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祭奠即将成为人生的延续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0-09-01 2808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中国的又一次全国公祭。这一天属于所有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医护工作者,属于所有因病离开人世的普通人。


在此之前,疫情中烈士的逝去让蜡烛燃遍所有人的朋友圈。人们不能去某一个地点祭奠英雄,但众多网友从没有遗忘他们。


“时间过得好快,你们在那边还好吗?”


“武汉真的好起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真的到了。”


“我已经忘记你们去世的日子,就把今天这个哀悼日子当成你们的忌日吧。愿你们在那边一切都好。”

当祭奠即将成为人生的延续11.png


网络上的“祭奠”和国家级的公祭,都是对于逝去人们的追思。逝者虽逝,但我们的心依旧被“他们”揪牵着,只是这样的揪牵从每年的清明,变成了每时每刻。


而在更多逝去普通人的微博、微信、个人页面上,一幕幕悲欢离别也在延续,就像随时间变陈的酒,发酵出记忆的香味。


祭奠不再局限于现实


2020年开端,办公、蹦迪、上课等都转移到线上进行。


春分后15天的清明节,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尽管企业们已经不断复工,但线下群集活动仍不能掉以轻心,各地政府格外警惕。


2月下旬时,温州职能部门曾发文倡导网祭,但当时人们的眼球聚焦在了新冠肺炎上;


3月7日开始,北京的主流媒体开始倡导网祭;8日,河南主流媒体推出“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月26日举行,全球网上拜祖邀您参加!”


为了降低实地祭扫人数,越接近清明节,各个地区越鼓励人民群众网络祭奠。


不扎堆,保持“抗疫”成果,竟然让祭扫习俗也出现了“云化”的窗口期。


距离网络祭奠第一次出现,仅仅过去了20年时间。国家殡葬改革、耕地减少、墓地价格上升、互联网发展等条件,为网祭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0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陆炜与几个合作伙伴共同开办了一家名为“网同”的网站,这是国内首家以“祭奠故人”为主题的商业网站。该网站三年内实现了收支平衡,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这一行业;

2006年,民政部曾专门发文倡导了文明的网上祭奠活动,大力推荐这种环保的祭奠方式。当年清明节那天,南京就有10万多市民在网上祭奠祖先,此后南京的雨花台功德园开始了“代客扫墓”的服务项目,现场直播扫墓以供用户查看;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除了官方组织的全民默哀公祭之外,民间仪式中“绿丝带行动”、“网上纪念馆”、“网络祭奠”等成为了社会受众普遍认可的场景化行为,为悼念遇难同胞,重庆商报和大渝网开通了“国内首个清明网祭平台”。


有秩序性的群体祭奠行为,正在现实和网络中共同形成,这种行为,也将会逐渐重塑、加深民族集体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原所长陆学艺也说:“现代的生活节奏催生了多元化丧葬和纪念方式的出现”。


2011年之后,网络祭奠逐步突破单纯的技术,引入“天堂”的概念,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等祭奠活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客户群体也逐渐增多。


浙江宁波同泰嘉陵园推出二维码祭奠牌,家属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逝者个人简介、墓志铭、人生时间轴、照片等内容,实现在线追思和文明科技祭扫;


江苏南京雨花功德园推出5G可视网上云祭扫,工作人员代为擦拭墓碑、清扫落叶、敬献鲜花等,实现多点位同步祭扫,不同地点的家族亲人们都可云端相聚,一起祭扫。


“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业务信息化办理,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网上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到2020年底,达到90%以上。”民政部发布的《“互联网+民政服务”行动计划》要求。


网络祭奠所存储的照片、音频、视频、文集、传记、悼词等,都不会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流转而损耗。


不再被束缚的思念


人们的生活半径、空间流动性正变得越来越大。远离家乡、在外谋生甚至定居的祭奠主体,亲自回归墓前祭拜的时间所剩无几。


远离家乡,生活在另一个空间的群体,情感上的需求和空间的束缚,使得他们对网络祭奠这种新兴的祭奠方式更容易接受。


祭祀祭奠礼仪网站上,一小时内便有10几个纪念馆建立,主页滚动着来访者的足迹。亲人纪念馆中,姓名、生辰、忌辰、天堂编号、离开世间时间、点击次数、时空信箱等一览无遗。


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旋律,点一支蜡烛,留一段文字。互联网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无限性,使得人们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亲人进行祭奠,网上祭奠逝者亡灵。


点烛、上香、烧纸、敬茶、敬酒、烧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也可以在网上纪念馆实现,并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甚至可以上传去逝者的音频和视频,以示对亲人的哀思和怀念。



