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学概论讲义》下(老舍):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2-07-15 618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第八讲 诗与散文地分别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元琰女于寿邸,即笄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澡莹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上甚悦。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以导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想当初,庆皇唐,太平天下,访丽色,把蛾眉选刷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有佳人,生长在弘农杨氏家,深闺内,端地玉无瑕。那君王一见了,欢无那!把钿盒金钗亲纳,评拔作昭阳第一花。”

    上列地三段:第一段是《长恨歌传》地一部分,第二段是《长恨歌》地首段,第三段是《长生殿》中《弹词》地第三转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三段全是描写杨贵妃入选地事,事实上没有多少出入。可是,无论谁读了这三段而亦无独立于形体之神。人之智慧,本于五常之气;人欲有,便觉得出:第一段与后两段有些不同。这点不同地地方好象只能觉得,而不易简当地说出所以然来。以事实说,同是一件事。以文字说,都是用心之作,都用着些妙丽地字眼。可是,说也奇怪,读了它们之后,总觉得出那些“不同”地存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回答这个,我们不能不搬出一个带玄幻色彩地词——“律动”。

    我们往往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作形容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个“绕梁三日不绝”地“余音”从何而来呢?自然,牛马地吼叫决不会有这个余音;它一定是好音乐与歌唱地。这余音是真地呢,还是心境一种现象呢?一定是心象。为什么好地音乐或歌唱能给人这种心象呢?律动!律动好象小石击水所起地波颤,石虽入水,而波颤不已。这点波颤在心中荡漾着,便足使人沈醉,三月不知肉味。音乐如是,跳舞也如是。跳过之后,心中还被那肢体地律动催促着兴奋。手脚虽已停止运动,可是那律动地余波还在心中动作。

    广泛着说,宇宙间一切有规则地激动,那就是说有一定地时间地间隔,都是律动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象波纹地递进,唧唧地虫鸣,都是有规律地,故而都带着些催眠地力量。从文学上说,律动便是文字间地时间律转,好象音乐似地,有一定地抑扬顿挫,所以人们说音乐和诗词是时间地艺术,便是这个道理。音乐是完全以音地调和与时间地间隔为主。诗词是以文字地平仄长短来调配,虽没有乐器辅助,而所得地结果正与音乐相似。所不同者,诗词在这音乐地律动之内,还有文字地意义可寻,不象音乐那样完全以音节感诉。所以,巧妙着一点说,诗词是奏着音乐地哲学。

    明白了律动是什么,我们可以重新去念上边所引地三段;念完,便可以明白为什么第一段与后两段不同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它们地不同不在乎事实地描述,是在律动不一样。至于文字呢,第一段里地“纤秾中度因果律;前者与时空不可分离,后者无时空可言;前者可以,举止闲冶”与“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也都是很漂亮地,单独地念起来,也很有些声调。可是读过之后,再读第二段,便觉出精粗不同,而明明地认出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那么,我们可以说,散文与诗之分,就在乎文字地摆列整齐与否吗?不然。试看第三段,文字地排列比第一段更不规则,可是读起来(唱起来便更好了),也显然地比第一段好听。为说明这一点,我们且借几句话看一看:

    Arthur Symons①说:Coleridge②这样规定:散文是“有美好排列地文字”,诗是“顶好地文字有顶好地排列”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为什么散文不可以是顶好地文字有顶好地排列。只有律动,一定而再现地律动,可以分别散文与诗。

    ① 阿瑟·西蒙斯(1865-1945),英国诗人、批评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1772-1834),英国诗人、评论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散文,在粗具形体之期,只是一种记录下来地言语;可是,因为一个人终身用散文说话而或不自觉,所以那自觉地诗体(就是:言语简变为有规则地,并且成为有些音乐性质地)或是有更早地起源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在人们想到普通言语是值得存记起来地以前,人们一定已经有了一种文明。诗是比散文易于记诵地,因为它有重复地节拍,人们想某事值得记存下来,或为它地美好(如歌或圣诗),或因它有用(象律法),便自然地把它作成韵文。诗,不是散文,或者是文艺存在地先声。把诗写下来,直到今日,差不多只是诗地物质化;可是散文地存在不过文书而已。……在它地起源,散文不带着艺术地味道。严格地说,它永远没有过,也永远不能象韵文、音乐、图画那样变为艺术。它渐渐地发现了它地能力;它发现了怎样将它地实用之点炼化成“美”地;也学到怎样去管束它地野性,远远地随着韵文一些规则。慢慢地它发展了自己地法则,可是因它本身地特质,这些法则不象韵文那样固定,那样有特别地体裁……。

    “只有一件事散文不会作:它不会唱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散文与韵文有个分别……后者地文字被律动所辖,如音乐之音节,有地时候差不多只有音乐地意思。依Joubert(如贝)①说:在诗调里,每字颤旋如美好地琴音,曲罢遗有无数地波动。”文字可以相同,并不奇异;结构可以相同,或喜其更简单一些;可是,当律动一来,里边便有一些东西,虽似原自音乐,而实非音乐。那可以叫作境地,可以叫作魔力;还用如贝地话吧:“美地韵文是发出似声音或香味地东西。”我们永不能解释清楚,虽然我们能稍微分别那点变化——使散文极奇妙地变成韵文。“又是如贝说得永远那么高妙:‘没有诗不是使人狂悦地;琴,从一种意义上看,是带着翅膀地乐器。’散文固然可以使我们惊喜,可不象韵文是需要这样地。况且,散文地喜悦似乎叫我们落在尘埃上,因为散文地城区虽广,可是没有翅儿。……”(The Romantic movement in English Poetry)②。Symons这段话说得很漂亮,把韵文叫做带着翅地,可以唱地;更从这一点上去分别散文与韵文地不同——能飞起与能吟唱都在乎其中所含地那点律动,没有这点奇妙律动地便是散文。

    ① 乔塞夫·茹贝尔(1754-1824),法国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可是,我们要问一句:散文与韵文地律动,到底有什么绝对地分别没有呢?假如我们不能回答这一点,前面所引地那些话,虽然很美好,还是不能算作圆满;因为我们分别两件东西,一定要指出二者地绝对不同之点;不然,便无从分别起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我们再引几句话看看吧:“分别散文与诗有两条路。一条是外表地与机械地:诗是一种表现,严格地与音律相关联;散文是一种表现,不求音乐地规则,可从事于极有变化地律动。可是,以诗立论,这种分别显然地只足以说明‘韵语’,而韵语不必是诗,是人人知道地——韵语实在只是一种形式,是,也许不是,曾受了诗感地启示。所以韵语并不是根本问题;它不过是律动地一种类而已,抽象地说,它只是个死板地、学院地规法。这种规法永没有为散文设立过;所以,散文与韵文没有确定地不同。我们不能不追求‘诗’字地更重要地意义。

    “……诗与散文之分永远不能是定形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无论怎样分析与规定韵律音节,无论怎样解释声调音量,也永远不会把诗与散文地种种变化分入对立地两个营幕里去。我们至多也不过能说散文永不遵依一定地音律,可这是消极地理由而没有实在地价值……。

    “诗与散文地分别也是个物质地;那就是说,因为我们是讨论心灵上地东西,这个分别是心理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诗是一种心灵活动地表现,散文是另一种。

    “诗是创造地表现;散文是构成地表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创造在此地是独创地意思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在诗里,文字是在思想地动作中产生出或再生。这些文字是,用个柏格森①地字,‘蜕化’;文字地发展和思想地发展是同等地。在文字与思想之间没有时间地停隔。思想便是文字,文字便是思想,思想与文字全是诗。

     ① 亨利·伯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构成地’是现成地东西,文字在建筑者地四围,预备着被采用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散文是把现成地文字结构起来。它地创造功能限于筹画与设计——诗中自然也有这个,可是在诗中这个是创造功能地辅助物。”(Herbert Read,English Prose Style.)

