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地安寝圣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地鹿原陂代我在陵前祭奠。总体规划面积111.8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
湖南炎帝陵
湖南炎帝陵(26张)
5平方公里代我在陵前祭奠。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地根亲文化盛事。自1988年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100万人次。
据史记载,西汉有陵,唐有奉祀,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钦命在陵前立庙,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此后历朝历代祭祀、修葺不断代我在陵前祭奠。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地圣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
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朝觐广场、圣德林、神农大桥、炎帝陵牌坊、崇德坊、鹿原陂、龙脑石、龙爪石、洗药池、邑有圣陵等胜迹代我在陵前祭奠。炎陵庙位于炎帝陵之前,据史载建于宋朝,亦在1986年经大规模修复。炎陵庙座北朝南,分为三进,整个院落以红墙围之。主要建筑有午门、行礼亭、大殿和碑房等。
千百年来代我在陵前祭奠,陵前地祭祀活动历久不衰,俎豆馨香,终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CenNavi 道道通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
年不绝代我在陵前祭奠。官吏商贾,文人墨客,多有篡志书史,诗文题咏,而民间群众,则以村俗民风,故事传闻,留下许多炎帝和炎帝陵地珍贵史料和千古情思。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炎帝陵所在地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炎帝陵地开发与建设,江泽民、胡耀邦等3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炎帝陵题词题字,尉健行、李铁映、乌云其木格、张怀西等19位中央领导亲临炎帝陵指导工作。自1988年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100万人次。[2]
2沿革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地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地《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代我在陵前祭奠。”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炎陵县炎帝陵
炎陵县炎帝陵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代我在陵前祭奠。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地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代我在陵前祭奠。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代我在陵前祭奠。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地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地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代我在陵前祭奠。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代我在陵前祭奠。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
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地修葺代我在陵前祭奠。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地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地记载代我在陵前祭奠。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地修葺史书记载颇详代我在陵前祭奠。较大规模地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代我在陵前祭奠。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代我在陵前祭奠。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地建筑格局为:主殿名“圣容殿”,殿内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代我在陵前祭奠。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恻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整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可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
清代对炎帝陵庙地修葺有据可查地约有9次代我在陵前祭奠。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代我在陵前祭奠。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可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代我在陵前祭奠。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可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地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代我在陵前祭奠。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地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地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地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地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地一次重修代我在陵前祭奠。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地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地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地记载,可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代我在陵前祭奠。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地修葺活动代我在陵前祭奠,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代我在陵前祭奠。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代我在陵前祭奠。
1936年代我在陵前祭奠。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可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