对亲人的祭奠外,人们对民族英烈、公众人物等也都有了祭奠的空间。


“民族魂”网站收录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英烈310127人,此外还分别列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馆120多个,开通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等网上纪念馆20多个;


3月31日,祭奠文化网的“人物纪念馆”数据显示,已有7360个被永久铭记的生命痕迹。排名比较靠前的网祭馆分别是:汶川馆、毛泽东纪念馆、抗战先烈祭奠堂;



截至4月1日上午十点,微信公众号“烛光会”中有关“四川凉山森林火灾英雄”的点击已经突破1万+,祈福次数达到1.5万;李文亮医生的点击达到6.7万+,祈福达到4.2万;


2001年被美国飞机撞落的我国飞行员王伟,在网上也有纪念馆,网上祭扫人数已经超过66万,焦裕禄在网上的祭奠数量超过了2万人次;


这些纪念馆的首页,展现了上百万的“鲜花率”。


搬到电脑上的新型祭奠方式并不悖于传统的祭奠方式,它只是传统祭奠方式的继承与延伸。


清明节传统祭奠方式中,无论是上坟祭祖式的民间仪式,还是公墓集体式的祭祖典礼,一个空间内相对闭合的,参与者能够置身其中的仪式场景是其现实所需。

“但在仪式内部,世界是现实的,同时又是想象的,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


祭奠仪式从“想象的世界”中过渡到“拟化的符号场景”。直播代客祭扫、VR全景呈现、网络符号祭奠等形式,都是技术与仪式的融合,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改变了传统祭奠仪式的呈现方式。


无锡市在江苏全省内提供免费代祭服务,为每块墓碑三鞠躬并敬献鲜花,事后通过短信告知家属让其放心;


上海福寿园对祭扫服务中的环节及步骤制定标准规范,服装细节、祭扫用品、礼仪等细化,使屏幕前客户感同身受。


通过技术完成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解读,对人们固有情感需求的汇总收集,弥合了人们的身体离场,使得人们的肉体受到空间限制无法亲身到场时,完善了人们的情感表达空间。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表示这个形式符合社会节奏:“祭奠先人关键的是心情,是孝心,不必拘泥于祭奠形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认为,“祭奠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的核心,只要价值观不变,什么样的形式应该都是可以接受的。”


祭奠本就是对已逝亲人或者公众人物的一种思念和缅怀,同时也可以对后人起到教育与传承的作用。


只要是我们的真情实感,洒在墓地前的酒和手机前的泪同样真实。


集体纪念的叙事


《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的死去,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


相比于以往传统仪式结束后,仪式内容逐渐遗忘,短暂的精神效果存留。数字化祭奠的海量存储、永久保存、还原逼真等特性,将史料资料、现场视频、仪式行为等存储,可以成为一种“数字化传承”。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冯月季认为,网络祭奠具有公共性、保留社会记忆、凝聚社群情感的特点,不仅对公众人物,也包括对社会公共事件中逝去平凡人物的祭奠。缅怀的同时,更主要是引起社会反思,保留社会和文化记忆,凝聚情感认同。


其中社会化的公祭仪式,更是构建社会集体纪念叙事的重要方式。通过公祭,人们对人物和特定的事件去追思和缅怀。这种纪念叙事,是全社会共有的集体理解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社会集体认同和集体共识。


祭祀祭奠礼仪网中,专列了新冠病毒专题页面,人们为去世的陌生英雄建立网上墓园,名字不熟悉的一线医生和基层工作者以另外一种形式被网络永恒铭记;



四川汶川大地震网上纪念馆中,悼念逝者、救灾互动、网友献诗、抗震歌曲、采访手记、图片画刊、网友留言等项目,逝去的人们的故事封存在这里;


“祭奠在线”网站上“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中,仅4月1日,便有1108人点烛缅怀,相关报道、相关人物的纪念馆、图片、话题等一览无遗。


中国祭奠网创始人李远明2008年创立此网站,现注册用户已超过一百万。他认为:“我们平时讲的历史都是名人的故事,而历史往往是由普通人构成的。”通过网络祭奠的方式将普通人的故事留下来。


刘慈欣《三体》中也提到过,“如果一个文明的语言能够被列在广播信息中,那只有两种可能:这个文明仍然存在;或者,这个文明存在过,且生存了相当长的时间,它的文化在宇宙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每个文明的历程都是这样:从一个狭小的摇篮世界中觉醒,蹒跚地走出去,飞起来,越飞越快,越飞越远,最后与宇宙的命运融为一体。对于智慧文明来说,它们最后总变得和自己的思想一样大。”

正如,人的生命如文明一样,文明的伟大取决于思想的伟大,人的伟大取决于他是否在宇宙中留下永久的印记。所以,每一个人类的记忆,都值得我们祭奠。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