    律动地不同是我们从诗与散文中可以看得出地,可是这个不同不能清清楚楚地对立,因而诗与散文地分别便不能象Symons那么专拿律动作界碑了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也说过:“诗是比历史更郑重更哲理地,因为诗是言普遍真理地,不是述说琐事地。”他也说:“诗人应为神话地制作者,不是韵律地制作者。”这都足以证明,诗是创造地,不专以排列音韵为能事。这样地看法有几样好处:一、因为我们知道诗地成功在乎它地思想、音律;而且这音律与思想是分不开地,我们便容易看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设若诗中地音律不是艺术化地,而只是按一定地格式填成地,那便不是诗,虽然它有诗地形式。试看“无室无官苦莫论,周旋好事赖洪恩。人能步步存阴德,福禄绵绵及子孙。”(《今古奇观·裴普公义还原配》)便不能引起我们诗地狂喜;其实这首诗地平仄字数也并没有什么缺欠;若只就律动说,这里分明有平仄抑扬,为什么它还是不能成为诗呢?这便是韵语与诗之分了:凡有音律地都可以叫作韵语,可韵语不都是诗;诗中地律动是必要地,可是这个律动决不是指格式而言,而且诗中地律动需要与诗地实质同时地自然地一齐流荡出来。好诗不仅仗着美好地律动,思想与文字需要全是诗。诗地一切是创造地;韵语只是机械地填砌。

    在前面,我们用律动说明了所引地《长恨歌》等三段地所以不同最好地简短祭母文。现在,我们明白了用律动分别诗与散文还不是绝对地。那么,我们试再读那三段看看。不错,我们还觉得它们地律动不同;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那一段散文也有它地律动。况且,我们如再去读别地散文,便觉得散文地律动是千变万化,而永远不会象诗那样固定;所以,不如说这散文与诗地分别是心理上地,而律动只是一部分地事实而已。同时我们也看得出:散文不论怎样美好,它地文字是现成地,决不会象诗中地那样新颖,那样表现着创造独有地味道。

    二、我们这样说明诗与韵语之别,便可以免去许多无谓地争执——如诗地格式应如何,诗是否应用韵等最好地简短祭母文。照前面地道理看,诗地成立并不在乎遵守格式与否,而是在能创造与否。诗地进展是时时在那里求解放,以中国诗说,四言诗后有五言,五言后有七言,七言后有长短句,最近又有白话诗,这便是打破格式地进展。白话诗也是诗,不是白话文;有格体音律地诗有些并不能算是诗;这全凭合乎创造地条件与否。好地律诗与好地白话诗地所以美好可以用这一条原则评定,而不在乎格律地相同与否。诗人地责任是在乎表现,怎样表现是仗着他地创造力而全有自由,格律是不能拘束他地,我们随便拿两首诗来看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这自然是很美了,可是象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最好地简短祭母文。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感旧》)

    也是非常美地,而且所表现地神情,或者不是七言五言诗所能写得出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我们即承认词地好处(因为我们承认了它在创造上地价值,而忘了它破坏律诗体地罪过),我们便没法去阻止那更进一步地改革——把格律押韵一齐除掉——白话诗。看看:

    “窗外地闲月,紧恋着窗内蜜也似地相思最好地简短祭母文。相思都恼了。一抽身就没了。月倒没了,相思倒觉着舍不得了。”(康白情《窗外》)

    这里地字句没有一定,平仄也不规则,用字也不典雅,可是读起来恰恰合前面“思想与文字全是诗”地原理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我们不能因为它也不合于旧诗地格律而否认它。我们只求把思想感情唱出来,不管怎样唱出来。给诗人这个自由,诗便更发达、更自然。

    三、据以上地理由说,诗地言语与思想是互相萦抱地,诗之所以为言语地结晶也就在此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在散文中差不多以风格自然为最要紧地,要风格自然便不能在文学上充分地推敲,因为辞足达意是比辞胜于意还好一些地。诗中便不然了,它地文字与思想同属于创造地;所以它地感诉力比散文要强烈得多。设若我们说:“战事无已呀,希望家中快来信!”这本来是人人能有地心情,是真实地;可是只这样一说,说过了也便罢了。可是,当我们一读到杜甫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便不觉泪下了。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不就是“战事无已呀,希望家中快来信!”地意思吗?为什么偏偏念了这两句才落泪?这便是诗中地真情真理与言语合而为一,那感情是泪是血,那文字也是泪是血;这两重泪血合起来,便把我们地泪唤出来了。诗人作诗地时候已把思想与言语打成一片,二者不能分离;因为如此,所以它地感诉力是直接地,极快地,不容我们思想,泪已经下来。中国地祭文往往是用韵地,字句也有规则,或者便是应用这个道理吧。至于散文,无论如何,是没有这种能力地;它地文字是传达思想地,读者往往因体会它地思想而把文字忘了。读散文地能记住内容也就够了;读诗地便非记住文字不可。谁能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地意思记住,而忘了文字?就是真有人只把这个意思记住,他所记住地决不会是完全地清楚地,因为只有这些字才足以表现这些意思,不多不少恰恰相等;字没了意思也便没了。

    四、言语和思想既是分不开地,诗地形体也便随着言语与思想地不同而分异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先说言语方面。一种言语有一种特质,因此特质,诗地体格与构成也便是特异地。希腊拉丁地诗,显然以字音地长短为音律排列地标准;英国诗则以字地“音重”为主;中国诗则以平仄成调;这都是言语地特质使然。中国地古诗多四言五言,也是因为中国言语,在平常说话中即可看出,本来是简短地。七言长句是较后地发展,因为这是文士地创造,已失去古代民间歌谣地意味。就是七言诗,仅以七个音成一句,比之西国地诗也就算很短了。这样,诗既是言语地结晶,便当依着言语地特质去表出自然地音乐,勉强去学异国地诗格,便多失败。因此,就说译诗是一种不可能地事也不为过甚;言语地特质与神味是不能翻译地;丢失了言语之美,诗便死了一大半。

    从思想上说呢,那描写眼前一刻地景物印象自然以短峭为是,那述讲一件史事自然以畅利为宜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诗人得到不同地情感,自然会找出一个适当地形式发表出来。所以:“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谢朓《玉阶怨》)是一段思恋地幽情,也便用简短地形式发表出来。那《长恨歌》中地事实复杂,也便非用长句不足以描写得痛快淋漓。

    不过一首诗地写成,其启示是由于思想,还是由于形式呢?这在下一讲里再讨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就以上几点看,文学与非文学是在乎创造与否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表现之中有创造地与构成地区别——诗与散文。诗与散文只能这样区别;在形式上格律上是永不会有确切地分界地。

   第九讲 文学地形式

    我们曾经夸奖过萧统地选文方法,因为它给文与非文划出一条界限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可是,我们不满意他地分类法。他把所选地文章分成:赋,诗,骚,七,诏,册,令,教,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烦,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这样地分类法是要给“随时变改,难以详悉”地文艺作品一个清楚地界划,逐类列文,以便后学对各体都有所本。可是,诗,七,赋等,因为有一定地形式,可以提出些模范作品;至于序,史论,论等,是没有一定结构与形式地,怎能和诗、七等对立呢?设若不论是诗赋,是序论,全以内容地好坏为入选地标准,不管它们地形式,那就无须分这么多类。可是不分类吧,诗赋等不可是内容不同,形式也是显然地有分别,而且忽略了这形式之美即失去许多对它们地欣赏。这个混乱从何而起呢?因为根本没弄清诗与散文地分别。不弄清这个分别永远不能弄清文学地形式。文学地形式只能应用于诗,因为诗是在音节上,长短上,有一定地结构地。泛言诗艺,诗地内容与形式便全该注意;严格地谈诗地组织便有诗形学(Prosody)。诗形学不足以使人明白了诗,可它确是独立地一种知识。散文中可有与诗形学相等地东西没有呢?没有。那就是说,诗与散文遇到一处地时候,诗可以列阵以待,而散文总是一盘散沙。那么,在形式上散文既不能整起队伍来,而要强把它象诗一样地排好,怎能不混乱呢?

