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省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畲族风情:大田县祭祀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12-09 769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因为地理环境等原因,历史上福建和周边的许多省份一样,远离中央政权、开发迟、文化相对落后,同时被同化的机会和程度也较少大田县祭祀。所以在有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奇特的风俗,并且非常的庞杂,其中尤以巫、道文化盛行。因此在汉武帝时,就有了“越人好鬼”之说。

  福建当地最早的原住民据考是畲族,畲民在大田的分布虽然很零散,可是跨越全境大田县祭祀。而桃源镇的东坂村,是个畲族行政村,历史久远,一些民族文化在这里保存得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民间图腾

  每年春季,东坂人都要举办香会敬“民主公”菩萨大田县祭祀。“民主公”也称“人主公”、“人主侯王”,是村庄的保护神。其职能与我们常说的“土地公”相当,一般是这个地方家族里生前做过官或者对地方有过特殊贡献等死后被祭祀的先人。届时,村中或以姓氏为单位设坛拜祭,或集中统一起来一起祈福。供品清一色的素食,多采自山野的小菜加工而成,譬如艾草米粿、乌捻青饭等等。可无论是分是合,场面都非常的庞大和壮观。

  是时,村民们将选定吉时和吉地,把平日供在村头庙里的菩萨请到道场,大家上供进香,请法师念经大田县祭祀。周围四乡八里的善男信女也都纷沓而至。有的来还愿,有的来串门,有的则是来观光游当地的土楼,或者纯粹是为了来一品好客的东坂人摆出来的特有的“百家宴”,以及观赏法师赤脚过火砖……体验畲乡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喜庆氛围。

  东坂有4个自然村,4个村庄其实是4个自然的小盆地,几个姓氏约800多人聚族而居大田县祭祀。这里毗邻永安市的青水畲族乡,真正的畲民为巫姓,巫姓的祖先因避战乱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河北逃荒迁入。巫姓原系客家,说的是客家话,因娶妻青水钟氏,其子孙后裔遂随母族。其他姓氏有的虽非畲民,可也生活在畲族的圈子里,受畲俗影响深远,故而千百年来,也按畲民的习惯进行生产和生活。 明代古堡

  我们最先赶到的地方叫湖坵,居住在这里的熊姓祖先,建造了目前在福建留存样式不多的悬山式不规则半圆形土楼“安良堡”大田县祭祀。 安良堡气势恢弘,是个虎型。据说是因为堡前有池塘,村口有大坵田,故曰“湖坵”。

  安良堡是在陡峭的山脚下掘土垒起来的,把后围墙基选择在山坡的顶端上,不仅建造时省工,而且安全,布局合理富有变化大田县祭祀。无论在结构、通风、排污、防盗等方面,都十分科学,是大田土堡的代表作之一。

  堡正前方的屋脊平直,左右呈圆弧形,各分15栋木楼建在夯土墙上,中央另有两座木头房屋大田县祭祀。土墙上的其他建筑自上而下,犹如片片鱼鳞交织重叠,蔚为壮观。

  安良堡的始建可能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大田县祭祀。当时这里匪患严重,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了周围几个县的土地设置起来的。距此不远还有一座年轻的、闻名于八闽大地的永安槐南“安贞堡”。

  安良堡在新中国成立前,曾驻扎过朱德红军大田县祭祀。堡底下还有一座已日渐破旧的民房,厅堂里雕梁画栋,可是在旧梁的底下还加了一根年岁较浅的新梁,据称是当年熊姓家人,调集了周边多个县的官员一起来商议剿匪后换的。说是来的官员太大,不换梁,民房的风水怕撑不住。土匪最终被剿灭了,匪首有名有姓,抓获押解途中据说为了防止逃脱,是用棕绳穿过手掌心带走的。

  在另外一侧,还有一座塾堂,明代大田“三田才子”之一的、官至礼部侍郎的会元公田一俊,小时候就曾就读于此大田县祭祀。因与熊家是郎舅关系,少时顽皮,其父母只好把他托付给娘家的兄弟管教。田一俊考取会元后当了官,其时正值母舅、也就是他的老师建房子,专程请假回来送了块匾挂在熊姓的龙源堂上,曰:“德胜金诚”!虽然这些传说县志里找不到,可在湖坵这个地方,处处遗留有可以互相印证的痕迹,我们也无法排除可能与大田建县历史较短有关。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到任的大田知县侯执纁,在《桃源行》中写道:“桃源去县远百里,里曰聚贤何年始?我来阅历访仙踪,不见桃花见流水大田县祭祀。芦舍荒凉断续间,土堡崩颓非昔比。山下瑶池迹尚留,峰头白云虚无里。”《大田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大田古建筑》一书介绍,这首诗目前是安良堡最早见于文字的记载。知县侯执纁是个进士,籍贯河内,到职时间见于1996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大田县志》642页《清代大田县知县名录》。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桃源旧时隶属聚贤里辖下;另外今人将安良堡建造时间说成“清嘉庆十五年(1810)”显然与“明嘉靖十五年(1536)”口误,因为嘉庆十五年在康熙十七年之后132年,《桃源行》里见到的情景不可能是古人对未知的杜撰大田县祭祀。而明嘉靖十五年在清康熙十七年之前142年,时已“崩颓”合情合理。严谨地说,即便土堡建造的历史没这么久,也应在侯知县到来之前。该诗作的成诗时间应该没有问题,已知侯的下任广宁人鲁崇礼,是于康熙十九年以县丞继任的。