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 薛岳主持地一次大修代我在陵前祭奠。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地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我在陵前祭奠。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地强烈愿望代我在陵前祭奠。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地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1]
3传说
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代我在陵前祭奠。炎帝逝世后,治丧者决定将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余里地河边,即今资兴市资水河边温泉附近,因为那里是羿射九日落下一个太阳地地方,地下冒出来地水都是热地,而炎帝属火,应葬于此。于是便用木排载着炎帝地灵柩,由36个力士拉绗,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时,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倾覆,炎帝灵柩镡时沉入岸边石缝,后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地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代我在陵前祭奠。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地创始者,为中华民族地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地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地开拓精神、百折不挠地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地进取精神、大公无私地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地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地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
炎帝墓碑
炎帝墓碑
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代我在陵前祭奠。
炎帝陵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毁屡建代我在陵前祭奠。有历史记载地较大地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近代大规模修葺始于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地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
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代我在陵前祭奠。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余通。数千年来,炎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4史记
炎帝神农氏“生于烈山”,“长于姜水”,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地炎帝陵代我在陵前祭奠。晋代皇甫谧所著地《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地《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王象之编著地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 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在王象之写这部地理总志时,炎帝陵尚在茶陵县内代我在陵前祭奠。茶陵县是在汉高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20张)
5祭礼
渊源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地一套祭祀活动代我在陵前祭奠。原始地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地主要表现形式。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腊月里庆贺农业丰收地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地重要节庆。传说,在蜡祭地前一天,先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盛大地傩舞。傩舞源于驱疫除鬼仪式,是一种装扮成能能威慑病疫鬼域地面具舞蹈,常常由骠悍健美地青壮年男女戴着与氏族图腾、族徽标志有关地面具,随着傩乐起舞,以表达期望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地心愿。
自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县境内)”起,人们就开始地运用多种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缅怀炎帝地丰功伟绩代我在陵前祭奠。炎帝神农氏成为先民心目中最尊贵和崇敬地始祖。从那时起,先民对炎帝地祭祀仪式越来越隆重。各种祭祀典礼见诸于炎帝陵。除了蜡祭、藉田和祭祀先医之外,祭祀炎帝陵成为重要地祭祀形式。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始于唐代,《路史》曰:“有唐尝奉祀焉”,而民间祭祀炎帝陵则历史更为久远。[4]
官祭
官方祭祀称之公祭或告祭代我在陵前祭奠。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者始于唐代,据唐代旧史《路史》说:“有唐尝奉祀焉”。最早有记载地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致祭”,并“在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对炎帝陵祭祀从未间断。有史记载,明代15次,清代达38次。历朝历代炎帝陵祭祀地名目繁多,以告即位为主,此外还有告禳灾除患、靖边军功、亲政复储、万寿晋徽、先人后事等。据《陵县志》载,古代官方祭祀炎帝陵,其声势浩大,仪程
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
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8张)
复杂、讲究代我在陵前祭奠。择定祭期,告祭官前期致斋三日,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礼相迎。告祭官至,各官着朝服跪迎,地方官恭奉御祭文、香、帛安置于龙亭内,迎至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御祭文、香、帛、龙亭由午门入至祭所,钦差官及陪祭各官着吉服由东门入,行一跪三叩礼。祭期前一日,由告祭官司与陪祭官监视宰牲,在陵内进行演礼。祭日四鼓,地方官率领由礼生、执事人、陈设、乐工等组成地礼仪队伍齐集于陵外,五鼓时,告祭官、陪祭官着朝服田东门进入陵内,执事人击鼓三声后,告祭官、陪祭官就位,照部颁布礼,主要地颁布礼是上供烛、奏乐章、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告祭宫、陪祭官颁礼完毕,退由西门出。每次官祭都会刻碑文昭于世人。
主祭官是由皇帝亲自选定地,祭文由翰林院撰写代我在陵前祭奠。祭品有祭绛香、沉速香、黄绫寿币、龙亭、香帛、御仗等,由户部和工部置办,礼部行文咨取。告祭官从京城启程地日期由钦天监择定。启程前,皇帝斋戒一日,并亲阅仪式,亲授祭文香帛。告祭官至州县后。由地方官陪同前往炎帝陵,祭前斋戒三日,各种礼仪要进行现场演炼。每次祭祀之后,随即镌石铭碑,以示纪念。御祭官将碑文拓片带回,向皇上复命。十分有趣地是,受命祭陵地官员,无不留连这块钟灵毓秀地土地。祭祀之后,都要游山赏水,撰文赋诗,尽兴而归。有地复命后,举家迁移,在此购地置业,安家落户。炎陵欧阳氏之祖欧阳林启,为五代时后晋礼部尚书,祭陵复命之后就在硏水河畔建宅落户。炎陵霍姓之祖霍卷嵩,为元代顺天府通判,随大学士阿沙不花谒祭炎帝陵,“见酃邑山水秀丽,人文尔雅,复命后致仕余干,元至治三年携子同迁酃邑康乐乡里二都”。民国时期,炎帝陵祭祀由省、县政府举办。规模最大地一次是1940年,由湖南省政府 薛岳委派秘书长李杨敬致祭,告捍卫湘土、抵御外侮地决心。这次祭祀对于鼓舞民气,团结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御碑园即据此而建,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含碑廊、九鼎台、《神农功绩图》照壁等。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刊宋、明、清及近、现代记事文碑5块。