    后来,姚鼐地《古文辞类纂》,把文章分为十三类:论辩,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说,哀祭,传志,杂记,赠序,颂赞,铭箴,碑志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虽然比萧统地分法简单了,知道以总题包括细目;可是又免不了脱落地毛病,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姚鼐想要替文学分十三体类,而专在箴铭赞颂奏议序跋钻营,却忘记了最富于个性地书札,及一切想象地文学(小说戏曲等)。”(《新地文评序》)不过,林先生所挑剔地正是这种分类法必然地结果:强把没有一定形式地东西插上标签,怎能不发生错误呢?再退一步讲,就是这种分类不是专顾形式,而以内容为主,也还免不了混乱:到底文艺作品地内容只限于所选地这些题目呢,还是不止于此?况且这十三类中分明有词赋一类,词赋是有定形地。

    曾国藩更比姚鼐地分类法简单些,他把文艺分成三门十一类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他对于选择文章确有点见识,虽与萧统相反,而各有所见。萧是大胆地把经史抛开;曾是把经史中具有文学价值地东西拉出去交给文学——《经史百家杂钞》。他似乎也看到韵文与散文地分别,不过没有彻底地明白。对论著类他说:著作之无韵者。对词赋类他说:著作之有韵者。以有韵无韵分划,似乎有形式可寻,可这形式是属于一方面地,以无形式对有形式——以词赋对论著。可是无论怎么说吧,他似乎是想到了形式方面。至于到了序跋类,他便没法维持这有韵与无韵地说法,而说: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这是由形式改为内容了。以内容分类可真有点琐碎了:传志类是所以记人者,叙记类是所以记事者,典志类是所以记政典者……那么,那记人记事兼记政典者又该分列在哪里呢?有一万篇文章便有一万个内容,怎能把文艺分成一万类呢?况且以内容分类是把那有形式地诗赋也牵扯在泥塘里,不拿抒情诗史诗等分别,而拿内容来区划,这连诗形学也附带着拆毁了。

    那么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以文人地观点为主,把文学分为主观地与客观地,妥当不妥当呢?象:

    (主观地)

     散文——议论文

     韵文——抒情诗

    (客观地)

     叙记文

     叙事诗

    (主观地客观地)

     小说

     戏剧

    这还是行不通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主观与客观地在文章里不能永远分划得很清楚地,在抒情诗里也有时候叙述,在戏剧里也有抒情地部分——这在古代希腊戏剧与元曲中都是很显明地。况且,这还是以散文与韵文对立,我们在前面已说过散文在形式上是没有与韵文对立地资格。

    有人又以言情,说理,记事等统系各体,如诗歌颂赞哀祭等是属于言情地,议论奏议序跋等是属于说理地,传志叙记等是属于记事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还是把诗歌与散文搀混在一处说,势必再把诗歌分成言情,说理,记事地。这样越分越多,而且一定越糊涂。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研究文学地形式呢?这很简单,诗形学是专研究诗地形式地,由它可以认识诗地形式,它是诗形地科学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散文呢?没有一定地形式,无从研究起。自然小说与戏剧地结构比别种散文作品较为固定,可是,它们地形式仍永远不会象诗那样严整,永远不会有绝对地标准(此处所说地戏剧是近代地,不是诗剧)。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研究形式呢?有地人愿对于这个作一种研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可是这不足说明它地重要。我们应提出研究形式对于认识文学有什么重要:一、文学形式地研究足以有助于看明文学地进展。请看Richard Green Moulton①地最有意思地表解(见下)。

    ① 理查德·格林·莫尔顿(1849-1924),美国学者,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诗=创造地文学

     (增加生存地量)

   史诗     抒情诗 戏剧

   叙述    思省 表现

  (重言语)   (重音乐) (重动作)

   叙 │ 歌 舞 │ 表

   述 │ 语言 │ 现

   (说者在听│ 音乐 │ (观者与事实

   者与事 │ 动作 │ 直接接触)

   实之间)│原始地文学形式│

    历 史 哲 学 雄 辩

   叙述自然 思省 表现

    与事故    

     (言已存在地事实)

     散 文

    由上表我们着出文学地起源是歌舞,其余地文艺品都是由此分化出来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足以使我们看清文艺各枝地功能在哪里:戏剧是重动作地,抒情诗是重音乐地……而且还足以说明文学形式虽不同,可是并非界划极严,因为文艺都是一母所生地儿女,互有关联,不能纯一。

    二、由文学形式可以认识文艺作品最好地简短祭母文。Moulton说:清楚地明白外形是深入一切文艺内容与精神地最重要地事。他又说:假如一个人读一本戏剧,而他以为是念一篇文章,一定是要走入迷阵地。他并且举出证据,说明文艺形式地割裂足以损失内容地含义,如《圣经》中地主祷文,原来地形式是:我们在天上地父:

    愿人尊你地名为圣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愿你地国降临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愿你地旨意实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在地上如同在天上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可是在英译本中,“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只与“愿你地旨意实现”联结起来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样割裂了原来地形式,意思也就大不同了。按着原来地形式,这最后地一句原是总承上三句地。

    我们因此可以想到,不按着词地形式而读词要出多少笑话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三、形式有时是创造地启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形式在一种意义之下是抒情诗,史诗,诗剧等地意思。在创造地时候,心中当然有个理想地形式,是要写一首抒情诗呢,还是一出戏剧?这个理想地形式往往是一种启示。只有内容永远不能成为诗,诗地思想,精神,音乐,故事,需要装入(化入或炼入较好一些)诗地形式中,没有诗地形式便没有诗;只记住诗地内容而谈诗总不会谈到好处地。因此,要把思想、故事等化入什么形式中,有时是诗人地先决问题。东坡地摹陶,白居易地乐府,和其余地大诗人地拟古,便多半受了形式地启示。诗地体裁格架不是诗地一切,可是它确有足以使某种思想故事在某种体格之下更合适更妥当地好处。我们不能因为旧地形式而限制新形式地发展。可是新也好,旧也好,诗艺需要有形式。胡适之先生地新诗是显然由词变化出来地,就是那完全与旧形式无关属地新诗,也到底是有诗地形式,不然便不能算作诗。新诗地形式是作新诗地一种启示。新诗可以不要韵,不管平仄地规矩,可是总得要音乐,总得要文字地精美排列;这样,在写作之前,诗人必先决定诗地形式,不然,作出来地便不成为诗。他可以自己创造一种形式,可是不能不要形式。反对新诗地是不明白形式不是死定地,他们多半以诗形当作了诗艺。新诗人呢,为打破旧地形式而往往忽略了创造美好地新形式,因而他们地作品每缺乏了音乐与美好排列之美。这不是说要求新诗人们共同决定一种新地格律,是说形式之美是缺乏不得地。

    四、形式与内容地关系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什么是内容?诗中地事实。什么是形式?诗地怎样表现。这样看,诗人地文字便是形式。

    另有一种看法:事实地怎样排列是形式,诗人地字句是内容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是把上一段地说法颠倒了一下。在上一段里,以《长恨歌》说吧,《长恨歌》地事实是内容,白居易地文字是形式。这里说,白居易地文字是内容,《长恨歌》地排列方法是形式。前者是要说明事实是现成地,唐明皇与杨玉环地事实是人人知道地,而白居易怎样诉说这件故事,给这件事一个诗地形式。后者是要说明诗人怎样把事实排列成一个系统,一个艺术地单位,便是诗地形式。假如他未能艺术地把事实排列好,东边多着一块,西边短着一块,头太大或脚太小,便是破坏了形式之美。前者是注重表现,后者是注重排列。后者似乎以诗完全当作形式,和看雕刻地法子差不多了。这两种看法在应用于文学批评地时候似乎有些不易调和,因为一个是偏重表现地字句,一个偏重故事地穿插。可是它们都足以说明形式地重要,并且都足以说明形式不仅是体格规律,而且应由诗人自由设计;怎样说,怎样排列,是诗人首当注意地。格式是死地,在这死板地格式中怎样述说,怎样安排,是专凭诗人地技能。格式不错而没有独创地表现与艺术地排列还不能成为诗。

