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并非弱智一问——谁是活人?:活人被祭奠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3-01-04 243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有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叫“死人威胁论”。“死人和活人争地”这一说告诉我们:人死了还能做坏事,死人是坏人,并且他们还很厉害,死了还依然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没准,死人也能为夺地而逼得你哭天抢地甚至悲极自焚。

  “死者情绪稳定”,死人不会从坟里爬出来,他们无情无识无义务无责任,什么人事都不管了,枯骨与骨灰没有任何杀伤力和竞争力;要说他们还有世间的问题,那就仅有一个活人怎样处置、对待他们的问题——可这只是少数正常人的想法,并非我们社会现存活人的“主流思想”,而“死人和活人争地”这种认识,才代表本社会平均智力水平。并且,这种荒唐透顶的理论,还是中国殡葬制度的法理依据与行政依据。

  此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现,伴随强力推行的“殡葬改革”灌输到每个中国家庭。而在此之前,中国活人素未和死人较过劲,其原因倒也简单:不存在死人和活人争地问题,死人不会压缩或压迫活人的生存空间,死者影响不到生者的生活品质。

  殡葬问题与人俱来,汉民族和其他许多中国境内的民族,早已形成了人道、科学、环保的土葬传统。传统土葬尊重人性,满足慎终追远的情感需求,同时又不单独占用土地,循“天道”入土为安,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堪称完美的归葬方式。

  土地有限,墓地的增长是无限的——这颇具迷惑性的观点其实不对。在产权制度和市场交易基本正常的条件下,无论土地属于自己还是属于他人,不会有人热衷于建墓而至世俗人生而不顾。生存法则与经济法则于此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亲情与哀思的延续也被代际交替所割断,扫墓祭奠并非永继不绝,坟头经风吹雨打自有一平。是故,有史以来几千年间土葬的逝者虽不计其数,而偏地皆墓的情景却从未发生在任何历史时期。

  实际上,传统的乡村墓地往往成为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有点岁数的人或许还有印象:在“公社化”时期,广大区域间田野林木寥寥无几,于一派荒凉萧杀举中举目远眺,十几里之外一片郁郁葱葱处,那就是某村保留下来的民间坟场。

  尸体回归土地后自然腐化,成为土壤有机质及植物所需营养的来源,参与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先人们身后的“天然贡献”,他们也参与了“养人”的活动。虽有不敬之嫌可也要指出:自然界生物经历了亿万年往复循环后出现了人类生命,而土葬传统下,人类的逝者继续肥沃着我们赖以为生的土地。

  而舶来的火葬方式,百害而无一利。15公斤汽油、25度电,把尸体烧成约3公斤骨灰,其余部分化为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各地每天浓烟滚滚的火葬场,压根就是当地一个不生产任何产品的公害企业,应属列入减排计划优先减掉的污染项目。

  强行火葬的坏处不止于此,“一死两葬”这一现阶段的中国特色,正是由于强推火葬而形成。烧一次,火化是国民对国家的臣服,传统对管理的屈从;埋一次,土葬是对传统的传承,人性对抗权力管制失败后的不甘与抵触。迷信命令和暴力的权力虽目无传统与生民,可强行蛮干的推行成本毕竟高昂,逼迫社会形成畸形的“两次葬”,已经是强悍到极致的治权方能得到的结果,而这一无人预知的“民俗演变”,不仅没节约,反而造成了劳民伤财最甚的恶果——60年“殡葬改革”之成败,仅此一例可证。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军事经济年代,国家以节约资源为由强力排除“火葬运动”的阻力,其动力主要出于保障国家的“绝对尊严”,容不得命令受阻与任何非议,其考量并非出自某群体的经济利益。

  进入有特色“市场经济”阶段,理由还是那个理由,规定还是那种规定,拥有这些理论和规定的权力,就有了新的寻租机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钱可通权,通融之下睁一眼闭一眼可以,特权特批垄断营运也可以。这样,国家强行规定国民“厉行节约”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腐败滋生点与暴利项目。“殡葬腐败”和“死不起”现象,就是这么来的。

  殡葬改革的过程启示我们,严重的受贿只是强权的衍生物,算不上最严重的腐败,也造不成最大的浪费;而强迫全民的权力才标志着最大腐败,是所有腐败的总根源,它能造成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国民的最大痛苦。

  活人只能和活人争。称“死人和活人争地”,是为了服务于争利。谁是活人?谁是和“死人”相争的活人?现实生活中,我们难以见到对别家死人占地愤愤不平、决意除之的中国老百姓——事实就是如此,“活人”即国家;这里,只有国家活着,除了国家,没有别的“活人”。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