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史务村村名还是秦王李世民来村狩猎膳食时钦定的呢!当年唐太宗降生于武功庆善宫,被封秦王后又常居住于庆善宫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心情郁闷时,就渡渭南来周至沿山狩猎。发现时雾堡这方地域,紫气升腾,时有时无。觉得好奇,踏入后发现,民风憨朴,人与自然特别和谐,兽走禽飞遮天蔽日,实一所人间仙境。观光狩猎中不觉悟膳,后被热情好客的当地百姓邀入家中,随作麦面饦饦款待。食间,秦王又发现有百姓端着宫内从未见过的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既露馋眼。百姓会意,随机呈一碗。秦王二次食后,赞不绝口,认为时雾堡面食别有特色,而且地域间隐藏着一种霸气、王气,便对百姓们说,时雾堡,应改叫“史务堡”。随着他登上皇位,村名也沿用至今。民谣“时雾村,来唐王,吃了饦饦想biang biang,裤带大面呈一碗,笑言用面二大(dāi)王”。而今史务村及村西一带沿山的皇上梁、唐王井、走马岭枣刺挂皇袍、青山封索姑遗迹及其传说全是见证。
近代历史上,在史务村也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在史务村南,有座土筑城堡,东西北3面陡坡,南通秦岭,易守难攻。在冷兵器时代,兵匪猖獗,实为最佳居住地。堡内占地50亩,南北3条大街,分为48名数。有4口井,平时水足用,遇到干旱,人畜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村民从山门子买通一条渠道,地宽1丈5尺,用瓦桶引山泉至堡内,设有南涝池,北涝池。清同治三年(1864)五月十三日,太平军将领蓝二顺接吉王梁成富命令,率军从今四屯乡上、下三屯堡出发,围困史务堡。久攻不下,不敌乡勇。遂买通邻村遥远一奸细,堵塞水源。时值夏收之季,天气炎热,人畜争水,渠干井枯,渴死者日增。民愤,有胆大者开城门下坡骂贼取水,召来枪击弹落土丘,刨弹头视之,笑为不可伤,续骂。不料,被打死3人。此时才知火器厉害,随之把杀人挨刀的改叫成挨枪子的。面对太平军强势,不得不投降议和。太平军撤离后,堡内干渴群众蜂拥西河暴饮,胀死者数10人。从此,又留下“你象从史务老城上下来的”典故。此劫难后,举堡迁于崖北,城遂废,今仍可见遗址。
民国八年(1919),皖系军阀吴佩孚残部营首王彪统率百余人窜至周至县境太白山架沟一带占山为匪,祸害周、眉、佛三县人民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官府几剿无功而返,致使该匪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面对此情,史务村进步人士朱来绂先生发动群众,选择青壮30余人,自发组成史务民团。请来商县人王宝玉为武师,在宝宁寺日夜操练。为壮声威,民团号称刀枪不入的“硬兜儿”团,决定上太白山剿灭彪匪,为民除害。民国九年(1920)孟夏四月初,周至县知事程为委任朱来绂为周至沿山剿匪调办总指挥,令其上太白山剿灭彪匪。当时朱来绂正病患缠身,无法亲赴前敌,遂令王昆山为“硬兜儿”团团长,率“硬兜儿”团及群众百余人上太白山剿匪。出师前,史务村鞭炮齐鸣,彩旗招展,四乡群众万人持香送行,场面非常壮观。
四月初六,“硬兜儿”团从堡东的西骆峪入山,火速行军直抵太白山附近,隐蔽行踪到达太白山顶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天助人愿,当时恰好山上大雾弥漫,咫尺无视。“硬兜儿”团勇士不顾疲劳,抖擞精神,借助良好自然形势,从太白山顶,抄匪后路,自上而下,出其不意,直捣匪穴。当大吼一声“杀”时,刀矛齐上,贼匪昏头昏脑,措不及防,惊得喊爹叫娘,乱成一团,不敢恋战,四散溃逃。勇士们奋起直追,且愈战愈勇,直杀得彪匪尸横山岗,血染草木,百余人所剩无几。“硬兜儿”团浴血奋战大获全胜,救回被绑架的进步人士11人,肉票(被匪拉作人质)近百人,取得剿匪大捷。
剿匪前,“硬兜儿”团曾聚众商议,当天作战后全体人员不分昼夜尽量赶回下板寺宿营,后队人员因剿匪劳累,加之雾大,天黑,路险难行,便歇在中途山崖下的困子窑(昔时姜子牙被困处)内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谁料一夕疏忽铸成大错,被逃窜残匪发现这一秘密。第二天黎明时分,十几个残匪纠集一起实施报复。他们畏惧“硬兜儿”团威名,认为有邪法。为了破法,他们推着剥光衣服的少妇,站在匪员前排,而且用猪、羊、狗、女人经血浸蘸子弹,从困子窑口对面山上,居高临下交叉火力网射。可怜勇士们未及提防,且只有大刀长矛无法与贼匪对峙,只能硬拼。杜青山(王宝玉大弟子)手持炼丹药葫芦,读符念咒后,第一个冲出与匪拼命,中弹身亡。朱喜手提大锣,重击鼓舞士气,死在窑口。其余11人不断冲出,相继殒命。唯王宝玉凭借高深的气功及轻功保全了性命。