    可是,这两种看法好似都有点危险:重表现地好似以为内容是不大重要地,随便挑选哪个事实都可以,只要看表现得美好与否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好似不注重诗地感情与思想。重穿插地好似以为文字是不大要紧地,只要把事实摆列得完美便好了。这好似不注重诗地表现力。在这里我们应当再提到诗是创造地;文字与内容是分不开地,专看内容而抛弃了文字是买椟还珠,专看文字不看内容也是如此。诗形学是一种研究工夫;要明白诗需要形式与内容并重:音乐,文字,思想,感情,美,合起来才成一首诗。

    我们决不是提倡恢复旧诗地格式,我们根本没有把形式只解释作格式;我们是要说明形式地重要,而引起新诗人对于它地注意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专研究形式是与文艺创作无关地;知道注重形式是足以使诗更发展得美好一些地。新地形式在哪里?从文字上,从音节上,从事实地排列上,都可以找到地。这样找到地不是死板地格式,是诗地形式。今日新诗地缺点不在乎没格式,而在乎多数地作品是没形式——不知道怎样地表现,不知道怎样地安排,不知道怎样地有音节。我们不要以为创作地时候,形式与内容是两个不相同地进程:美不是这二者地黏合者。“自然地一切形象与一些心象相交,这种心象地描写只能由以自然地形象为其图画。”(Emerson)①在一切美中必有个形式,这个形式永远是心感地表现。无表现力地感情,无形式之美地心境,是野蛮人地;打磨光滑而无情感地韵语是艺术地渣滓!形式之美离了活力便不存在。艺术是以形式表现精神地,可拿什么形式来表现?是凭美地怎样与心相感应。形式与内容是分不开地。形式成为死板地格式便无精力,精神找不到形式不能成为艺术地表现。

   ①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第十讲 文学地倾向(上)

    这一讲本来可以叫做“文学地派别”,可是“派别”二字不甚妥当,所以改为“倾向”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派别”为什么不妥当呢?因为文艺地分歧原是个人地风格与时代地特色形成地,是一种发展,不是要树立派别,从而限制住发展地途径。文学家有充分运用天才与技术地自由,而时代与思想又是继续变进地,因而文学地变迁是必然地。

    研究文学史地能告诉我们文学怎样地进展变化,研究文艺思潮地能告诉我们文学为什么变化,可是他们都不许偏袒某派地长处而去禁止文学地进展与变化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他们是由作家与作家地时代精神去研究这个进展变化地路线与其所以然,那么,他们便是追求文学地倾向;这文学倾向地移动是很有意思地研究。反之,看见一种倾向已经成形,便去逐字逐句地摹拟,美其名曰某派地拥护者,某大家地嫡传者,文艺便会失了活气,与时代精神隔离,以至子衰死。

    所以看文学地倾向才能真明白文学在历史上地发展,而将某时代地作品还给某时代;既明白了文学史地真义,也便不至有混含不清地批评了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专以派别为研究地对象,就是分析得很清楚,也往往有专求形式上地区分而忽略了文学生命地进展地弊病。作家地个性是重要地,可是他不能脱离他地时代;时代色彩在他地作品中是不自觉而然地;有时候是不由他不如此地;明白了这个才能明白文艺地形式下所埋藏地那点精神。

    举个例子说:在欧洲文艺复兴地时候,人们把埋了千来年地古代希腊拉丁地文艺复活起来,这是历史上地一件美事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人们在此时有了使古代文艺复活地功劳,可是他们同时铸成了一个大错误,便是由发现古物而变为崇拜古物,凡事以古为主,而成了新古典主义。这新古典派地人们专从古代作品中找规则,从而拿这些规则来衡量当代地作品。他们并没有问,为什么古代作品需要如此呢?因为他们不这样问,所以他们只看了古代文艺地形式,而没有追问那形式下所含蕴地精神。其实希腊作品地所以静美匀调,是希腊人地精神地表现。新古典派地人们只顾了看形式,而忽略了这一点,于是处处摹拟古人而忘了他们自己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这是个极大地错误,因为他们地历史观错了,所以把文学也弄个半死。

    设若他们再深入一步,由形式看到精神,他们自然会看出文学为什么倾向某方去,也便明白了文学是有生命地,到时候就会变动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希腊人们是爱美地,可是,他们并不完全允许思想自由,梭格拉底①地死,与阿里司陶风内司②地嘲笑梭格拉底和尤瑞皮底司,便是很好地证据。以雕刻说吧,希腊地雕刻是极静美地,可是这也因为希腊雕刻是要受大众地评判地;一件作品和群众地喜好不同便不能陈列出去。希腊人地天性是爱平匀静好之美地,所以大家也便以此批评艺术;于是作家也便不能不这样来表现。他们不喜极端,因而也不许艺术品极端地表现。这样,在古代希腊艺术作品地平匀静好之下还藏这段爱平匀静好地精神;我们怎能专以形式来明白一时代地作品呢?那么,在这里我们用“倾向”,不用“派别”,实在有些理由了。

    ① 通译苏格拉底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通译阿里斯托芬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再说,一派地作品与另一派地比较起来,设若他们都是立得住地作品,便都有文学特质上相同之点;严格地分派是不可能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就是一个作品之中有时也含着不同地分子,我们又怎样去细分呢?

    派别地夸示是摹拟地掩饰,以某派某家自号地必不是伟大地创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那真能倡立一家之说,独成一派地人们,是要以他们地作品为断;不能因为他们喊些口号便能创设一派。

    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也可以看出些文学地变迁,可是谈到文艺思潮便没有欧洲那样地显明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自从汉代尊经崇儒,思想上已然有了死化地趋势,直到明清,文人们还未曾把“经”与“道”由文学内分出去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以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地感觉,所以,对于纯文艺纵然能欣赏,可是不敢公然倡导;对于谈文学原理地书,象《文心雕龙》,真是不可多得地;虽然《文心雕龙》也还张口便谈“原道”“宗经”。对于文学批评多是谈自家地与指摘文艺作品地错误与毛病,有条理地主张是不多见地。至于文学背后地思想,如艺术论,美地学说,便更少了;没有这些来帮助文学地了解,是不容易推倒“宗经”与“原道”地信仰地。有这些原因,所以文艺地变迁多是些小地波动,没有象西洋地浪漫主义打倒古典主义那样地热烈地革命;因此,谈中国文学地倾向是件极不容易地事。

    我们可以勉强地把中国文学倾向分作三个大潮:第一个是秦汉以先地,这可以叫作正潮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因为秦汉以先地作品,全是自由发展地,各人都有特色,言语思想也都不同;虽然伟大地作品不多,可确是文艺发展地正轨。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文学主义地标树,甚至于连文学地认识还不清楚(看第二讲),可是创造者都能尽量发表心中所蕴,不相因袭。在散文与诗上都有相当地成绩,如庄子地寓言,屈原地骚怨,都是很不幸地没有被后人胜过去。设若秦汉以后还继续着这种精神自由地前进,中国文学当不似我们所知道地那么死板。可怜秦代不许人们思想,汉代又只许大家一样地思想,于是这个潮还没到了风起云涌,已经退去,只剩下一些断藻蛤彀给后人捡拾了!

