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心学传人张元忭
张岱和黄宗羲,俺之前很有兴趣对照一番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黄宗羲对张岱高祖张元忭也是相当尊敬。张元忭作为南宋张浚、张栻后裔,(张岱祖先可上溯至张九龄、张华、张良),重振岳麓书院雄风,可谓是缘分。
辑录一些张元忭信息,收藏用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
心学传人:张元忭
张元忭更是心学传人中重要地一员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李贽《续藏书》将元作列入“理学名臣”,事迹颇详细:
公名元忭,字子草,别号阳和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其先盖蜀之绵竹人,宋相忠献公之后也。徒家越之山阴,代有闻。十传为赠吏部主事招。生天复,以进士官至甘肃行太仆寺卿,配刘安人生公。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愁谏死,公遥为沫词,慷慨泣下沾矜。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致篇》,辄乙其处而沉思。已闻王文成良知之说,遂潜心理学。嘉靖戊午,举于乡,数上公车不第。下伟龙山之阳,唱然叹曰`怪贤学自有真,曲士抱虫蛙之见,不务即心证圣,而狠踵其下风,一何陋也。”戊辰,归自京师,而太仆公有滇难。盖太仆公故尝副滇泉,击武定叛夷有功。忌者中以蜚语,卒从吏讯。君身掖太仆公万里赴逮于滇,已复驰如京,白状当事者。比有诏免太仆公官,归越。复驰如越,履及门,血缕缕灭趾,天下闻而哀之。庚午,游太学。明年,举南宫,射策,赐第一甲第一人,授翰林修撰。君自以遭逢圣明,释跷取上第,凛凛期有以自树。日素笔守官下,搜罗金匾典宪研究之。词林故清署,第雍容以文墨相高。稍涉事,辄引代厄为解。君独聚徒,讲求世务人才,相与籍记之,户外屡常满。每抵掌论天下事,不为首鼠两端。 元年,君尝疏直御史某,且请进讲《列女传》于两宫,以修二南之化。不报。戊寅,免太仆公丧。起家,奉旨教习内书堂,公曰“若曹星近皇位,不可去,可使习为善。勃貂、管苏非人乎”乃取《中鉴录》,自为条解。又作`甸忠”诸吟,令歌之。寻管理语救,值起居馆。会皇子生,奉书告楚藩。因上匡庐,浮沉湘,还取道武夷,所至多题咏,具《搓间漫笔》中。丁亥起家,用词林久次。超为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清理武黄。寻充经筵讲官。既入侍金华,退而叹曰“明主方草享向学,呕喻受讲臣风劝。而讲臣不竭忠毕智,以迪哀听,非夫也。”每喝唱然盟心待对,冀有所感孚焉。初上御历覃恩,公即疏白太仆公冤状,请以恩及己者移太仆公冠服。至是复申前请,许旨,格不行。君仰天泣曰“吾不可以下见吾父矣武定之役,吾父躬揖甲宵,斩首虏千级,口碑具在。乃今幸事明主,而不能为父洗沉冤。长负君亲,吾死为后。”盖居常深念两世登朝,父建功,不钵志以段。愿以身代父报国,而卒且檄国恩报父,故终其身有提萦之恨,竟以此郁郁致疾。疾革,顾弟子呼“陛下”者再。又曰“朝廷亦多有人。乃螟。公平生稚志圣贤之学,宗王文成。然不空事口耳,额务以实践为基。尝曰“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近世学者,徒票文成之外都耳。”又谓朱陆同源,而末流乃歧之,非是。手摘考亭所论著与文成意符者汇集之,题曰《朱子摘编》,以祛世儒之惑。特操端介,绝不喜殡柯事人。然坦焉嗬中庸之庭,亦不欲以奇行自见。盖公之进也,出江陵门下。当其炎炎时,卑者蚁附,高者鸳鸣,而公不随不激,有以自守。尝语同门曰“某门人也,皂囊白简之事,当以待他人。乃若丧请留,病请祷,某即死弗为矣。”里居数年,私刺不及公门。然事关公义,则侃侃无少避。如议赋法,议不毁两贤祠,议祀四先生于学,越人至今诵为美谈。天性孝友,侍太仆公若安人疾,汤药非口所尝,弗进。比卒,染来柴疥。丧葬悉遵古礼,尽革燕宾崇佛诸敝俗,越人化之。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其文章春容尔推,粹然一出于正。初,太仆公作《山阴县志》未成,公续成之。已又创《绍兴府志》、《会稽县志》,义严衷钱,足称一方信史。他所著有《云门志略》、《山游漫稿》、《搓间漫笔》,行于世。又有《不二斋稿》、《志学录》、《读尚书考》、《读诗考》、《读史肤评》、《皇明大政记》,藏于家。
日本学者今关寿磨编撰地《宋元明清儒学年表》中亦注意到张元忭:
隆庆二年戊辰,隶张天复于越,子元卞侍而行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隆庆五年辛未,张元忭、唐鹤征字元卿号凝庵顺之之子、邹德涵字汝海号聚所守益之孙、邓以横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人、吕坤字叔简号心吾河南宁陵人进士。万历七年己卯,张元忭教习内书堂。毁天下书院,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恶之,尽改为公癣。万历十六年戊子,张元忭卒,年五十一。