  在熊姓的祠堂里,有一幅对联这样写道:“自江陵分派以来,祖有德、宗有功,莫烈煌煌序昭穆而荐馨香;追龙源肇基以后,春日祀、秋日尝,衣冠济济溯元曾不匮孝思大田县祭祀。”而在另一联写下了“堂名龙源,溯祖德宗功作史西宾名第一;地号象形,这山屏水带卜居东坂号无双。”不仅呼应了熊姓后人自称是祖先懂得看风水,一路打猎寻龙脉而来的说法,还把东坂的村名也概括了进去。特别江西是道教很昌盛的地区,包括湖坵熊氏历代相承以学道和习武为尚,可以理解。 民俗民风

  湖坵的道场场面之大,在村中当数第一,原因自然不言而喻大田县祭祀。都是闾山道派的师兄弟,一起来帮忙和凑热闹的道友多,近水楼台先得月,场面自然热闹和更讲排场了。

  湖坵的道场选在一户普通村民的家里,在院子的外面树着三根带枝条的新竹,竹梢上各自绑着一面蓝色的四方布旗,旗下缀着四根飘带大田县祭祀。另一端则挂着一盏绸面的大红灯笼。在距离这些旗帜之外数米远,篾条把松明扎成柱子状,也高高地树在大路边上,与旗帜齐头并肩,燃成一柄火炬,高达数丈,辉映全村。

  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在院子正中的边缘处,柴垛架起的平台上,象征着冥币的土纸在熊熊燃烧大田县祭祀。这些纸中,一叠叠由碧绿的粽叶扎着吊在竹竿上,还有专门的人用印模在上面拓印,意喻为古代的吊钱。自然,被裁成圆形、正中打方洞的,代表的就是铜钱一类东西了。

  整个上午,鞭炮声、锣鼓声、号角声、木鱼声、老道士嘶哑可平和的诵经声、代表佛教徒的年轻法师舞动衣袂声、善男信女们虔诚的跪拜磕头声,声声缭绕,交织成了一支美丽祥和的乐章,让人神情禁不住跟着凝重肃穆起来大田县祭祀

  这样的仪式进行到午饭时分,院子里开始摆满了四方桌,当地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挑来食物,全村不分男女老少齐聚道场,即使是慕名而来观光旅游的外乡人,都可以毫不客气地加入到用餐的队伍中去,完全不需拘谨,整个院子里到处转,捡着自己喜欢的食物下筷大田县祭祀。食品自然都是些素食,除了之前所说的米粿和糯米饭之外,还有馒头、粘糕、米粉、面条、粽子,以及各类应季的菜蔬等等。村民们都在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们用餐,据称谁家的东西被吃得多,今年将给他们带来越多的好运。

  不经意间,所有的旗幡飘带都缠绕在一起,打成了许许多多类似旧时布团做成的纽扣一样,让人目瞪口呆,理不出头绪来大田县祭祀。村民说,这是菩萨请到场的征兆,而且只有道行高的法师才能够让旗带打结,才能将旗幡树得比别人高。

  饭后法事继续,他们还表演了过火砖大田县祭祀。过火砖是在熊熊的炭火上,把砖头烧红烧透了,法师们光着脚板在上面走来走去,可毫发未伤。

  过火砖体现了法师的高超道行,同时辟邪大田县祭祀。一种表演在道场上,另外一种在村头的水口上,则影响的范围更大,使鬼神见了都怕。

  其中奥妙,无从探知,只能缄默大田县祭祀。畲人既然是“闽越”的原住民,那么尚巫信道本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崇拜,这或许就是“越人好鬼”的文化特点吧!其他的两个道场情形大抵如此,只是少了过火砖,以及不挂湖坵那样多的旗幡。 历史渊源

  目前东坂可考的史料,已知巫姓家族在清朝光绪年间出过位五品官员,名字叫巫朝顺,御赐五品顶带奉直大夫大田县祭祀。他们自称比熊姓要迟到这里100多年。他们还说就在湖坵这么个现存人口不足200人的小村庄里,过去也出过两任知县,一位叫熊梦吉,另一位叫熊国伍,都在家门口做官。熊家县令治下的地方叫宁洋县(1567年——1956年),明代设置现在已经取消,辖下的地盘就是现在的漳平、永安和大田。熊梦吉在宁洋为官时,对这一带的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据说他死后,周围的民众都感念他的功德,还请求当局将他的灵柩抬至各村祭奠,因此有了“游七县”的传说。熊姓的子孙至今仍引以为荣耀,故而祠堂固定联的口气也很大。

  可无论如何,毕竟这里留下了可看可摸的建筑,还有这些生动的诗联、盛大恢弘的活动、引人入胜的传说……留给了世人一个美好的精神享受,让大家领略到另一番不同地域人群的独特文化大田县祭祀。这些人物就是“民主公”,以及派生了与之呼应的“民主公”文化,即民族文化和畲乡独特的风情。

  ——福建省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QQ群:176448288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