营部团勇闻枪声急助时,残匪已逃之夭夭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面对重大伤亡,其余团勇及随行人员五脏俱焚,一个个摩拳擦掌找残匪复仇。可残匪已不知去向,只得含恨返回史务。英烈血洒剿匪路,噩耗传回泪雨飞。史务堡及四邻群众无一不为英雄垂泪。天祭英魂,普降大雨,真乃天兮所感一落泪,地兮所痛一默哀,人兮所悲一嚎啕。剿匪指挥部根据此情,一面呈文上报,一面重新组织人员上太白山搬尸。第6天到达板寺困子窑时,炎热的天气使殉难烈士遗体已溃化,无法搬运。且遗体血污满面,溃化变形无法辨认,只能视其体形,作以记录。然后用树枝,石板覆盖其尸,所有人哭祭而归。
英雄骨骸留太白,烈士英名传四方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匪徒畏惧遁无影,万众感恩齐颂扬。此后周至、眉县、佛坪三县人民再无彪匪之患,史务堡“硬兜儿”团为保境安民,打击反动军阀起到了积极作用。县知事程为接呈文后,深感史务堡“硬兜儿”团剿匪功高。为弘扬正气、纪念英烈,批文拨款在史务堡兴建英烈祠堂,安奉殉难烈士,安慰殉难家属。民国十年(1921)孟春正月,史务堡民众、村绅、团领统一研究,决定在堡中心七星庙东侧为烈士修建祠堂。民国十一年(1922)季春三月,3间祠堂竣工落成。座北向南的祠堂东西两墙壁画记述剿匪英雄事迹。祠前建一门楼,上书“英烈祠”。是岁孟秋七月下旬,村剿匪指挥部再次组织约200人的搬尸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广撒纸钱,从太白山迎回杜青山、何明胜、朱喜、朱抹娃等13名英雄骨骸供奉于祠内。八月八开光之日,县知事程为亲临祭祀,并敬赠祠匾:“须眉如生”,联对:“怕死不英雄,英雄万古,香花万古;殉名成烈士,烈士千秋,俎豆千秋”,予以颂扬。史务村内唱大戏2天3夜,以示隆重祭奠。周围各县受匪害群众闻知,感激涕泪,簇拥祭祀。从此英烈祠名扬四方,“八月八”古会也随之而兴。
史务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史务村人才辈出,真是地灵人杰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远古无法考究。自清末以来,朱来绂先生铁心保村剿匪,投笔从戎,毅然走出学堂,组织丁壮,训练民团,太白剿匪,为周、眉、佛三县人民除害,声誉极高。他著有《历代劫难随话歌》和《二曲县劫难随话歌》、《百忍词》、《女儿行》等书,他以若规、若刺、若讽、若嘲的纯朴笔法,博得读者爱戴,他所著的书,情真意实,情深意切,以情动人,以情取胜,高亢有力,读之回味无穷。而今,史务村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和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党政军、企事业单位职务。如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重庆市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原新疆军区某师师长何俊秀;原陕重汽总军代表、现陕重汽副总经理朱富民等。
史务村区划沿革,唐宋元时所属乡无考,明清时归西沟乡欢乐里;清末民初归哑柏区车峪所;民国中后期归翠峰联保、马召乡七保;解放后归马召区史务乡、翠峰乡、翠峰公社史务大队、1984年改为翠峰乡史务村南通祭祀祭奠祭扫祭英烈。史务村下辖9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847户,3871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970余人,经商50余人。有耕地3459亩,果林162亩。该村所在秦岭北麓塬坡,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自古农业发达,素有“史务翁章(翠峰乡另一村名),只要种上”的说法,该地产的小麦粒饱、粉白、面筋。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恩赐,使该村富庶闻名。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干部团结,村民和谐,是翠峰乡唯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决定,新建了周至县唯一的沿山新市场,并成立了二、五、八、十集贸日,方便了群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史务村大量栽植核桃树,五道梁已绿荫覆盖。数说不尽的堡内外景物风情,以及史务饦饦二大王的美食爽口,成为源源到来旅游的人们的追求和享受。凡是来史务村旅游观光过的朋友,体验过这里如歌如诗的田园生活,都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