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乌苏市祭祀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11-21 512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打谷场节

点灯节

打马印

麦德尔节

塔克勒干节

白节(白月)

猎日节

马奶节

兴畜节

达力拉嘎

燃灯节

祭成陵

春节

火日

打谷场节

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乌苏市祭祀。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乌苏市祭祀。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打马印

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乌苏市祭祀。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人们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簧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这时印横在火中烤红,高呼打印开始,众骑手个个横杆立马,把马群团团围住,顿时人呼马嘶,蹄声雷动,场面异常壮观。观赏套马的人,不仅来自草原,四面八方的群众都有,使观赏者大饱眼福。蒙古族的姑娘们也趁机选择情人,而这也正是小伙子一展自己套马技艺的关键时刻。据说,蒙古族打马印,源于12世纪。相传成吉思汗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马身上打印记来代表各部。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易识别,之后逐渐成为草原上的一个盛会。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乌苏市祭祀。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

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乌苏市祭祀。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塔克勒干节

塔克勒干节蒙古族每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乌苏市祭祀。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

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乌苏市祭祀。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乌苏市祭祀。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白节(白月)

查干萨日(意即白月或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乌苏市祭祀。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可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描绘。

猎日节

猎日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盟一带的蒙古族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传统节日乌苏市祭祀。节日的当天,无论是天晴还是天阴,各村猎人都要按传统习惯,骑着马,背着枪,挎着刀,带着猎犬和“布鲁”(打野兽用的拐形小木棒,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猎工具,投掷出打到猎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猎。猎日进行围猎,要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好猎手当打大围的总指挥“阿宾达”。围猎开始,猎人分组从不同地方进入围场,从不同方向逐步缩小包围圈。中午时分就地野餐。下午围猎进人高潮。此时,猎物也逐渐集中,猎人也渐渐地集中到一块,比赛猎技,大量的动物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当他们兴高采烈呼喊着凯旋归来时,村民们便集中到村口,列队欢迎猎人们满载而归。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乌苏市祭祀。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兴畜节

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乌苏市祭祀。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这节日起源很早。这天人们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查看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犊的安排,并给种畜挂五色绸带,请喇嘛念经。大家围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设锅灶,备佳肴,大家共进餐。然后举行文体活动,显得很热闹。

达力拉嘎

这是一年一度的招财招福庆丰收宴会,时间不固定乌苏市祭祀。秋后牛羊肥壮时,择吉日请喇嘛念经,备置丰盛食品,每人手执食物,反复念"福寿归来",然后饮酒娱乐。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乌苏市祭祀。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祭成陵

祭成陵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乌苏市祭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月十五、九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举行。《蒙古秘史》记载:“那年春间,俺巴孩皇帝的两夫人斡儿伯、莎合台,祭祀祖宗时,诃额伦去得落后了,祭祀的茶饮不曾与。”这是早期的氏族部落的祭祖。《元史》载:“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以蒙古巫祝致词,盖国俗也。”这是家族的祭祖。至元三年(12肠年),太庙成,定八白室,每年十月享祭祖宗于太庙。明代时,蒙古人还祭祀成吉思汗及其所属的“八白室”,明代中叶以后,在孵尔多斯伊金雷洛,由达尔哈特部负责祭祀成吉思汗,称祭成陵。按照传统的习惯,一年四季分季进行祭祀,举行仪式,牧民们汇聚到陵前,怀着崇敬的心情,悼念这位名震中外的“一代天骄”。

春节

蒙古族的年节主要是春节,蒙古族称过“大年”乌苏市祭祀。古时候,蒙古族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崇拜蓝色和白色,将蓝色代表自己民族,将白色视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白节”、“白月”,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乌苏市祭祀。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乌苏市祭祀。有可能受了汉族腊月23祭灶的影响。可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

是农历年的前奏乌苏市祭祀。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

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乌苏市祭祀。主祭人还要祷告说,年申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