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六十四卦的《归藏易》是否真的存在?
作者: 张 步 华
关于《易》,一直有《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种说法。《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在当时都称作《易》。后人为了将这三种《易》区别开来,就用了不同的名称。
《连山易》最早,夏朝的时候就有了,《归藏易》一般认为是商朝的《易》,而《周易》就是周朝的《易》。《周易》有六十四卦,可商朝的《归藏易》有人认为也是有六十四卦的。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里,出土了有六十四卦《归藏易》的秦简。
可这六十四卦的《归藏易》是否就是商朝的《归藏易》呢?由于这批竹简是在秦墓中出土的,比《周易》的晚了八百年,因此很难说就是《周易》以前的《归藏易》,很有可能是秦人的附会之作。
《周易》之前的《易》只有八卦,每卦三爻,并且也没有爻辞。那时的人们好像并不认为《易》是一本占卜的书。只是在《周易》开始流传以后,人们在《周易》里看到了大量的占卜卜辞,才把《周易》看成是占卜卜辞的汇编。如果商朝的《易》(归藏易)也是六十四卦的话,是否也是一本占卜卜辞的汇编呢?
我们先假设一下,假如《周易》以前的《归藏易》也是六十四卦的话,那么肯定是在商朝时候,也就是说,在武王灭商之前,《易》就有六十四卦了。可那时的周朝还是偏居西方的小国,还没有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归藏易》不会是只有周朝一家独有,其他诸侯国也应该是有的。
周灭商后,不可能将天下的《易》全部收缴,这样,六十四卦的《易》肯定会在各诸侯国之间存留。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会有这样一本六十四卦《易》的。
可是,《左传》里的一条记载,足以说明,春秋时期是没有六十四卦《易》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其中“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的意思是:在敬仲年幼的时候,有一个周王室的太史带了一部《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让他为自己的儿子敬仲占筮。
不过《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说法有些不同:“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完就是陈厉公的儿子敬仲。陈厉公生了个儿子完,正好有一个周太史(周史)路过陈国,陈厉公就请这位周太史给自己的儿子占了一卜。
《左传》和《史记》的说法有点不一样。《左传》的说法是“周史”拿了一部《周易》当作见面礼去投奔陈厉公;而《史记》的说法是“周史”路过陈国,陈厉公顺便让这个“周史”给自己的儿子敬仲算了一卦。
可不管是“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还是“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这条史料可以告诉我们一条关于《周易》的重要信息。
《周易》无疑是周公写的,时间是在灭商后不久。《周易》完成后,周王室一直对《周易》秘而不宣。西周时期,周王室自然有能力看管好《周易》,可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的权威江河日下,掌管王室典藉的官吏为了自己的出路,有意无意地让《周易》外流,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公元前706年到公元前700年,是陈厉公在陈国当国君的时期。照理说,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也是有自己的占卜人员的。陈厉公生了个儿子,想给自己的儿子算命,只要在自己国内找一个懂《周易》的祭师就行了。可陈厉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祭师给儿子占卜,而非得请路过的“周太史”占卜呢?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周太史”手里掌握着六十四卦的《周易》。
这个时期的《周易》,应该还没有外流。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找不到懂《周易》的人,陈厉公国内就更不要说了。所以陈厉公自己无法用《周易》给自己的儿子算卦。因此《周易》从周王室外流,应该是公元前700年以后的事。
既然六十四卦的《周易》外流,是在公元前700年以后,那么,早于这个时期的各诸侯国,是没有六十四卦《易》的。
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在商王时就有六十四卦的《易》了,只是商王没有公开,因而当时的各诸侯国没人知晓。武王伐纣以后,周朝获得了商王的国家档案,因而也得到了六十四卦的《易》。
可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假如六十四卦的《易》(归藏易),真是商朝时就有了的话,商王为什么没有公开?
如果那时真的有六十四卦的《易》,肯定是商王写的,爻辞也肯定是对商王有利的。按照常理,对自己有利的事,商王应该大肆宣传才对,有什么必要将六十四卦的《易》弄得神神秘秘?