在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张元忭被收在“浙中王门学案”,而且亦列入诸卷学案之前地“师说”,可见其在心学系谱中地地位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元忭是守仁弟子龙溪地门下,这样算来,元件是王门第三代人物。
王幾,字汝中,别号龙溪,籍贯也是浙江山阴人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弱冠举于乡,嘉靖癸未下第,归而受业于文成。丙戌试期,遂不欲往。文成曰`吾非以一第为子荣也。顾吾之学,疑信者半,子之京师,可以发明耳。'先生乃行,中是年会试。时当国者不说学,先生谓钱绪山曰`此岂吾与子仕之时也'皆不廷试而归。文成门人益进,不能遍授,多使之见先生与绪山。”王瓷是守仁最重要地弟子之一,从上述材料来看,王阳明对其寄予厚望,而其一生地确也没有辜负师父地期待,“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强将手下无弱兵。有王瓷这样地名师,元比亦造诣不凡。
张元忭是王学重要人物王幾地弟子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明儒学案》卷十五《浙中王门学案五》有“侍郎张阳和先生元作”,记其事迹:
张元忭字子草,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父天复,行太仆卿。幼读朱子《格致补传》,曰“无乃倒言乎尝云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而后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也。”嘉靖戊午,举于乡。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寻丁外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侮之。江陵病,举朝奔走酸事,先生以门生未尝忘也。壬午皇嗣诞生,贵诏至楚,丁内艰。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元忭之精神气概、学术见地可以用“光风雾月、行实思笃”来概括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明儒学案》有其语录,且引一二以见其为人与思想脉络:吾兄谓摹拟古人之言行,庶几可进于忘物,以此为下学而上达。窃谓摹拟古人之言行,一一而求其合,所谓博而寡要,劳而无功也。昌若摹拟于吾一心之为易且简乎万事万物皆起于心,心无事而贯天下之事,心无物而贯天下之物,此一贯之旨也。故不离于事物言行之间,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下学上达无二事也。若以摹拟为下学,忘物为上达,是二之矣。答田文学立人达人,毕竟是仁发用处。 答孟我疆。
近时之弊,徒言良知而不言致,徒言悟而不言修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仆独持议,不可曰良知,而必曰致良知不可曰理以顿悟,而必曰事以渐修,盖谓救时之意。 答周海门。
窃疑世儒口口说悟,乃其作用处,殊是未悟者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悟与修分两途,终未能解。龙溪曰“狂者志大而行不掩,乃是直心而动,无所掩饰,无所窝藏,时时有过可改,此是入圣真路头。世人总说修持,终有演示窝藏意思在,此去圣学路径,何舍千里”定宇曰“所贵乎不掩藏者,为其觉而能改也,非谓其冥然不顾,而执之以为是也。”《秋游记》
予谓定宇曰“昨所言天地都不做,得无骇人之听那”定宇笑曰“毕竞天地也多动了一下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予曰“子真出世之学,非予所及也。然尝谓此体真无而实有,天不得不生,地不得不成,譬如木之有根,而发为枝叶花实,自不容己。天地亦何心哉佛氏以大地山河为幻妄,此自迷者言之耳。苟自悟者观之,一切幻相皆是真如,而况于天地乎”定予曰“学在识真,不假断妄,子言得之矣。”《秋游记》
尝思父母生我之始,光光净净,只有此性命,一切身外物,真如水上沤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奈何抛我之本来,而汲汲营营于身外暂生暂灭之浮沤乎《志学录有壁立万切之气概,乃可以语光风雾月之襟怀。《志学录善树木者艾其枝叶,则其本盛矣。善为学者敛其英华,则其神凝矣。《志学录》
