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扫墓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除了清明扫墓外,中国人还有在什么时候扫墓的民俗?:扫墓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1-24 879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扫墓。但清明中扫墓的习俗却继承于已经消失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扫墓。

  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扫墓。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

  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扫墓。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扫墓。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扫墓。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扫墓。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扫墓。

  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扫墓。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

  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扫墓。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扫墓。”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扫墓。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

  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扫墓。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扫墓。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

  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扫墓。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扫墓。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扫墓。

古代中国没公历,却有阳历扫墓。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扫墓。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分秒不差扫墓。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

  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扫墓。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扫墓。”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百度百科中原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

  一个回归年长365扫墓。24219879日。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而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 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举个例子:2010年的清明为公历(格里历,现行公历)4月5日,寒食的日子为公历4月6日,而清代时宪历之前的古代清明日期则为公历4月7日扫墓。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