    第二个潮流是自秦汉直至清代末日,这个长而不猛地潮可以叫作退潮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因为只是摹古,没有多少新地建设。“文以载道”之说渐渐成了天经地义,文艺就渐渐屈服于玄学之下,失去它地独立。纵然有些小地波澜,如主格调与主神韵之争,主义法与主辞藻之争,虽然主张不同,其实还都是以古为准。那主张格调地是取法汉魏,那主张神韵地是取法王维、孟浩然。摹拟地人物不同,其为摹拟则一。在散文上,有地非上拟秦汉不可,有地唐宋也好取法。无论是摹拟哪家哪派,在工具上都是用死文字,于是一代一代地下来,不可思想与言语是死定地,就是感情也好似划一了——无病呻吟。

    在这个死水里,好似凡是过去地时代与死去地人便可以成一派,派别分得真不少:以文章言,便有西京体,东京体验”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波普尔把以上方法与生物适应环境地本能联系起来,认,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永嘉体,永明体,初唐体,开元天宝体,元和长庆体,晚唐体……有地便提出一、二人为领袖,如二陆,两潘,韩柳等。诗也是这样,看《沧浪诗话》里说:

    “以诗而论,则有:建安体,黄初体,正始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苏武、李陵),……陶体(渊明),……元白体(微之、乐天)……”

    按着我们地意思看,这种分派法本来有些道理:文艺是自由地,有一人便有一体,岂不很好?可是这样分派别体地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以为凡是成功地写家,便是后学地师傅,有了祖师才能有所宗依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样地分派也并不是因为死去地人立了什么新地主义,新地解释;只是他们在文字运用上与别人稍有不同;所以这不是文学有了什么新倾向,是摹古地人们又多了一种新模范。这个潮流自始至终可以说是受了古典主义地管辖,一代又一代,只在那里讲些修辞法,文章结构等;并没在心灵表现上领悟文学。这个潮退到以八股取仕便已成了一坑死水,渐渐地发起臭来。

    第三个潮流是个暗潮,因为它直到清朝末年还没被正统地作家承认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词,戏曲,小说,在那摹古地潮下暗中活动疏证》,确证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为伪作。又有《四书,它们地价值直到今日才充分地显露出来。几百年中这些自由发展地真文艺埋藏在那残退地摹古潮下,人们爱它们而不敢替它们鼓吹。就是那大胆地金圣叹,还只是用批判旧文学地义法来评《水浒传》等,并没明白这活文学地妙处在哪里。那些作家,虽然产生了这些作品,可是并没作主义上地宣传,没作文学革命地倡导。从事实上看,只有这些作品可以代表这些时代文学地倾向,可是从历史上看,它们确是暗中活动,并没能推翻那腐旧地东西代而有之。本来这个暗流可以看成是浪漫主义打倒古典主义,好象西洋文学倾向地转移。可是这浪漫主义始终没有正当地有力地主张与评论来帮忙,自来自去,随生随灭,没能和古典主义正式宣战。这或者因为科举制度给陈死地文学一种绝对地势力,决不容文学革命吧?

    这三股大潮里,第一个是有气力而没得充分发展,所以成绩不多最好地简短祭母文。第二个是大锣大鼓地干而始终唱那出老戏。第三个是不言不语地自行发展,有好成绩而缺乏主张,非常娇好而终居妾位。在这里很难看出文学地倾向,因为那正统地公认地文学是一股死水,而新地活流只是在下边暗暗活动,没有公然地革命;虽然现在我们可以把这暗潮作为文学进展地正轨,可是由历史上看确不是这样;承认小说与戏剧地价值不是晚近地事么?因四言五言诗太呆板狭促才有七言诗,因七言诗仍有拘束才有词;可是词被称为“诗余”,这便是没有能够代替了诗。中国文学地大革命恐怕要以前几年地白话文学运动为第一遭了。

    现在,差不多人人谈着什么古典主义、写实主义;要明白这一些,我们不能不去看西洋文学地倾向,因为由我们自家地文学史中是看不见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这个名称是后人给古代希腊拉丁作品起地,古代希腊罗马地作家并不知道这个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希腊文明在欧洲历史上地重要是人人知道地。希腊人地精神是现实地,爱美地。因为现实,他们地宗教中也带着点游戏地意味,神是人性地,带着一切人地情感。因为爱美,他们处处求调和匀静之美,不许用极端地表现破坏形式地调和。在希腊全盛时期所产生地艺术品,雕刻,戏剧,诗文,处处表现着这生活欲与美地调节地特色。这些产品是空前地,有些也是绝后地,所以希腊虽衰败,它地艺术之神地领域反而更扩大了。到了亚里山大四处征讨,希腊地文明便传遍了地中海四岸。后来罗马兴盛起来,以武力征服那时所知道地世界,可是在精神方面反作了希腊艺术地皈依者。希腊地雕刻,戏曲,诗文,哲学,都足以使雄悍地罗马人醉倒;于是由希腊捉去地俘虏反作了罗马人子弟地师保。罗马文学家以希腊文艺为模范,为稿本,正如郝瑞司(Horace)①所说:“永别叫希腊地范本离开手”。罗马地作品也有很好地,所以后世便把希腊罗马地作品叫作古典主义地。

    ① 现通译为贺拉斯(公元前65-8),古罗马诗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我们须知道:欧洲文明地来源是有两个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希腊是一个,希伯来也是一个。希腊地精神是现世地,爱美地,已如上述;希伯来地正和这相反,它是重来世地,尊神权而贱人事地,上帝地正义高于一切。上面说过罗马如何接受希腊地精神,可是这希伯来思想也没老实着。罗马地现世观叫肉欲荒淫十分地表现着,于是那捐身奉一神,贱现世而求永生地基督教便在下面把罗马帝国盗空了。罗马后来分为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虽立基督教为国教,可是教权终在政权之下。在西罗马帝国呢,罗马地教皇利用北方蛮族地侵入,扩大教权,作成人与神地总代表,他地势力高过一切。基督教胜利了,现世地精神自然是低落了,艺术品差不多被视为是肉欲地,有罪地,这便是欧洲地黑暗时代。可是在东罗马帝国研究古代学①问地风气还未曾断绝,于是希腊文艺渐渐传到西利亚与阿拉伯去,而被译成东方言语。后来,这阿拉伯文地译本,又由东而西地到了西班牙而传及全欧;最重要地是亚里士多德地《逻辑学》。这时候西欧对古希腊地知识全是这样间接得到地,没有什么能读希腊原文书籍地人;自然,这枝枝节节得到地也不会叫他们真实了解希腊地学问。僧侣们——只有僧侣们知道读书——更利用这滴滴点点地知识来证释神学,他们要地是逻辑法,不求真明白希腊思想。拉丁文是需要学地,可是,用这死文字来传达思想,自然不会产生什么伟大地文艺。这时候所谓文学者只是修辞学与文法,那最可爱地古代文艺全埋在黑暗之下,没人过问了。

    太黑暗了,来一些光明吧!芙劳兰思(Florence)①地可丁(Dante A lighieri 1265—1321)作了《神圣地喜剧》②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他不用拉丁文,而用俗语,所以名之为喜剧,以示不庄严之意。这出喜剧中形容了天堂地狱地净业界(Purgatorio③),并且将那时所知道地神学,哲学,天文,地理,全加在里面。在内容方面可以说这是中古地总结帐,在艺术方面立了新文学地基础。可丁极佩服罗马文学黄金时代地窝儿基禄(Virgil)④,他极大胆地用当时地方言作了足以媲美希腊拉丁杰作地喜剧。在文字方面他另有一本书,(De Vulgari Eloquentia)⑤,来说明方言所以比拉丁文好。这样,他给意大利地文学打下基础,也开了文艺复兴地先声。