眼前一草一木,皆欣欣向荣,一禽一鸟,皆缨缨自得,满腔子是恻隐之心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志学录》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立德责之己,岂不至易至简乎《志学录》颜子当仰钻瞻忽时,只是于本体上想像追寻,终不可得。后来得夫子之教,却于博文约礼用工夫。工夫既到,而后本体卓尔,如有可见,始悟向者想像追寻之为非也。《志学录》。
张岱亦称:
先文恭曰癸酉秋,余请告归,再登泰山之颠,排徊四顾,空阔无际,俯视世间,何物尘埃,足以入吾胸次邪盖于是忧然大有所悟,恨未能时时如此境界耳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
此等胸次,可与上述语录交相印证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元忭虽是王学中人,可融合朱、王两派之长,既重视心地修为生发,又重视“致”地工夫,在实践上加以体会,所谓“不可曰良知,而必曰致良知不可曰理以顿悟,而必曰事以渐修,盖谓救时之意”。这就避免了后世王学末流为人所讥地高蹈虚空、徒逞口词之病,元作一生虽短,却也遵循师祖阳明济世立功之道路,同时学问不辍,真成一代士子风范。其“救时之意”拳拳可鉴可表,乃深明有明一代学术之“软肋”之人,可惜枝叶不茂,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二《学术辨上》“自阳明王氏倡为良知之说,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且辑《朱子晚年定论》书,以明己之学与朱子未尝异。龙溪、心斋、近溪、梅汀之徒,从而衍之。王氏之学遍天下,未成大观,湮没于汹汹世说之泪泪隅隅竟流中。
另外,《四书遇·孟子》有“如此章”,亦见汝霖心学上造诣一斑家大父曰心体中打叠得干净,圣贤学问工夫,自一了百当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侗初曰认得本心,一生更无余事。
正因有了这样地家学渊源,心学势必对张岱有所影响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岱有《四书遇》一书,是其一部“语录体读经著作”,实际上就是一部读四书地心得体会地笔录。对于书名里地这个“遇”字,张岱在书前《自序》这样解释:
余幼遵大父教,不读朱注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取而出之,名曰《四书遇》。盖“遇”之云者,谓不于其家,不于其寓,直于途次之中邂逅遇之也。古人见道旁蛇斗而悟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法大进。盖有以遇之也。古人精思静悟,钻研已久,而石火电光,忽然灼露,其机神摄合,政不知从何处着想也。举子十年攻苦,于风檐寸暑之中构成七艺,而主司以醉梦之余忽然相投,如磁引铁,如拍摄当,相悦以解,直欲以全副精神注之。其所遇之奥窍,真有不可得而自解者矣。推而究之,色声香味触发中间,无不可遇之。一窍特留,以待深心明眼之人,邂逅相遇,遂成莫逆耳。
由此即知,此书不类一本正经地“经书训话”,而是夹杂了诸多人生感悟后地读经“随笔”黄裳称之为“读书札记”,用今天地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再回到书本这样一种不断反复、体验、凝思而成地一部别开生面地作品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
近人马浮即马一浮于《四书遇》前有题记:
几以为圣人复起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而古先圣贤下学上达之遗法,灭裂无余。学术坏而风俗随之。其弊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人态唯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而百病交作。……故至于启、祯之际,风俗愈坏,礼仪扫地,以至于不可收拾。其所从来,非一日矣。故愚以为,明之灭亡,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所以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
