的那盘“葬礼专用音乐”葬礼后。那是高二时候买的。买的过程中音像店的老板一直用某种阴阳怪气的眼神盯着我----------也许是想瞧瞧我是否印堂发黑征兆不祥。那张唱片的一面是中国的哀乐,一面是西方的葬礼进行曲。我这人有点一相情愿,不论听什么乐器都觉得它在哭。葬礼上放的音乐自然更免不了有这种多情的想象。张爱玲对音符敏感,说小提琴听来可怖,“象水一样什么都流走了”;说胡琴尚好,尽管苍凉尽管凄惨可末了还有个回马枪可杀,仿佛北方人说的“话又说回来------”那般的荡气回肠。我愿意听它们哭的,哭完了干脆利落地离开。所以乐器里我最喜欢小提琴。它能恰倒好处地表达不同程度的其他东西无法淋漓尽致的表达的忧伤。“象水一样流走”,世间的一切,不都是这样的么?小提琴是最为人性化的乐器了。

   因为不知道西方音乐里《葬礼进行曲》是怎样来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又是什么,也不知道《哀乐》又是中国哪个年代的作品,来自何处葬礼后。所以只会胡乱猜测,纯属主观臆造。无知给了我想象的翅膀和胡扯的勇气。hoho--------《葬礼进行曲》大概就是抬着死者的灵柩在街上缓缓行进时和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时用的罢?动态的,音乐里有种催人前进的节奏,拍子也打得很均匀--------大概没有人走了几步由于过分悲恸突然想小跑的。号的音调低沉,作为铺陈让人想到战场,再加上令人血液沸腾的管弦乐,我感觉到的不是哀伤而是激越和悲怆。而且一个乐句的起伏是循着由低到高再回到低的规律渐次形成旋律的。是而倘若音乐真象有人在哭的话也是好好的哭,不疾不徐的哭-----------这哭声大约可分成两个阶段:前一段近乎呜咽。也许是回忆起死者的生平,音容笑貌,觉得这人还在着,只是身体已经变冷了;后一段则是有节奏地啜泣。这中间起伏不大,此阶段人们想的是这个亲爱的人已经离开了,上了天堂,他在那儿等着我们,伤心之余还能有一丝安慰,因此不至于哭得太失态。所以我说是“好好的哭”。:)而东方人的《哀乐》就大不相同了。前后两段对比强烈,前一段缠缠绵绵凄凄惨惨戚戚,-------这该是热身用的罢?后一段陡地一个高音,接着音符一个比一个高,最后到了白热化的那个点---------这音估摸是唢呐弄出来的,高得惊人。倘若用哭做比方简直就是号啕大哭。接着锣出来了,隔半个乐句“咣~~~~~”一声,象是主持葬礼的长者正在劝哭得最为突出的女眷:算啦,别太伤心了,哭坏了身子不好。----------结果往往是恰得其反的。于是又来一轮抢天呼地。----------还有一点要声明,我如此描述绝对没有一丝的不敬和贬此褒彼的立场。我只是象打字机一般认真仔细地记下彼时听着音乐心中的所想,真实地。-----------那一声锣响也仿佛在提醒在场的人:这是场葬礼,你现在正身在其中。冯小刚在《大腕》里借着葛优的口说中国人讲轮回,所以老年人的葬礼是“喜丧”,人们喝酒,庆祝,放鞭炮。觉得这里头有些不对劲:那些吹吹打打的职业人员,红白喜事都是他们参加,吹的调子大致相同,只是前者节奏稍快,加入的乐器也多,--------不知有没有鼓?后者大多由唢呐手一个人独奏,其余各人间或协奏。唢呐是个很奇怪的乐器。有时听起来分外热闹,有时听起来各外凄清。就象北方的民歌。----------也许是“快活即快死”的观念使然。很记得那首《青春舞曲》。歌词透着忧伤,可旋律却明快热烈,舍友说是表现他们人生态度的积极乐观,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该是歌者通过这样旋律与歌词所含感情色彩的强烈对比来极端地反映内心的苦痛。有种“怒极反笑”的味道。正因为这样方能让人回味。不过转念一想这是首少数民族的歌,少数民族大多生性豪爽,没汉人那般善感,大概欢快就是欢快罢-----------流走就让它流走吧,一去不回来又有甚么要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可我们这些天性敏感的人读到这样状似慷慨的词相反的却会更轻易地勾起我们内心的忧伤。

