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大饥荒,求晋国救济。晋国君臣开始打秦国的主意。晋惠公舅舅虢射出主意说:“趁他饥,要他命。一定能打胜仗!”晋惠公一听说得有理,于是采纳。
次年,也就是公元前645年,晋国进攻秦国,秦穆公派丕豹率兵迎击,这一仗打得一波三折,先是晋惠公马匹被陷,然后是秦穆公被晋军包围,秦穆公受伤时,出来了一帮以前偷吃过秦穆公马肉的人,他们帮秦穆公打开了包围圈,并且活捉了晋惠公。秦穆公回国后就下令大家斋戒说:“我将用晋君来祭祀上天。”
这是秦穆公年表中十五年秦晋战韩原的故事,记录在司马迁《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里,原文是这样说的:
十四年,秦饥,请粟於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於是缪公虏晋君以归,令於国,齐宿,吾将以晋君祠上帝。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点是:我将用晋君来祭祀上帝。晋君就是晋惠公,上帝就是上天,这里要拿他祭天。当然了,他最后还是放了晋惠公,因为周天子发话求情,而且当时秦穆公的媳妇也是晋惠公的姐姐,她光着脚也来求情。
那一定有人会奇怪,如果不求情,秦穆公真的要拿晋惠公祭祀吗?是的!先秦时期,或者说秦朝以前,这是一种极其野蛮的制度,同时也是一部血腥史,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时候,用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
啥意思?就是宋公让邾文公用鄫国国君祭祀。
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温和多了,跟以前比较真的不算什么。那么,这种制度有多可怕?又经历过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野蛮残忍的制度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这种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远古时期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我们只能从一些考古遗址中去想象那个时代,但历史讲究的是孤证不举,所以远古时期无法给出确切的佐证。
如果去思考的话,这应该是从远古时期就存在的制度,而那时候用来祭祀的人是俘虏。那个时候的先民们打仗可不是为了服众,更不是为了为了什么感化,那时候的打仗只有个简单的目的:灭掉你!败了,就有可能被灭族。
一直到了商周时期,在礼仪上有了严格规定,而且种类非常多。在对象和规格上主要有三类:祭天、祭地、祭祖。也称为天神、地祇、人鬼。天地只能由王或天子来祭,并且名字上也有区别,地祇为祭,天神为祀,宗庙为享。而且在选址、规格上都有规定。《逸周书·作雒解·第四十八》中记载:
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
祭祀手段上,那时候的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活祭,一种是牲祭。
所谓的活祭,就是用活着的东西,这些东西里包括人,也包括动物。所谓的牲祭,也就是用死去的东西,包括人。
当然了,平民是没有这样的规格,而且在那个时候,这种活动是非常多的。
《尚书·周书·周官》中记载:
凡庶人不畜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
《尔雅》里记载的种类:
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尝,尝新谷也。冬祭曰蒸,蒸,进也。进品物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焚之。祭地曰瘗薶,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庪悬,或庪或悬,置之于山。祭水曰沉浮,或沉或浮,置之于水。祭星曰布,布散于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
我们在这里说了一些制度和规格,下面就该说用品了,之所以说上古时期这是一种野蛮残忍的制度,是因为咱们前面提过一嘴的用活人,那时候的名字就叫“用人”。
二、祭祀用品都有什么
在用品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食物、贵重布匹,比如玉帛、用人。
这里的食物又称献食,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食物,包括粮食和肉食,其中以肉食为主,因为古代人获得肉食并不容易。少就贵重,所以长久以来,祭祀用食以肉食为最,而在肉食里,有牛、羊、猪、马、狗、鸡,也就是所谓的六畜,这些用来祭祀的肉食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牺牲”。
《礼记·礼运》里记载: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玉帛这个在那个时候是贵重物品,想表示虔诚自然会用到。《墨子·尚同》中说:
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当然了,肉食里还包括活人,但人并不归类到牺牲一类里,古籍文献里直接叫“用人”。
这是一种极为黑暗的制度,甚至包括一些王,或者某个部落的头领。比如说周朝奠基者姬昌,也就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他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个始终有争议,而且出处也语焉不详,故略过不提。
而最疯狂的要属商朝武丁时期,殷商出土的甲骨文里,写了太多让人胆寒的用人祭祀,仅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一千多条用人的记录,最多一次用了五百多人。
武丁是谁?晏婴在《晏子春秋》里记载:
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
孟子在《孟子》里这样说: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称武丁为圣贤之君,那么再反推用人祭祀这件事,这说明用人祭祀在这些人心目中是很正常的,这在我们现在想来是非常可怕的,但那时候却并不这样认为,只能说当时的人们认为用人祭祀天经地义,太稀松平常。
这里要说一下,当时用的人主要都是俘虏,全部都是男性,我们上面就说过,古代人打仗就是为了灭族,俘虏正好做用人。还有一些是周边小国的人。但这样的一种制度,其实有着巨大的落后思想和时代背景。一旦发展超过那个时代,必定会遭到遏制。
三、用人祭祀的减少
商周以后,用人逐渐减少,但也仅仅是减少,这里的减少是用人数量上的减少和次数的减少,并没有消失,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多发生在打过仗后,或者打仗前。
打仗前用敌国俘虏祭祀保佑能胜利,打过仗后用俘虏来感谢祖先,反正不管怎么说,都能用来祭祀。
左丘明的《左传·昭公·昭公十年》中记载: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
啥意思呢?说秋季,七月,季平子进攻莒国,占领郠地。奉献俘虏,在亳社开始用人祭祀。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用人仍然存在,但相比较商周来说,这时候已经进步了太多,至少不会出现动不动用几百人来举行仪式。到了秦始皇统一当时的古代中国后,用人祭祀得到了有效遏制,特别是秦始皇死后用的是兵马俑而不是活人,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可是,秦始皇陵墓并没有打开,至于里面有没有活人殉葬,这个仍然是未知数。
秦朝以后,用人祭祀大减,但也并没有消失,司马迁的《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里记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这段话什么意思?是说陈胜吴广假冒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举行起义,以顺应民众的愿望。大家都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又筑起高台来宣誓,用将尉的头作祭品。
可见,用人当祭品没有消失,而在后面的历史记录中,皇帝死后,用来殉葬的记载也时有出现。但是,大规模用人来敬天和祭祖的现象已经不见,这是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是人们对野蛮的彻底告别。
用人制度始于远古部落,兴于商,盛于周,春秋战国苟延残喘,秦朝以后渐渐减少,真正消失则是到了清王朝的覆灭后。我们现在看来无法想象和无法相信的事,在远古时期竟然极为正常,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愚昧和残忍。但用人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事,全世界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用人制度。由于黑嫂能力有限,只是写出了一点皮毛,但学问有高低,思考无极限,我们在思考中去想象那些野蛮的岁月,发出震惊的感叹。
我们说的是一种古时候的制度,但何尝不是远古先民们,从无知愚昧、野蛮残忍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呢?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