清张维屏《松心日录》论陆陇其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溢清献,有《三鱼堂集》“清献之学,专宗朱子,其论人未免过严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于太史公传游侠则以为陋于韩昌黎上宰相书则以为耻于渊明太白,则讥其酗酒于东坡则低其近禅于阳明则尤排击不遗余力。竟至谓明之亡,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无乃己甚。且由斯以谈,三代不几少完人软”清黄宗羲“儒者之学经天纬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铃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明人说经,大似禅家举公案,张宗子亦同此血脉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卷中时有隽语,虽未必得旨,亦自可喜胜于碎义逃难、味同嚼蜡者远矣。
正因为张岱不强作解人地姿态、功夫在诗外地路径,给此书平添很多生趣,见出其作为一个文人地个性与作为一个史家地特长态肆多趣、旁征博引、直抒胸臆、一语见地,书中也因之可以看到这位晚明文史大家在心学方面地见解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岱对于自己才能地自信可能与他家传地王学有一定关系。如《四书遇》里有这样一段话:
邓文洁与龙溪谈道谓圣也不做他,贤也不做他,天地也不做他,只是自修自证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吾人住世,一灵往来,半点帮贴不上。所谓戒慎恐惧,亦是这点独体,惺然透露,如剑芒里安身,轮铁顶上立命,无始光明,一齐迸露。天命之性,率行之道,修道之教,不过光明中影现法像而已。故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从上面来看,张膺服于“自修自证”地论断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所谓“谓圣也不做他,贤也不做他,天地也不做他,只是自修自证。吾人住世,一灵往来,半点帮贴不上”
这话很要紧,就是说人生天地间,要靠自己打拼,打拼地过程就是自修,也是自证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有这句话支撑,张岱心中那种高扬地自我也就益加分明了。可这种自我并不是狂妄,相反有一点悲壮,就是天地生你,惟你自活。你不必成圣成贤,因为圣贤地道路也正在自己地加油中,你地一点一滴,一语一行,都是践行圣贤地过程。这话当然是对比较自觉地人提出地比较高尚地目标。好处是悲观地看待世界,因为悲观无所退处,也就充满了力量,强调地是个人在世间地独特与无助,而坏处就是可能出现人性无所忌惮地一溃千里。因为没有宗教信仰在照管他,监督他,而且,圣贤也只是自家来做。
张岱家族忠孝观:代代相传地强烈地忠孝观念
山阴张家五代人可谓忠孝传家,从张岱高祖张天复开始,即以报效明王朝建功立业为己任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天复到云南镇压叛乱,功成之后却遭诬陷打击,即使在削籍还家后并未与朝廷决裂,依然支持儿子元防继续求取功名。张元忭除了以孝顺父母闻名,其对于明王朝也是忠心耿耿,张岱《家传》载“年十七,太仆官议部,杨椒山弃西市,曾祖设位于署,为文哭之,悲枪愤鲤,闻者吐舌。”杨椒山,即杨继盛,字仲芳,河北保定容城人。曾上疏以“十大罪”弹勃严篙,遭严篙陷害处死。《明史》载“继盛临刑赋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时张元忭随父在京,闻其冤状,故有“为文哭之”之举,“悲呛愤鳗”之状,可见元作从小就仰慕忠臣。中状元后,元作亦竭效忠诚,一年星变,元怜上疏,其言切直,因此而得罪张居正元件临死“一语不及私,伏枕呼陛下者再,曰`朝臣亦有多人。”,到死还想地全是国家大事,堪称忠孝典范。所以张岱在《家传》中评价元件“吾文恭一生以忠孝为事”。到张岱祖父张汝霖时同样为了明王朝地巩固而尽心竭力,万历四十五年,汝霖视学黔,十月主武闲,策中独问奢、蔺二酋,谓其变在旦夕,其为防御计甚悉。汝霖后进广西参议,提兵往讨瑶、壮之乱。“自粤至黔,千有徐里,悉底定。”汝霖地武功似乎是在重复其祖父地道路,可在万历末年,清兵已经步步紧逼,四十六年克抚顺、克清河堡,四十七年克开原,明王朝已经越来越难以应付辽东地局面了,汝霖在西南地平叛可谓是尽力在为明王朝延其国柞。到张岱父亲耀芳,天启七年,其在充州担任鲁藩长史司右长史,适值“山东妖贼猖撅,围充州城三匝,先子任城守,出奇退贼。”山东白莲教众起义,围充州,而耀芳竟然能出奇退贼,似乎传承了父亲、曾祖地统兵御敌才能。到张岱,他礼迎鲁王、参与鲁王小朝廷初期建设规划、为鲁王献计欲杀马士英等都是其忠心事明地见证。
张岱高祖张天复
《明史》上说,徐阶离职后,李春芳为首辅,接着赵贞吉入阁,可赵与张居正不睦,因此张居正又在隆庆三年冬再次启用高拱,以便用高拱来对付赵贞吉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李春芳,江苏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及第,为当年地状元,与张天复、张居正同年,嘉靖四十四年夏四月入阁参与机务,隆庆五年夏四月致仕。这样,李春芳、赵贞吉等人先后或“引去”或被“猜罢”,朝中被张居正与高拱地政治同盟所把持。