   ------对不住,跑题了葬礼后。“喝酒”应该不是表庆祝罢。中国人对葬礼是很严肃地重视的。不管是死者还是生者,都把这项程序当作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人生的一个部分。所以常常一举办就数天,一邀请就巨多人,亲友、同事、受恩惠者,笃信佛教的还有和尚做法事,民间有专职此事务的一群师傅。这些人,都得一一发贴请了来,这些人在这几天里什么也不干,就光参加葬礼,当然得好生款待。“喝酒”,“吃饭”,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非为的“庆祝”。至于“放鞭炮”,鞭炮在中国民间素来有驱走阴秽,迎来喜庆两层意思,这葬礼过程中的鞭炮,该是第一种意思罢?希望往另一个世界走的人能一路顺利,平平安安的到达。用鞭炮把沿途的鬼怪魔障全都吓走,这是很自然的想法。所以“喜剧葬礼”本身在东西方两个世界都是讨不了好的。

   巧得很,昨晚上刚看了部电影,片名叫《单身汉》葬礼后。那个被男主人公仓促请来主持婚礼的神甫原是养老院主持葬礼的,到了婚礼上他居然一开口便说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来:现在,请我们大家一起对死者进行最深切的哀悼。---------讲到这里,嘎然而止。因为已经有无数双瞪圆了的眼睛恶狠狠地对他瞄准了。不过想想两者确实有些相似----------一生都只有一次,气氛都很神圣,前者象征新生活的开始后者象征往昔的结束,前者既意味着自由也意味着束缚,后者同样如此。人们都对两者祝福。人们都在两者的仪式上感到了自己内心的孤单。。。。。。

  后记:写完这篇文字之后的一天上网查了查相关资料葬礼后。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曲子,现将所查资料附录如下:

  第三乐章 葬礼进行曲

    肖邦把葬礼进行曲加到奏鸣曲里是遵循贝多芬的传统葬礼后。显然,肖邦奏鸣曲里的葬礼进行曲在整个作品的戏剧构思上具有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以及肖邦所喜爱的降A大调奏鸣曲(Op.26)同样的作用。肖邦原可以和贝多芬一样给自己的葬礼进行曲冠上这样的名称:“悼念英雄”。斯塔索夫写道:“奏鸣曲里的这首闻名于全世界的葬礼进行曲完全是独具一格的作品,它明显地描写了一幅悲痛的人群在丧钟的伴随下庄严地行进的情景……。”

    李斯特对这首葬礼进行曲的解释与斯塔索夫的相似:“听众感到,这里哀悼的不仅仅是一位英雄的牺牲……,而且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葬礼后。”

    庄严、从容不迫的速度,严整的节奏,肃穆、朴实的旋律及和声,低沉的钟声——这一切确实能使听众想起送殡的行列葬礼后。肖邦葬礼进行曲里的基本情绪是低沉的,并带有含蓄的悲恸。可是,肖邦的音乐bu仅仅抒发悲痛之情。突然响起的雄壮强烈的号角声宣告光荣属于烈士们。

    中段明朗、哀婉葬礼后,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它衬托了葬礼进行曲头尾两段悲壮、雄伟的性质,同时却在旋律的严峻朴实和钢琴织体的素净上与头尾两段取得一致.

  “真正的艺术不是娱乐你,而是打你耳光葬礼后。”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