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悼念 南开大学历史教授孙立群病逝!一生热爱教学,传递智慧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0-10-15 2008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今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沉痛宣告:著名的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孙立群教授,于2020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0岁。



讣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沉痛宣告,著名的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孙立群教授,于2020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0岁。

孙立群,男,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工会主席、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等及合著合编的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天津市社科奖、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省部级奖励。

孙立群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历史学院讲授中国古代史30余年,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广受学生好评。其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课程,曾入选天津市精品课程。

2006年起,孙立群教授开始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合作并担任多期主讲,先后主讲“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从司马到司马”等题目,深入浅出、客观公正,誉满海内外。此后在国内各地演讲百余场,多次应邀赴美国、澳大利亚、非洲等国演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立群教授安息!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020年2月12日


今天,记者联系到孙立群老师的两位学生,他们也是今天知道先生去世的消息,都感到很突然,很悲痛。


南开大学的陈鑫老师说:


孙老师的家人非常低调,不愿意麻烦大家。孙老师病重到去世,一直都是家里亲人们自己承受悲痛。我们作为弟子也没有能够去送老师。今天孙先生遗体火化后,我们才知道噩耗。我们的师兄、孙老师的公子说,现在疫情这种情况,不想打扰大家。

年前曾去看望孙老师,当时还说比较平稳。但是仍然无法进行交流。据说前天晚上吃晚饭时还挺好,没想到突然去世,也还比较安详。也许对要强的孙老师来说,这样告别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陈鑫老师说,孙老师将一生奉献给神圣教学、神圣课堂,直到退休前最后一堂课。孙老师2015年退休前最后一堂课,是忍病坚持讲下来的。其实一月前就已经犯胆囊炎,但是他硬是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几乎下课就被送到医院摘胆了,他不愿意一生教学最后留下遗憾。

他挚爱三尺讲台,也珍惜与大众的交流,直到病倒前的不久还在与听众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孙先生辅导过本科毕业论文的董寅生说:

我当初写毕业论文,系里安排孙老师指导。印象中,孙老师的指导,以鼓励为主,比较放手,不像今天有的老师指导本科论文时那样寻章摘句,严防死守,过多强调细枝末节之规范与否。此外,孙老师也基本上不怎么干涉学生表述的观点,这可能与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挣脱桎梏,独立思考的时代特征有关。



2015年,“南开人物”曾刊发文章《孙立群:史海泛舟人,一渡一传承》,记述了孙立群教授的历史情缘。




孙立群:史海泛舟人,一渡一传承

在网上搜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孙立群教授,提到最多的就是孙立群主讲百家讲坛、弘扬大众史学的经历。其实,这只是孙立群教授的学术和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年轻时得史学前辈耳提面命,中年后借媒体平台弘扬史学;数十年一线教学,一辈子不忘本心。从风华正茂到年高德劭,孙立群教授的半生都与历史结缘。

忆往昔


“从上学到现在,今年整整44年了。所以我自己感觉这一辈子,可以说就在南开度过了。”当提到在南开的岁月时,孙立群教授感叹道。20世纪70年代,正是南开大学历史系强盛的时候,名家荟萃、新人辈出。在继承了老北大学风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孙立群一方面耐住寂寞充实学识,一方面也在丰富着自己的经验阅历。


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史学前辈的悉心教导,帮助孙立群打下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养成了注重基础的学风。数十年来,对史学基础的掌握,一直是孙立群对学生们的要求。尽管近些年来,孙立群一直致力于弘扬大众史学,但他也不止一次强调历史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基本功,要做出什么历史成果出来很难。”、“要为社会服务的史学,必须建立在科研基础之上。”


孙立群教授对科研基础的注重,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年轻时与来新夏先生结下的深厚缘分:“当时我20多岁,正是历史系里最年轻的老师,而来先生是55、56岁。那年在人民出版社修订教材,我俩就住在一屋。我们住在东四那里,那阵儿正是市中心,来先生就带着我逛琉璃厂书市。那时候一片萧条,几乎没什么书卖,不过也有一些老书可以看。来先生当时就力荐我买,一部是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还有一部是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所以说,老先生一辈子注重的就是基础。不懂版本,怎么研究?目录不通,怎么调查资料?这话来先生不止一次对我说。”