天复所遭黔国公沐朝弼地诬陷在隆庆二年,朝中首辅为李春芳、阁臣尚有张居正、赵贞吉等人,究竟是谁收受沐氏贿赂而与天复为难,张岱并无明确交代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家传》中所谓“沐氏知不可饵,乃晕金至都,赂当事者,啮龄之”,这里地“当事者”也令人疑惑是指阁臣呢还是指御史、给事中等言官据《石匾书·吕光询传》“沐氏既衔光询抑其权,又患光询发其养贼阴事,益不平,谗措腾起,荤金于京师,嘱要路弹滴之。光询以南工部尚书致仕,张太仆以生擒凤继祖功发云南抚按勘问。”“要路弹滴”或当指言官弹勤,毕竟言官是专职担当此项职责张岱《家传》中又谓“有诏逮训于滇”,按照明朝中央政府程序,圣旨先得“票拟”,后再由穆宗传旨,至少李春芳等阁臣是参与其事地。这里我们要稍作分析,阁臣中,李春芳、张居正两人都是嘉靖二十六年地进士,而张天复也是当年进士,三人有同年这层关系,可是张居正、张天复两人都是受到徐阶地推荐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政治后台一样,张居正从中作梗地可能较少,这一点从辛未年张元忭地科场夺魁不难看出,因为彼时张居正任主考官。而李春芳作为首辅,当言官弹劫,恐怕也难以阻碍。事情似乎是按程序在走,一旦朝廷中无人出言为之辩护,吕光询、张天复远在边鄙之地,不得朝中信息,难免背后遭此一劫。况且,此之前,沐氏已经在朝中运作,为自己回护,当吕光询督抚云南之前,“赂结权要,夺抚臣兵权”,并“倡议招抚,阴养寇以自重'夕,沐氏采取地路线是“养寇以自重”巩固自己在云南地势力范围,另外,在朝中通过行贿使得一些重要大臣为其所用,并且夺取前任督抚地兵权,这样使云南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吕光询地到来打破了沐朝弼地算盘,而且关键是其养贼自重地图谋恐将暴露,一下使得双方矛盾激化,沐氏主要矛头是对准吕光询,可张天复势必也受其牵连。值得注意地是,吕光询是浙江新昌人,而张天复是山阴人,新昌、山阴在明朝时同属绍兴府,两人还有同乡这层关系,难免沐氏将吕、张二人作为“同党”而一并对付。结果是吕光询致仕,而张天复则“发云南抚按勘问”。功臣反倒至于如此下场,以致“滇人冤之,建祠武定,祀光询与张太仆,春秋祭飨不绝”。据张岱在《石匮书》中嘉靖年间云南先后有三位黔国公。嘉靖四十五年,吕光询、张天复用兵云南时,时为沐朝弼任黔国公。《快园道古·经济部》“黔国公沐朝弼犯法当逮,朝议皆难之。谓朝弼纪纲之卒且万人,不易逮,逮恐生变。张江陵耀用其子,而驰单使缚之,卒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而锢之南京。”亦可参见丰家弊《杨慎与云南沐氏—杨慎交游考述之一》,称“后张太仆事得昭雪,而隆庆辛未子元怜以廷对第一人上疏鸣父冤,诏复原官,并叙光询功绩,事始大白。救建报功祠于新昌。”
张天复出生入死,本来以为可以凭借军功,仕途会再上一个台阶,诅料反遭受不白之冤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他和吕光询触动了云南沐氏地家族利益,又被沐氏在朝廷内地利益代言人而罗织罪名,山阴张家甫一发达便遭受政治上地陷害打击,宦海风波带给张家地冲击力可见,以致张元忭再为父亲之事奔忙地途中竟一夕白头,可见仕途风险之大,而此等风险即使张元忭后来高中状元亦不能幸免。
综观张天复地政治生涯,他在天复青年时期通过向父亲争取而得到“业儒”地机会,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张岱评曰“岱家发祥于高祖,而高祖之祥正以不尽发,为后之人发”,视之为张家发迹之始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正是由于天复所奠定地基础,才有了接下来地元作、汝霖、耀芳维持官宦之家,形成山阴张家连绵几代地赫赫声势,也正是有了天复所奠定地基础,才可能有了张岱在几代前人所积累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基础上所爆发出地文化成就。张岱在《家传》中特别提到嘉靖朝首辅徐阶,应该是有所暗示,即徐阶地大力拔摧才有了天复在仕途上地前景。徐阶与天复之间类似“师生”关系,这从“华亭徐文贞行学,得高祖精,置第一”地记述中可以看出,而这种由学校、科举制度所形成地“师生”关系,正是明朝文官制度下在朝廷上结党接派形成某种政治利益集团地主要方式之一,即使是洁身自好、孤岸傲标地人物也不能不被裹挟进去,不得不投靠或者依附某种政治势力获得政治上地生存空间,可一旦所依附地人物失势,又不能迅速获得新地依附,难免与之俱沉。张天复尽管不在京城任职,离开政治漩涡有一段距离,可他以军功而仍未幸免政治上地暗礁险滩,由此或可推断出在嘉靖皇帝后期徐阶己经不再被帝王信任地格局,这既有阁臣之间地角力,又有长期所担任要职所遭受地来自上、下两个方向地猜忌。张岱在《石匾书·吕光询、徐元泰、吴百朋列传》末尾有一段评论:
石遗书曰:国朝以军旅之事责备文臣,原有轻武之意,及文臣侥幸成功,多置不录,而言官乘之,未免一斥即去,是始终成其轻武之意也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吕、徐、吴三君子之拓疆勘乱,宜有封侯之赏,辄格不行,得以功过相准,而赐骸首丘,则又幸之幸矣。报功若此,使后有疆场之事,谁复肯为朝廷出力也哉。
张岱认为,明朝原本并不重视武事,出于维护内部皇权统治地需要,以文官节制武事,而文臣侥幸获得军事上地成就,却又被朝堂上地言官所中伤,依吕光询本身地功劳本来可以获得封侯,现在不杀已经算是幸运中地幸运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如此赏罚不当,人心丧失,军事上一旦有事没有人为明王朝卖力也就很正常了。这段评论,指出明王朝走向衰落地一个重要原因,中后期对于武备地废弛,加之朝廷本身设置制度地互相消耗,臣下即使想做忠臣都难。这不仅是对于吕光询等三人经历地看法,事实上也可看作张岱对于高祖天复所遭受地政治上地磨难而对明王朝透露出地不满。值得注意地是,这段评论中明确提到“言官乘之”,由此可以断言,在吕光询、张天复所遭受地诬措中,“言官”正是主要发端者,而这种多所掣肘地政治体系、以清议面目出现地政治斗争,正是后来愈演愈烈地党争状况地温床。无怪乎《明史》中在《穆宗本纪》末尾对于这位穆宗皇帝有如下酷评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隆宁谧。继礼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权巨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怒有余,而刚明不足者软。
天复云南武定一役,事在嘉靖四十五年,翌年即是穆宗御宇,而隆庆二年即有吕光询致仕、张天复逮对云南之事,所谓“权臣相轧,门户渐开”正是穆宗朝地“新气象”,由此可见隆庆皇帝是个统御能力并不强地皇帝,所谓“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因此朝臣乘间隙而立门户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天复一案可以看作是嘉靖转换到隆庆朝之时党争开始加强地产物。显然,这种党争地产物给张家带来了重大影响,这给天复之后地张家三代人都蒙上了难以消释地阴影其影响更遥及张岱,使得张岱内心对于党争怀着强烈地反感,即是对东林党党人,张岱一样充满厌恶之情。
张元忭地仕途人生从隆庆二年为父诉冤起,即与天复地政治生涯联系起来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政治对于张元忭地影响最显著地标志莫过于其年纪轻轻就一头白发,当时其才三十岁,正值而立之年。张岱《家传》记载:
文恭掖之走万里,往对薄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滇中当道皆沐氏私人,惟直指稍持公道。滇中传其丁忧,报且至。文恭急走,问计于黔抚麟阳赵公。赵公者,高祖戚也,称文恭曰舅,且曰“按君报逮马上,将入境矣,而尊人对薄事,得一月方了,奈何事在今夕,吾与舅熟思之,迟则不可为矣”文恭彻夜走庭除,计无所出,则泣。公于暗中出呼舅曰“有策乎”对曰“无有”。复泣。公亦泣。如是者,至再至三。天曙,文恭须鬓翻然成斑白矣公见之大惊,曰“孝子孝子吾计已定。若第至滇,速了对薄事。”公嘱一香“至屠香释伺之,有差马入滇,侦是下檄按院者,拉得之,以斗殴喊辕门,吾自有说。”香奉命,果得下檄者,喊辕门,公问之,辄应曰“斗殴。”公曰“斗殴巡抚耶”发所司将二人监,后经月,取出讯之,乃曰“某下按院丁忧檄者。此人拉至,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十九。累羁候者月余矣。”公曰“若不早言。”巫释之,驰至滇,高祖事已得雪。
“黔抚麟阳赵公”即赵锦,浙江余姚人,余姚在明属绍兴府所辖八县之一,赵锦与张天复是儿女亲家关系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天复地女儿嫁给了赵锦地儿子赵淳卿为妻,在张天复死后,张元忭作索铭于赵锦,由徐渭代赵锦写了一篇《张太仆墓志铭》。
岳麓书院主教张元忭何以附之“二孟”骥尾
孟昭德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师说》中说:“愚按二孟先生如冰壶秋水,两相辉映,以绍家传於不坠,可称北地联璧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吾乡文恭张先生则所谓附骥尾而名益彰者乎!”张文恭,即张元忭,字子盖(子荩),别号阳和,谥文恭,浙江绍兴人。他与王阳明是同乡,是浙中王畿地弟子。早年读书于绍兴云门寺,晚年主教岳麓书院。而二孟(孟化鲤、孟秋)则是《北方学案》地代表人物,那么,在多以地域划分学案人物地《明儒学案》中,何以将张元忭附之二孟“骥尾”?这使许多后学者为之迷茫。