在记事文碑中有一块十分特殊地碑代我在陵前祭奠,是以胡耀邦讲话为内容地《为人民
炎帝功绩图壁画
炎帝功绩图壁画(2张)
多做好事碑》代我在陵前祭奠。这是1962年12月上旬,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地胡耀邦来到炎陵县(时为酃县)作社会调查,拜谒炎帝陵后第三天在炎陵县机关党员干部会上发表地讲话。东西碑廊之间地九鼎台,有石鼎九只,每只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碑园北面是《神农功绩图》弧形照壁。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青石板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地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创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地伟大实践和高尚情操。
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演变至今代我在陵前祭奠,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礼,其中又分迎宾仪式、引导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开午门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签名仪式、捐赠仪式等等,
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
炎陵县炎帝陵祭祀大典(6张)
祭祀仪程为序曲、敬香、敬花篮、敬供品、开午门、谒陵、揭碑、礼成等代我在陵前祭奠。在仪仗队伍方面也有很大变化,炎帝陵祭典现有地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地五谷耒表演队,炎帝陵祭典现有地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地五谷耒耜表演队、三牲五谷时鲜供品队《炎帝颂》大型歌舞表演队、祭祀乐曲演奏队、神农锣鼓队、祭祀锣鼓队、祭祀幡旗队、民间唢呐队、龙狮朝圣队、牛角吹奏队、56个民族队以及圣火采集手等等。官方大规模地祭祀活动多在清明、得阳和重大节日举行,特别是得阳节,株洲市都举行“炎帝节”,以炎帝陵祭祀活动为重点,开展一系列文化、商贸交流活动。[5]
民祭
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代我在陵前祭奠。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地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除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回归日、喜庆月、丰收年、炎帝节等),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圆几百里地群众都会汇集于炎帝陵,祭祀炎帝,祈
民间祭祀
民间祭祀
福求平安代我在陵前祭奠。民间祭祀仪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愿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众争相在炎帝陵宰杀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礼,献香燃炮,传说这样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顺顺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为旺盛。民间祭祀对祭时、礼程亦十分讲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会洗梳干净,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过炎帝后,将自己地心愿和所求写于帛或纸是,用线系于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抛挂于炎帝陵内地古树上,祈求炎帝保佑愿望实现。[6]
祭式
文祭
文祭有祭文、颂文、碑文等,从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地代我在陵前祭奠。文祭即官方以祭文地形式告祭始祖。祭文格式规范,主要内容为歌颂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于多写于帛上,故称之为帛书,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读祭文,读后,由主祭人将帛书点燃焚烧,完成文祭仪程。
物祭
民间祭祀一直以物祭为主,其祭品多为牲、畜、果品代我在陵前祭奠。官方祭祀中,物祭则种类繁多,特别是古代官方祭祀,祭品有牛、羊、猪、稻、黍、榛、干鱼、鹿脯、粟、白饼、黑饼等近30种,祭器也包括爵、俎、登等10余种。现代炎帝陵祭典保留了传统地物祭程式,物祭虽然也是必不可少地,可在种类地仪式上却简单许多,敬献地供品主要有三牲(牛、猪、羊)、五谷(稻、麦、梁、粟、豆等五谷杂粮)、时鲜(祭祀时节地新鲜水果)、中草药,还有社会团体,个人在弘扬炎帝文化、继承炎帝创造精神,生产、生活过程中制造地各种实物产品,如酒、茶、药、农机产品等等。
火祭
炎帝又称火德王,因此火祭是现代炎帝陵祭典经常举行地一种生祭方式,主要有击石取火(由圣火采集手用地击火石在圣火台击石取火)、药龙喷火(九条中草药扎成地药龙围绕圣火台巨石,向巨石喷出大火,点然炎帝圣火)等,圣火地点烯是对先祖地告祭,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追求光明地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代我在陵前祭奠。许多大型地体育比赛都会在大型炎帝陵祭典活动上采集圣火,进行圣火传递活动。
乐祭
乐祭多在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中出现代我在陵前祭奠。祭祀乐曲代表性地古有《哭皇天》、《朝天子》,现有《炎帝颂》、《祭炎帝》。在应用上,主祭人进入祭祀广场,鼓乐齐鸣,以唢呐为主,奏《大开门》;向始祖敬献三牲、五谷、时鲜,用丝竹乐奏《普安宁》;敬高香、花蓝,小乐奏《快板令》;击鼓九通,鸣金九响,大乐奏《哭皇天》;礼成,大乐奏《朝天子》。除演奏祭祀乐曲外,还有歌祭和舞祭。歌祭即祭祀仪程中在炎帝陵前大声歌唱颂扬炎帝功德地歌曲;舞祭多为跳起展示歌颂炎帝功德地各种舞蹈。
龙祭
炎帝是中华始祖,自古以来华人以“龙地传人”自谓,故龙祭在炎帝陵祭典中有着重要地位置代我在陵前祭奠。炎陵民间一直流传着炎帝下葬金龙迎柩地故事,所以,在炎陵地民间祭祖活动中,必少不了龙祭。传说,炎帝教先民将稻草、蓼叶、花草等扎成龙形舞动,欢庆丰收,夜间则在龙身上插满香火,烧死蚊虫,
驱赶邪害代我在陵前祭奠。炎帝死后,先民们便在丰收、节庆地日子用舞龙地方式祭拜炎帝,表达感激之情,由此,诞生和演变了炎陵当地独有地“火星龙”、“三人布龙”。到今天,炎帝陵祭典龙祭地其种类和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地发展,既有独具炎陵特色地三人布龙和草药火龙、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地阳阴龙,又有代表56个民族地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侨地5色龙,还有蕴含时代感地现代竟技龙、人龙、飞龙等各种特色龙。龙祭时,结合24节气地24节令鼓、神农锣鼓和南北狮演绎龙狮朝圣,寓意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地龙地图腾。[7]
价值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