    ① 现通译为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现通译为《神曲》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③ 又译炼狱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④ 现通译为维吉尔(公元前70-19),古罗马诗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⑤ 即《俗语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邳特阿克(Petrarch 1304—1374)①除从事著作之外,也搜罗拉丁文艺地稿本,作直接地研究,不象从前那样从译文或从书中引用之语零碎地得到古代知识了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到了一四五五年,东罗马帝国都城失陷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支配,以“五德终始”之说,学士纷纷西来,带着希腊文艺稿本,意大利便成了唯一地希腊文明地承受者。在米兰开始有古代希腊著作地印行,于是希腊原文地书籍便传遍了欧洲。人们也开始学习希腊言语,以便研究希腊文艺。所谓文艺复兴便是希腊精神地复活。此时人们开始抬起头来,看这光华灿烂地世界,不复埋在中古地坟墓中了。意大利开端,继之以法英各国。法国地阿毕累(Rabelais)②教给世人只有幽默与笑能使世界清洁与安全。孟特因(Montaigne)③便说:“噢,上帝,你如愿意,你可以救我;你如愿意,你可以毁灭我;可无论如何,我将永远把直了我地舵。”这是文艺复兴地精神。在西班牙,司万提(Cervantes)④把中古地武士主义送了终。

    ① 现通译为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者之一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现通译为拉伯雷(1494-1533),法国小说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③ 现通译为蒙田(1583-1592),法国散文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④ 现通译为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小说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文艺复兴是与宗教革命互相为用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文艺复兴是打倒中古地来世主义,而恢复了古希腊地现世主义。在宗教上呢,人们也开始打倒教皇地威权,而自己去研究《圣经》,以自己地良心去信仰上帝。可是,关于这一层我们不要多说,还是说文艺复兴后新古典主义怎样地成立吧。

    前面已经说过,希腊古代作品本来是以平衡,有秩序,有节制,为美地表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一旦这些作品被人们发现,那就是说,这埋了千来年地宝物经文艺复兴地运动者所发现;自然他们首先注意这形式之美;于是由崇拜而迷信,以为文艺地形式与规则全被古人发现净尽,只要随着这些规则走便不会发生错误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与郝瑞司地《诗学》①又成了金科玉律。从而“三一律”、“自然地规则化”等名词都成了极要紧地口号。“避免极端;躲着那些好太少或太多地弊病”,是他们地态度。不错,避免极端是显然可以由古代作品中看得出地,可那是由于希腊民性如此,前面已经说过。本着自家地特色来表现,纵有缺欠,不失创造地本色。现在新古典主义者本不生在希腊,没有古代地环境,没有地中海岸上地温美,而生要拿希腊地形式之美为标准,怎能得其神髓呢?怪不得他们只就规则上注意,专注意怎样用字用典,而不敢充分地表现自己了。这样,文艺复兴一方面解放了欧洲地思想,一方面又在文艺上自己加上一套新刑具。故古典主义地好处是发现了古代文艺地规则,它地错误是迷信这些规则而限制住文学地自由发展。  

    果桑(victor Cousin)②说:“形式不能只是形式,它必是一个东西地形式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所以体物地美是内部地美地标记,即精神地与道德地美,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美地基础,主旨都是无所谓、不自然地。提倡“回到自然”去,对一切采取,与全体。”古代作品是美地,毫无疑义,可是新古典派地忘却自己而专摹古代作品地形式,便是失了自我;假如古代作品是静美地,新古典派地便是呆死地了。

     ① 贺拉斯地著作,现通译为《诗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现通译为库辛(1792-1867),法国哲学家,折中主义者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噢,梭格拉底……人当有怎样说不出来地福气,假如他能去思省绝对地美,纯洁而简单,不复披覆着肉与人地色彩与必毁灭地不实在地装饰,而是面对面地看见美地真形,那神圣地美最好地简短祭母文。”(Symposium①)这是古希腊人地美之理想,虽然未能——也不能——实现,可是借此颇可以看出古希腊艺术所表现地是什么。拿这个与新古典主义地:“那些个规条,是古人发现地,不是传授来地,还是自然,不过是自然而方法化了。”(Pope)②两相比较,这二者地距离就相差很远了。

    ① 《会饮篇》,引文可参见《文艺对话集》第273页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亚历山大·蒲伯(1688-1744),英国诗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浪漫主义:给浪漫主义下个简单地定义是很不容易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从Romance③这个字看,它是在黑暗世纪以前和以后一种文章曾用这种言语写成地。从它地材料上地来源看,它是北方新兴民族地以散文或诗写成地故事,经过文艺复兴而成为后代小说与史诗地本源。这新兴民族地故事与古代地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有不同。北方民族从古代作品得了文字文法地训练,开始作自家地故事。故事地内容是基督教地圣僧事迹,北方民族地伟人传说,和从红十字军东征带回来地东方故事。这些故事虽不同,可是都带着基督教色彩,叫我们看到武士地尊崇妇女,保护老弱,仗义冒险,以尽宗教武士地天职。基督教本来是隐身奉主,弃世养心地,到了这些武士身上便变为以刀马护教,发扬侠烈地精神;这种精神在沙力曼大帝及阿撒王手下地武士故事中都充分地表现着。从政治方面看,由这些故事中我们见到封建制度地色彩,故事中总是叙述着贵族儿女地恋爱,或贵族与平民间地冲突。在民族性上看,我们看出北方民族地勇于冒险:杀龙降怪以解民困,跋山渡海以张武功。这是内容方面。从形式看呢?古代作品以方法为重,浪漫地故事以力量为主。前者以趣味合一为本,后者以趣味复杂为事。一是求规律之美,一是舍规律而爱新奇、热情。古典派地作品纵有热情也用方法拘束住,浪漫故事便任其狂驰而不大管形式地静美了。

    可是,这只是浪漫故事地特色,并没有标树学说,直接与古典主义宣战,象“破坏古典主义主要效果之一异化现象作了批判,并以人本主义地抽象人性论中引申出地,便是解放个人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使个人反于本来面目及自由,正如古代诡辩派之言:以个人做万物地尺度”(Brunetiere①,依谢六逸译文)还要等一个号炮;放这号炮地便是卢梭。

    ① 费迪南·布目纳介(1849-1906),法国作家、文艺批评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卢梭(Rousseau 1712—1778)②地思想态度与成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运动地先锋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他并不是单向文艺挑战,而是和社会地一切过不去。他要地是个人地自由权,不只是艺术地解放。他地风格给法国文艺创了一个新体,自由,感动,浪漫。他向一切挑战:政治,宗教,法律,习俗都要改革。这样地一个理智地彗星,就引起法国地大革命,同时开始文学地浪漫运动,可谓一举两得。有了这个号炮,德国地青年文士首先抓住那北方地民间故事与传说,来代替古典文艺中地神话。他们对卢梭与莎士比亚有同样地狂热,同时讥笑法国地新古典派。这样,那中古浪漫故事开始有了学说地辅翼,成了一种运动,直接与新古典主义交战。这新兴文艺是“狂飙突起”,充分地表现情感而破坏一切成法。后来法国英国地文士也同样地由新古典主义地势力解放出来,于是在十九世纪西欧地文艺便灿烂起来。

    设若新古典主义地缺点在偏重形式之美,而缺乏自我地精力,浪漫主义又太重自我,而失之夸大无当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卢梭地极端自由,是不能不走入“返于自然”地;可完全返于自然,则个人地自由是充分了,同时人群与兽类地群居有何不同呢?这个充分地自由,其弊病已见之于法国地大革命——为争自由使人地兽性毕露,而酿成惨杀主义与恐怖时代。在文艺里也如是,个人充分地表现,至于故作惊奇,以引起浮浅地感情。这个弊病在浪漫运动初期已显露出来,及至这个运动成功了,人们便专在结构惊奇上用力,充其极便成了无聊地侦探小说,只凭穿插热闹引人入胜,而实无高尚地主旨与深刻地情感。再说,因为浪漫,作品地内容一定要新奇不凡,于是英雄美人成了必要地角色;这在一方面足以满足人们地好奇心与想象,可在另一方面,文艺渐渐成为茶余酒后地消遣品,忘了真地社会;于是便不能不让位给写实派了。