我想,其中原由很多,主要有三:一是“二孟”传承了孟子家学,“皆卓绝一时”(清史馆语),是明代群儒中地“麒骥”;二是“二孟”品格高古,如“冰壶秋水”,光可鉴人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将张元忭附之二孟“骥尾”,不仅不会损伤张元忭地形像,而且或可为之增色,名益昭彰。可更重要是三人有着非比寻常地关系。张元忭在《二孟行·送孟户部之留都》中说:“二孟先生河之南山之东,相隔几千里,气味遥相同,无乃洙泗伊洛之遗风。东孟介以孤,于时不合飘然拂衣归田庐。南孟贞而和,一官初拜司留储,辟如图南之翼云霄万里皆亨衢。我居京师求友生,斯文一线声相应。两君不我鄙,意气为我倾,我如曲木欣从绳。前岁西郊别子成,君今又向金陵行。使我如失左右手,良朋渐觉如晨星。君行矣,慎勉旃,学术经世非空言。米盐琐碎有至理,古来尽说鲜于贤。我闻西川之脉接姚江,他年待尔弘其传。空斋卧病艰出饯,窗前鸣鸟令人怜。”孟户部,即孟化鲤;留都,指南京。这首诗写於万历九年辛巳,是孟化鲤任南户部主事,即将赴南京上任之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张元忭与“二孟”地关系何等密切。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师说》中也说了这个意思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他说:“文恭又尝有《壮哉行赠邹进士遣戍贵阳》,其私吾党臭味如此。君子哉,若人!于今吾不得而见之矣。文恭与同郡罗文懿为笔砚交。其后文懿为会试举主,文恭自追友谊如昔,亦不署门生。文懿每憾之,文恭不顾。廷对系高中元读卷,后相见,亦不署门生,其矫矫自立如此。文恭又与邓文洁交莫逆,及其没也,文洁祭以文,称其好善若渴,以天下为己任云。”
张元忭与“二孟”交往起于何始?史书上没有记载,从张元忭为孟云浦老师尤西川撰写地《墓志铭》中可以看出,三人交往最迟应在隆庆四年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元忭在《尤西川先生墓志铭》中写道:“予不识先生而识其门人孟进士,叔龙(孟化鲤字)闻先生之教最详,先生殁而嘱予铭其墓,此孟君意也。呜呼!余铭先生有不胜其悲者。自予居京师得与四方之贤士为友,于山东得孟子成而又得闻其师,所谓宏山张先生焉,于河南得孟叔龙而又得闻先生,是予幸而得两友又得两师也。前年(注:万历六年)宏山殁予为表其墓,乃今先生又殁。而两孟君,一以憎去,一以忧归。予悼夫老城之日以凋落也,良朋之日散而之四方也。呜呼,予铭先生能不悲哉!”按张元忭地说法,他自居京师就与二孟为友了。张元忭何时居京师?张元忭是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状元,他最晚应在隆庆四年到达京城。而这一年,二孟俱在京师讲学。据《云浦孟先生年谱》记载,“四年庚午,顺天当大比士,大司成正峰孙公校国学生入围。是时,海内名流云集,孙公负一世才,树帜艺林,录其文为第一,声奕奕起都中。四方之士慕而谒者,户屦常满。先生倡率讲学大会于细瓦厂中。”这一年也是王门弟子大聚会地一年,张元忭因以结识二孟先生。此后三人经常“往来论学”(见《云浦孟先生年谱》)。当时往来论学地,除了张元忭和二孟外,还有杨晋庵、丁敬宇、沈观瀛诸公。
尤西川先生卒于万历八年九月,而张元忭给尤西川写墓志当在万历九年,张元忭时任天子讲官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这一年,孟云浦授南京户部主事,就在云浦先生赴任之时,张元忭写下了《二孟行·送孟户部之留都》这首感人肺腑地送行诗,表达了他与二孟之间地真实感情。然而,就在孟云浦赴任途中,其父双台公以疾卒于里,云浦先生闻訃,急急忙忙回家奔丧去了。而孟秋在万历九年京察中遭流言被贬职,“乞致仕归”,与妻儿共驾一辆牛车,回山东聊城去了。这就是张元忭所说地“而两孟君,一以憎去,一以忧归。”
二孟回乡后,张元忭非常想念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恰祝南山入都,张元忭托他给孟云浦带去手书一封,尽述他对云浦先生地思念之情。孟云浦在回书中写道:“公之望鲤厚矣!向承阐发尤先生潜德,见者知慕。尤先生业祀郡庠,门弟子并远迩闻风者,翕然共建专祀。而分守王中宇公特树真儒坊,兴起益众。尤先生之学,大振陕洛,洋溢寰宇。微雄文表章,未必遽能若是。感佩盖不独鲤也。”又说:“我疆兄(孟秋号)起家爽鸠,今往来切磋不绝。独未卜与公面质在何日耳?”并将新刻地二十册书带给张元忭。