重微观、重实证、下基本功夫的传统学风,经前辈之口传承给孙立群,而孙立群也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将这派厚重踏实的风格传承给每一位学生。

看今朝


2006年春,孙立群初登百家讲坛,先后主讲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李斯和春秋时期越国谋士范蠡,本着“不歪说,不戏说,不噫说”的原则,走上弘扬大众史学的道路。八年光阴,都足以让满脸稚气的总角学童成长为弱冠青年,更不必说孙立群在此期间遇到的种种争议和风波。然而,对于新兴的大众史学,孙立群依然满怀信心和希望:“咱们的科研主流仍是传统史学,大众史学只是一个科研方向并非主业。现在面临的是大众史学的转型时期,社会有一定的需求,大众史学的工作应该由历史学的专业人员来做。大众史学早晚得成气候。”


在孙立群看来,大众史学是历史作为基础学科应用于社会的表现,不仅关乎历史为社会所用,还关系到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前景:“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接受度。学科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决定了学科的发展。基础学科也有适应社会的问题。咱们的历史只要研究得对头,只要不是远离社会、自我欣赏,而是能让社会有了解,那么就一定有市场。”


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孙立群的大众史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我推崇大众史学,但基础的科研能力不能丢。”孙立群扎实的历史素养,和对大众史学的独到理解,才是受到公众欢迎的主因。


在聚光灯下看人,往往只能看到最亮眼的一面。公众大多只知孙立群在百家讲坛的成功,却没看到孙立群数十年来在教学一线的工作。通史课作为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备课要求严格,孙立群年年为本科生教授“中国上古中古史”(原名“中国古代史”)课程,直到他本科教学的最后一年。对此,孙立群也只是谦虚地表示,讲课只是自己的本行,自己也乐在其中:“来先生去世前,还录像讲课。讲完课下来最后一句话:‘哎呀,本来就是讲课行啊。’录四十分钟,准讲完,回来自己也感觉很不错,咱们就是讲课行。我听他这句话就感觉到,真是知音呐。你看他最后回忆录有一段跟他夫人说了,咱就是教书的料,我也感同身受。既然咱们干上了,还见异思迁,那能成吗?”


这份坚守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是质量上的。孙立群主讲的课程“中国古代史”早在1998年就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示范课,17年来,这门课常讲常新,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很多非历史学院的同学、乃至外校同学都慕名前来听课,足见孙立群授课质量之高。多年来,孙立群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奖,“孙爷爷”的课,已然成为历史学院的一面招牌。


待重头


走下讲台,孙立群的业余生活同样精彩。自认为兴趣比较广的孙立群,对足球有着格外的爱好:“我一直踢到了五十一二岁。起先我最年轻的时候是踢前锋的,我个子不高但跑得很快,在校队是踢左前卫的。后来留校以后就踢后卫,再后来就把门儿。现在踢不了就看足球,天天为泰达队着急,眼看又要到降级边缘。”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曾经史院的青年才俊,如今也将届退休之龄。在站好最后一班岗之余,孙立群也透露了自己关于退休生活的一点打算——研究天津的民俗文化。


“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不服老不行,退下来干点自己有兴趣的事。像我就是对自己家乡有兴趣,毕竟在这生在这长,就对天津的文化、民俗就比较有兴趣。比如天津的鼓曲艺术,就是很有味道的。鼓曲里面很多段子都是历史,比如有讲三国的、有讲红楼梦的,基本就可以拿来映照自己的专业。这也是一种乐趣。”一言一语,都表现出孙立群对家乡天津的热爱。


将历史学科的价值形容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孙立群,在自身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同样将这句诗作为自己的准则。史海泛舟人,一渡一传承,40年的本科教学生涯,孙立群带领无数本科新生真正走进历史、感悟历史、研究历史,将承继自老一辈历史学家的风骨和精神传递给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历史学科、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作出贡献。传承注重基础的学风、弘扬大众史学、得史院英才而教之,将半生心血奉献给历史专业的孙立群耐住寂寞,乐在其中。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