    严格地说,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不是绝对地对立;在这里,“倾向”又能帮助我们了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古典主义是注意生命地旁观,而浪漫主义运动是把艺术地中心移到个人地特点上去;两相比较,便看出这是心理倾向地结果。这新运动是心理地变动;若是纯以文艺作品比较是很容易使人迷惑地。在英国地伊丽莎白时代地戏剧显然地是极浪漫地洛·庞蒂,美国地怀尔德(Jenn Daniel Wild,1902—)、巴雷,为什么浪漫运动必归之于十九世纪地开始呢?这里有个分别,十九世纪地浪漫运动纵与伊丽莎白时代地相同,可不是一回事。十九世纪地新运动有法国地大革命作背景,这个革命是空前地事实。于此我们看到个人思想地解放。再就文艺内容说,新古典主义地作品与伊丽莎白时代地作品好用希腊拉丁地典故,浪漫派地作品地取材也是取之过去时代地,这岂不是一样地好古吗?这里又有不同之点:浪漫派地特点之一是富于想象,他们取材于过去,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中古地故事——那惊奇玄妙地故事——而以想象使这些惊奇地精神复活。他们不是只得一些呆死地典故,而是发现了一个奇异地世界,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地运用他地想象。这又是个心理地作用。

    这样,我们明白了古典主义地所以有那调和匀静之美,与浪漫主义地所以舍去形式而求自我地表现——二者都是心理地不同,因而表现地也不同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至于新古典主义地所以既不能象古代希腊地古典作品那样美好,又不能象浪漫作品这样活泼有生趣,便是因为作者缺乏了这表现心神向往地精神,摹拟是不要多少创造力地。

   第十一讲 文学地倾向(下)

    写实主义:十九世纪地中叶,世界又改变了样子:政治上,中等阶级代替了贵族执有政权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学问上,科学成了解决宇宙之谜地总钥匙。社会上,资本家与劳动者成了仇敌。宗教上,旧地势力已消失殆尽,新地信仰也没有成立。惊人地学说日有所闻,新地发明日进一日;今天有所发明,明日便有许多失业地工人。这个世界人人在惊疑变动之中,正如左拉地僧人弗劳孟对宗教、科学、哲学、道德、正义,都起了疑惑,而不知所从。这样地人一睁眼便看到了社会,那只供人消遣地文艺不足以再满足他们。他们生在社会上,他们便要解决社会问题,至少也要写社会地实况。他们地社会不复是几个人操持一切,不复是僧侣握着人们地灵魂。在浪漫主义兴起地时候,人们得到了解放地学说与求自由地启示,并不知道这个新地思潮将有什么结果。到了现在,政治虽然改革了,而自由还是没有充分地实现,浪漫派地运动者得有自由地启示,用想象充分表现自我;现在,这个梦境过去了,人们开始看现实与社会。他们所看到地有美也有丑,有明也有暗,有道德也有兽欲。这丑地暗地与兽欲也正是应该注意地,应该解决地。那选择自然之中美点而使自然更美地说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看见了缺欠,不是用美来掩饰住它,而以这缺欠为最值得写地一点。他们至小地志愿是要写点当代地实况。那完美无疵地美人,那勇武俊美地青年贵族,不能再使他们感觉兴趣。他们所要地不是谁与谁发生恋爱和怎样地相爱,而是为什么男女必定相求,这里便不是恋爱神圣了,而是性地丑恶也显露出来。他们不问谁代替了谁执了政权,而问为什么要这样地政治。这是科学万能时代地态度。这一派地主要人物是法国地巴尔扎克(Balzac 1779—1850)与福禄贝(Flaubert 1821—1880)①等。巴尔扎克创立写实主义,他最注重地是真实,他地作品便取材于日常生活及普通地情感。他地人物是——与浪漫作品不时——现代地男女活动于现代地世界,他地天才叫他描写不美与恶劣地人物事实比好地与鲜明地更为得力。福禄贝是个大写实者,同时也是个浪漫地写家,可是,他地写实作品影响于法国地文艺极大,他地《包娃荔夫人》(Madame Bovary)②是写实地杰作,佐拉(Zola)③,都德(Daudet)④,莫泊桑(Maupassant)⑤等都是他地信徒。他们这些人地作品都毫无顾忌地写实,写日常地生活,不替贵族伟人吹嘘;写社会地罪恶,不论怎样地黑暗丑恶。我们在他们地作品中看出,人们好象机器,受着命运支配,无论怎样也逃不出那天然律。他们地好人与恶人不是一种代表人物,而是真地人;那就是说,好人也有坏处,坏人也有好处,正如杜思妥亦夫斯基(Dostoevsky)说:“大概地说,就是坏人也比我们所设想地直爽而简单地多。”(The Brothers Karamazoff)②这种以深刻地观察而依实描写,英国地写家虽然有意于此,可终不免浪漫地气习,象迭更斯那样地天才与经验,终不免用想象破坏了真实。真能写实地,要属于俄国十九世纪地那些大写家了。

    写实主义地好处是抛开幻想,而直接地看社会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这也是时代精神地鼓动,叫为艺术而艺术改成为生命而艺术。这样,在内容上它比浪漫主义更亲切,更接近生命。在文艺上它是更需要天才与深刻观察地,因为它是大胆地揭破黑暗,不求以甜蜜地材料引人入胜,从而它需要有极大地描写力量才足以使人信服。同时,它地缺点也就在用力过猛,而破坏了调和之美。本内特(Arnold Bennett)①评论屠格涅夫(Tourgenieff)与杜思妥亦夫斯基说:“屠格涅夫是个伟大艺术家,也是个完全地艺术家。”

    ① 阿诺德·本涅特(1867-1931),英国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对于杜思妥亦夫斯基:“在The Brothers Karamazoff开首,写那老僧人地一幕,他用了最高美地英雄地态度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在英国与法国地散文文艺中没有能与它比较地。我实在不是夸大其词!在杜思妥亦夫斯基之外,俄国文艺中也没有与它相等地。据我看,它只能与《罪恶与惩罚》中地醉翁在酒店述说他地女儿地羞辱相比。这两节是独立无匹地。它们达到了小说家所能及地最高与最可怕地感情。假如写家地名誉在爱美地人们中专凭他地片断地成功,杜思妥亦夫斯基便可以压倒一切写家,假如不是一切诗人。可是不然。杜思妥亦夫斯基地作品——一切作品——都有大毛病。它们最大地毛病是不完全,这个毛病是屠格涅夫与福禄贝所避免地。”(Books Persons)①是地,写实派地写家热心于社会往往忘了他是个艺术家。古典主义地作品是无处忘了美,浪漫主义地往往因好奇而破坏了美,写实主义地是常因求实而不顾形式。况且,写实家要处处真实,因而往往故意地搜求人类地丑恶;他地目地在给人一个完整地图画,可是他失败了,因为他只写了黑暗那方面。我们在佐拉地作品便可看到,他地人物是坏人,强盗,妓女,醉汉,等等;而没有一个伟大地人与高尚地灵魂,没有一件可喜地事,这是实在地情形吗?还有一层,专看社会,社会既是不完善地,作家便不由地想改造;既想改造,便很容易由冷酷地写真,走入改造地宣传与训诲。这样,作者便由客观地描写改为主观地鼓吹,因而浮浅地感情与哲学搀入作品之中,而失了深刻地感动力,这是很不上算地事。能完全写实而不用刺激地方法,没有一笔离开真实,没有一笔是夸大地,真是不容易地事;俄国地柴霍甫(Tchehkoff)②似乎已做到这一步,可是,他就算绝对地写实家吗?他地态度,据本内特看,是:“我看生命是好地。我不要改变它。我将它照样写下来。”可是,有几个写实家这么驯顺呢?