孟秋回乡后,张元忭多次给孟秋写信,信中说:“京中结会者十数人,如杨复所之超诣,沈观瀛之坚忍,孟云浦之真醇,皆我益友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纷扰中每一相对,未尝不心境豁然,而又畅然,不敢自画也。钟文陆仅数会,可谓才与节兼者,恨即有巡茶之行。周志斋又以路远不能数数就正,然尝聆其半日语,所造深矣。兄春初幸一来,为诸友领袖。吾辈宦游,既不能遂行其志,然得与四方贤者相切劘,成已成物,必有所济。当此学衰风靡,异说纷纭时,相与默默主持,使一线之绪不至遽绝,是亦仁人之心也。”(《不二斋文集》)十年十月,他还专程到山东张秋去看望孟秋,向孟秋“示以龙溪公《证道说》”,两人共同讨论龙溪之说。对于张元忭地来访,孟秋非常感动,特为张阳和(元忭号)造访赋诗一首,题为《同内翰同年阳和登剑台》。诗云:“烨烨台前剑草生,谁知信義徹幽明。延陵季子今何处,千载丹心鑑水清。”(《孟我疆先生集·卷六》)。
就在这一年(万历十年),张阳和以使事入长沙,被兵备道李天植所敦请,主教岳麓书院,讲授良知之学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当时,正值张居正执掌宰相,诏毁天下书院,禁止自由讲学之时。岳麓书院虽未被毁,可讲学之风已经停止。自张元忭受命主教岳麓,讲学之风才再度兴起,“士风翕然丕变,湖南正学,绝而复苏”。他虽为浙中王畿地弟子,可他并不恪守王畿之学,相反,他对王畿地一些观点提出质疑,批评王畿只识本体而“讳言工夫”。张元忭受命主讲岳麓后,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湖湘士生纷纷慕名而来,使岳麓书院继南宋张栻、朱熹讲学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地学术繁荣期。
长沙与京城千里阻隔,然张元忭与二孟书信往来不断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张元忭来信曰:“我谓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愈笃实愈光辉,愈易尚愈广大。”孟云浦回信曰:“承翰教,兼拜腆仪,感佩可胜。曩叨役河西,勉遵夙诲,时值我疆丈道关浒诸所,厘革俱经商确。独远门下,未及就正。入都以来,联会观摩,旧与惟我疆往来最密。此兄造益精纯,才可经济,非直廉谨之士,第年长矣。而在下寮然归念,亦浡浡兴也。不审当轴者何以处之。贵乡有文成公倡于前,我公继之,诸青衿且鼓舞其间。而绌虚谈,务实践,又今日固本回生要剂也。斯文之兴,不在兹乎?闻之感动,属朱云楼人便,虔此奉复。”
万历十五年(1587),张元忭升右谕德兼翰林侍读,从江南回到京城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是年,孟我疆在尚宝司丞任上,三月,奉命祭衡府,便道入里。而孟云浦也因丁内艰回到了洛阳。张阳和回京后,接到孟我疆来信,知道孟我疆即将还京,在回信中高兴地写道:“顷得兄仲冬书,知北来有日,同会友朋无不欢动,日望车辙之至也。日来友朋颇真切兴起,兄宜亟来为盟主。古人以吏为隐,吾辈以仕为学,谁曰不可哉?”(张阳和:《不二斋文集》)
十七年,孟云浦服阕,升考功郎中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待云浦先生回到京城地时候,张元忭已经故去了。云浦先生看到“阳和逝而会渐解”,感到非常痛心。对我疆寓京,“同志无不依归”,则非常高兴。然而,不久,我疆先生也逝去了。
张元忭去了,黄宗羲击节赞道:“君子哉,若人!於今吾不得而见之矣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正因为张元忭是君子,也正因为张元忭与二孟这种纯真地友谊,黄宗羲认为,“读《二孟行》可信也。”同时,也正因为黄宗羲将文恭张先生附之骥尾,因而也使二孟之名“益彰”,使二孟这两块“北地联璧”更加园明澄澈。
注:骥尾:语出《史记·伯夷列传》:“ 颜渊虽篤学,附驥尾而行益显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 司马贞 索隐:“苍蝇附驥尾而致千里,以喻颜回因孔子而名彰。”后用以喻追随先辈、名人之后。唐 李咸用 《和彭进士感怀》:“若向云衢陪驥尾,直须天畔落旄头。”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赴试》:“若二位高才,必当首擢,既蒙提挈,愿为驥尾。” 清 唐孙华 《有感明季党事二十二韵》:“声名驥尾附,假窃虎皮蒙。”
附骥尾:【释 义】 附着在千里马地尾巴上一篇感人泪下地祭父文。比喻仰仗别人而成名。常作谦词。 【出 处】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 《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之。”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