如果那时真的有六十四卦的《易》,那么各诸侯国也会有六十四卦《易》的。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包括陈厉公也都是应该有的。虽然陈厉公在各诸侯国间并不长脸,可弄一部《易》,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
如果陈厉公有了六十四卦的《易》,陈厉公完全可以自己、或者让自己的巫师给自己的儿子算命,没必要让那位路过陈国的“周史”给自己的儿子算命,同样那位“周史”以《周易》作为见面礼投奔陈厉公也变得毫无意义。
结论只有一个,就是那个时候,陈厉公的手里还没有六十四卦的《易》。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只知道有《周易》这样一本书,而没有人读过《周易》。物以稀为贵,正因为没有人读过,所以才稀罕,当那位“周史”路过陈国时,陈厉公才觉得是个机会。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推测,在商朝的时候,是没有六十四卦《易》的,只有八卦的《易》。六十四卦的《归藏易》不存在。至于秦简的《归藏易》应该是后人的附会之作。
《易》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伏羲创设的八卦,每卦三爻,而且仅有卦画(阴阳符号)没有爻辞。夏朝的《易》同样是八卦,也是每卦三爻,同样没有爻辞,只是将“山”放在首位,因而称作《连山易》。商朝的《易》也是八卦,同样也是每卦三爻,不过是将“地”放在首位,因而称作《归藏易》。到了商周之际,周文王周公将原来《易》的八卦两卦相叠,成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并且有了爻辞,这就是《周易》。《周易》以“天”作为《易》的首位。
《周易》六十四卦是有爻辞的。可《周易》之前的《易》是否也有爻辞呢?如果《周易》之前的《易》没有爻辞,那么《周易》就是与之前的《易》没有关系的另外的《易》。把《周易》与之前的《易》割裂开来,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周易》之前的《易》,也是应该有爻辞的。《周易》是在前《易》的基础上撰写爻辞的。
可《周易》之前的《易》只有八卦,每卦三爻。 我们无法断定商朝的《易》有什么样的爻辞。不过既然《周易》是在前《易》的基础上撰写爻辞的,我们不妨从已有爻辞的《周易》中,推测一下只有八卦的《易》有些什么样的爻辞。
《周易》起首两卦是表示“天”的《乾》卦和表示“地”的《坤》卦,之前的《易》也是有“天”卦和“地”卦的,所以要想弄清楚《周易》之前的《易》是否有爻辞,应该从《周易》的《乾》、《坤》两卦开始。
《乾》卦有六爻。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于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坤》卦也有六爻。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中的《乾》、《坤》两卦的爻辞,是被后人改动过的。其中《乾》卦的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原来是在《坤》卦上六爻位的。而《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原来是在《乾》卦的九三爻位。这两句爻辞是后人为了一种被称作“六博”棋戏的需要,而互换了爻位。因为六博棋是根据《乾》卦六爻创设的。互换爻位的目的是为了能让乾卦六爻的辞意适应六博棋的棋规。
我们将这两句换了爻位的爻辞复原到原来的爻位,就可以得到周公写的《乾》《坤》两卦的真正爻辞。
真正的《乾》卦六爻: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于渊,无咎。
九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真正的《坤》卦六爻:
上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乾》卦又分为上卦和下卦。上九、九五、九四这三爻是上卦;九三、九二、初九这三爻是是下卦。由于《周易》之前的《易》只有三爻,所以上卦和下卦必定有一卦是是原来就有的,另一卦是两卦相叠后增加出来的。
上卦三爻:上九“亢龙有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四“或跃于渊,无咎”。
下卦三爻:九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初九“潜龙勿用”。
下卦的九三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讲“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众所周知的史实,所以下卦是《周易》两卦相叠后增加出来的,上卦才是原来八卦中的“天”卦。
同样《坤》也分上卦和下卦。
上卦三爻:上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六五“黄裳,元吉”、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下卦三爻: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初六“履霜,坚冰至”。
上卦的六五爻“黄裳,元吉”,是讲周初大分封。周初大分封是灭商以后的事,所以上卦也是两卦相叠后增加出来的,下卦是才原来八卦中的“地”卦。
这样,《周易》之前八卦《易》中的“天”、“地”卦的三句爻辞就如下:
“天”卦三爻:
上爻:亢龙有悔。
中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下爻:或跃于渊
“地”卦三爻:
上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中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下爻:括囊,无咎无誉。
从“天”卦和“地”的三句辞来看,“天”卦是讲龙的,其核心是讲“飞龙在天”;“地”卦是讲人的,其核心是“或从王事”。由此可见,在商朝的后期,已经出现了以“天”为首的《易》了。这以“天”为首的《易》也只有八卦,并且有了爻辞,周公就是在这个《易》基础上两卦相叠,演绎成六十四卦的。
周公写了六十四卦的《周易》,周王室为什么没有将《周易》公诸于世?