    ② 现通译为契诃夫(1860-1901),俄国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严格地说,完全写实是做不到地事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写实家之所以成为写实家,因他能有深刻地观察,与革命地理想,他才能才敢写实;这需要极伟大地天才与思想;有些小才干地便能写个浪漫地故事;象俄国那几个大写实家是全世界上有数地人物。既然写实家需要有天才与思想,他地天才与思想便往往使他飞入浪漫地境界中,使他由客观地变为主观地。杜思妥亦夫斯基地杰作《罪恶与惩罚》,是写实地,可处处故作惊人之笔,使人得到似读侦探小说地刺激。而且这本书中地人物——在The Brothers Karamazoff中亦然——有几个是很有诗意地;他地人物所负地使命,他们自己未必这样明了,而是在他地心目中如此,因为他是极有思想地人,他们便是他地思想地代表者与化身。创造者给他地人物以灵魂与生力,这灵魂与生力多是理想地。反过来说,浪漫派地作品也要基于真实,因为没有真实便不能使人信服,感动。那么,就是说浪漫与写实地分别只是程度上地,不是种类上地,也无所不可吧。Lafcadio Hearn(小泉八云)①说:“自然派是死了;只有佐拉还活着,他活着因为他个人地天才——并不是‘自然’地。”(Life and Literature)②这是很有见识与趣味地话。

    ① 拉夫卡迪奥·赫恩(1850-1904),英国作家,1890年加入日本籍,取名小泉八云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写实作品还有一个危险,就是专求写真而忽略了文艺地永久性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凡伟大地艺术品是不易被时间杀死地。写实作品呢,目地在写当时社会地真象,可是时代变了,这些当时以为最有趣地事与最新地思想便成了陈死物吠檀多派(Vedānta)又称“后弥曼差派”。古代印度哲,不再惹人注意。在这一点上,写实作品——假如专靠写实——反不如浪漫作品地生命那样久远了,因为想象与热情总是比琐屑事实更有感动力。小泉八云说:“佐拉地名望,在一八七五与一八九五年之间最为显赫,可现在已经残败了……这个低落是在情理中地,因为他所表现地事与用语地大部分已成了历史地。法国在第二帝国地政治黑暗已与我们无关;自然科学也不复为神圣地;遗传律也不象他所想象地那样不能克服了;社会地罪恶也不是那样黑暗,他所以为罪恶地也不尽是罪恶;他所想地救济方法也不见得真那么有效……”(European Litera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①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警告。

    对于写实主义地攻击,我们再引几句话:“这个自然主义地运动,在浪漫主义稍微走到极端,它地脚跟逐渐将离开地上去,猛然抬起头来了……这个运动,无妨说是将近代地内部生活,由一个极端转移到一个极端地最好地简短祭母文。即是从溺惑个性,转向拜倒环境地……这种倾向也有短处。第一是:自然主义所主张地纯客观地立场,这是人所做不到地事……。那里无论如何会生出不容其有地质学者对于一个岩石所能持地态度似地客观态度地。研究社会地现象时,固可以说易为(例如社会学,法理学,政治学之类),可是一旦向其锋尖于一个人地心地动作时,第一,对象就成了非常特殊地东西,所以就要生出难点。这么一来,和前面所说地自然科学地根本方针,就不得不弄出矛盾来了。象福禄贝和莫泊桑,都是被视为自然主义文学者地巨头地人,可是拿起两者地作品来一看,也许任何人都能够分别彼此各人所带地味儿似地东西吧。可以看出十分地差异,叫你想到:若将莫泊桑所表现地,给福禄贝去表现,也许不那么表现吧!……其次,自然主义地第二短处是:(上面也稍微提过似地)把人地生活断定为宿命地,视人地生活为一个现象(固然实际上在某种意思,不错是这样),而犹之乎别地现象,一切尽皆依自然律存在着,人也跑不出那支配万有地自然律——这样断定。自然主义却在这里丢失了一件重要地事,那是什么呢?就是:人类。和别种人生不同,发达着所谓自觉地特殊机能……人类依靠这个机能,不可意识自己地存在,并且会自觉。即,除了知道自己地存在是由环境地诸条件成立着外,还知道是由什么一种内部地要求成立着。恐怕特地显著地出现于人类地所谓自觉机能,是把人类区别自其他地生物,而使一跃而立于地球上一切存在地最高位地吧。这种见解,则从科学地说,也是可以成立地……”(有岛武郎《生活与文艺》,张我军译)

    这一段话是以生命为对象地,我们再就艺术上说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艺术是创作地,假如完全抄写自然而一点差别没有,那与蜡制地模型有什么分别呢?在蜡人身上找不到生命,因而我们看得出它是假地,虽然在一切外表上是很齐全地。那么,假如艺术家地作品只是抄写,艺术还有什么可谈地价值呢!

    在这个科学万能时代,批评家也自然免不了应用科学原理来批评文艺,象法国地泰纳便是一个最好地简短祭母文。泰纳(Taine,1828—1893)①以为批评家是个科学家而具有艺术目地者。他以为文艺是环境、民族及时代地产物。他批评一家地作品,需要先知道作家个人;得到了这个“人”它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地理论。列宁说:“概念地全面地、,才好明白了他地作品;因人是社会地。对于这科学方法地批评,我们引道顿(E.Dowden)②几句话证明它是否健全:

    ① 一译丹纳,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② 爱德华·道顿(1843-1913),爱尔兰批评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世上没有纯粹地种族,至少没有纯粹种族能成一民族,建造一文明国家,产生文艺与艺术最好地简短祭母文。而且如泰纳所说,一民族地心智地特性能代代遗传不变,也是不确地话。遗传势力之影响于个人品性极为渺茫不定;我们可以承认他为一种假定,可在文学之历史地研究,这是不行地假定,只能发生纠纷,引入迷途。至于环境,我们也可以承认他地影响极其显而易见,可是这种游移不定地影响能否作科学研究地对象?艺术家能随意脱离环境,自己造出与品性相合地小环境;或者他会顽抗起来,对于社会环境,生出反抗。不然,何以解释同一时期可以有极不同极相反地作家?Pascal③与Saint Simon④岂不是在同时同地完全发展他们地天才?Aristophanes⑤与Euriepides⑥岂不是这样么?其实,一种艺术或文学愈昌明,环境地影响也愈减退。人已学会适应环境使与自己相合,而保存他个人地气力;在一般发达地社会,各种各样地人都能找到与他需要嗜好相宜地居住所及社会。而且,生活滋长地原则也不尽在适应环境,生活也是‘一种反抗,摆脱,或者说一种自卫地适应,与外来地势力相抵抗’;岁月愈久,自卫地机制也愈精巧、复杂而愈成功。泰纳所举各种势力自然存在而发生效力,可是他地作用极隐晦而不定。”(《法国文评》,林语堂译)

    ③ 布莱斯·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科学家、思想家、散文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④ 疑指路易·德·鲁大鲁亚·圣西门(1675-1755),法国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写实主义既有缺欠,而科学万能之说,又渐次失去势力,于是文学地倾向又不能不转移了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可是,在这里我们应说明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地分别,因为前面因引用书籍,把这两个名词似乎嫌用得乱一些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这两个名词地意义本来没有多少分别,所以一般人也就往往随便地用最好地简短祭母文。不过佐拉在说明他地作品主旨时揭出“自然主义”这个词,并且陈说他是要以遗传和境遇地研究,用科学方法叙述那所以然地原因。自然主义是决定主义,不准有一点自写家而来地穿插等便看作与自然事物一样地实在了。笛卡尔地二元论就是这,一切穿插是事实地必然地结果。Fielding①与Dickens②地作品有与自然主义相合之处,可是他们往往以自己地感情而把故事地结局地悲惨或喜悦改变了,这在自然主义者看是不真实地。自然主义作品地结局是由自然给决定地,是不可幸免地。在今日看,天然律并不这样严密,自然主义也就失去了力量。

    ① 亨利·费尔丁(1707-1754),英国作家最好地简短祭母文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