有不少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占卜的书,是将占卜的卜辞汇集起来进行了归纳整理,以便占卜时查询。
如果《周易》真是一部占卜卜辞汇编的话,当时的各诸侯国也是有占卜的。占卜的卜辞是当时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大家都有,并且数量远远超出《周易》的爻辞,周王室根本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因此《周易》不会是一本占卜的书。
周朝是在灭商后建立的。商朝的政治制度,对周朝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其中的祭祀制度,商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祭祀的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各个部落的祭祀活动都需要通过商王才能进行,各部落的祈福、免灾、避祸,也都要通过商王向天帝祷告。
周公写《周易》的本意,是将《周易》写成一本商周之际人文社会活动的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百科全书,只是使用了大量的占卜卜辞来解释当时的政治制度,军事法律等。由于《周易》中含有大量的占卜卜辞,周公死后,周王室自己渐渐地也把《周易》当做一本占卜书了。周王室可能想效仿商朝的祭祀制度,控制各诸侯国的祭祀活动。可毕竟时代不同了,周王已不可能象商王那样把祭祀的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于是便利用别人没有的六十四卦《易》。周王室一方面有意无意地向外界透露,说自己有不同于八卦的六十四卦《易》,一方面却不公开六十四卦《易》的内容,以显示六十四卦《易》的神秘。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在整个西周时期及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只知道有《周易》这本书,而不知道《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公元前700后,《周易》外流,各诸侯国看到《周易》中有大量的卜辞,更是把《周易》看成是一本占卜卜辞的汇编了。
当然用《周易》占卜是否准确,是很值得怀疑的。就前面陈厉公请周史占卜的事来说,《左传》的文章如下:
“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着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成,成子得政。”
网上摘录这一段文字的译文:
“陈厉公是蔡国女人所生,所以蔡国人杀了五父而立他为君,生了敬仲。”
“在敬仲年幼的时候,有一个成周的太史用《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让他占筮,占得的《观》卦变成《否》卦。周太史说:“这就叫做‘出聘观光,利于作上宾于君王’。这个人恐怕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了吧!可不在这里,而在别国,不在这个人身上,而在他的子孙。光,是从另外地方照耀而来的。《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风起于天而行于土上,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产,又有天光照射,这就居于地土上,所以说‘出聘观光,利于作上宾于君王’,庭中陈列的礼物上百件,另外进奉束帛玉璧,天上地下美好的东西都具备了,所以说‘利于作上宾于君王’。还有等着观看,所以说他的昌盛在于后代吧!风行走最后落在土地上,所以说他的昌盛在于别国吧!如果在别国,必定是姜姓之国。姜是太岳的后代。山岳高大可以与天相配。可事物不可能两者一样大,陈国衰亡,这个氏族就要昌盛吧!”
“等到陈国第一次灭亡,陈桓子才在齐国有强大的势力,后来楚国再次灭亡陈国,陈成子取得了齐国政权。”
这位周史占卜的结果是:敬仲的后代多年后将在齐国当上了国君。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如这位周史占卜的那样。占卜占到这样神奇的地步,应该是后人的附会吧。不过在找不到其他史料的情况下,把陈厉公时期作为《周易》外传的分水岭,即《周易》外传是在公元前700年以后,还是可以成立的。
(全文完)
本文欢迎下载、转发、推荐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